水云间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查看: 2075|回复: 2

【《世说新语》作业】阮步兵入苏门山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09-12-12 03:29:44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栖逸第十八 

阮步兵啸闻数百步。苏门山中,忽有真人,樵伐者咸共传说。阮籍往观,见其人拥膝岩侧,籍登岭就之,箕踞相对。籍商略终古,上陈黄、农玄寂之道,下考三代盛德之美以问之,仡然不应。复叙有为之教、栖神导气之术以观之,彼犹如前,凝瞩不转。籍因对之长啸。良久,乃笑曰:“可更作。”籍复啸。意尽,退还半岭许,闻上唒然有声,如数部鼓吹,林谷传响,顾看,乃向人啸也。


翻译:

阮籍的啸声,在数百步之外也可以听到。有人在苏门山忽然发现有真人。凡上山砍柴的樵夫或伐木工人,都这样传说。于是阮籍决心亲身去寻找。不久,果然找着了,这人抱着膝头坐在石岩旁边。阮爬上山去,走到他面前,也盘起一双腿坐在他对面。开口向他滔滔不绝地从上古时代黄帝、神农氏种种玄虚深奥的道理讲起,一直讲到夏、商、周三代道德、风俗如何淳美,中间还提出问题请教。可是,对方除目不转睛地看着阮外,一直没有开口。后来,阮籍对他发出长啸,啸声许久不消失。对方笑着说:“可以再来一次。”阮又发长啸。最后,没有兴致了,只得退下山。走到山腰,忽然听到上面发出响声,好象几部鼓吹同时奏起,树林山谷,顿时响应。回过头去一看,原来是适才对面坐着那人在长啸。


我喜欢的原因:

一、不是题外话的题外话

   1.阮籍其人

1)不拘礼教。应该说一了解到阮籍这个人我就很喜欢他了。刚开始喜欢他是因为他的率真、不拘泥于礼教。这方面的事例想必大家已经如雷贯耳,不需我赘述了。但是我想说的是,他的不拘礼教不是没有道德制约的任意而为,他所摒弃的是礼教中过于死板严苛的部分,尤其是那些关于表面形式的部分——他抛弃了形式,内心深处却是真正地遵守着道德来行为。我并不是要指责那些因为内心的认同而一丝不苟按礼教行事的人,相反,他们在一定意义上也是值得我们去认可的。我所要否定的是那些为了遵从礼教而遵从礼教的人。他们认为严格按照礼教行事能表现出他们的教养和体面,像机器样严格按照程式命令运行,甚至还为了体现自己的高贵和与众不同去增添新的程式,却不知道程式规定的意义与内涵,更不要提发自内心的认同了。这种虚伪是我所反感的,同时这种自己束缚自己的行为也让我可怜这些人。

2)坚持与妥协。更进一步了解阮籍,知道他“在政治上本有济世之志”,然而他“对司马氏集团怀有不满,但同时又感到世事已不可为,于是他采取不涉是非、明哲保身的态度,或者闭门读书,或者登山临水,或者酣醉不醒,或者缄口不言。”同时“不过在有些情况下,阮籍迫于司马氏的淫威,也不得不应酬敷衍… …因此,司马氏对他采取容忍态度,对他放浪佯狂、违背礼法的各种行为不加追究,最后得以终其天年。”于是更加佩服他。洒脱地生活其实只要有决心谁都可以做到,但是,能在险恶的环境中绝大多数时间保持洒脱地生活还生活地不错就是一种不可多得的能力了。人生在世,多少都要和这个世界妥协,如果你不愿妥协一味按照自己的心意做事,最终一定会碰得头破血流、一命呜呼。但是如果你能和世界适当地妥协,以换取最大限度的随性生活,这就是一种智慧。我认为,能意识到这一点就已足够聪明,倘若还有能力实现这一点,那就是真得让人佩服了(因为很多人尽管意识到了这一点,但因为才能水平所限,一生还是被社会所牢牢掌控,最终沦为俗人一个)。

2.关于隐居

1)关于“真隐居”。虽然很敬重那些为了自己的理想、为了内心的安稳而在明知不会有效果还有可能让自己深陷险境的情况下去劝谏去奔走的人,但是我更欣赏那些知大难而退、而求其次享受生命的人。才华固然需要平台去施展,但是如果生不逢时,高层次的精神需求无法得到满足就先去追求最基本最容易实现的幸福吧。没有人知道是否有来世,我们能做的只有把握今生。可能有些偏向现实主义,我认为珍惜生命有一个潜台词就是不奢耗生命,不为没有意义的事牺牲生命,应该努力尝试不同的方式去让生命发光发热,政治无法如意就在文学等其他方面一展身手,所有方面都很平庸、都无法引领潮流就安安心心过自己简单快乐的生活,不要过分和自己较劲。

2)关于“假隐居”。对于隐居,我用“真”和“假”来区分真意隐居和暂时隐居以引起统治者注意、谋得一官半职的人。曾经很鄙夷那些假隐居的人,但是现在想想,如果最终能遂了他们的心愿,这也未尝不是一个聪明的办法。理想应该用自己最大的能量去追求,只要不违法不违背道德,任何灵活变通都应该尝试。

二、关于故事本身

1.故事的反转。一开始故事就说明了阮籍善啸,接下来阮籍求教的过程也侧面表明阮籍博古通今的渊博学识。而真人只是面无表情无所回应,不禁让人怀疑真人到底是否比阮籍的功力雄厚。终于,真人对阮籍的啸声有了回应,让他再来一次,可是又没有了后续反应,给人以故作高深的感觉。最后,就在读者和阮籍一样没了兴致的时候,真人的一声长啸让全篇达到高潮:阮籍的啸声可以传到百步之距,而真人的啸声竟然间隔半座山的距离还林谷响应。这种欲扬先抑、达到高潮时又戛然而止的手法让读者回味无穷、久久不能释然。

2.阮籍的被动角色。坦白的说,这个故事一下就镇住我是因为阮籍所占的下风地位。印象中只有阮籍选择是否搭理别人,是否用青眼看别人:阮籍总是处于上风地位主导着事件的发展。而在这个故事里,阮籍竟然成为了等待回应的人。这不禁让我对这个故事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为什么会这样呢?或许是因为,阮籍还是对世事有所欲求有所顾忌的人,而真人是真正超脱于世俗之外、无欲无求的人。无欲则刚,无欲别人就抓不住把柄,无欲就可以全心全意倾心于自己所感兴趣的领域潜心研究。或许刚开始阮籍夸夸所谈的玄奥之学真人根本就不放在眼里,之后阮籍的超俗啸声才符合真人的口味,才让真人有了和阮籍交流的兴味。真的是没有完人呢,再学富五车、再被世人所仰慕的人也会有人不屑一顾,这不仅告诉我们人无完人,自己永远都有要提升的地方,也告诉我们,要求所有人的喜爱和重视是不切实际的。人和人之间就是有着这么一种神奇的气场。有些人之间不用几句话就相见如故,有些人是要深入交流后才惊觉原来彼此是如此的契合,而有些人之间再努力也只是熟悉的陌生人。这些都是不可强求的吧,需要我们看开。

3.真人。看着这篇文章,想起了文学、影视作品里的大师形象:无论情势多么危机抑或环境多么嘈杂,大师始终神色从容、平和不语。只是在关键时刻轻启双唇,淡淡的一句话甚至是一个词语瞬时开悟了所有人。什么是强人?或许我们可以这样总结:初级强人是对你的问题条理清晰、逻辑缜密地给你分析清楚然后再给你几条解决建议的就事论事的人。中级强人是可以对一个问题夸夸其谈数个小时,上至天文下至地理所有相关的信息都陈列给你,把简单的问题说复杂,把你绕得云里雾里最后不得不对他刮目相看的人。高级强人则是那种看透了所有表象、舍去所有不重要的细节,简简单单直奔核心的人。他不需要长篇大论以显示他的才华,也不需要把所有信息都罗列给你让你自己判断,他也没有兴趣给你一一解决那些没有水平、你完全可以自己解决的问题—他把这些交给你自己解决,因为他知道你有这个能力。他所作的只是用寥寥几句话、或者是几个词、甚至是一个动作把你无力找出的答案直接或间接告诉你。但是他们所提供给你的东西价值远远大于初级强人绞尽脑汁、中级强人耗费长时给你的东西。同时,真正的大师也是素淡的,是真正随性的。他们不需要旁人对他们的赞美或崇拜。他们只对自己感兴趣的东西作出回应,他们是否给你指点迷津就要看你们之间的缘分了。真人,就是这种大师吧,超然于普通世人的境界,无所欲求,真正的与自然交融,不为俗物所困扰,和宇宙对话,真正的以主宰万物的俯瞰姿态面对世界。可望不可即的境界,但是想着这些真人,就会不时地提醒我们保持内心的纯净,不要过分纠缠于俗事带给自己的困扰,倾听自然、宇宙的声音。

4.由啸所想到的。很有意思,不会使用语言的原始人类想要和同类交流时用的就是各种啸声。后来随着文明的发展,人们开始用精美复杂的语言交流。语言越发展越复杂。然而最后真人用来交流的方式不是华丽的词藻或者是晦涩艰深的词汇,竟然回归本真用啸声交流。或许是因为很多情感都是无法用语言表达的吧,只有高低回转、抑扬顿挫、时响时弱的啸声才能最完整最全面地表达自己。然而,在适应了复杂的语言后,人们多丧失了理解最原始的交流方式啸的能力,只有有一定底蕴的人才能理解其中的个中信息。就像人们追求的生活,最初是衣不蔽体、追逐于丛林的原始生活,接下来是靠天吃饭但多少有了保障的农耕生活,然后是高楼大厦的高度文明的精致忙碌的生活。按说此时生活水平应该已经达到了历史中的顶峰,人们却发现自己建造的铜墙铁壁高楼大厦、自己发明的各种机械、自己规定的各种规则拉开了人与人之间的距离、把自己和自然截然分离、自己束缚了自己,于是开始千方百计想要回到最初单纯美好、亲近自然的简单生活。到最后,人们才发现,生命应该尊重自身的各种自然需求,应该重视最本真的品质,实现内心的和谐,而不是追求物质的极度丰盛。像是语言,它存在的目的就是表达与交流,它的使命在于传达内容,而不是通过语言的使用本身、不是通过追求复杂的语法和华丽到发腻的词汇来显示自己的教养与阶层。这提醒了我们,凡事都不要盲目追求,而要想清楚自己到底要追求什么,什么才是自己真正的方向。同时,复杂之后的单纯和因无知而表现的单纯是有巨大的差别的。就像是进行长跑。在绕了跑道一圈后回到起点的人,因为自己在途中看到的风景和过程中进行的锻炼,和一直站在起跑线的人就有了本质上的不同。就像经过文明、语言高度发展后发出的啸声一样,它所包含的信息和发出它的心境绝不是最原始的啸声所可以比拟的。同样的形式,因为内在的积淀和经历的不同而有了截然不同的意义。所以在看东西的时候,我们的目光决不能仅仅停留在表面,应该透过表象看到其中蕴含的不同的内在。

《世说新语》里最喜欢这一篇,不仅是因为故事本身很有趣,更是因为它所引发的思考。只有思考,才能真正地进步。只有思考,才能真切地感受到自己的存在,所以最喜欢《栖逸第十八·一》。还望老师不吝赐教。 

                       赵冬晖    200909018


[此贴子已经被白水于2010-1-27 23:07:39编辑过]
发表于 2010-1-27 23:11:35 | 显示全部楼层
文笔也许不够出类拔萃,但一篇短文能引发这么多的思考,很难得,先单帖复制出来加精,回头再来跟楼主讨论。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0-2-19 02:37:52 | 显示全部楼层

    因为一年没怎么写过文章也没怎么看文学方面的书,现在写文章表达自己的思想变得有些吃力,见笑了.

    老师忙的话慢慢来吧,不急.

    文章里面有一个观点来自梁遇春,当然他的文笔要好太多了,贴来相关部分如下:

    "也许有人会说,这班诗人们的天真是装出来的,最少总有点做作的痕迹,不像小孩子的天真那么浑朴自然,毫无心机。但是,我觉得小孩子的天真是靠不住的,好像是很脆的东西,经不起现实的接触。并且当他们发现人情的险诈和世路的崎岖时,他们会非常震惊,因此神经过敏的以为世上除开计较得失利害外没有别的东西,柔嫩的心或者就这么麻木下去,变成个所谓值得父兄赞美的少年老成人了。他们从前的天真是出于无知,不值得去赞美的,更不值得我们歆羡。

    至于那班已坠世网的人们的天真就大不同了。他们阅尽人间的纷扰,经过许多得失哀乐,因为看穿了鸡虫得失的无谓,有知道在太阳底下是难逢笑口的,所以肯将一切利害的观念丢开,来任口说去,任性做去,任情去欣赏自然界的快乐。他们以为这样痛快的活着才是值得的。他们把心机看做是无谓的虚耗,自然而然会走到忘我的境界了。他们的天真可说是被经验锻炼过了,仿佛在八卦炉里蹲过,练成了火眼金睛的孙悟空。人世的波涛再也不能将他们的天真卷去,他们真是“世路如今已惯,此心到处悠然”。这种悠然的心境既然成为习惯,习惯又成天然,所以他们的天真也是浑然一气,没有刀笔的痕迹。这个建在理智上的天真,绝非无知的天真可以比拟的,从无知的天真走到这个超然物外的天真,这就全靠个人的生活艺术了。"

                                                                             --《天真与经验》

    这是我非常喜欢的一篇文章,希望对大家有启发。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小黑屋|手机版|水云间

GMT+8, 2025-5-14 14:31 , Processed in 0.070373 second(s), 16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