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云间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查看: 1798|回复: 6

至少还有记忆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0-4-10 18:06:35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作者:刘瑜

  最近去伦敦旅行,看了一个据说“近来最轰动伦敦的”话剧,名字叫“弗罗斯特/尼克松”。该剧是对1977年一场电视访谈半写实半虚构的舞台重构,访谈者是英国脱口秀主持人弗罗斯特,被访谈者是美国前总统尼克松。虽然当时水门事件已经过去了5年,尼克松也下台了3年,但是尼克松从来没有真正坦然承认过自己的错误。弗罗斯特,一个当时事业正在走下坡路的节目支持人,雄心勃勃地想迫使尼克松在该访谈中承认错误,从而实现他自己商业上的突破,尼克松自己当然步步为营,将弗罗斯特咄咄逼人的提问转化为自我辩护的机会。但是最后,在智囊团的帮助下,弗罗斯特还是“战胜”了尼克松,使这个曾经不可一世的总统在亿万电视观众面前出尽洋相,最后不得不在自我唾弃中缴械投降。

  这个故事的主题,用最简洁的话来说就是:不忘记,不原谅。

  不但尼克松下台3年之后不能原谅他的过错,哪怕他下台30多年后的今天,这样一个戏剧的出台、上演和观众的热烈反应,重申了这种“不忘记、不原谅”。

  无独有仨。最近一年我就看了另外两个主题类似的电影,一个是2006年赢得多项奥斯卡提名的电影《晚安,好运》,另一个是2003年底出品的记录片《战争的迷雾》。前者是通过一个新闻主播穆罗和议员麦卡锡的对峙,声讨50年代反共的麦卡锡主义,后者是通过对约翰逊政府的国防部长麦克那马拉的访谈,再次反思60年代的越战。

  令我感慨的,与其说是这些文艺作品本身,不如说是西方政治文化中公众对政治家过错“耿耿于怀”的态度。尼克松30年前的错误、约翰逊政府40年前的错误、麦卡锡50年前的错误,并没有随着时间的流逝而在公众的记忆中消失。虽然尼克松、麦克那马拉、麦卡锡在世时就都受到了政治的、舆论的惩罚,他们并没有因此得到救赎,几十年来人们从来没有忘记向已经落入“井底”的他们不断扔“石头”。

  就拿尼克松来说,水门事件之前,尼克松几乎可以被列为美国最伟大的总统之一,他推行东西阵营之间的“缓和”外交,和苏联一同协商军备削减,推进和中国的外交,着手结束越南战争,国内政策上制定一系列有关环保、劳工保护、社会保障的开明政策,深得人心。这也是为什么1972年的总统选举中,尼克松能够在50州中的49个州赢得胜利,以罕见的绝对优势重新当选。

  然而水门丑闻将这一切粉碎。

  要许多习惯领导特权的人来说,美国总统,这个据说全世界最有权力的人——对竞选对手进行窃听,好像不是什么大不了的丑闻。但是美国社会没有这种“宽容”,也懒得对尼克松来个“三七开”,支持率的自由落体、弹劾的压力、甚至入狱的威胁,迅速将尼克松抛入历史的垃圾堆,用“弗罗斯特/尼克松”这个话剧结尾的一句话来说:下台以后,尼克松一直极力扳回他的形象,但是没有用,到今天他唯一的遗产,就是让所有的政治丑闻后面多了 “门”这个字眼。

  “不忘记、不原谅”的表现,就是各类文化产品中反思主题反反复复的出现。拿水门事件来说,电影《尼克松》、《迪克》、《所有总统的人》、《我的美国同胞》都有对水门事件的再现和反思,电视片《辛普森》、《X档案》、《福图拉马》、《爱家男人》、《什么都不信》、《星期六现场秀》中也都有反映水门事件的剧情,至于歌曲《迪克完全是个屁眼》、《美丽的可怜虫》,一看标题就知道有多么寒的尼克松。当然,文化产业对政治错误最不依不饶的典型,还是越战的“文化工业” 。且不说书籍、电视、歌曲、漫画等,就拿电影一项来说,作品就已经汗牛充栋。奥利弗斯通的越战三部曲《野战排》、《生于七月四日》、《天与地》是最信手拈来的例子,《现代启示录》、《逐鹿者》、《杀戮场》同样经典,至于不太经典的,比如《越战突击队》、《草莓宣言》、《归乡》、《越南血战史》、《越战家书》、《早安越南》、《前进高棉》、《汉堡高地》等等更是不计其数。

  可以看出,在人类天生的健忘倾向面前,文化产业主动承担了守护记忆、背负记忆、传载记忆的责任。面对权力社会可能手无寸铁,但是至少还有记忆。相比之下,中国有多少文艺作品在守护我们的集体记忆呢?我们的《晚安,好运》、《战争的迷雾》、《弗罗斯特/尼克松》在哪里?在《上海宝贝》里?在《大话西游》里?在《无极》和《遍地尽是黄金甲》里?

  对于历史的伤痛,我们习惯于说“过去的就让它过去吧,何必揭历史的伤疤”;对于哪怕映射这一伤疤的文艺作品,我们涂抹着西方解构主义、荒诞主义、后现代主义的口红的嘴巴又说, 这种宏大叙事是多么的土气 。但是,如果对生命和痛苦的漠视可以体现在我们对待历史的态度里,它同样可以体现到我们对现实的态度里。事实上,当我们的文艺作品用五光十色的豁达、诗意、颓废、华丽、放荡、恶搞,以及最重要的,沉默去包裹怯懦时,它正在体现到我们对现实的态度里。

  当然,《弗罗斯特》、《晚安》、《迷雾》这样的作品集中出现在这几年,绝非巧合。显然,这些作品的编剧导演都或多或少有影射当代政治、尤其是伊战的企图。《弗罗斯特》中对窃听的讽刺,暗合美国政府伊战以来的“反恐”窃听政策;《晚安好运》中对“恐共症”的批判,也可以被理解为对“911”以来“恐穆斯林症”的影射;而《迷雾》对战争的反思,几乎就是对伊战的直接批评。也许,历史的妙处正在于此:它不仅是关于过去的事件,还可以是关于现实和未来的寓言。

 楼主| 发表于 2010-4-10 18:11:50 | 显示全部楼层
选自刘瑜《民主的细节》一书,强烈推荐此书。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0-4-10 18:37:00 | 显示全部楼层

昨天听讲著名的“兰亭论辩”,本该是一场正常的学术论争,结果却是一场政治力量悬殊的伪论争。当事人已逐渐离世,这份记忆会更清晰还是更模糊?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0-4-10 19:24:27 | 显示全部楼层

谢谢白水老师的推荐。跟贴两则其中关于“文艺家”和“政治家”的有趣文字:

……MOORE在奥斯卡颁奖会上表演了一场超级愤青秀。他在颁奖台上发表了如下言论:咱们这年头,一个扯淡的选举产生了一个扯淡的总统。眼下这场战争更是一场扯淡。你们发扯淡的防毒气胶布也好,搞扯淡的橙色警报也好,俺就是要跟这场战争过不去。布什啊布什,你咋不害臊。当教皇和DIXIE CHICKS都瞧你不顺眼时,你也没啥混头了。

如我们所知,MOORE的讲话很快被一片嘘声和乐队演奏声给扑灭了。据主持人后来玩笑说,MOORE被塞进他的车厢盖里拉走了。在当时战争正如火如荼地深入展开、爱国主义精神日趋高涨时,不难理解为什么MOORE一番欠揍的言论引起嘘声一片。也不难想象事后他会收到无数的威胁恐吓,成为众多媒体攻击的对象。
    

但是MOORE不愧是一代愤青之豪杰。不管风吹浪打,胜似闲庭信步。在车厢盖里蒙头大睡了一阵之后,他觉得有必要以愤青老大的身份出来鼓舞一下日渐失势的愤青队伍了。47,他在其个人网站上给愤青们写了一封鼓舞人心的信,大意是:同志们,我知道你们现在日子不好混,因为反战,你们有的失去工作,有的失去朋友,有的在心理上承受巨大的恐惧,敢怒而不敢言——但是告诉你们一些好消息:他们不是希望我的电影卖不出去吗?我的《黑枪文化》票房比有史以来最卖座的记录片还要好三倍;我的书《愚蠢的白人》现在在《纽约时报》畅销书排行榜排名第一,我的网站在奥斯卡颁奖会后一周是平均一天1千万到2千万的点击量;我又拿到了下一步片子的资助……总而言之,MOORE给广大的愤青队伍带来愤青前线的捷报,证明了愤青的道路虽然是曲折的,但是愤青的前途还是光明的。

                                                                                  

                                                                                   ——《“愤青”的下场》

 

 

关于布什的笑话,可以分为几类,一类是嘲笑他的智商和文化水准的。比如,DavidLetterman的笑话,"今天白宫传来了好消息,说布什总统已经通过了年度的身体检查。不过目前,大脑检查方面还没有消息"。一类是骂他的外交政策的,尤其伊战政策的。比如,还是DavidLetterman的笑话,"本周初,布什悄悄潜入伊拉克进行访问,不过我说,要不我们也悄悄潜出伊拉克怎么样?"还有一类是骂他的国内政策的,比如骂他面对卡特里娜飓风袭击,反应过于迟缓。ConanO'Brien的笑话,"今天是卡特里娜飓风一周年纪念,也是布什总统发现这个飓风半周年纪念"。甚至有一类笑话,完全是调侃他的私生活,"劳拉·布什这个周末跟克林顿在一起开一个会。布什说,他对此没什么意见,那我们等着瞧吧,等她反穿着裙子、神色慌张地回来时,看布什还会不会这么想"
    

面对这种排山倒海的开涮,如果说布什有什么可以聊以自慰的,就是他不是唯一被调侃的政治家。克林顿,戈尔,切尼、克里……也都时不时被各类媒体拎出来,油煎煮炸。布什实在是气不过的时候,可以看看别人,尤其是他的竞争对手如何被调侃,也算是出一口恶气。
    

要照我们中国人的思维方式,一个泱泱大国首脑,成天被一帮戏子当芙蓉姐姐拿来开涮,连老婆孩子都不放过,成何体统?这天下还不乱套了。其实,说这话的人扭头看看美国,戏子们成天拿政治家开涮,天也没有塌下来,地也没有陷进去,布什从20002004年被笑话了4年,到了总统大选的时候,还是照样给选上去。把牛鬼蛇神放出来,其实也不是那么可怕的事。观念的市场里,有各种各样极端的声音,但只要没有国家机器的压制或者煽动,老百姓的意见,总会通过一番摇摆,回归中庸之道。相反,把牛鬼蛇神死死关进盒子里不让透气,民意反而像个不断升温却没有出气口的高压锅一样,慢慢凝聚越来越危险的压力。

                                                                                                                                                 ——《就这样被你笑话》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10-4-10 19:30:14编辑过]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0-4-10 20:44:31 | 显示全部楼层
发人深思。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0-4-16 23:40:17 | 显示全部楼层

挺喜欢刘瑜的文章,我也推荐一个吧,林达,近距离看美国系列等等,讲述美国的民主政治、法律制度,很有意思。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0-4-16 23:47:18 | 显示全部楼层
QUOTE:
以下是引用霜晓寒姿在2010-4-16 23:40:17的发言:

挺喜欢刘瑜的文章,我也推荐一个吧,林达,近距离看美国系列等等,讲述美国的民主政治、法律制度,很有意思。

谢谢推荐!林达的文章我十一二年前就看过一些了:)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小黑屋|手机版|水云间

GMT+8, 2025-5-14 20:54 , Processed in 0.084679 second(s), 16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