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云间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查看: 2987|回复: 8

[读名著] 《中文报刊》书外阅读材料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07-10-23 07:03:10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借一块地儿搞教学,版主见谅)

留学生们跳出小圈子吧
 

北京青年报:    2004年08月26日
 
DavidJ.Firestein(方大为):曾任美国驻华外交官,现任美国国务院“经济政策办公室”官员。
 
袁岳:零点研究集团董事长,清华大学公共管理学院、南开大学国际商学院等高校的兼职教授。

方大为:
 
  1989年,我在北京大学学了一个学期的汉语。当时,我是美国乔治城大学的学生,主修国际关系。当时要选一门外语,因为我对中国有浓厚的兴趣,所以选修了汉语,刚好乔治城大学有一个与国外互派留学生的项目,我就来北大了。

 那是我第一次到中国居住,对中国的认识和了解相当肤浅,都是基于从书本上看到的而不是亲身经历的。一踏上北大的校园,我就很想充分利用这段宝贵的时间来认识中国。我是在春节前的1月份的一个晚上到的,被安排在勺园外国学生公寓。从到北大的第一刻起,我就迫不及待地冒着严寒走到外面。天哪,北京真冷啊!这是我对北京的第一感觉。

  第二天一早我就在太阳光下去熟悉校园。在图书馆我与几个中国学生聊天,我从第一天开始就跟中国学生交换了想法,逐步地了解他们的生活。
 
  我觉得,那段经历在我的人生中是非常宝贵的。到外国留学要尽量学好所在国家的语言和文化,因为你置身在这种语言和文化中,还要运用它们。当然,课堂上可以学到很多,但课外活动对于了解社会文化也是很重要的,更不要说对于掌握当地俗语了。

 那时,我每天都骑自行车,坐公共汽车,找到机会就跟中国同学聊天。那时,中国学生对美国学生非常热情,只要碰到人就可以聊起来。
 
  通过与人交谈以及各种社会交往,我学到了许多东西。比如我了解到中国文化中饮食文化是多么重要。我经常与中国同学去吃饺子和其他中国饭菜,还一起游览名胜古迹。这个经历对我真的非常宝贵。

但据我观察,中国留学生到美国的经历可能有些不一样。虽然在美国有20万中国留学生,他们学习都很用功,也很出色,但他们经常错过获得美国主流社会生活经历的机会。多数人经常与中国同学在一起,下课后讲汉语,看中国录像,过元旦、春节和圣诞节时与中国同学而不是美国同学一起过。  

不错,他们的学业非常好,但最终他们对美国社会、文化、政治和音乐以及其他方面的了解都是零零星星的。如果我见到打算去美国留学的中国学生,我会对他们说,要尽量融入美国社会,了解美国人如何思考问题,要利用这段时间为中美交流做出贡献。

袁岳:

我在2000年到2001年在哈佛肯尼迪管理学院学习。在一年的时间里,我们做了许多与国外学生沟通和联系的工作。比如,我们举办了“世界美食节”,展示了欧洲、非洲和亚洲的美食。我们还举办了“体验中国”系列讲座。我们利用这些机会与国际学生加强联系。

我的改变之一是明白了在许多人文领域里没有一定的对与不对,而主要是存在文化差异。要给他人以“生存空间”,要超越自己的文化约束,融合到其它文化中;没有谁一定是对的。在哈佛,只要你能自圆其说,就能得A。

改变之二是人际沟通方式。中国学生擅长做作业,参加考试,但不太擅长讨论、发言,不擅长在公众面前阐述想法,即使是在普通的交谈中也是这样,这样会失去许多分数,而且可信度也会下降。以前,在我们的教育中没有强调人际沟通的能力。因此,留学对中国人是特别重要的经历。

每个留学生都是大使

北京青年报:    2004年09月05日

袁岳:

那么,中国的年轻人什么时候留学比较好呢?我个人认为,不一定要在中学阶段出国留学,那样很容易被边缘化。如果在上中学时去留学,你很可能将来不能分清自己到底是什么人。平衡好了,你可能是最好的;平衡不好,很可能被边缘化。在相对成熟后,如上完大学后再去留学,你就会拥有比较定型的中国文化观,基本知道自己是什么人。这时,留学会改变你单一的文化执著感:你在过去的文化中认为是对的,现在不一定认为对,你会知道世界很大,这会扩展你的视野,让你在做事情时有许多的参考点,而不会那么刻板。

   留学还能让人客观地发现自我价值,帮助你进行自我调整。有些事情在原来的文化中很有价值,后来可能发现并没有什么价值。比如,你创办了一家稍微有点名气的公司,你会觉得自己是个了不起的人物。到哈佛后,你会发现自己并不算什么,因为周围的许多人都比你更强,而且你英语还可能不行,甚至说不清自己的身份。另外,原来可能并没有把一些事情放在心上,现在发现这些事情很重要,比如,我会做饭,别人说:“啊!你还会做饭。”还有,我会讲课,口才比其他中国学生好一些,他们就会说:“原来中国人也有用英语能说会道的。”换个场景,你会发现自己原来不曾发现的价值。

方大为:

  这让我想到,一个人在国外留学或多或少就代表一个国家。在北大时,我觉得自己是一个像美国大使一样的角色,我代表自己的国家。如果我做了好事,会觉得周围人对美国有好印象。这个责任是很重大的。你在哈佛所说的话,所炒的菜,都能创造出人们对中国的印象。不管你是否愿意,你都不可避免地扮演着这种角色。这是任何一个国家的学生在留学时都应该思考的问题。

袁岳:

正因为这种个人形象代表国家的功能,你才会有一定压力。这种压力的结果是,如果同样花三年时间学习,那么一个在国外留学的人在文化层面上的改进会超过在国内读书的人。在远离我们的母文化的时候,我们更能反省和细察自己的不足,并表现自己的优点。还有一点,内外有别是中国的传统看法,但留学会淡化这种看法。

以前,我对黑人有看法,觉得他们没有教养,当电视上出现黑人时,他们总是狡猾地笑着说,“oh man”,给人以不太舒服的感觉。在没有与他们建立个人联系之前,我一直这样认为。直到班里有黑人同学时,我的观点才慢慢改变了,他还是黑人,没变,但他变成了你的同学,他变成了“内”的一部分,你开始了解他,发现他很聪明,他讲话很有道理,我们很谈得来。这打破了原来的文化障碍,原来看起来无法理解的现象,变成可以理解的了,你会从全新的角度来看以前的同样事物了。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7-10-23 7:15:50编辑过]
 楼主| 发表于 2007-10-23 07:11:08 | 显示全部楼层

网上频繁登记乐此不疲 郑州中学生热衷“网婚”

 

中新社郑州一月十八日电
题:郑州中学生热衷结“网婚”   
中新社记者 朱晓娟   

           互联网在开拓孩子视野的同时,也让家长们愁上眉头。近段时间,郑州中学生喜在网上“过家家”,网上频繁登记“结婚”乐此不疲。

 不识伊人真面目  “注册网婚”过家家

  邻居于太太向记者讲起自己的儿子最近经常泡在电脑里,一次偶然发现儿子点点在网上用“亲爱的、老婆、我爱你、让我抱着你睡觉”等字样跟别人聊天。
  在于太太再三追问之下,点点才向妈妈坦承了自己在网络上跟一个素未谋面的女孩儿结婚登记的事情。还解释说这只是一个游戏,他们班上的许多同学在网上都学会了玩这类游戏,他们可以在网络上注册结婚、生孩子和离婚。点点还兴奋的告诉妈妈,他和“妻子”常在一起讨论他们是有个女孩好还是男孩好。

  孩子出现这种情况后,一些家长们表示,自己对网络上的这些游戏不了解,但是对于这样的“注册结婚”心存疑虑和担忧,也没有好的方法来解决,说多了又怕孩子产生逆反心理,再有更可怕的事情发生。

 许多孩子对新奇刺激的“网婚”感兴趣

  郑州一位中学生小鹏对记者讲,目前他在互联网上已结了五次“婚”,每天抽出半个小时左右和“妻子”们过“家庭生活”。他还说,网上虚拟的“结婚”登记十分简单,注册会员双方只要分别发送消息至登记中心,经认定即可“结婚”。

 记者近日在郑州几家重点中学了解到,八成学生非常清楚“网婚”的操作程序,不少中学生表示接触过这种“网络婚姻”。一些学生在接受采访时还称,听父母讲,他们儿童时代玩“过家家”,如今利用高科技让“老游戏”推陈出新更刺激。
 
  专家认为不必过于在意 只要稍加引导

  据河南有关教育专家表示,十二到十八岁的未成年人思想波动较大,对新鲜事物喜欢尝试。其实“网婚”只是小孩子的一种简单游戏,玩这类游戏是出于模仿成人的意图,就类同于很多人小时候玩的“过家家”,不过是把现实的“过家家”搬到了网络上虚拟的空间。

  不过虽然玩游戏在一定程度上能满足他们对新鲜事物的好奇心,但是还是要多加强引导,以免小孩子沉湎于游戏,影响学习。

 

网婚低龄化   不少学生竟然多次"结婚"!

中国新闻网 【转载】 作者:朱慧卿  07年04月13日

  据了解,“网婚”现象在各中小学校里日渐流行,使越来越多的老师和家长对此感到担忧。“网婚”是一种新的网络游戏,男女双方可以在网上“注册结婚”,组成虚拟家庭,其“家庭生活方式”和现实生活基本一致,也可以“离婚”,该游戏一经推出就受到青年人的喜爱,并很快波及到低龄儿童。有关教育专家对此指出,儿童“过家家”属于一种无意识的童趣,而现在很多游戏中的成人化角色,是一种有意识的“角色扮演”,这些对孩子以后的价值取向和审美取向可能都会产生很大的影响,对他们的身心发育带来严重危害,应及时对孩子的这种行为予以疏导。

          男女双方通过网络聊天认识,在网络上举行虚拟婚礼、组建家庭,如果日子过不下去了,还可以随时离婚。这一“网婚”现象在深圳出现了低龄化趋势。深圳晚报记者调查发现,深圳中小学生中“网婚”现象令人担忧,许多孩子不是忙着学功课,而是忙着在网上置办婚礼,忙着组建虚拟家庭,忙着“生孩子”,忙着在游戏中积分晋级。

          记者在罗湖区某小学六年级某班开展的一次”小学生网络婚姻调查”结果令人吃惊:一个班半数孩子有兴趣尝试“网婚”,14%的小学生有过“两次”网婚纪录,57%对网婚“有兴趣尝试看看”。令人惊诧的是,在有“网婚”经历的孩子当中,83%的人坦言“和网上的另一半交谈时假话连篇”。

          调查结果同时显示,65%的小学生对“什么是现实中的婚姻”表示“没想过这个问题”。接触“网婚”的原因是什么?37%的小学生表示是为了“增加自己的功力,增加积分”,28%的孩子是出于“纯粹好玩、有趣”,35%的孩子表示“是周围小朋友带动”。没有孩子选择“精神空虚”的答案。“网婚”的孩子会不会向老师和家长坦白?答案呈两极化倾向,半数孩子会“全部坦白”,42%的人表示“绝对不告诉”,剩下8%的人“只透露一点点”。

           如果“网婚”的事实被老师或家长得知并极力反对怎么办?73%的孩子会“选择分手”,也有22%的孩子会“说服大人,希望大人宽容,反正是闹着玩的”。

 

《中文报刊》阅读材料

《中文报刊》阅读材料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7-10-23 15:24:52 | 显示全部楼层
我们可以专设一个师生互动平台吗?教务处的教学辅助平台很不好用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7-10-23 23:04:42 | 显示全部楼层
QUOTE:
以下是引用逐梦在2007-10-23 15:24:52的发言:
我们可以专设一个师生互动平台吗?教务处的教学辅助平台很不好用

开这个论坛就是想把它作为师生互动平台的,各个坛子都可以用来做相关课程的互动平台。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7-11-6 08:12:29 | 显示全部楼层

第五课课外阅读材料:

暂缺。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9-10-26 22:54:12编辑过]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7-11-26 11:30:51 | 显示全部楼层

第六课课外阅读材料


北京水资源短缺与污染并存

来源:新华社    原文发布时间:2007-06-03
  
 “北京的水资源是短缺与污染并存。”31日,北京市副市长吉林在北京市环境保护工作情况新闻发布会上对北京的水资源作出如上评价。
  吉林认为,北京抓好环境保护工作其中一个重要措施就是积极推进水污染防治。据吉林介绍,北京水资源现状有两个特点:一是短缺,北京是典型的缺水型城市;二是污染。
  “我们就要对这点可贵的水资源加大保护力度,对造成的污染加大治理力度。”吉林说,北京将分层次治理水污染。“首先是北京北部,地势较高,基本是北京来水的地方,北京的饮用水源都集中在那里。我们主要是加强水土保持,开展清洁小流域建设,保持那个地区的水质符合饮用水的标准。”
  第二个层次是继续开展城市河湖的治理。据吉林介绍,北京一方面将加快污水处理厂的建设,另一方面在城区加快实施雨污分流。“雨污分流比较难办的问题主要集中在老城区,老城区到目前为止还没有完全实现雨污分流,雨污合流就不能使污水流入河道,对处理这部分污水造成了很大的困难。”吉林表示,北京市政府有决心分年度逐步解决这个问题。
据悉,北京今年将基本完成六环路内城市水系的治理,城八区的污水处理率将达到90%以上。(记者张淼淼)


北京确保奥运水环境 六环内水质年底基本还清

来源:新华网      原文发布时间:2007-08-28      作者:赖臻

《北京市“十一五”时期基础设施发展规划》中明确提出,将在2010年实现六环以内城市河湖水质基本还清。不过,从北京目前的水资源保护与水环境建设的情况看,这个目标有望提前实现。
    北京市水务局副总工程师刘培斌27日表示,到2007年底,北京市六环以内的市管河湖将全部实现还清,区管的河湖将按计划在2008年奥运会前全部还清。
    目前,北京的城市污水处理骨干体系已经形成。全市9座污水处理厂和配套管网,日处理污水能力达到248万立方米,污水处理率能够达到90%。在2008年奥运会之前,北京将再有5座污水处理厂投入运行,争取污水处理率达到90%以上。
    在对城区河湖水质进行清理的过程中,北京尽可能地优化、调度和切换河湖水源,扩大再生水的使用。首先定期向河道补充清水。今年以来,密云水库取代官厅水库,成为市内河湖的主要水源,而替换下来的水都被送进污水处理厂,根据不同的需要处理成高中低品质的中水,再分别用于绿化灌溉、道路冲洗、景观利用等。此外,巧妙利用雨水,同样可以起到蓄清、排污的功能。
    为了提高水质,除了全市建成大循环系统外,各个河湖还通过物理、化学、生物和生态的措施,建立了小循环和微循环系统。比如为了使清河水流动起来,将下游河水用管道提升到上游进行小循环,再通过假山园林、小桥流水等人工景观进行横纵的微循环。还有的河湖通过种植荷花、芦苇等植物,投放鱼苗、河蚌等生物进行水体改善。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7-11-26 11:36:49编辑过]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8-9-1 20:20:03 | 显示全部楼层

     很凑巧,我记得在06年下半年上中文报刊选读课时也复印了“小学生网婚”这篇文章给学生们阅读。现在有了论坛,方便多了。

     不知有多少留学生上咱们的论坛?我总觉得人很少。估计就像来旁听留学生论文答辩的同学很少一样。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9-12-31 21:07:31 | 显示全部楼层
QUOTE:
以下是引用木兰晓芙在2008-9-1 20:20:03的发言:

     很凑巧,我记得在06年下半年上中文报刊选读课时也复印了“小学生网婚”这篇文章给学生们阅读。现在有了论坛,方便多了。

     不知有多少留学生上咱们的论坛?我总觉得人很少。估计就像来旁听留学生论文答辩的同学很少一样。

    

根本不知道人家都啥时候答辩呀?我没旁听过,哦,倒是前年给留学生答辩做过笔录,那时候傻,不懂提炼,听见啥写啥,写得我是两眼发黑,完全不知道他们说什么和我自己在写什么……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9-12-31 21:48:26 | 显示全部楼层
QUOTE:
以下是引用王老吉在2009-12-31 21:07:31的发言:

根本不知道人家都啥时候答辩呀?我没旁听过,哦,倒是前年给留学生答辩做过笔录,那时候傻,不懂提炼,听见啥写啥,写得我是两眼发黑,完全不知道他们说什么和我自己在写什么……

     我指的是08年5、6月间的中文学院留学生毕业论文答辩,当时我们在水云间语言学版块里发了通知,可能当时也是期末考试、论文答辩的时候,大家都比较忙,来旁听的学生很少。

     你是07级的吧,错过了没关系;以后有重要的教学活动,我们都会在水云间上通知的。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10-1-2 20:46:58编辑过]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小黑屋|手机版|水云间

GMT+8, 2024-3-28 21:58 , Processed in 0.065569 second(s), 19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