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云间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查看: 5765|回复: 11

[原创文字] [原创]独抒性灵,感情真挚的归有光——读《归有光抒情散文》有感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0-4-16 16:12:47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Pegasusvirgo按:

    这是我在贸大写的第一篇文章,刚上大学一年级之时,2004年末,用于白水老师的大学语文课学期作业。当时还没有电脑,是写在稿纸上的,之后却一直忘记录入此文。幸得白水老师引荐加入水云间,并在他提醒下,我终于找到了尘封于书堆下的原稿,今日终于将之付诸word,并置于水云间文学,敬请大家批评雅正~

    本文尘封已久,现再次细看此文,我顿觉惭愧,原来以前自己情感那么外露哈~读的好像都不是归有光,读的很多都是自己,惭愧了,把书评的读书笔记好像写成了自我情感释放史,呵呵~

    为了使得全文通畅,我在原文基础中的某些地方增加了一两段文字,但不影响全文架构。

        

        

独抒性灵,感情真挚的归有光
      ——读《归有光抒情散文》有感

归有光,世称“震川先生”,是我最为推崇的人,不仅仅是因他的文辞,还在于他一生奋斗的精神。当拜读了他的部分抒情散文后,我顿觉舒然有趣、清新自然;而在了解了他的身世并再次拜读其著作之后,却顿生无限感慨之情。

历史学界对他的经历这样评价:“震川先生乃江苏昆山人,9岁能属文,后以同邑人魏校为师,通经史,善故。嘉靖十九年(公元1540年)中举人。其后二十余年,八次会试不第。嘉靖二十一年移居嘉定安亭江上,读书讲学,生徒常达数百人。嘉靖四十四年始中进士,授长兴知县、因采用古教化法治民,听讼时引妇女儿童围观,用吴语断案。以抗拒上司命令,被迫离职,转为顺德府通判,管理马政。后为南京太仆寺丞,参与撰修《世宗实录》,以劳瘁致疾,卒于南京。”

确实,他的一生是在朴实而坎坷中度过的,少年虽得志,但政治生涯不久就陷入困顿之中。要知道,当时的读书人大都是凭着八股文博取功名利禄的。先生并不出身于名门望族,仅一普通人而已,如果不考取功名,他如何养家糊口、孝敬高堂呢?如何实现他自己的理想与抱负呢?在中国古代社会的体系中,似乎每个人只有“单程线”,不往朝廷走,只能归隐于群山峻岭之中。可是,命运之神并没有垂青他,“八上公车而不遇”使他一生苦命,郁郁不得志。终于中了三甲进士,但这丝毫不影响他发挥自己的政治热情与领导才干。成果颇丰。尽管长兴县属于“蛮荒”未开化之地,长期无知愚蒙且盗贼猖狂横行,权贵官府互相勾结,黑道白道联袂统驭,普通民众苦不堪言。但是,先生毅然赴任,以读书人特有的“书生意气”迎娶这一难得机遇,既是为了实现平生所学之智识,也是为了实践自己所理解的政治哲学和统治逻辑。

上天有眼,凌云壮志的他不久就“开化”了长兴县。他兴办学校,培养后进,整治恶吏,平反冤狱。清代张廷玉在《明史·文苑传》中提到“每听讼,引妇女儿童案前,剌剌作吴语。断讫遣去,不具狱”,这主要是便于百姓申诉,同时先生也知道监狱是用来对待屡教不改之人,现如今长兴县连“教”都没有过,那么这些初犯之人根本不应该直接投入劳改之狱,而应感化教育,以德馨服人。先生一心想学习两汉循吏,做廉洁刚正之官,无奈明朝官场黑暗,宦官专权,昏君当道,且先生对上头命令置若罔闻,“直行己意”,尤其公开在《长兴县编审告示》中宣布“当取谬寄百里之命,止知奉朝廷法令,以抚养小民;不敢阿意上官,以求保荐,是非毁誉,置之度外,不恤也”。

但这却为痛恨他的人提供了一个把柄,就是归有光意图谋反,公然挑战上官意志,采取一般人都不用的方法管理长兴,其心可诛。不久先生即被调任做顺德府通判作“马政”,管理明代十分旺盛的养马行业,为把我朝的养马事业提升为国家性的战略做出了自己的“微薄”而莫大的贡献。养马行业在明朝可以说是国富民强的又一例证,但就是又累又很难取得成就。马政事项包括督养、点视、印烙、编马户、交兑、发表等一系列养马产业链,而且每项事务必须付出巨大的努力才能有所成。如督养要勤,编审要公平。《明实录》中关于马政的奏章可谓连篇累牍,即可见马政之难之繁。虽然归先生做的只是“发表”这一研究性工作,但也必须要从督养等工作入手,每天烦苦劳心、累倒了也没人管,身体逐渐日垮,为以后的积劳成疾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但好官被大材小用,民间肯定腹议不绝,朝廷不得不将之再回归于本源的文书工作,编撰《世宗实录》。是个人都知道这种实录既劳心苦肺,又需要巨细无遗之撂理,先生终鞠躬尽瘁,病死于任上。“仕途的蹭蹬,磨练了他深沉坚毅、不屈服于权势与厄运的性格。”后人公允如是评价。

我最为关心的是他那进三十年的苦闷生活是如何调理度过的,正是在那段时间,饱经沧桑的他,写出了许多抒情而清丽隽永的散文。而那段岁月,正是考验一个人意志的岁月。中国文人就是有这种骨气,这种坚毅,这种智慧,在失意时,在郁闷时,在压抑时依然魄力十足,能创作出流芳千古的文章,先生正居其中。

当时正处于明代中叶,盲目尊古、复古文的运动风靡一时,文坛宗师王世贞声势煊赫,正是这一运动的代表人物。而归有光先生却贬斥之为“妄庸巨子”,正如他在《项思尧文集序》中所写的:“盖今世之所谓文者,难言矣。未始为古人之学,而苟得一二妄庸人为巨子,争附和之,以抵排前人,至于宋元诸名家,其力足以追数千载之上而与之颉颃(xié háng),而世直以蚍蜉撼之,可悲也。”反之,先生博采唐宋诸家之长,继承了唐宋古文运动的传统,而又在此基础上大力发展。特别是将写作题材与生活密切联系,更为贴近人、感动人与影响人,文章因而就写得情真意切,平易近人,给人以清新之感。尤其是一些叙述家庭琐事或亲旧的生死聚散的短文,写得情深深爱蒙蒙,朴素简洁,悱恻动人,使得观览者恻然而有隐。

他的这些叙事散文,在当时那种污浊的文学气氛中,犹如一杯清水沁人心脾,或从整体上给人以西班牙毕尔巴鄂古根海姆博物馆外观螺旋状的那种明畅流动、时有波伏的快感,而不是那种空乏而又滥用词藻的文章,用现在的话来说归先生文章就叫“美文”。因而,清代史学家王鸣盛在《钝翁类稿》里积极评价说:“明自永、宣以下,尚台阁体;化、治以下,尚伪秦、汉;天下无真文章者数十年。震川归氏起于吾郡,以妙远不测之旨,发其淡宕不收之音,扫台阁之肤庸,斥伪体之恶浊,而于唐宋七大家及浙东道学体,又不相沿袭,盖文之超绝者也。”可以想象,当时大多数人在盲目地追求一种华而不实的文体,比如当时的“台阁体”就是现代中国社会的“歌德体”,歌功颂德、称颂狂赞领导人文体,明代至现代,此风依旧盛行,只不过换了一种说法,从台阁到歌德。而一旦较为平实而又生动的文体突然跳出直视人们的心灵深处时,许多人扪心自问:“我到底一直追求的是什么啊?”所以拜读归先生文之后我现在才体会到陶渊明那返璞归真的著作,在“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一种轻松恬适的环境中度过余生的快乐。正是先生的这种文风开悟了我啊!

从东西方文化的角度比较而言,归有光所处的时期正好是西欧文艺复兴盛世,同样是对希腊罗马时期文化的复古运动,西欧人并没有“盲目尊古”,而是“博采众家之长”,批判性继承古代精化,此才是复兴古文化之思想精髓所在。仅仅从王世贞与归有光对复兴古文的思想论战来看,就可以看到其实中国也很有可能在那个尚属纯朴民风的进行文艺复兴的,可惜的是,王世贞流还是占据了文化的主流,没能在八股文教条的条条框框中走出一条从文化界开始的思想革新运动,而让同是16世纪的西欧开启并最终完成了“文艺复兴-宗教改革-大航海时代-工业文明”的道路。当然,中国在明代失去文艺复兴机会并非仅归咎于王世贞等人的错,而是我回顾归先生际遇命途之时的突生感慨罢了。

我比较喜欢美国作家梭罗的《瓦尔登湖》,它描绘的那种环境正是我国历代性情文人在厌倦俗世之后的理想去处。所以,这就不难理解归先生在政治上失意之时选择讲学安亭,而此后四方志士纷纷慕名而来为与这位旷世奇才谈话而自豪的原因了。先生纵论文史,谈天说地,把自己的理想与抱负畅然倾诉于众人。“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身居陋室的先生,却名闻天下。所以我认为先生与陶潜、王维等人都是同一类型,身居田园之乡,思想清澈而明朗,因而其文富于乡土气息。而我们知道,往往有乡土情怀和生活气息的文章和歌曲最容易感动人,文如陶潜《归去来兮辞》、王维的禅诗和余光中《乡愁》便是此类,曲如美国乡村音乐,都是这种同类项的品位。先生反对拟古,其一些作品表现了对当时政治的愤慨之情,一些表现了对人民的深切关心和同情之感,并能做到“无意于感人,而欢愉惨恻之思,溢于言语之外”(王锡爵《归公墓志铭》)。

而我体会最深的是他那真情的描写。只有体会至深、思想至真、感情至纯和独抒性灵的人,才能够从一些生活琐事中挖掘出伟大、感悟到爱心。

因此在简单叙述了先生的生平与文章风格后,我现在才介绍自己最喜欢的几篇散文,首篇即是《项脊轩志》。其实,也只有先了解归先生的人生心路历程,才有可能对其文章进行充朗、明快、真挚的阅读。

《项脊轩志》是我遇到的第一篇归先生散文,因而印象特深,而从此我就喜爱上了他的这种风格体了。项脊轩犹如一叶方舟,载着先生忧郁的心志飘向历史长河的远方。正如一首感伤的英文诗中所写的:“跳舞的流水呀!在你途中的泥沙,渴求你的歌声,你的流动呢!你肯挟瘸足的泥沙而俱下么?”项脊轩选择了先生,搭载着先生的理想;而先生也选择了项脊轩,并赋予它灵性。我认为,项脊轩那么简陋、昏暗和狭窄,而日后又不断地被修缮和翻整,正是先生一生的真实写照。因而项脊轩的命运也就与先生的命运休戚相关了。它没有功业懿铄的战利品,也没有皇帝钦赐的牌匾,但他却有自盘古开天地以来最美的、最平凡的东西——真实。

最令我感动的是《项脊轩志》中那几件家庭琐事,细腻复杂的感情跃然纸上,真切自然。也许是我生性易于激动,一看到那几句话“儿寒乎,欲食乎”、“吾儿,久不见若影,何竟日默默于此,大类女郎也?”、“吾家读书久不效,儿之成,则可待乎?”,我就回想起自己在初中、高中时,经常自己在家默默看书学习,而过了一段时间妈妈会端着小点心送到我桌边,还鼓励我要认真学习,考上好大学。因此,我心灵此时会尤为颤动,鼻子一酸,眼睛一湿润,傻傻地看着项脊轩朴实的话语化成了少时回忆的乡愁滋味。先生的经历与我何其相似啊:都是要靠着读书来出人头地,都是在陋室里生活和成长,都是承载着家庭的期许,最重要的是都有一个慈爱的妈妈。到目前为止,唯有《项脊轩志》使我产生了强烈的共鸣。尽管这些只是生活中的常事,但对于幼年丧母的先生来说却又是多么亲切的温暖,多么值得永远珍惜与回味。

为什么有些人看了这篇文章会那么喜欢,而有些人却没感觉呢?多半是因为文章真实的细节和细腻的感情是读者经历过、品味过的,因此当读起这篇文章时便会身临其境、如有同感,便会觉得原来自己从来不是孤独的一个人在念《苏菲的世界》,原来还有那些古代的前辈们经受着同一种情感的洗礼、同一种精神的感染、同一种平凡的回忆。如今我刚来北京上大学第一年的年末,第一次国庆节没有和家人共度、第一次生日没有妈妈在身边、第一次中秋节只能遥望南天而自愁、点滴苦闷在心头、第一次写那么长的乡愁散文、第一次晚上睡觉湿着泪花想妈妈。《项脊轩志》来得正是时候,看到这篇文章便让人无限思念家乡的一草一木,和慈母的一针一线。历史长河滚滚流淌,一岁一枯荣,嬗变的是人事物的衍息,唯一不变的却是千年传递不息的同一种真挚感情。

《项脊轩志》另一个情真意切的地方是对亡妻的描写。“庭又枇杷树,吾妻死之年所手植也,今已亭亭如盖矣”。家境一直贫困的先生,全靠妻子艰辛料理家事维持生计。而当妻子逐殁于无形之时,先生更是感到无限的怀念和深沉的爱意。这已经突破了“妻子只是帮手”这种观念的限制,先生已把妻子王氏当成自己最为可爱的红颜知己了。尽管只是一个小小的细节,但先生以小见大,以真情写出了感动,以平实衬托出伟大。

末尾的枇杷树,是亡妻临终那一年亲手栽植的,而如今面对着枝叶繁茂、生气勃勃的枇杷树,睹物思人,一定会有不胜悲伤之感。尔先生未明说,给了一个令人回味的空间,从而使得全文的感情升华到了一个无与伦比的高度。我才知道什么叫“温和平实的手法最会赚人的眼泪”。

此时我想起一首优美的中国风抒情歌《东风破》:“一盏离愁,孤单伫立在窗口,我在门后,假装你人还没走。旧地如重游,月圆更寂寞,夜半清醒的烛火不忍苛责我。一壶漂泊,浪迹天涯难入喉,你走之后酒暖回忆思念瘦,水向东流,时间怎么偷,花开就一次成熟,我却错过。谁在用琵琶弹奏,一曲东风破,岁月在墙上剥落看见小时候,犹记得那年我们都还很年幼,而如今琴声幽幽,我的等候你没听过。谁在用琵琶弹奏,一曲东风破,枫叶将故事染色,结局我看透,篱笆外的古道我牵着你走过,荒烟蔓草的年头,就连分手都很沉默。”

这首颇有中国古典美的歌,不仅旋律悠悠动人,而且词真意切,词中营造的那种境况与归先生的遭遇何其相似呀:自己常出门在外,但当妻子离去后却又那么怀念无垠。不管是苦载了枇杷树,还是弹奏着琵琶曲,都是托物言志的最好道具。如今枇杷树“亭亭”玉立,虽然物是人非,但归先生和妻子王氏的感情从没间断、从没消逝,如今这样的绵绵爱情已经化成了枇杷树,枇杷每增一寸,两人的感情就再填浓重一墨,亭亭的枇杷就是满满实实、绵绵悠远的爱意。陆游爱念亭亭玉立的唐婉,却知道无法娶进家门、延续爱意,只能与唐婉在沈园里遥寄《钗头凤》,在错错错、莫莫莫与难难难、瞒瞒瞒的爱恨情仇中千秋传颂。晚年的放翁兄思念已驾鹤春逝的唐婉,四次徘徊于春波弄,上天知道自己不太公平,因此让彼时的沈园柳树老人都“不飞绵”了,只却留得陆游徒生感慨。“伤心桥下春波绿,疑是惊鸿照影来”,惊鸿之下,是伤心穿梭于春波弄堂前后的沈园,它作为哀思情殇的悲情面具,怅惋而绵绵不绝。中国古人的爱情悲歌深沉、戏剧而感人,罗密欧与朱丽叶又算得了什么呢?

因此如果归先生在当时听了这首歌,我想他也会感动不已,仿佛这首穿越了时空的歌就是为他所作的。

归先生所写的墓志也是感人至深的,其中《女如兰圹志》和《女二二圹志》这两篇纪念性的墓志也是通过生活的小细节衬托出强烈的真情。

《女如兰圹志》:须浦先茔之北,累累者,故诸殇冢也。坎方封有新土者,吾女如兰也。死而埋之者,嘉靖乙未中秋日也。女生逾周,能呼余矣。呜呼!母微,而生之又艰。余以其有母也,弗甚加抚,临死,乃一抱焉。天果知其如是,而生之奚为也?

先生在末尾向天问,把悲悼亡女的悲伤升华为被命运捉弄的痛苦,更使这篇散文具有震撼人心的感染力。它描述了如兰是如此聪明可爱的女孩,不满周岁就会叫爸爸了,且如兰的呼唤声又是那么温暖深入内心。这可说是给艰难度日的先生之一味良药,药到病除,能抚慰先生苦痛的心灵。

可是,命途多舛,短暂的欢乐注定不会长久,便恶狠狠地甩离先生而去,可怜的如兰,可怜的归先生!

而在《女二二圹志》中,它既饱蘸真情,又有强烈的感情起伏。“二二不见余,辄常常呼余。一日,余自山中还,见长女抱其妹,心甚喜。及余出门,二二尚跃入余怀中也。”这种动人的亲女之情,使归先生感动极大地欣慰与欢愉。可怜的二二“盖生三百日而死”,而对于整日在外奔波的先生来说,“吾女生既不知,而死又不及也,可哀也已!”女儿二二出生时没在旁,死的时候先生又不在旁,根本错过了那重要的时刻。这篇墓志流露出的是那种深沉的悲伤,又饱含着无法挽回的遗憾。但是先生却可以写得让每一个看过此文的人为之感动,那种强烈的炽热内心情愫缓缓地流淌在每一个字当中。

归先生一生坎坷而艰辛,母亲、妻子、子女们,一个个地失去,一个个地叹息,徒留先生孤单的在惨淡现实生活的湖面上,对影成双。而其并没有愤世嫉俗、杀人越货来派遣苦闷之悲,而是用时空远处的甜蜜又痛苦的回忆来心灵疗伤,留下了许多令人动情不已的散文。《寒花丧志》、《亡儿孙圹志》和《先妣事略》皆是如此,虽寥寥数笔,却形神毕现,给人留下深刻印象。

归先生的这些散文正如现代社会中的心灵鸡汤,不仅会让人不忍释卷,还能滋润人的心灵。为何《心灵鸡汤》这类书会在现代如此畅销,这是因为现代社会的人们希望在俗世社会之外找寻到一片清静的草地是紧张的神经得到放松。我们每一个人都需要蔚蓝的天空,轻快歌唱的鸟儿与优美的家园去放飞我们早已受压迫至深的心。因而每每有如此一篇优美的散文出现之时,大家都争相拜读。在明代那种污浊的社会环境下,偏居一隅的归有光先生是如此幸运地未被彻底玷污,他的那种诚挚感情才能千古流芳,贯穿于其诗文,贯穿于每个人的心空,贯穿于历史的长河。

因此,我可以自豪地说,美国有《瓦尔登湖》,我国有归有光抒情散文,这难道不也是一笔宝贵的精神财富吗?愿每个人都能有机会拜读归先生的大作,愿每个人都能获取那宝贵的精神财富,愿每个人远离俗世尘嚣、幸福恬适安宁!

Pegasus

20041119日,于惠园

[此贴子已经被白水于2010-4-16 18:26:52编辑过]
发表于 2010-4-16 16:21:33 | 显示全部楼层

引用:中国文人就是有这种骨气,这种坚毅,这种智慧,在失意时,在郁闷时,在压抑时依然魄力十足,能创作出流芳千古的文章,先生正居其中。

其实在郁闷压抑时候,更容易产生灵感和文思。

终于看到传说中这文了!o(∩_∩)o...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0-4-16 17:03:18 | 显示全部楼层

《项脊轩志》是读了几遍才喜欢上的,越读越喜欢。这是一篇没有棱角的散文。磅礴的感情酝酿沉淀,在纸上平平道出,平得甚至不可思议。这功力!

感觉《寒花葬志》就差一些。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0-4-16 17:06:18 | 显示全部楼层
远风老师的几段文字让我有过读《项脊轩志》的感觉,嘻嘻:)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0-4-16 18:32:16 | 显示全部楼层
刚将文章粘到word里统计了一下字数,有六千余字,记得当时是写在厚厚的一叠稿纸上交上来的。给我留下深刻印象的,当然不只是它的长,还有文中那一声声的“归先生”,以及沉潜在这称呼背后的感情。呵呵,一个大一新生初试啼声之作便如此,所以,我隔了这么多年都还记得它。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0-4-16 19:41:05 | 显示全部楼层
pegasus思想有深度,文采也是这么卓然。你和归有光很像啊,情感都很外露,呵呵,这样的人真让人感动。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0-4-18 20:29:59 | 显示全部楼层
文中最棒的是对《项脊轩志》的理解。与古人心灵的契合与沟通。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0-4-18 20:55:45 | 显示全部楼层
QUOTE:
以下是引用寒凝在2010-4-16 17:06:18的发言:
远风老师的几段文字让我有过读《项脊轩志》的感觉,嘻嘻:)

实在是谬赞了,拙文与归先生相去不可以道里计。某于文章,尚未入门。只求慢慢体味,假以时日,能读懂古人文章,略识其妙处,已心满意足。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0-4-20 19:24:58 | 显示全部楼层
我和小楼兄在书市的时候看到归有光的文集,马上就想到了兄之文章!呵呵,着实有文采!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8-10-8 15:54:23 | 显示全部楼层
楼主大一时候的作品,现在读来,依然有光。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小黑屋|手机版|水云间

GMT+8, 2024-3-29 17:28 , Processed in 0.063555 second(s), 16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