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20日陶红印教授的讲座,涉及到很多语用学知识,给了我很多启发。这里略作总结;欢迎补充。 第一,学科定位。跟社会语言学一样,语用学是不是一门独立的学科也存在争议,陶教授的回答是,应该跳出框框来思考问题,是一门独立学科或是一个新角度,都有其存在价值;只要能对研究语言现象有利、能有效分析一些有趣、有用的语言现象就可以了。 第二,不礼貌的用语的研究。大家更多把精力用在研究礼貌等级和礼貌用语,其实我们经常用一些指示语表示自己对某人不太礼貌或不太重视,这也同样值得研究。陶教授举的例子是“他们”,分析了《红楼梦》里的一些例子,指出在这些场合“他们”表示的是一些社会地位不高的、不重要的下人,上下文中找不到实际的指称对象,没有必要在这里详细列举出他们具体是谁,表示的礼貌等级非常低。尤其是结合我们在课堂上列出的《红楼梦》中的敬语词,这种感觉更是明显。 第三,传信传疑,“好像”的语用功能,非确认,增加委婉口气,说话人由此与事实本身拉开距离,避免口气太直接可能带来的一些尴尬。 第四,课本上的语言与实际语言相脱离的问题。陶教授举了两封会议信函为例,第一封是中国人写的: Dear Dr tao: How are you? …… 第二封是美国人写的: Dear colleagues: In the guidelines, we asked you to …… 我们的教科书上的问候语,人家根本不用;陶教授解释说,公务公事,学术交流,没必要那么私人化个性化,直接开门见山谈事情就可以了。我们自己编的教材这种情况并不算少见。想起一个实际例子,若干年前我使用的教材是《走进中国》(好像是这个),有一课,说的是两个留学生去汉语老师家做客,老师的女儿一看到他们开口就说: Welcome! Welcome to our home! 那两个留学生说:“吴老师,您女儿的英语真好!” 学到这里,当时我的美国学生一边摇头一边说:“我们不这样说。” 我们编教材还是课堂教学,都要尽力避免这种情况出现,要教给汉语学习者中国人实际使用的、活生生的汉语。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10-5-24 8:18:57编辑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