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云间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楼主: 白水

[思 想] 叔本华谈读书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08-3-11 16:06:25 | 显示全部楼层

带着自己的思考来选择读物吧   或者先读一本书  有了疑惑  就作为你的“第一推动力”

哈哈  为学日益  为道日损   不先让别人把自己的头脑当作“足球场”,以后又怎么可能把被人的头脑当作“足球场”呢

学习嘛  要能益能损    只损不益  非上上根器之人不能办到   但那也只能算“小乘”

我现在一体会到在这贴中自己提的那个问题“读他人的书是否会阻碍自己的思想”的问题是不够成熟的 会阻碍那也只是因为只益不损

生而知之之人 又有几个?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8-3-13 13:51:55 | 显示全部楼层
如何读书也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的,叔本华自己对读书的看法也是在不断变化的。一个时期有一个时期适合读的书,也有适合自己的方法,我们可以学习别人好的方法,但是不要把这些当成一定之规,关键是循序渐进。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9-10-31 17:53:24 | 显示全部楼层

  看过这篇文章之后,印象最深的就是“作者认为我们读书之前应谨记“决不烂读”的原则,不烂读有方法可循,就是不论何时凡为大多数读者所欢迎的书,切勿贸然拿来读”。这一观点我并不同意,在我看来书有好坏之分,但我们不能轻易的完全否定一本书。就算它是一本烂书,其中也并不是一无长处,它也有值得我们学习的地方,比如有人提到的郭敬明的小说,谁能说它是一无长处呢?虽然这类书有些肤浅,但其中有些写作手法却是值得学习的。而且,读一些烂书有助于我们审视自己,仿佛在读一个错误的自己。只要我们明辨是非,就能在这些所谓的烂书中汲取养分。好书自然要多读,偶尔读坏书也是不错的。千万别给一个东西定性,任何东西都有它的闪光点。

 其次,作者认为:“读书愈多,或整天沉浸于读书的人,虽然可借以休养精神,但他的思想能力必将渐次丧失,此犹如时常骑马的人步行能力必定较差,道理相同。有许多学者就是这样,因读书太多而变得愚蠢。经常读书,有一点闲空就看书,这种做法比常做手工更会使精神麻痹,因为在做手工时还可以沉缅于自己的思想中。我们知道,一条弹簧如久受外物的压迫,会失去弹性,我们的精神也是一样,如常受别人的思想的压力,也会失去其弹性。”我也不同意。读书不是死读,不是被作者牵着鼻子走,边读边思考,审查自己,何乐而不为?怎么会变得愚蠢呢?应该越来越明智才对。

 不过,当今确实有不少文人是为了别的目的而写书,是值得大家思考。作者说到:“Repetitio est Mater Studioun(温习乃研究之母)。任何重要的书都要立即再读一遍,一则因再读时更能了解其所述各种事情之间的联系,知道其末尾,才能彻底理解其开端;再则因为读第二次时,在各处都会有与读第一次时不同的情调和心境,因此,所得的印象也就不同,此犹如在不同的照明中看一件东西一般”我更是赞成,读书就应该具备这样的态度。每次读都会有不一样的感受,有不同的体会,特别是随着阅历和年龄的增长,这种感觉就更是强烈。我也是前不久才明白这个道理,正准备重读自己喜欢的文章呢。

  总之,读书应该将自己的思想与作者的思想融汇贯通,找到其中的相同与不同之出,仔细审视。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9-10-31 20:15:19 | 显示全部楼层
QUOTE:
以下是引用杨娅华在2009-10-31 17:53:24的发言:

  作者说到:“Repetitio est Mater Studioun(温习乃研究之母)。任何重要的书都要立即再读一遍,一则因再读时更能了解其所述各种事情之间的联系,知道其末尾,才能彻底理解其开端;再则因为读第二次时,在各处都会有与读第一次时不同的情调和心境,因此,所得的印象也就不同,此犹如在不同的照明中看一件东西一般”我更是赞成,读书就应该具备这样的态度。每次读都会有不一样的感受,有不同的体会,特别是随着阅历和年龄的增长,这种感觉就更是强烈。我也是前不久才明白这个道理,正准备重读自己喜欢的文章呢。

 

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乐乎!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9-11-1 14:38:52 | 显示全部楼层

自己真正喜爱的书,每次重读都会有更深或者更新的感受,都是享受,真正是“百读不厌”。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9-11-1 17:35:58 | 显示全部楼层

   看着心里有说不出的感觉,既有些认可又觉得不全对,或许有些断章取义了。“ 我们读书时,是别人在代替我们思想   读书愈多,或整天沉浸于读书的人,虽然可借以休养精神,但他的思想能力必将渐次丧失”高中时老师们也常说不要让脑袋成为别人跑马场,可并没有限制我们读书。因为他扪用这句话是希望我们会自己思想,有自己思想。我不赞同作者这句话,孔子,司马迁,马克思这些人都可以算是饱读之士,他们读书的具体事例就不说了,谁能说他们思想能力渐次丧失?就如吃食物,读书是咀嚼的动作,思想则是消化吸收的行为。食物经消化成为水谷之精,我当然同意供养于肾,输送与五脏六腑;思想则由脑吸收,保持精神的活力。可怕的不是多读书,而是怕成为英国亚当斯式的人,空读书而不思考。

      俗话说:“流传的是神话,不败的是经典。”我当然同意作者关于读古书的论点,但现在书就不值得读吗?所有古书在自己年代都是现代书,《古砚说》讲古砚讲古物,古砚古吗?在现在古,在现在珍贵;可在古代却是一文不值。照作者说来,我们读古书,古人读更古的书,那最先的想写书的人该找谁的书读?我们漠视当代作家不正如古人漠视古代作家?如此说来,古文豪们在古代遭迫害,在现代受尊敬也是可以理解的了。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9-11-1 20:21:07 | 显示全部楼层
以下是引用杨娅华在2009-10-31 17:53:24的发言:

   看过这篇文章之后,印象最深的就是“作者认为我们读书之前应谨记“决不烂读”的原则,不烂读有方法可循,就是不论何时凡为大多数读者所欢迎的书,切勿贸然拿来读”。这一观点我并不同意,在我看来书有好坏之分,但我们不能轻易的完全否定一本书。就算它是一本烂书,其中也并不是一无长处,它也有值得我们学习的地方,比如有人提到的郭敬明的小说,谁能说它是一无长处呢?虽然这类书有些肤浅,但其中有些写作手法却是值得学习的。而且,读一些烂书有助于我们审视自己,仿佛在读一个错误的自己。只要我们明辨是非,就能在这些所谓的烂书中汲取养分。好书自然要多读,偶尔读坏书也是不错的。千万别给一个东西定性,任何东西都有它的闪光点。
  其次,作者认为:“读书愈多,或整天沉浸于读书的人,虽然可借以休养精神,但他的思想能力必将渐次丧失,此犹如时常骑马的人步行能力必定较差,道理相同。有许多学者就是这样,因读书太多而变得愚蠢。经常读书,有一点闲空就看书,这种做法比常做手工更会使精神麻痹,因为在做手工时还可以沉缅于自己的思想中。我们知道,一条弹簧如久受外物的压迫,会失去弹性,我们的精神也是一样,如常受别人的思想的压力,也会失去其弹性。”我也不同意。读书不是死读,不是被作者牵着鼻子走,边读边思考,审查自己,何乐而不为?怎么会变得愚蠢呢?应该越来越明智才对。
  不过,当今确实有不少文人是为了别的目的而写书,是值得大家思考。作者说到:“Repetitio est Mater Studioun(温习乃研究之母)。任何重要的书都要立即再读一遍,一则因再读时更能了解其所述各种事情之间的联系,知道其末尾,才能彻底理解其开端;再则因为读第二次时,在各处都会有与读第一次时不同的情调和心境,因此,所得的印象也就不同,此犹如在不同的照明中看一件东西一般”我更是赞成,读书就应该具备这样的态度。每次读都会有不一样的感受,有不同的体会,特别是随着阅历和年龄的增长,这种感觉就更是强烈。我也是前不久才明白这个道理,正准备重读自己喜欢的文章呢。
   总之,读书应该将自己的思想与作者的思想融汇贯通,找到其中的相同与不同之出,仔细审视。


呵呵,读了叔本华的文章能提出不同看法,很好,否则你的大脑也成了叔本华思想的跑马场了:)

“在我看来书有好坏之分,但我们不能轻易的完全否定一本书。就算它是一本烂书,其中也并不是一无长处,它也有值得我们学习的地方,比如有人提到的郭敬明的小说,谁能说它是一无长处呢?虽然这类书有些肤浅,但其中有些写作手法却是值得学习的。”道理固然是这个道理,但,第一,你得有强大的主见和识别能力,不会被烂书带着走;第二,每个人的精力都有限,在有限的时间内,是读经过考验的经典还是读“也并不是一无长处”平庸之作收益更大呢?要学习写作手法,有的是可供学习的经典之作,为什么舍此不学,要从明知“有些肤浅”的流行之作那里去学习呢?

同样,“读书不是死读,不是被作者牵着鼻子走,边读边思考,审查自己,何乐而不为?怎么会变得愚蠢呢?应该越来越明智才对。”你这话本身也没问题,但叔本华那样说,也有他的用意,就是强调不能光读不思考,读书不但要手勤眼勤,最重要的是脑勤,要养成思考的习惯,只有这样,才能真正有所收益。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9-11-1 20:23:00 | 显示全部楼层

以下是引用ygb119在2009-11-1 17:35:58的发言:

   看着心里有说不出的感觉,既有些认可又觉得不全对,或许有些断章取义了。“ 我们读书时,是别人在代替我们思想   读书愈多,或整天沉浸于读书的人,虽然可借以休养精神,但他的思想能力必将渐次丧失”高中时老师们也常说不要让脑袋成为别人跑马场,可并没有限制我们读书。因为他扪用这句话是希望我们会自己思想,有自己思想。我不赞同作者这句话,孔子,司马迁,马克思这些人都可以算是饱读之士,他们读书的具体事例就不说了,谁能说他们思想能力渐次丧失?就如吃食物,读书是咀嚼的动作,思想则是消化吸收的行为。食物经消化成为水谷之精,我当然同意供养于肾,输送与五脏六腑;思想则由脑吸收,保持精神的活力。可怕的不是多读书,而是怕成为英国亚当斯式的人,空读书而不思考。

      俗话说:“流传的是神话,不败的是经典。”我当然同意作者关于读古书的论点,但现在书就不值得读吗?所有古书在自己年代都是现代书,《古砚说》讲古砚讲古物,古砚古吗?在现在古,在现在珍贵;可在古代却是一文不值。照作者说来,我们读古书,古人读更古的书,那最先的想写书的人该找谁的书读?我们漠视当代作家不正如古人漠视古代作家?如此说来,古文豪们在古代遭迫害,在现代受尊敬也是可以理解的了。


呵呵,读而能思能疑,甚好。你提的两个问题,和杨娅华所提类似,因此请看楼上我对娅华的回复。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9-11-1 21:43:21 | 显示全部楼层
我不同意叔本华说“不读烂书”的说法。我认为问题不在于书的好坏,在于读书时所持的态度,是照单全收还是批判的接受?读书时不要管别人说这是好书还是烂书,读完后用自己的脑子去判断,这也是对是非价值观的培养!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9-11-1 22:09:41 | 显示全部楼层

以下是引用郑印在2009-11-1 21:43:21的发言:

我不同意叔本华说“不读烂书”的说法。我认为问题不在于书的好坏,在于读书时所持的态度,是照单全收还是批判的接受?读书时不要管别人说这是好书还是烂书,读完后用自己的脑子去判断,这也是对是非价值观的培养!

呵呵,理是这么一个理,但是,我来问你,你所说的“批判的接受”所需要的批判的能力又从何而来,是靠读烂书能提供的么?“以新眼观旧书,旧书皆为新书”,这类话头早就有人说过,但是,要想具备“新眼”,这首先就不是生而便有的能力,而要经过长期苦读思考,在这个过程中,读什么书就很重要,读好书,提高的就快,反之就慢,甚至没有提高。等达到一定境界,才可以说读什么书都能批判的接受这种话。这就好比你在武侠小说中看到的,武功至最高境界,飞花摘叶皆可伤人,但这是到最高境界以后才说的话,没到这个境界,那就需要神兵利器,读书也是这个道理。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小黑屋|手机版|水云间

GMT+8, 2024-4-19 06:39 , Processed in 0.033476 second(s), 11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