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云间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查看: 2687|回复: 5

[文 学] [转帖]古典文学的现代意义——读《古诗十九首》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0-6-9 21:36:27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古典文学的现代意义

——读《古诗十九首》

                                             李美佳

一天清晨,打开手机,收到好友午夜发时来的的一条长长的短信:

我对目前做的事情发生了怀疑,我觉得到处都弥漫了成功学的气息,甚至我自己也被卷了进去,速成,即刻成功,标准模式的复制,对于事件特别是对于成功的关注远远超出了对人了关注,对于生命的悲悯。缓慢唯美的方式被遗忘了,特立独行的人越来越少,思考被固定在复制加粘贴之内,价值观永远是支持或者反对。狂热不已和死气沉沉,混乱和刻板,构成了环境还有我自己,我彻底混乱了。”

那日天气十分晴朗,灿烂的朝阳有些晃眼,屋外已是熙攘的声音,而我却在她的短信中感受到一种迷惘和荒凉。她的感觉是我常有的感觉,应该也是与我们类似的大学生常有的感觉。世事纷乱,我们总是很忙,却经常不知道自己要什么、人生到底为什么,浮躁空虚的背后是一种深沉的荒芜。我们感慨这是一个“伪”时代,怀疑环境、怀疑自我为其一,有些东西是否存在、是真是伪则是我们产生怀疑的根源。

这种空洞而深沉的荒凉感总是让我想起古诗,一些没有作者、说不清年代的诗句中抒发的最真切朴实的情感。所以一直对《古诗十九首》念念不忘,原因就是有感于其中流露的古今相通的情感,以及那些情感的真挚。

一、“人世难详”,现世难详

《古诗十九首》最早著录于梁昭明太子萧统的《文选》,关于其内十九首诗的作者和时代的问题,旧说最为纷纭。萧统在《文选》里将其总题为“古诗”,本来就是由于弄不清作者和时代的缘故。《玉台新咏》中将《西北有高楼》、《东城高且长》等八首诗题为“枚乘杂诗”,后来甚至有人认为这十九首都是枚乘的作品。刘勰《文心雕龙》对枚乘作的观点抱怀疑态度,并推断《冉冉孤生竹》乃傅毅之作。《诗品》说:“《去者日已疏》四十五首……旧疑为建安中曹、王所制。”……总之“人世难详”。

读到好诗,问起“谁人有此?谁人为是?”这是很自然的事情,《古诗十九首》的不可考为其原有的魅力上更增添了苍远的美感。依据各家的言论,我们依稀可以推知《古诗十九首》为建安以前东汉末期的作品。东汉末年是统治阶级内部矛盾表现得最尖锐的时期,同时也是政治上最混乱、最黑暗的时期,十九首古诗虽然各自成篇,但合起来都围绕着一个共同的时代主题:羁旅愁怀之思,人生虚无之感,生活上的牢骚和不平,时代中的哀愁和苦闷。“出门独彷徨,愁思当告谁”、“思还故闾里,遇归道无因”……五言之字,深刻再现了文人在汉末社会思想大转变时期,追求的幻灭与沉沦,心灵的觉醒与痛苦。

是现代社会的光怪陆离让我不自觉想亲近古人的心境。许久不看《新闻联播》,有时会怀念当时眼中简单的世界,而现在五官里充斥的已基本上都是负面信息了。且不说像富士康、毒奶粉这一类纯粹的黑色新闻,就说捐助地震灾区、关爱老人儿童这些表达美好的举动中都会发生一些让人不愿意看到的事情。消极的观念被扩大以至很多现代人只看到那些黑色的斑点,从此再没有人敢在马路上扶起摔倒的老奶奶,人们在做事之前也会多了一重原本不必要的心。昨天在校医院打吊针的时候遇见一个在紫光大厦里工作的北漂,毕业不算很久,已经换了好几个省市,河北、海南、北京,再想去云南时被家人劝住了。他说,很多觉得自己可以做到的事情在现实中却发现阻碍重重,经常有环节打不通,所以就一直这样漂着。我能感觉他言语里深深的无力感。

现在的社会究竟应该怎样定义,恐怕大部分人都难以回答。说它是进步的,的确有道理,但答案绝没有如此简单。无意要将古诗里的社会与现今社会作比,只是当你发现自己的无力感能在古人旷远悠长的情思中找到一种回归时,你会不经意地感动,被这种穿越时空的沧桑和人世的荒凉。

二、性情之物,坦率之言

比时代离乱感更打动人的,是诗歌本身。无论是所表达的情感还是所运用的语言,《古诗十九首》给人的印象都是真挚和自然。用自然的语言抒发最自然的感情,不刻意做作,不暗讽掩饰。清人陈祚明《采菽堂古诗选》中有一段非常经典的评价:《十九首》所以为千古至文者,以能言人同有之情也。人情莫不思得志,而得志者有几?虽处富贵,慊慊犹有不足,况贫贱乎?志不可得而年命如流,谁不感慨?人情于所爱,莫不欲终身相守,然谁不有别离?以我之怀思,猜彼之见弃,亦其常也。失终身相守者,不知有愁,亦复不知其乐,咋一别离,则此愁难已。逐臣弃妻与朋友阔绝,皆同此旨。故《十九首》虽此二意,而低回反人人读之皆若伤我心者,此诗所以为性情之物。而同有之情,人人各具,则人人本自有诗也。但人人有情而不能言,即能言而言不能尽,故特推《十九首》以为至极。

对《古诗十九首》印象最早的也最深的就是那首《行行重行行》。开始一句“行行重行行,与君生别离”便让人对一个依依送别的女子的形象难以忘怀。诗人用回环“行”的方式给我们道出了分别的不舍,“生别离”一词则有一种生离死别之感,死生的空旷、行行的悠远,顿时悲从中来。“相去万余里,各在天一涯;道路阻且长,会面安可知”,近似白话的述说却像一个电影的长镜头,让人感觉到一种开阔的悲凉,天涯之别,道阻且长,真的不知道什么时候才能再相见。“胡马依北风,越鸟巢南枝”,女子希望游子多眷恋自己和这片土地。“相去日已远,衣袋渐已缓;浮云蔽白日,游子不顾返。思君令人老,岁月忽已晚。弃捐勿复道,努力加餐饭”这四句是写别后的相思,朴实而真挚。有“游子不顾返”的想法是很自然的,正如上文所摘陈祚明之言“人情于所爱,莫不欲终身相守,然谁不有别离?以我之怀思,猜彼之见弃,亦其常也”。可游子不会因为自己的想念而归来,那自己胡思乱想又有什么用呢,还是希望对方好好保重身体吧。诗中每一句都非常真实地表现出一个与爱人离别的女子的真实感情。《十九首》中的其他诗歌亦如此。

渐读渐有感于其中抒发失意沉沦和人生无常的诗作,如“齐心同所愿,含意俱未申”(《今日良宴会》)的无奈,“不惜歌者苦,但伤知音稀”(《西北有高楼》)的悲哀,“四顾何茫茫,东风摇百草”(《回车驾言迈》)的凄茫,以及“人生天地间,忽如远行客”(《青青陵上柏》)、“人生寄一世,奄忽若飙尘”(《今日良宴会》)等中深沉的人生感叹。有人说,只有处于离乱的时代,生活上找不到出路,生命活力无力发舒的人才会有生命短暂的悲哀,但我却越来越经常地在现实生活中感受到生命的瞬然与渺小和人生天地间的荒凉。还是那个“忙”的问题,现代生活节奏太快,回望时只觉时间如风般嗖嗖地从耳边吹过,而自己已不在当年。

时间加速,来不及品味甚至回味,一方面加深了人的离乱和虚无感,另一方面也让人与人之间隔膜越来越厚。缺少沟通和理解,所以会猜忌;经常猜忌和防备,真情便会被掩埋。其实这个世界不乏抒发情感的言语,只是喧嚣之中夹杂着太多的空虚和炒作,你会把凤姐的言论看成是真挚单纯的爱恋吗?很多时候真的只希望这些“直抒胸臆”的人能够安静一点,使我们能正真回归内心去体悟一些情感,然后以最自然的形式表达出来,让这个世界能够多一些温柔、恬静与澄澈。有时会怀疑这个世界除了父母于自己外还有没有真正的情感,读《孟冬寒气至》和《客从远方来》时甚至会羡慕诗中女子,因为相思再苦也胜过貌合神离与漠然相对。每一个“过来人”都会告诉我们“人心隔肚皮”,可是如果大家都戴着有色眼镜去看身边的人,那就真的一语成谶了。有感于古诗里的那份真切与诚挚,渴求现实生活中的区区之心。

记过马一浮先生的一句话:“诗是人的生命如迷忽觉,如梦忽醒,如扑者之起,如病者之苏。”其实诗就是离心灵最近的东西,反映生命的苏醒,倒映出我们的真身。胡晓明教授在一篇演讲中提到“唐诗表达了古今相同的人性”,而《古诗十九首》何尝不是。当我们困顿时,发现千百年前的古人和我们同样地困顿,当我们渴求舒展心灵时,我们发现一些无名诗人已经替我们表达。也许阅读并不能改变什么,但至少能让自己从一个世界跳出来,去另外一个时代感受千百年来不变的真挚与清新。古典与现代的共鸣会让我们找到一种安宁,使自己静下来去思考与感受些什么,擦亮日益模糊的心窗。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10-6-11 11:20:00编辑过]
 楼主| 发表于 2010-6-9 21:37:37 | 显示全部楼层
学生的作业,虽然还需进一步打磨,但其中一些观点令我很有感触。贴出来请大家赏鉴。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0-6-9 22:04:54 | 显示全部楼层
哪位学生?自己怎不来贴?代贴也不妨标出学生的名字。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0-6-10 18:32:36 | 显示全部楼层

写得真好。也说社会,不吵不闹的,感觉大气。

许久不看《新闻联播》,有时会怀念当时眼中简单的世界

深深同感……

消极的观念被扩大以至很多现代人只看到那些黑色的斑点,从此再没有人敢在马路上扶起摔倒的老奶奶,人们在做事之前也会多了一重原本不必要的心。

有两句诗:

“什么都在来临啊,什么都在离去,
人做善事都要脸红的世纪。”

时间加速,来不及品味甚至回味,一方面加深了人的离乱和虚无感,另一方面也让人与人之间隔膜越来越厚。缺少沟通和理解,所以会猜忌;经常猜忌和防备,真情便会被掩埋。

我还是相信真情啊,相信相信。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0-6-10 21:55:32 | 显示全部楼层
光是"引子"就可以把人镇住.好文章.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0-6-10 22:53:23 | 显示全部楼层

这、这是学生写的?

且不说一个涉世未深的学生能有如此心得和感慨,单单不着痕迹地引用“谁人有此?谁人为是?”就可看出功力非凡啊。

用他(她)自己的话说:“用自然的语言抒发最自然的感情,不刻意做作,不暗讽掩饰”,难得。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小黑屋|手机版|水云间

GMT+8, 2025-5-14 20:53 , Processed in 0.058430 second(s), 16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