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云间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查看: 22011|回复: 63

[原创文字] [原创]再见,长安!(校内的一篇日志,在这里也发一遍吧)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0-7-9 17:18:53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白水按:

      下面这篇文字,写于2010年6月30日,此后,本人停上这门课四年多,直到2015年春,才重新站上讲台讲起唐诗。今日看六年前的这篇日志,感慨不尽。

                                                                                                       2016.06.13



再见,长安!



  记得2009年,也就是去年的深冬,离教学周结束还有一两周时,一页一页地翻读着收上来的唐宋诗词摘抄作业,对着满纸烟云,一点一点地,陷入了深深的哀伤,不能自已。我知道,又要向一个伟大的时代告别了,这种哀伤,在那个下午,在那间静静的教室里,达到了极致,讲完了李商隐,讲完了那个伟大的王朝的谢幕,说了一句我们再也回不去了,说了一句我无话可说,对着满教室的学生,呆呆地站在那里。


  可这又何苦来哉?没法解释。叶嘉莹先生在讲解杜甫对家国人民的那份忠爱缠绵之情时,引用了《西厢记》中的一句词,叫作“待飏下,叫人怎飏?”,是说你一旦迷上了一个人,你就会不由自主,不得解脱。我想,那一刻,对自己来说也是如此。王杨卢骆、陈子昂、高适、岑参、王昌龄、王维、李白、杜甫、韦应物、张籍以及韩愈、李贺、杜牧、李商隐,他们于我早已不是死去的历史人物,这些人在我心中都是活的,他们的音容笑貌,他们的文采风流,在我心里,全都是活的。就是为了这些人,两年来,一直在不断地阅读,阅读,阅读。在讲过第一轮之后,进入第二轮,又补充阅读了王、孟的诗各百余首,然后坐在电脑前,从早晨八点一直坐到下午两点,修改讲义和课件,就为了在课堂上多讲那么十几分钟的王维、孟浩然;于是,连续几天断断续续地读杜甫,大幅度地修改讲义,就为了这一轮所讲,将大不同于以往;同样,在某个星期,在韦应物身上又花去了几天的功夫,然后,在那个周三的中午,为了修订讲义,午饭没吃,而后一点半去上课。至于说那学期每个有课的周三凌晨,都是四五点钟起床,就更不必说了。


  其实本不必如此,如果不求完美,但求无过,这一轮就拿上学期讲过的内容来讲,也足够了。毕竟上学期也曾付出了那么多心血,毕竟上学期拿出来的东西已经颇获好评,又何况,学生是没有比较的,你这学期比上学期讲得更好,学生不知道,更别说,你这学期再额外付出,并不会因此多拿一分钱的课时费,如果从经济的角度来说,这个学期追加投入的时间精力成本,收益几乎就是零。可是自己不甘心。如果不能将王维的风采讲出来,让学生折服,我会觉得我对不起王维,而愿意进一步深研杜甫、精讲杜甫,那也只有一个原因,那就是对杜甫的高山仰止之情,使我不能自已。也正是因为如此,接连两个学期在讲完李商隐后,都像送走了最后一个朋友,为告别一个伟大时代,下课后怅然若失,久久地低回不已。

 

  其实也知道,这既是自己的长处,同时,也可能是自己的弱点,那就是上课太倚赖情感的投入状态。这样上课,太耗心力,如果状态稍差,就会影响发挥。也因此,仇老师的理性,荣真老师的从容,晓白老师的沉稳,都令我有几分羡慕。他们状态稳定,而自己则有起伏,比如这个学期的唐宋诗词,就不如上个学期和上上学期,俗务缠身,一天天忙得伤感二字根本插不进脚来,如果不能于上课前提前进入状态,到上课时现调整,终究要打一个折扣。


  可是,谢谢,同学们还是给予了更多的肯定。在上上学期收上来的一份课程反馈里,看到一段文字:


  几乎每周三晚上八点钟铃声响过后,我都徜徉在空荡的走廊里,就像欣赏完一部电影佳作后久久不愿起身离开昏暗的放映厅里一样,很怕一旦再次混入人群,脑海中那不停闪烁的画面就会瞬间崩散,无从拾起。即使以后的日子里会偶尔拼凑,但终究只是于事无补的回味。

 ……


  这段话我一读再读。一读再读的不止是这一篇作业,还有好多,好多。两年来收上的课程反馈,绝大多数,都复印了下来,保留了下来,它们积成了厚厚的一沓,它们是这两年辛苦的最好的纪念,它们中有那么多文字让我如此动容,字里行间流淌着的那种温情,对我们古老传统的温情,深深地打动了我。


  在此我要特别感谢所有给予我各种反馈的同学,是你们跟我一道塑造了这一门课:

 

  在我的第一轮讲授里,《长安古意》是没有展开的,只是几语带过,第二轮,决定讲讲看,然后,有同学告诉我,他们是从这首诗,进入了长安城那个壮丽的画卷,使我知道,哦,我这样做,是对了;


  在我的第一轮讲授里,是没有韦应物的传奇人生的,也是在第二轮,决定讲讲看,然后有同学告诉我,他们喜欢上了这个人,使我知道,哦,这次加进这些,是对了;


  在我的最初认识里,课堂上穿插一点唐代人物的故事,仅仅是为了调节气氛,是一位又一位的同学反复告诉我,他们喜欢那些故事,是那些故事,使他们进入了那个时代,看到了一个个真实的血肉丰满的人,使他们更好地理解了那些诗歌背后的情感,背后的人生,这使我意识到,哦,原来原来,这些故事是如此地重要;


  也是这第二轮讲授里,忽然心念一动,试着引入几首外国的诗歌看看,也是有同学告诉我,这样很好,让他们感到新奇,也增加了一点对诗的理解,使我知道,哦,这样做是对了,那么以后还要继续;


  批评的意见当然也有,它们同样很重要。上个学期有两位同学在听课心得里批评了我对白居易的不公平。面对批评,第一反应也是为自己辩护,我可以说我的讲法是有出处的,我是按照某位知名学者的分析来讲的,我还可以说出哪些哪些知名学者对白做的同样的批评或婉讽,但是,下面的一段话改变了我:


  “满面尘灰烟火色”,“两鬓苍苍十指黑”,“可怜身上衣正单,心忧炭贱愿天寒”,初读《卖炭翁》时,这简简单单的几句话,却让我触目惊心,久久难以平静。不仅仅因为他对人物外貌传神的特写,衣单却愿天寒的残酷对比效果,它让我想起了家里含辛茹苦的老母亲,同样的两鬓斑白,露摊街头,为多卖出几床被子而一边跺脚一边祈求老天变得更冷些。那二十八个文字,深深刺痛了我的眼睛。这高三那段灰暗,让人间歇性绝望的日子里,一遍遍提醒我家里的母亲是如何辛劳奔波,不断鞭策我前进。


  这段文字令我深深地震动,和各种专家的意见相比,我更尊重这种朴素的情感,于是,下了决心,必须去重读白居易。于是,找来了莫励锋教授的《莫励锋说白居易》,全书通读下来,看法真的改变了。白居易晚年纵有各种各样的世俗与不是之处,但在他最有勇气的几年,他已经做了很多人一生都没有做到的事,放眼现在,面对同样的人世不公,自己也并没有表现得比白居易更有勇气,那么,还有什么资格嘲笑白居易?自己原来最大的问题,是对白缺少足够的情感,对白,我没有对王维、李白、杜甫、张籍、李贺、杜牧、李商隐那样的情感,但现在,变了,是发自内心地对白有了敬意,于是,这学期,修改讲义,于是,就有了不同于前三学期的那种讲法。讲完效果如何,自己心里也没底,但幸好,这次收上来的课程反馈里,我见到:


  记得白居易的那堂课,从他29岁中进士开始讲起,于是我们仿佛跟随老师经历了一遍乐天的人生,课程结束之前学的最后一首诗正是李忱的《吊白居易》:


  缀玉联珠六十年,谁教冥路作诗仙。
  浮云不系名居易,造化无为字乐天。
  童子解吟长恨曲,胡儿能唱琵琶篇。
  文章已满行人耳,一度思卿一怆然。


  字字悲痛欲绝。老师读完宣布下课,班级里却仍然一片寂静。这样的寂静我永远都不会忘记,它是对白居易诗词成就的肯定,更是我们对诗人的最大的敬意。


  这段话,我静静地看了片刻,又看了片刻。


  最后,让我再引用另外一位同学的文字:


  最后想说的是,老师在课堂上给我开启的这个诗的世界,还是让我有一点带着小女生心理的遐想,除去那些清新、伟大、悲壮,那些大气的美,这个世界的美有时是在哀怨与等待中的,有时候是在牢骚与彷徨中的,特别是在充满愁绪的晚唐。上了一个学期的唐诗,我总是会想那座叫长安的城,想那个城里曾经出现过的身影,曾经发生过的悲喜剧。老师在唐诗的最后一节课上说有些无言,我想也许是因为,我们终要和我们曾浏览遨游过的这个世界,和长安城,作短暂的离别,我们是长安城外的人,看着它繁盛和落没,看着那么多人,曾经在这里上演过那么多故事,又留下那么多的诗歌给青史,然后万事成空。长安城像是我们眼前的海市蜃楼,但在记忆中,在感情上留过深深无以抹去的印迹。那个时候我感觉无言的老师有些像感喟历史的苏轼,面对这个诗的世界,挥手向那座叫长安的城,说:“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


  上完老师的课,还留下一个固执的念想:真想去一趟,那传说中的长安,让那么多人,喜怒哀乐的,长安。


  这段文字曾使我落泪,因为它道出了我心中所有的情感。现在,两年的长安之行就要结束了,我是个尽心但又不够称职的导游,因为还有很多地方,没有带大家走到,没能如大家所期待的那样,带你们走入另外一个花团锦簇的时代,没能带你们进入汴京,进入临安,没能带你们去瞻仰另外一批大师的风采,深深地遗憾。时间就这样过去了,两年前,因为偶然的机缘,开启了长安之旅,两年之后,我决定结束。请原谅,我太累了,希望休息。感谢大家伴我走过的这两年,有很多东西,我也永远不会忘记,那一页一页的摘抄,那一篇一篇的反馈,那一教室一教室的同学,还有那些站在过道上的朋友,你们让我看到了,原来在这个时代,还有这么多人,在心底还存留着对某种东西那么深的渴望,这种渴望是我没有想到的,让我惊讶,也让我感动。但是,还是结束吧,希望以后有机会,我们还能一起去看汴京,临安,元朝的大都,明清的江南,民国的北平。但是在这里,我们还是先给长安之行画一个句号,让我最后说一声:

 

  再见,长安!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10-7-10 16:54:26编辑过]





发表于 2010-7-9 17:25:59 | 显示全部楼层

看得我好感动,本来在校内上已经看过一遍了,这回更仔细地看了一遍。

嘿嘿,我还知道最后一段引文的出处呢。

另外想说,白水老师真好!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0-7-9 17:28:11 | 显示全部楼层

我加精啦!

哈哈。

另外,虽然我没去过老师这课,不过我有听过老师的课堂录音。^_^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0-7-9 17:32:06 | 显示全部楼层

以下是引用欧阳柳在2010-7-9 17:25:59的发言:

看得我好感动,本来在校内上已经看过一遍了,这回更仔细地看了一遍。

嘿嘿,我还知道最后一段引文的出处呢。

另外想说,白水老师真好!


明柳交给我的是纸质版,还是我亲手录入的。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0-7-9 17:37:04 | 显示全部楼层
学习了!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0-7-9 17:39:18 | 显示全部楼层

以下是引用白水在2010-7-9 17:32:06的发言:

明柳交给我的是纸质版,还是我亲手录入的。


哈,王立昕走前一天我们好几个人一起坐在西门草坪上,她就说起这事来,她说她很感动呢。

现在我来看看,连我也被前面的那些真挚给感动了。

我这两天考期末考试对记忆本身有了一些新的认识,我们记不住一些东西是因为我们不热爱那些东西,那些东西在我们眼里是死的,比如历史的年代, 我们要记哪些作家在哪些年份出生很难,即使记住了也很容易忘记。但是我们身边的人,往往他们告诉我们一遍年份我们就能记住,就是因为他们生活的年代就与我们息息相关。

而看到白水师在这里说,那些诗人在生命里是活着的,讲完课,也将他们送走了,有巨大的失落。(大意)

我顿时将这两件事联系在了一起。同时看到了希望,原来我们真的可以把沉睡的东西唤醒,用来丰盈充实自己的生命!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0-7-9 17:41:05 | 显示全部楼层
套用小即老师为一些作家自定义的一个概念,白水老师是“圣徒”式的老师~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0-7-9 17:44:43 | 显示全部楼层

以下是引用寒凝在2010-7-9 17:41:05的发言:

套用小即老师为一些作家自定义的一个概念,白水老师是“圣徒”式的老师~

是啊是啊,一直坚守自己内心的信仰。

啊,总觉得在这个帖子夸白水师他会脸红o(∩_∩)o...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0-7-9 17:47:06 | 显示全部楼层

以下是引用寒凝在2010-7-9 17:41:05的发言:

套用小即老师为一些作家自定义的一个概念,白水老师是“圣徒”式的老师~

谢谢,不敢当,“呆气”倒是有几分吧。课程结束了,这里也要谢谢你在我讲授第一轮时即给予的种种支持,谢谢!:)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0-7-9 17:51:53 | 显示全部楼层
这个帖子好啊,可惜被欧阳先手加精。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小黑屋|手机版|水云间

GMT+8, 2024-3-29 19:58 , Processed in 0.043233 second(s), 17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