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云间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查看: 18986|回复: 73

[语 言 学] 釆与采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0-7-12 00:23:34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釆”与“采”字形很相近,容易看错。区别是“采”上面是三点,“釆”的上面不是三点,中间是和下面的竖笔相连的。

“釆”读bian(4声),是“辨”的本字,本义即是“分辨、辨别”。这个字的甲骨、金文画的是俯视的动物指抓印迹。(我的电脑不能上传图片,可以通过古文字方面的字典和网站查看)古代狩猎时,要根据动物的足迹来分辨是什么动物,所以古人为“分辨”这个词造这样的字形。“釆”字后来不独立使用了,只作为构件出现在其他字中。“分辨”由“辨”来记录。“番”字的上面就是“釆”,“番”的本义是狗熊之类动物的脚掌,后来写作“蹯”,所以《左传》中有“宰夫胹熊番不孰”。“審”(审的繁体)、“悉”、“释”中也都有这个构件,因为它们的词义都含有“分辨”。

“采”的古文字形画的是一只手在长了果实的树上面,表示的是“采摘”,这个词后来曾写作“採”,简化汉字时还是选用了早期的简单字形“采”。文采的“采”本字应该是“彩”,以“彡”为构件的字很多都有“文采”的含义。

因为早期汉字是据义构形的,所以汉字常常能帮助我们了解词的本义,但还是需要小心:形体有关联的字,它们所代表的词不一定有意义联系,有的即使有,但也不一定是词源联系。比如都有“釆”构件的那几个字,“番”和其它字所代表的词使用意义没有关系,“審”、“悉”、“释”使用意义有些联系,但也没有同源关系。因此,字的关系和词的关系要分清。

说得有些啰嗦,因为放到语言学版块,正好也充当古汉语、文字学课的资料。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10-7-12 1:01:21编辑过]
发表于 2010-7-12 03:18:34 | 显示全部楼层

谢谢老师!

帮我改正了错误.拓展了见识.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10-7-12 3:21:41编辑过]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0-7-12 11:25:02 | 显示全部楼层

非鱼老师解说的好!请问怎么想起来发帖解释这两个字?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0-7-12 13:02:31 | 显示全部楼层
QUOTE:
以下是引用木兰晓芙在2010-7-12 11:25:02的发言:

非鱼老师解说的好!请问怎么想起来发帖解释这两个字?

呵呵,在另一个帖子里遇到了这个问题,怕有灌水嫌疑,挪到这儿灌了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0-7-12 13:32:53 | 显示全部楼层
QUOTE:
以下是引用木兰晓芙在2010-7-12 11:25:02的发言:

非鱼老师解说的好!请问怎么想起来发帖解释这两个字?

http://www.shuiyunjian.bj.cn/dispbbs.asp?boardid=8&replyid=21409&id=2158&skin=0&page=1&star=3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0-7-12 15:59:20 | 显示全部楼层
QUOTE:
以下是引用屋子在2010-7-12 3:18:34的发言:

谢谢老师!

帮我改正了错误.拓展了见识.


呵呵,屋子老师谦虚了,大家互相学习!

其实屋子老师的“乐学”也引发了我对很多词语的重新理解和挖掘。比如在上面链接的那个帖子里说过的一些,比如最核心的“乐”。在我原了解的知识中,“乐”和“说”(悦)是有区别的近义词,它们的区别是:“悦”是因悦服或投契而产生的愉悦;“乐”是由外界事物引起的愉快。“悦”强调引起共鸣的彻悟、投契的愉悦,“乐”强调外部的作力。这个认识直接影响我对于“乐”的理解,所以会有主客观之辨,会有“乐”与“美好”的关系之惑等等,这是一个导致分歧的重要起点。但是,屋子老师对“乐”的理解也促使我去重新思考一些和词语有关的问题:
1、《乐与教》中的“乐”是一个沿袭了古老内涵的词语?还只是“乐学”体系中的一个核心概念,一个术语符号,它包含了比原有的内涵更广的内容?
2、如果是后者,那么很多问题一开始就无需讨论。但如果是前者,我需要面对“乐”的内涵到底是什么?它的同源词都有哪些?词义特点是什么?
3、如果我对“乐”的内涵的理解没有错,那么在孔子的时代,在《论语》中,“乐”是否还坚持它的内涵?与“悦”等词使用时是否还有区别?还是已经泛化成愉快意义的统括词?
4、在论语之后,“乐”的词义范围有没有变化?历代那些谈论“乐”的学者,有没有对“乐”内涵统一的认识?还是各取所需,各说各话?

在一直寻找这些问题的答案同时,也引发了我的其他一些随感:
     中国古代的学术传统有一个弊端:术语使用混乱。传统训诂学这点非常明显,估计传统文论、传统哲学等学科也是如此。所以在建立一个学说,或讨论一个问题时,首先清理、厘定旧有的概念术语,为它们正名、确定所指很重要,否则异名同实、同名异实会导致许多无谓的争论。
     两个不同专业背景、学术背景的人在讨论问题时,如果不想陷于鸡同鸭讲的境地,一开始让对方了解自己的“底牌”(学术渊源、思想基础等)很有必要。许多讨论升级为争论,甚至不欢而散的原因有时很简单也很悲剧:双方都以为对方应当知道自己的“底牌”。这在教学中也是如此,老师们觉得讲了一两遍的理论知识,学生应当明白记住了,当发现学生其实并没有达到预期的效果时,往往郁闷不已,觉得责任不在学生就在自己,其实是老师忘记了自己的“底牌”是如何一年一年形成的,那样日积月累达到的对这个学科的理解力、领悟力,如何能要求没有基础的学生在一学期就完成?
     每次面对一个个小小的词儿,知道每一个后面都有活泼泼的“生命”,但是如何能准确捕捉到、领会到,光有语言文字学的知识远远不够,那些模模糊糊的体悟,如果没有强有力的其他学科的知识的支撑,只能存留在那儿,可能一生也只是个猜测。这种时候,会羡慕古代学者对于词语的敏感,他们基本上是经学、小学都通达,既是思想家,也是语言文字学家,很多还是文学家,那些汉语的词儿长在他们心里,挥洒在笔下。而我们现在,每个人都是“专家”——只专一样的,但“专家”们之间的交流却前所未有的“困难”,虽然我们这个时代拥有了前所未有强大的通讯方式。

交流是快乐的事情,无论是课堂上的,还是朋友间的。让交流快乐下去,同样的能力固然重要,宽容、体谅、信任、欣赏、耐心、微笑等等,可能更接近交流的本质。

所以,告诫自己:作为学生的老师,作为朋友的朋友,对这些,不可不察啊!

所以,互相学习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10-7-12 17:04:42编辑过]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0-7-12 17:44:24 | 显示全部楼层

每一个真正的专业都有其不可替代的价值.

互相学习.共同成长.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0-7-12 18:35:00 | 显示全部楼层

本想从今往后不问其它,专注灌水。

可是看了这个帖子还是心中一凛: 原来有时担的道义放也放不下。

文化的误读和交流也和非鱼说的一样:囿于自己的传统容易产生误读,往往还要通过语言的媒介,通过理解对方的立场才能达到交流的目的。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0-7-12 20:31:17 | 显示全部楼层
QUOTE:
以下是引用子非鱼在2010-7-12 15:59:20的发言:

呵呵,屋子老师谦虚了,大家互相学习!

其实屋子老师的“乐学”也引发了我对很多词语的重新理解和挖掘。比如在上面链接的那个帖子里说过的一些,比如最核心的“乐”。在我原了解的知识中,“乐”和“说”(悦)是有区别的近义词,它们的区别是:“悦”是因悦服或投契而产生的愉悦;“乐”是由外界事物引起的愉快。“悦”强调引起共鸣的彻悟、投契的愉悦,“乐”强调外部的作力。这个认识直接影响我对于“乐”的理解,所以会有主客观之辨,会有“乐”与“美好”的关系之惑等等,这是一个导致分歧的重要起点。但是,屋子老师对“乐”的理解也促使我去重新思考一些和词语有关的问题:
1、《乐与教》中的“乐”是一个沿袭了古老内涵的词语?还只是“乐学”体系中的一个核心概念,一个术语符号,它包含了比原有的内涵更广的内容?
2、如果是后者,那么很多问题一开始就无需讨论。但如果是前者,我需要面对“乐”的内涵到底是什么?它的同源词都有哪些?词义特点是什么?
3、如果我对“乐”的内涵的理解没有错,那么在孔子的时代,在《论语》中,“乐”是否还坚持它的内涵?与“悦”等词使用时是否还有区别?还是已经泛化成愉快意义的统括词?
4、在论语之后,“乐”的词义范围有没有变化?历代那些谈论“乐”的学者,有没有对“乐”内涵统一的认识?还是各取所需,各说各话?

在一直寻找这些问题的答案同时,也引发了我的其他一些随感:
     中国古代的学术传统有一个弊端:术语使用混乱。传统训诂学这点非常明显,估计传统文论、传统哲学等学科也是如此。所以在建立一个学说,或讨论一个问题时,首先清理、厘定旧有的概念术语,为它们正名、确定所指很重要,否则异名同实、同名异实会导致许多无谓的争论。
     两个不同专业背景、学术背景的人在讨论问题时,如果不想陷于鸡同鸭讲的境地,一开始让对方了解自己的“底牌”(学术渊源、思想基础等)很有必要。许多讨论升级为争论,甚至不欢而散的原因有时很简单也很悲剧:双方都以为对方应当知道自己的“底牌”。这在教学中也是如此,老师们觉得讲了一两遍的理论知识,学生应当明白记住了,当发现学生其实并没有达到预期的效果时,往往郁闷不已,觉得责任不在学生就在自己,其实是老师忘记了自己的“底牌”是如何一年一年形成的,那样日积月累达到的对这个学科的理解力、领悟力,如何能要求没有基础的学生在一学期就完成?
     每次面对一个个小小的词儿,知道每一个后面都有活泼泼的“生命”,但是如何能准确捕捉到、领会到,光有语言文字学的知识远远不够,那些模模糊糊的体悟,如果没有强有力的其他学科的知识的支撑,只能存留在那儿,可能一生也只是个猜测。这种时候,会羡慕古代学者对于词语的敏感,他们基本上是经学、小学都通达,既是思想家,也是语言文字学家,很多还是文学家,那些汉语的词儿长在他们心里,挥洒在笔下。而我们现在,每个人都是“专家”——只专一样的,但“专家”们之间的交流却前所未有的“困难”,虽然我们这个时代拥有了前所未有强大的通讯方式。

交流是快乐的事情,无论是课堂上的,还是朋友间的。让交流快乐下去,同样的能力固然重要,宽容、体谅、信任、欣赏、耐心、微笑等等,可能更接近交流的本质。

所以,告诫自己:作为学生的老师,作为朋友的朋友,对这些,不可不察啊!

所以,互相学习

说得太对了。网上的很多争论,在我看来是无效的,就在于他们说的其实不是同一个东西。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0-7-12 20:38:42 | 显示全部楼层
这个帖子好啊,说到根上了。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小黑屋|手机版|水云间

GMT+8, 2025-5-15 02:18 , Processed in 0.078685 second(s), 16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