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云间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楼主: 白水

[论文写作] “论文写作”课答疑专用题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0-12-5 19:50:41 | 显示全部楼层

有些网上的文章内容不是严格的论文,而且也没有注明作者,时间以及出处,但是还是觉得有些观点是可以引用的,这样的情况要怎么处理呢?

弱问,文献综述和文献回顾是完全没有区别的,还是文献回顾需要有个人的评述?这个貌似上课时提到过的,不过好像混淆了。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0-12-7 00:04:34 | 显示全部楼层
QUOTE:
以下是引用古小即在2010-11-23 22:55:02的发言:

是,这个是他自己设定的前提,而事实可能并非如此。

为什么一定要把妻子和市场联系在一起,是因为妻子是一种商品吗

呵呵,小即老师总是语出惊人。

不过在历史上,那些被和亲的公主,她们是否就被当做了一种交易的工具,答案不得而知吧。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0-12-7 00:54:09 | 显示全部楼层
QUOTE:
以下是引用Flightless在2010-12-4 15:19:44的发言:

老师要求改写以前写过的论文,我为了改写以前文学史的作业,对《青春之歌》的读后感,看了《文科论文写作》一书中的第十章《文学论文的写作》。文中提到,“文学论文中对作家作品评论的突出特征是“审美”,具体地说是由审美感受上升到审美评判”,又读了茅盾的《怎样评价青春之歌?》,和自己的文章做比较,认为我写的是在读作品的过程中的联想,大多是对某句话某个段落一时的灵感(我不知道算不算是审美感受),而不是对作品进行全方位的评价。

想问一下老师这种读后感式的文章算是论文吗?如果要修改,怎样把审美感受上升到审美评价呢?

童鞋,首先,你提问的句子,有点问题。《对〈青春之歌〉的读后感》是你作业的题目吧。。。对某句话某个段落一时的灵感,不知是否搭配有点问题,读起来有点别扭~整个提问有点绕~

其次,我感觉审美感受更多的是感性的,审美评价更多的是理性的~感性认识是理性认识的基础,感性认识需要上升为理性认识~

另外,我觉得童鞋很用心,为了改写论文查了这么多资料。。。

[em01]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0-12-7 05:20:07 | 显示全部楼层
QUOTE:
以下是引用雨过心晴在2010-11-30 22:51:08的发言:

关于修改句子的问题,我在卷子上的修改是:

本人查阅了大量有关《三国演义》的资料,发现人们更为关注其中塑造的性格各异的男性形象,而对于同样千姿百态的女性形象,缺乏热情。

修改的想法:1、我也同样认为作者想表达的是他查阅了大量研究《三国》的资料,而非《三国》本身;

                     2、“但是”前的半句,主语是“本人”,而在后半句,则是“人们”,前后主语不一致,因此我把前后半句的主语统一为“本人”

                     3、“智、义、奸等性格各异却又饱满的男性形象”,“智、义、奸”的搭配我认为不当,前两个是褒义,后一个偏贬义,虽然在概括内容上                         确实没有错,但是放在一起却让人觉得很奇怪;而且,性格各异已经包含了很多,显得重复了。

                     4、用“但是”转折,不够顺畅,改用“而”

以上是我关于这个句子的看法,不知大家怎么想O(∩_∩)O~

改得好,与我修改的版本比,更为清通简洁,尤其是“发现人们更为关注其中塑造的性格各异的男性形象”这一句,相比于我的“对《三国演义》里塑造的众多性格各异而又栩栩如生的男性形象,关注者众”,是顺流而下,更好。若说美中不足,那就是“发现人们更为关注其中塑造的性格各异的男性形象”句中的“其”字,虽可意会指什么,但严格说来,有指代不明的问题(指前面说的“资料”?),所以改成“作品中”一类的表述,更好。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0-12-7 05:24:47 | 显示全部楼层
QUOTE:
以下是引用雨过心晴在2010-12-3 21:09:52的发言:

谢谢蔺潇提出的问题。我又想了下,还是坚持自己的改法。

我改后的句子是:

本人查阅了大量有关《三国演义》的资料,发现人们更为关注其中塑造的性格各异的男性形象,而对同样千姿百态的女性形象,则缺乏热情。

我认为,这个句子,主语是“本人”,谓语是“查阅”、“发现”,而“人们更为关注……缺乏热情”这句话应该是发现后加的一个类似从句的东西,“人们”在这个从句中是“主语”,“缺乏”是谓语,但是整句话是从句,跟主句不在一个层面上,因此不能放到一起去进行成分分析。

这是我的看法,不知能否解答潇姐的疑问呢?

这也是我的看法。只是,汉语语法里好像没有“从句”这个概念吧?“人们更为关注……缺乏热情”是“发现”的宾语。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0-12-7 05:36:25 | 显示全部楼层
QUOTE:
以下是引用Flightless在2010-12-4 15:19:44的发言:

老师要求改写以前写过的论文,我为了改写以前文学史的作业,对《青春之歌》的读后感,看了《文科论文写作》一书中的第十章《文学论文的写作》。文中提到,“文学论文中对作家作品评论的突出特征是“审美”,具体地说是由审美感受上升到审美评判”,又读了茅盾的《怎样评价青春之歌?》,和自己的文章做比较,认为我写的是在读作品的过程中的联想,大多是对某句话某个段落一时的灵感(我不知道算不算是审美感受),而不是对作品进行全方位的评价。

想问一下老师这种读后感式的文章算是论文吗?如果要修改,怎样把审美感受上升到审美评价呢?

大文已拜读。就文论文,写得相当不错,感受很丰富,语言也很流畅,但确实不能算作论文。读后感的重心是“感”,是联想,而论文的重心是“论”,是分析。我们今天上课会谈这个问题。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0-12-7 05:58:53 | 显示全部楼层
QUOTE:
以下是引用蔺潇在2010-12-2 11:15:04的发言:

在写文献综述的时候,遇到了一些问题。

1、在确定论文题目时,我们追求新颖,但在查阅文献时,与之有关的参考文献就会很少,尤其是当涉及到敏感问题时,我们大陆能查到的文献就更少了。例如我在查阅我的参考文献时,发现:曾有大批学者说香港是“文化沙漠”,不适宜文化回归。  这一观点对我的论文有很大影响,但我尝试了许多方法都没有再找到与之相关的任何言论和著作。 我看前面雨情问过类似问题,但没有答案,我想知道如何解决?

2、在写综述的时候,对他人观点,老师曾说“能改写就改写,不能只罗列”。但我认为,只要是改写,就会掺杂进去作者本人对他人观点的理解,也就是作者的主观色彩,这几乎是很难避免的,只是或多或少的问题。这样不是失去了综述的客观性么?(我认为我们在描述某一事实时也会出现类似问题。)

你这两个问题问得都很好。

第一个问题问得好,是问出了一个普遍问题,问出了不少同学心里同感困惑的问题。确实会有你说的情况,研究的是一个新的话题,没有多少同题研究文献来写,比如我指导过的一位学生写《水浒传》与《儒林外史》叙事结构的比较研究,谈《水浒传》、谈《儒林外史》的很多,但谈两者比较的非常少,又如假设你现在以韩寒的博客影响力为研究对象,也可能没有任何人研究过,即使有,也不过三两篇。那么这时怎么办?答:综述相关文献。直接谈韩寒博客影响力的文章也许很少甚至没有,但谈韩寒的文章总会有,谈博客影响力的文章总会有,甚至,不排除有以其他人(如郭敬明)的博客为研究对象的个案研究,这些文章都会对你的研究起到强有力的支撑作用,你应该读到,并且写入综述。

第二个问题问得好,是问出了我授课用词的不够准确。“能改写就改写”的说法,来自向你们推荐的《教授为什么没告诉我——论文写作枕边书》,经你一问,我才注意到“改写”这个词的内涵过于宽泛,容易引起误解,使用“概括”这个词也许更准确些。但概括也是种“改写”,也会有你说的那个问题,即“只要是改写,就会掺杂进去作者本人对他人观点的理解,也就是作者的主观色彩,这几乎是很难避免的,只是或多或少的问题”,确实如此,这时就要看你对文章的理解能力,能否正确理解别人文章的观点并准确描述,这种能力也有个培养的过程。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0-12-7 06:12:36 | 显示全部楼层
QUOTE:
以下是引用颜尘在2010-12-5 19:50:41的发言:

有些网上的文章内容不是严格的论文,而且也没有注明作者,时间以及出处,但是还是觉得有些观点是可以引用的,这样的情况要怎么处理呢?

弱问,文献综述和文献回顾是完全没有区别的,还是文献回顾需要有个人的评述?这个貌似上课时提到过的,不过好像混淆了。

网上的文献可以引,注释时要列出网址和访问时间。林桂军教授编的《论文规范指导与研究方法》说到了这一点,很好。我手中的另一本论文指导写作教材《大学文科论文写作》就没有这个内容,前者是2004年出版的,后者是2006年,却没有涉及到网络文献的注释格式,不应该。

文献回顾,按照我的理解,和文献综述没什么差别,不少学术论著的文献综述部分以“文献回顾”为章节题目,但具体的行文仍离不开评述,这是研究工作的性质决定的,对已有文献,你如没有自己的看法,又如何能做进一步的研究?所以,要有评述。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0-12-7 13:06:59 | 显示全部楼层

今天课上,老师讲到了网络文献的注释问题,所以想问一下,对网络文献的归类,我们有没有一个明确的划分,哪些算哪些不算。就比如说,名人学者的博文,能不能算呢,这样的文章,在学术严谨性上是不是稍有欠缺,不足以充当参考文献呢?不知道老师对此是什么看法。

 

另外,我在百度百科上看到对“网络文献”的解释是:网络文献是借助信息技术而存在于因特网上形式比较特殊的文献。它包括:①电子报刊(有两种:一是一些单位或个人专门在因特网上创办的报刊。如联想(北京)有限公司的网站FM365.com,创办FM365电子杂志;二是原来的印刷型报刊在因特网上发行的电子版。国内外著名的印刷型报刊都发行了电子版。如美国的《纽约时报》、《华尔街日报》等);②网络版图书(或网上图书馆,或电子版);③大型数据库④其它信息,如一些单位设立的出版网站等。

 

于此,我们论文写作上所说的网络文献是否与这里的定义相一致?若有不同,又有哪些出入呢?

 

还有,之前交的文献综述,我在写文献注释时,这样写了:张秀琴:《丁玲、萧红小说女性文学之比较》同方知网 《河北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老师当时的批注是“删去‘同方知网’”,不知道老师是不是将此文当做是纸质文献了呢?而我检索此文的过程是这样的:现在同方知网上检索到此文,然后在阅读过程中,看到页眉处有“河北师范大学学报”等字样,又到网上确认是否有此文,才这样写的出处注释。所以,像这样的文献,我们如何规范注释呢?

 

初次提问,难免有点无知,还请各位手下留情,轻拍,嘿嘿。谢谢。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0-12-7 22:54:49 | 显示全部楼层
QUOTE:
以下是引用端白在2010-12-7 13:06:59的发言:

今天课上,老师讲到了网络文献的注释问题,所以想问一下,对网络文献的归类,我们有没有一个明确的划分,哪些算哪些不算。就比如说,名人学者的博文,能不能算呢,这样的文章,在学术严谨性上是不是稍有欠缺,不足以充当参考文献呢?不知道老师对此是什么看法。

另外,我在百度百科上看到对“网络文献”的解释是:网络文献是借助信息技术而存在于因特网上形式比较特殊的文献。它包括:①电子报刊(有两种:一是一些单位或个人专门在因特网上创办的报刊。如联想(北京)有限公司的网站FM365.com,创办FM365电子杂志;二是原来的印刷型报刊在因特网上发行的电子版。国内外著名的印刷型报刊都发行了电子版。如美国的《纽约时报》、《华尔街日报》等);②网络版图书(或网上图书馆,或电子版);③大型数据库④其它信息,如一些单位设立的出版网站等。

于此,我们论文写作上所说的网络文献是否与这里的定义相一致?若有不同,又有哪些出入呢?

还有,之前交的文献综述,我在写文献注释时,这样写了:张秀琴:《丁玲、萧红小说女性文学之比较》同方知网
   
《河北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老师当时的批注是“删去‘同方知网’”,不知道老师是不是将此文当做是纸质文献了呢?而我检索此文的过程是这样的:现在同方知网上检索到此文,然后在阅读过程中,看到页眉处有“河北师范大学学报”等字样,又到网上确认是否有此文,才这样写的出处注释。所以,像这样的文献,我们如何规范注释呢?

初次提问,难免有点无知,还请各位手下留情,轻拍,嘿嘿。谢谢。

这个问题确实新颖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10-12-7 23:01:19编辑过]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小黑屋|手机版|水云间

GMT+8, 2024-4-25 21:44 , Processed in 0.040980 second(s), 11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