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云间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查看: 11932|回复: 35

[论文写作] “论文写作”诊断室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0-9-29 12:08:12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这里会陆续挂出一些文字,请大家一块讨论。挂出的文字,有咱们同学的,有我的朋友的,有我自己的,也有当下一些名流的,来源不一。这里的讨论均为教学而发,对文字的作者无任何不敬之意。特此说明。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10-9-29 12:19:15编辑过]
 楼主| 发表于 2010-9-29 12:14:30 | 显示全部楼层

上次课给出两段文字,让大家当堂改。因时间不够充裕,有的同学可能会觉得没能完成最佳修改。因此,将这两段文字挂出来,有兴趣的同学可以继续推敲,将你的修改方案拿出来,我们一起欣赏,探讨。

例文一:

《射雕》的故事中所创造出来的活灵活现、无时无刻不在读者眼前跳跃的人物,如众所周知的郭靖、黄蓉,《射雕》在金庸的作品中,也因此流传最广,最易为读者接受。

例文二:

至于后世对“百炼钢”称谓的分歧,我以为一则是因多次折叠锻造技术在魏晋以后已成为刀剑制造的常规程序,所以这个过程逐渐被人们漠视和忽略;二则由于后世文人多不通冶炼和锻造技术,对“百辟”“百炼”等称谓开始望文生义,以至遗其最初之本义,仅知道这是指质地和性能都很好的兵器,于是便将“百炼”当成一种文学修辞手法来使用,此为不知其所以然,不知道其最初是制造技术的一种实指而产生的误解。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10-9-29 12:15:22编辑过]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0-10-6 20:37:17 | 显示全部楼层

   至于后世对“百炼钢”称谓的分歧,我以为一则是因多次折叠锻造技术在魏晋以后已成为刀剑制造的常规程序,所以这个过程逐渐被人们漠视和忽略;二则由于后世文人多不通冶炼和锻造技术,对“百辟”“百炼”等称谓开始望文生义,以至遗其最初之本义,仅知道这是指质地和性能都很好的兵器,于是便将“百炼”当成一种文学修辞手法来使用,此为不知其所以然,不知道其最初是制造技术的一种实指而产生的误解。

   后世对“百炼钢”称谓的分歧,我以为原因有二:一是魏晋以后,多次折叠锻造技术成为刀剑制造的常规程序,一二逐渐被人们漠视和忽略;二是由于后世文人多不通冶炼和锻造技术,对“百辟”“百炼”等称谓望文生义,仅知道是指质地和性能都很好的兵器,不知道其最初是一种制造技术,因而产生误解,将“百炼”当做一种文学修辞手法来使用。




[此贴子已经被木兰晓芙于2010-10-6 21:48:56编辑过]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0-10-6 21:37:57 | 显示全部楼层

   《射雕》的故事中所创造出来的活灵活现、无时无刻不在读者眼前跳跃的人物,如众所周知的郭靖、黄蓉,《射雕》在金庸的作品中,也因此流传最广,最易为读者接受。

老师的这个例子,我试着修改如下:

    《射雕》创造出了活灵活现、无时无刻不在读者眼前跳跃的人物,如众所周知的郭靖、黄蓉,因此《射雕》在金庸的作品中流传最广,最易为读者所接受。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0-10-8 07:23:40 | 显示全部楼层
QUOTE:
以下是引用颜尘在2010-10-6 20:37:17的发言:

   至于后世对“百炼钢”称谓的分歧,我以为一则是因多次折叠锻造技术在魏晋以后已成为刀剑制造的常规程序,所以这个过程逐渐被人们漠视和忽略;二则由于后世文人多不通冶炼和锻造技术,对“百辟”“百炼”等称谓开始望文生义,以至遗其最初之本义,仅知道这是指质地和性能都很好的兵器,于是便将“百炼”当成一种文学修辞手法来使用,此为不知其所以然,不知道其最初是制造技术的一种实指而产生的误解。

   后世对“百炼钢”称谓的分歧,我以为原因有二:一是魏晋以后,多次折叠锻造技术成为刀剑制造的常规程序,一二逐渐被人们漠视和忽略;二是由于后世文人多不通冶炼和锻造技术,对“百辟”“百炼”等称谓望文生义,仅知道是指质地和性能都很好的兵器,不知道其最初是一种制造技术,因而产生误解,将“百炼”当做一种文学修辞手法来使用。

改得好,这样文字便清通多了。过一段时间你再来看看,也许还能看到可以删减的文字。通过这样一些修改过程,你的文字能力会不断提高。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0-10-8 07:25:25 | 显示全部楼层
QUOTE:
以下是引用白露在2010-10-6 21:37:57的发言:

   《射雕》的故事中所创造出来的活灵活现、无时无刻不在读者眼前跳跃的人物,如众所周知的郭靖、黄蓉,《射雕》在金庸的作品中,也因此流传最广,最易为读者接受。

老师的这个例子,我试着修改如下:

    《射雕》创造出了活灵活现、无时无刻不在读者眼前跳跃的人物,如众所周知的郭靖、黄蓉,因此《射雕》在金庸的作品中流传最广,最易为读者所接受。

原文的语病给改掉了,很好。但语感不够从容,你再调整一下看看?:)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0-10-8 12:37:27 | 显示全部楼层

开始改第二句的时候总觉得“原因有二”后面不应该再接“一是”“二是”,后来觉得读上去也是没有什么问题的。。。

第一句

原句:《射雕》的故事中所创造出来的活灵活现、无时无刻不在读者眼前跳跃的人物,如众所周知的郭靖、黄蓉,《射雕》在金庸的作品中,也因此流传最广,最易为读者接受。

改1: 《射雕》故事中所创造出来的人物,活灵活现,无时无刻不在读者眼前跳跃,如众所周知的郭靖、黄蓉,《射雕》也因此在金庸的作品中流传最广,最易为读者接受。

改2: 《射雕》所创造出来的人物,如众所周知的郭靖、黄蓉,活灵活现,无时无刻不在读者眼前跳跃,《射雕》也因此在金庸的作品中流传最广,最易为读者接受。

上课的时候改的句子将“在金庸的作品中”提到了前面,现在看来不妥。

“如中所周知的郭靖黄蓉”放前放后好像都不能和前后完全连贯。。。

“活灵活现”和“无时无刻不在读者眼前跳跃”感觉意思上有一定意义的重复,不过删掉一部分好像又不够完整了。。。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0-10-8 20:29:15 | 显示全部楼层

老师说得很对,我是太拘泥于原句了。修改了一下:

    在《射雕》这部作品中,金庸创造出了郭靖、黄蓉等一批活灵活现的人物,欣赏作品时这些生动的人物形象无时无刻不在读者眼前跳跃;所以相对于金庸的其它著作,这部《射雕》最易为读者们所接受,也因而流传最广。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0-10-20 11:11:43 | 显示全部楼层
QUOTE:
以下是引用颜尘在2010-10-8 12:37:27的发言:

开始改第二句的时候总觉得“原因有二”后面不应该再接“一是”“二是”,后来觉得读上去也是没有什么问题的。。。

第一句

原句:《射雕》的故事中所创造出来的活灵活现、无时无刻不在读者眼前跳跃的人物,如众所周知的郭靖、黄蓉,《射雕》在金庸的作品中,也因此流传最广,最易为读者接受。

改1: 《射雕》故事中所创造出来的人物,活灵活现,无时无刻不在读者眼前跳跃,如众所周知的郭靖、黄蓉,《射雕》也因此在金庸的作品中流传最广,最易为读者接受。

改2: 《射雕》所创造出来的人物,如众所周知的郭靖、黄蓉,活灵活现,无时无刻不在读者眼前跳跃,《射雕》也因此在金庸的作品中流传最广,最易为读者接受。

上课的时候改的句子将“在金庸的作品中”提到了前面,现在看来不妥。

“如中所周知的郭靖黄蓉”放前放后好像都不能和前后完全连贯。。。

“活灵活现”和“无时无刻不在读者眼前跳跃”感觉意思上有一定意义的重复,不过删掉一部分好像又不够完整了。。。

你的两种改法,都是双主语句,你不妨再推敲一下:)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10-10-20 11:12:17编辑过]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0-10-20 11:15:58 | 显示全部楼层
QUOTE:
以下是引用白露在2010-10-8 20:29:15的发言:

老师说得很对,我是太拘泥于原句了。修改了一下:

    在《射雕》这部作品中,金庸创造出了郭靖、黄蓉等一批活灵活现的人物,欣赏作品时这些生动的人物形象无时无刻不在读者眼前跳跃;所以相对于金庸的其它著作,这部《射雕》最易为读者们所接受,也因而流传最广。

改得略繁复了些。其实你在原来的那个改动基础上,再略作加工即可。我说“语感不够从容”,是指什么呢?你念一下你的句子便知:)在你念的时候想要停顿的地方加个逗号即可。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小黑屋|手机版|水云间

GMT+8, 2024-4-26 05:49 , Processed in 0.055792 second(s), 16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