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象深的比如慕容雪村的随笔《做爱的经济分析》,三七的书《玻璃屋顶》、《中国好人》,缪哲、吴澧给《南方周末》的专栏,35公里在天涯闲闲书话上的《南方物哀笔记》系列。最近周云蓬的《春天责备》,我没看到内容,但应该是错不了的一本书。还有李海鹏的专栏结集《佛祖在一号线》。韩寒、李承鹏、柴静的一些新浪博文。还有东东枪的《俗话说》,我没看到内容,但应该符合我说的这个方向,都是比较有活力的当代文学。还有张五常的书,陈丹青的书,《读库》系列,一些比较小众但是销量稳定的书都是很有品质的。 《新京报》等报刊的一些深度报道,是记者冒着生命危险去采写的,其实他们以前都是文学青年,做记者后,就用文字切实推动社会的改良,同时文字质量一点都不差。有时候我看报纸会被深深打动,比纯文学给我更多打动。还有王克勤等人的揭黑报道。看这些会感到惭愧,就很少空谈崇高了,因为自己不配。 在我们身边,有些默默推动这个社会进步的文字,它们没有被称为“文学”,我想,它们也不屑于被称为“文学”。在鲁迅的时代,“文学”就是治病的药,哪来什么专门的“文学”呢。还有人喋喋不休地说鲁迅为什么不写长篇,可是,他觉得杂文更有用啊!他不是为长篇而生的,他就是想现实能变好一点。 还有人说,中国作家为什么不能拿诺贝尔文学奖。这更是一个虚伪的问题。有志气的作家不是为这个莫名其妙的劳什子奖而生的,他是要重新激起我们内心的同情、柔软、高贵,让人成为人,让人不再吃人。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10-12-13 17:38:31编辑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