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云间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楼主: 古小即

[教学相关] [课程讨论]2011年春季学期周五第三节宁远306文学专题课班级讨论帖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1-4-12 07:53:54 | 显示全部楼层

赞水色天光的《读顾城》!另外,43楼小即老师谈到的理解诗歌的方法也给我很大启发;如何避免把“奇崛”理解得“平淡”,以后一定当面请教。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11-4-12 14:43:02编辑过]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1-4-13 21:21:45 | 显示全部楼层

上节课时,老师讲到他的生命中似乎有神的陪伴,以至于生活中经常伴有一些传奇,老师提到,在大学中有一天晚上走上一片漆黑的林荫路,神奇的是,当老师走过时,两边的路灯“啪”的亮了起来。当我正沉浸在这种对神的遐想中的时候,我听到后面的女生说,不就是那个灯是声控的嘛~~~~瞬间~~我被石化~~[em94]  后来我想,也许在生活中我们不要活的那么明白,多一些对传奇的想象,对神的敬畏,生活中会多一些小惊喜~~~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1-4-13 23:49:32 | 显示全部楼层
 
以下是引用lvonly在2011-4-13 21:21:45的发言:

上节课时,老师讲到他的生命中似乎有神的陪伴,以至于生活中经常伴有一些传奇,老师提到,在大学中有一天晚上走上一片漆黑的林荫路,神奇的是,当老师走过时,两边的路灯“啪”的亮了起来。当我正沉浸在这种对神的遐想中的时候,我听到后面的女生说,不就是那个灯是声控的嘛~~~~瞬间~~我被石化~~  后来我想,也许在生活中我们不要活的那么明白,多一些对传奇的想象,对神的敬畏,生活中会多一些小惊喜~~~

那里的灯都不是声控的,都彻夜亮着,只有树荫里的一盏是坏的。但是,它突然亮了。——用声控去推想它是很正常的思维,但在这件事里,它的确跟声控没有关系。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已经习惯给每件事一个合理的、科学的解释,但有时,“科学”管得太宽了,它武断了它实则无能为力的领域。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1-4-15 11:46:16 | 显示全部楼层
海子的诗,总是让我想起《秋兴》。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1-4-15 23:39:25 | 显示全部楼层

以前对海子的印象始终停留在海子的《面朝大海春暖花开》那首诗,直到去年去了甘肃青海一带,看到那杳无人烟的荒漠,突然近似疯狂地喜欢上了海子的那种“世界上只剩下我一个”这样的感觉,尤其是《日记》给我的感觉:我只是我,一个个体,游离在世界之外,与周围的人群是那么格格不入;欢笑与痛苦是别人的,胜利与失败与我无关,我只是一个人独自想念那个不知道存在与否的亲人;我一无所有,两手空空,草原与荒漠于我仍旧孤独,即便有着那些居住活路过草原荒漠上的人们;夜很深,车厢里众人都已入睡,而我却因为这份孤独无眠、因为这份孤独而更孤独、因为这份孤独而思念那些可能会是亲人的人,即使他们或许不存在……

当我站在风化的岩石群之前,向远处眺望却只看到了一个矮小的房子孤零零地停在天与戈壁之间,天和地无限蔓延,云彩翻滚着从屋顶上方流过,它却是静止的、渺小的;而回身时看到同行的游人正三五成群地拍照留念,不禁有种从天外回到凡尘的感觉。置身戈壁,仿佛觉得这里不是人世、而我也不属于人世。我存在于天地间却不存在于人世……这样的感觉特别于我特别像读海子的一些诗时候的感觉。

海子的诗总是给我一种很强烈的个体感,他像是游离于尘世之外,不属于这个世界……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1-4-16 02:52:39 | 显示全部楼层

      这两次上课讲到顾城与海子,我总是不由自主地想起我十一二岁的时候。那个时候似乎得过几个作文演讲朗诵方面的奖吧,就被亲爱的语文老师捧上了天。又恰逢我可爱的青春期,更巧的是刚刚大病一场与死神擦肩而过。于是稚气地认为自己非同小可,每天像个真正的文艺女青年一样吟诗作赋、幻想着各种浪漫。也没有那么寂寞吧,也没有那么忧伤吧,但总避免不了“为赋新词强说愁”,把自己形容成黛玉似的敏感与柔弱。当时住校,学校管理很严,但是我和挚友还总是避开老师的查房,然后坐在一起仰望星空。也不言语、也不困倦,就那么安静地坐着,觉得很满足很享受。其实,那么小的孩子怎么会失眠呢?怎么会不困呢?但就是为了那种感觉,我们可以晚睡,冒着被记过的风险,看着窗外寥寥无几的星星。也就是从那个时候起,开始思考人生的意义、生命的价值,然后做出各种深沉的样子,得出大人们永远听不懂的结论。

      海子是个永远没能长大的孩子,读海子的诗,也应该通过那个时候的思想去理解吧。他的天真与痛苦、真诚与迷惘、单纯与困顿,不也正像是个青春期的孩子么?

      昨天上课的时候重新读《面向大海 春暖花开》,我突然有了些不一样的感受。海子写这首诗是绝不是在悲恸、嚎啕大哭的,他至少是平静的,甚至在我看来,他是带着一点微笑的。他似乎终于从痛苦的挣扎与迷茫中解脱出来了,他顿悟了,他知道了自己追求的是什么,其他人追求的是什么。他祝福每一个人,甚至陌生人,他祝福他们世界上所有的美好的事情。但是,这些事情里面没有哪一件是他想要的。他想要的是“一所房子,面朝大海,春暖花开”。这并不是一个具体的意象,而是一种象征,象征着背离了尘世时找到的另一种梦幻般的美好。但是,我并不认为他这个时候想到的就是自杀,不过最起码是一种超脱的态度。

      想到了另外的一个问题,正如胡老师所说,我们已经“老”了。有的时候,真的感到是这样的。我总是在拼命得把自己搞得很累很疲倦,没有时间思考、没有时间静心读书写作。通过高中三年里高考作文的压榨,我对于写作,多了一种隔膜、甚至恐惧。那些有套路、有模板可依的文章似乎更显得亲切了,而文学却渐行渐远。当我疲惫的时候,我用电影、电视剧、电脑游戏代替了小说、诗歌、散文,然后在短暂的快乐之后,感到更多的疲惫和更深的空虚。前两天我从图书馆借了《变形记》,却发现自己浮躁得连一章都看不下去。如果这是成长的代价的话,这代价未免有些太大了。也因此,感谢胡老师的这门课,能让我每周拥有这一个半小时来打点自己的思绪。

      这是我第一次在水云间写东西。

      溯求,是想回到过去。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1-4-16 22:34:37 | 显示全部楼层
以下是引用G在2011-4-15 17:47:40的发言:
 

 

             等待与遇见:(我认为的)诗歌中最美的意境

 

今夜我不会遇见你
今夜我遇见了世上的一切
但不会遇见你。

……

——海子《山楂树》

当读到海子《山楂树》的头几句时,关于诗歌中的“遇见”的意境就自然而然地流淌于心。我以为“遇见”是诗歌中最美的际遇:在春之暮野,邂逅一个人,眼波流转,微笑蔓延,怦然心动——这种不经意间的邂逅自然是可遇不可求,而更多的时候,诗歌中的“遇见”之所以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是因为它们所表现的是“遇不见”,背后那种充满了希望却总是等到绝望的“求不得”的淡淡愁绪使诗歌更加千回百转、凄婉动人。鲁迅说“悲剧,就是把美好的东西撕裂给人看”,反过来说,不完美的东西往往更能激起人心深潭的涟漪。读这些关于“遇见”的诗,心里就像是微澜突然撞上了礁石,温柔地向周围氤氲开,最后留在心里几道未干的水恨,如泪迹一般。

以下列出一下子出现在我脑海里的与《山楂树》异曲同工的诗歌们:



我遇见了猫在潜水,却没有遇见你。
我遇见了狗在攀岩,却没有遇见你。
我遇见夏天飘雪,却没有遇见你。
我遇见冬天刮台风,却没有遇见你。
甚至我遇见的猪都会结网了,却没有遇见你。
我遇见了所有的不平凡,却没有遇见平凡的你。
——几米《听几米唱歌》

如何让你遇见我
在我最美丽的时刻
 
为这
我已在佛前求了五百年
求佛让我们结一段尘缘
佛於是把我化做一棵树
长在你必经的路旁
 
阳光下
慎重地开满了花
朵朵都是我前世的盼望
 
当你走近
请你细听
那颤抖的叶
是我等待的热情
 
而当你终於无视地走过
在你身后落了一地的
朋友啊
那不是花瓣
那是我凋零的心

——席慕容《一棵开花的树》


天青色等烟雨

而我在等你

炊烟袅袅升起

隔江千万里

在瓶底书汉隶仿前朝的飘逸

就当我 为遇见你伏笔

 

天青色等烟雨

而我在等你

月色被打捞起

晕开了结局

如传世的青花瓷自顾自美丽

你眼带笑意

——方文山《青花瓷》


     《青花瓷》中最感人的莫非一个“等”字,唱尽多少无奈和惋叹。这一等,是无望的等,是来生的等,是明知不可等的等,可是曲中却只用淡淡的语调唱来,再平常不过,仿佛只是每天等待日出那般简单;等待的时候,可以看书写字,可以吟诗作画,可以赏花弹琴,只是时时不曾忘记等待的人。痛苦吗?不,《青花瓷》里唱得如此悠然,原来满腹的离愁别恨也可以慢慢洗淡。求不得、爱别离又怎么样呢?众生皆苦,等待也是一种美丽的心情,不如就当此生的相遇,只是为了来生的重逢埋下伏笔,这样想来,不禁释然。就算不能再相遇,也应当感恩曾经那惊鸿一瞥的际遇。谁能凭爱意将富士山私有?青花瓷,也是一样。
  至少,我们能够隔着千里山水遥遥眺望江南的袅袅炊烟,隔着茫茫人山人海默默想念回忆中那一抹淡淡的背影,正如隔着重重历史静静观赏传世青花瓷不变的美丽。
  芭蕉帘外雨声急,匆匆而过的是时间;
  青花瓷里容颜旧,老去的只是我自己,而你的美丽,永远定格在永不褪色的青花瓷里,可以欣赏,可以玩味,也可以守望。



      至于海子的《面朝大海春暖花开》,最初给我的感觉就是表面的文字和内在的深意之间的割裂。很早之前我就看过一句话“不要指望把任何事情放到明天做,因为你永远不知道明天和意外哪一个先来”。所以在读这首诗之初,当看到“明天”二字时,我就觉得这不是一首打心眼里因为幸福而作的。正如何其芳的“告诉我幸福是什么颜色”一样,要表达的正是相反的意思。不过更多的读者应该一开始如果不是联系到了海子的生平,应该会顺其自然地把这首诗单纯化。正如《倾城之恋》的最后一句话“一个城市的颠覆成就了他们的爱情”,海子的死成就了这首诗的耐人寻味,但是反过来说,也正是因为他有写出这首诗的挣扎的心境,才有了他必然走向自我毁灭的结局。

抽出“遇见”这个主题来钩连这些作品真好!使人立即想到郑愁予的《错误》:

 

错误

作者: 郑愁予
 
我打江南走过
那等在季节里的容颜如莲花的开落

东风不来,三月的柳絮不飞
你底心如小小寂寞的城
恰若青石的街道向晚
跫音不响,三月的春帷不揭
你底心是小小的窗扉紧掩

我达达的马蹄是美丽的错误
我不是归人,是个过客……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1-4-16 23:02:26 | 显示全部楼层
 
以下是引用汐颜在2011-4-15 23:39:25的发言:

以前对海子的印象始终停留在海子的《面朝大海春暖花开》那首诗,直到去年去了甘肃青海一带,看到那杳无人烟的荒漠,突然近似疯狂地喜欢上了海子的那种“世界上只剩下我一个”这样的感觉,尤其是《日记》给我的感觉:我只是我,一个个体,游离在世界之外,与周围的人群是那么格格不入;欢笑与痛苦是别人的,胜利与失败与我无关,我只是一个人独自想念那个不知道存在与否的亲人;我一无所有,两手空空,草原与荒漠于我仍旧孤独,即便有着那些居住活路过草原荒漠上的人们;夜很深,车厢里众人都已入睡,而我却因为这份孤独无眠、因为这份孤独而更孤独、因为这份孤独而思念那些可能会是亲人的人,即使他们或许不存在……

当我站在风化的岩石群之前,向远处眺望却只看到了一个矮小的房子孤零零地停在天与戈壁之间,天和地无限蔓延,云彩翻滚着从屋顶上方流过,它却是静止的、渺小的;而回身时看到同行的游人正三五成群地拍照留念,不禁有种从天外回到凡尘的感觉。置身戈壁,仿佛觉得这里不是人世、而我也不属于人世。我存在于天地间却不存在于人世……这样的感觉特别于我特别像读海子的一些诗时候的感觉。

海子的诗总是给我一种很强烈的个体感,他像是游离于尘世之外,不属于这个世界……

很体贴的阅读。只有引起心灵回应的诗歌才真正属于你。“只身打马过草原”,两手空空,走向黑夜。辽阔与孤独,海子典型的空间与情感诚然如此。他像荷尔德林一样,都虔信诗人是“神子”,“命运并不理解/莱茵河的愿望。/但最为盲目的/还算是神的儿子。/人类知道自己的住所,/鸟兽也懂得在哪里建窝,/而他们却不知去何方。”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1-4-16 23:39:18 | 显示全部楼层
 
以下是引用溯求在2011-4-16 2:52:39的发言:

      这两次上课讲到顾城与海子,我总是不由自主地想起我十一二岁的时候。那个时候似乎得过几个作文演讲朗诵方面的奖吧,就被亲爱的语文老师捧上了天。又恰逢我可爱的青春期,更巧的是刚刚大病一场与死神擦肩而过。于是稚气地认为自己非同小可,每天像个真正的文艺女青年一样吟诗作赋、幻想着各种浪漫。也没有那么寂寞吧,也没有那么忧伤吧,但总避免不了“为赋新词强说愁”,把自己形容成黛玉似的敏感与柔弱。当时住校,学校管理很严,但是我和挚友还总是避开老师的查房,然后坐在一起仰望星空。也不言语、也不困倦,就那么安静地坐着,觉得很满足很享受。其实,那么小的孩子怎么会失眠呢?怎么会不困呢?但就是为了那种感觉,我们可以晚睡,冒着被记过的风险,看着窗外寥寥无几的星星。也就是从那个时候起,开始思考人生的意义、生命的价值,然后做出各种深沉的样子,得出大人们永远听不懂的结论。

      海子是个永远没能长大的孩子,读海子的诗,也应该通过那个时候的思想去理解吧。他的天真与痛苦、真诚与迷惘、单纯与困顿,不也正像是个青春期的孩子么?

      昨天上课的时候重新读《面向大海 春暖花开》,我突然有了些不一样的感受。海子写这首诗是绝不是在悲恸、嚎啕大哭的,他至少是平静的,甚至在我看来,他是带着一点微笑的。他似乎终于从痛苦的挣扎与迷茫中解脱出来了,他顿悟了,他知道了自己追求的是什么,其他人追求的是什么。他祝福每一个人,甚至陌生人,他祝福他们世界上所有的美好的事情。但是,这些事情里面没有哪一件是他想要的。他想要的是“一所房子,面朝大海,春暖花开”。这并不是一个具体的意象,而是一种象征,象征着背离了尘世时找到的另一种梦幻般的美好。但是,我并不认为他这个时候想到的就是自杀,不过最起码是一种超脱的态度。

      想到了另外的一个问题,正如胡老师所说,我们已经“老”了。有的时候,真的感到是这样的。我总是在拼命得把自己搞得很累很疲倦,没有时间思考、没有时间静心读书写作。通过高中三年里高考作文的压榨,我对于写作,多了一种隔膜、甚至恐惧。那些有套路、有模板可依的文章似乎更显得亲切了,而文学却渐行渐远。当我疲惫的时候,我用电影、电视剧、电脑游戏代替了小说、诗歌、散文,然后在短暂的快乐之后,感到更多的疲惫和更深的空虚。前两天我从图书馆借了《变形记》,却发现自己浮躁得连一章都看不下去。如果这是成长的代价的话,这代价未免有些太大了。也因此,感谢胡老师的这门课,能让我每周拥有这一个半小时来打点自己的思绪。

      这是我第一次在水云间写东西。

      溯求,是想回到过去。

你对《面朝大海》的重新理解真好。空虚无法根治,过去也回不去,当我们重新审视自己的生活,停下来,静一静,一种力量也会悄悄生长。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1-4-17 20:27:44 | 显示全部楼层

每次看这楼都觉得很美好——纯净的感悟、美丽的文字,温暖的对话。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11-4-17 23:44:23编辑过]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小黑屋|手机版|水云间

GMT+8, 2024-4-26 08:29 , Processed in 0.029305 second(s), 11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