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云间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查看: 2776|回复: 5

[历 史] [转帖]意映卿卿如晤——林觉民《与妻书》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1-4-6 10:00:07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意映卿卿如晤: 

    吾今以此书与汝永别矣!吾作此书时,尚是世中一人;汝看此书时,吾已成为阴间一鬼。吾作此书,泪珠和笔墨齐下,不能竟书而欲搁笔,又恐汝不察吾衷,谓吾忍舍汝而死,谓吾不知汝之不欲吾死也,故遂忍悲为汝言之。
    吾至爱汝,即此爱汝一念,使吾勇就死也。吾自遇汝以来,常愿天下有情人都成眷属;然遍地腥云,满街狼犬,称心快意,几家能彀?司马春衫,吾不能学太上之忘情也。语云:仁者 “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吾充吾爱汝之心,助天下人爱其所爱,所以敢先汝而死,不顾汝也。汝体吾此心,于啼泣之余,亦以天下人为念,当亦乐牺牲吾身与汝身之福利,为天下人谋永福也。汝其勿悲!

   汝忆否?四五年前某夕,吾尝语曰:“与使吾先死也,无宁汝先而死。”汝初闻言而怒,后经吾婉解,虽不谓吾言为是,而亦无词相答。吾之意盖谓以汝之弱,必不能禁失吾之悲,吾先死留苦与汝,吾心不忍,故宁请汝先死,吾担悲也。嗟夫!谁知吾卒先汝而死乎?吾真真不能忘汝也!回忆后街之屋,入门穿廊,过前后厅,又三四折,有小厅,厅旁一室,为吾与汝双栖之所。初婚三四个月,适冬之望日前后,窗外疏梅筛月影,依稀掩映;吾与(汝)并肩携手,低低切切,何事不语?何情不诉?及今思之,空余泪痕。又回忆六七年前,吾之逃家复归也,汝泣告我:“望今后有远行,必以告妾,妾愿随君行。”吾亦既许汝矣。前十余日回家,即欲乘便以此行之事语汝,及与汝相对,又不能启口,且以汝之有身也,更恐不胜悲,故惟日日呼酒买醉。嗟夫!当时余心之悲,盖不能以寸管形容之。

    吾诚愿与汝相守以死,第以今日事势观之,天灾可以死,盗贼可以死,瓜分之日可以死,奸官污吏虐民可以死,吾辈处今日之中国,国中无地无时不可以死,到那时使吾眼睁睁看汝死,或使汝眼睁睁看我死,吾能之乎?抑汝能之乎?即可不死,而离散不相见,徒使两地眼成穿而骨化石,试问古来几曾见破镜能重圆?则较死为苦也,将奈之何?今日吾与汝幸双健。天下人不当死而死与不愿离而离者,不可数计,钟情如我辈者,能忍之乎?此吾所以敢率性就死不顾汝也。吾今死无余憾,国事成不成自有同志者在。依新已五岁,转眼成人,汝其善抚之,使之肖我。汝腹中之物,吾疑其女也,女必像汝,吾心甚慰。或又是男,则亦教其以父志为志,则我死后尚有二意洞在也。甚幸,甚幸!吾家后日当甚贫,贫无所苦,清静过日而已。

    吾今与汝无言矣。吾居九泉之下遥闻汝哭声,当哭相和也。吾平日不信有鬼,今则又望其真有。今人又言心电感应有道,吾亦望其言是实,则吾之死,吾灵尚依依旁汝也,汝不必以无侣悲。

   吾平生未尝以吾所志语汝,是吾不是处;然语之,又恐汝日日为吾担忧。吾牺牲百死而不辞,而使汝担忧,的的非吾所忍。吾爱汝至,所以为汝谋者惟恐未尽。汝幸而偶我,又何不幸而生今日中国!吾幸而得汝,又何不幸而生今日之中国!卒不忍独善其身。嗟夫!巾短情长,所未尽者,尚有万千,汝可以模拟得之。吾今不能见汝矣!汝不能舍吾,其时时于梦中得我乎!一恸!辛未三月廿六夜四鼓,意洞手书。
    家中诸母皆通文,有不解处,望请其指教,当尽吾意为幸。

 

       林觉民(1887—1911),福建闽侯人,字意洞,号抖飞,又号天外生。早年留学日本,参加同盟会,从事反清革命活动。

      1911年春抵香港,准备在广州发动起义,4月24日夜写下感人至深的《绝笔书》。这是他给妻子的遗书,写道:“吾作此书,泪珠和笔墨齐下……吾充否爱汝之心,助天下人爱其所爱,所以敢先汝而死,不顾汝也。汝体吾此心,于啼哭之余,亦以天下人为念,当亦乐牺牲吾身与汝身之福利,为天下人谋永福也。”

       1911年4月27明清宣统三年三月二十九日)林觉民参加黄兴领导的广州起义,进攻总督衙门,不幸受伤被捕。入狱后进行绝食斗争,后被清朝杀害,葬于广州黄花岗,为黄花岗七十二烈士之一。

 

相关故事

       他出生在如今福州最昂贵的地段——三坊七巷。十三岁参加科举考试,然无意获取功名,遂在考卷上题了“少年不望万户侯”七个大字,扬长而去。无奈之下,其父亲只好送他到日本自费留学。

       四年之后的1911年,林觉民从日本回国参加广州起义,临行前回家探望了父母和妻子陈意映,跟家人说学校正在放樱花假。当时陈意映已经怀孕。林觉民在离家去广州的路上,深夜里在手帕上写下了《与妻书》。

      广州起义失败之后,林家躲到乡下避祸,有一天发现有人偷偷地把林觉民的遗书塞进门缝(其实有两封,一封是《与妻书》,另一封是写给父亲的:“不孝儿觉民叩禀父亲大人,儿死矣,惟累大人吃苦,弟妹缺衣食耳,然大有补于全国同胞也。大罪乞恕之。”),一直保留至今。

       广州起义失败后,当时传言抓获一个剪短发、穿西装的美少年,指的就是林觉民。时任两广总督的张鸣岐和水师提督李准会审林觉民。林觉民不会说广东话,就用英语回答问题,慷慨陈词,满庭震动。两广总督张鸣歧叹道:“惜哉,林觉民!面貌如玉,肝肠如铁,心地光明如雪”。当时有人劝总督大人为国留才,而张总督认为这种英雄人物万不可留给革命党,遂下令处死。林英雄殉国时,年仅24岁。

       林觉民就义之后,家人把祖宅卖了避难,买主叫谢銮恩,他有个孙女后来也很出名,叫谢冰心,冰心长大了后曾经写文章追忆过自己的这个故居。林觉民有个堂哥林长民,后来也生了一个很有名的女儿,叫林徽因。

      台湾曾经在1980年拍过一部电影《碧血黄花》,林青霞扮演陈意映,非常美丽端庄(该片获金马奖6项提名,包括最佳女主角提名)。童安格为林觉民写了一首歌《诀别》,泪珠和笔墨齐下;而齐豫则为陈意映写了一首歌《觉》(本篇背景音乐),站在女人的角度,问林觉民“谁给你选择的权利这样离去”。两首歌都非常感人,令人热泪盈眶。少年不望万户侯,林觉民根本不稀罕荣华富贵。他是为了什么离开亲人,牺牲自己?那是一个真正的英雄辈出的年代。

 

(图书馆有一本散文集《小楼一夜听春雨》,作者叫张祥听,笔名张生。这本书中有一篇同名为《意映卿卿如晤》的散文,为《与妻书》书评,写得非常好。抱歉没有在网上找到电子版推荐给大家,如果有兴趣的同学可以去找来读一读,非常值得一阅。如果有机会能找到电子版再推荐给大家。今天谨以《与妻书》与各位共度清明,缅怀革命先烈。PS:百度百科有一个翻译版本,不是非常好,所以不推荐给大家,建议读原文,如果有实在难以理解的地方可以找来参考。)

 

:诀别    
    词:童安格、刘虞瑞 曲:童安格

夜冷清 独饮千言万语
    难舍弃 思国心情
    灯欲尽 独锁千愁万绪
    言难启 诀别吾妻
    烽火泪 滴尽相思意 情缘魂梦相系
    方寸心 只愿天下情侣 不再有泪如你

http://box.zhangmen.baidu.com/m?word=mp3,,,[%BE%F7%B1%F0]&cat=0&gate=1&ct=134217728&tn=baidumt,%BE%F7%B1%F0++&si=%BE%F7%B1%F0;;%CD%AF%B0%B2%B8%F1;;57026;;57026&lm=-1&mtid=1&d=9&size=3145728&attr=0,0&titlekey=550123790,1533762994&mtype=2[/mp]

 

齐豫《觉》

当我看见你的信

我竟然相信

刹那即永恒

再多的难舍和舍得

有时候不得不舍

当我回首我的梦

我不得不相信

刹那即永恒

再难的追寻和遗弃

有时候不得不弃

爱不在开始

却只能停在开始

把缱绻了一时

当作被爱了一世

你的不得不舍和遗弃都是守真情的坚持

我留守着数不完的夜和载沉载浮的凌迟

谁给你选择的权利让你就这样的离去

谁把我无止境的付出都化成纸上的

一个名字

如今

当我寂寞那么真

我还是得相信

刹那能永恒

再苦的甜蜜和道理

有时候不得不理

 

http://box.zhangmen.baidu.com/m?word=mp3,,,[%BE%F7%B1%F0]&cat=0&gate=1&ct=134217728&tn=baidumt,%BE%F7%B1%F0++&si=%BE%F7%B1%F0;;%CD%AF%B0%B2%B8%F1;;57026;;57026&lm=-1&mtid=1&d=9&size=3145728&attr=0,0&titlekey=550123790,1533762994&mtype=2[/mp]

 

 来源: 沃野文学社的日志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11-4-6 10:02:55编辑过]
 楼主| 发表于 2011-4-6 10:11:42 | 显示全部楼层

“吾作此书,泪珠和笔墨齐下”

“只愿天下情侣 不再有泪如你”

——叹!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1-4-6 13:00:22 | 显示全部楼层

初中的课文,却不知背后还有这么多故事。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1-4-6 16:01:41 | 显示全部楼层
隔了这么多年,再次读这篇《与妻书》,很是感慨。从歌词上看,两首歌也应该很动人。谢谢非鱼的分享。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1-4-7 15:25:37 | 显示全部楼层
三月在国家大剧院上映了话剧《与妻书》,据说好评如潮。那里面也站在女性的角度发问:“谁给你权利选择死?”可这是现代女性的角度,真正的“妻”有怎样的心路历程?我很想知道。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11-4-7 15:26:18编辑过]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1-4-7 23:07:38 | 显示全部楼层
这个从中学学了就一直记得,真是惊天地、泣鬼神的文字。今天再看有两个联想:1.不应美化过去的中国,它曾经使人如此厌弃,以至不惜别娇妻赴死。2.不应太执着于“自我的文学”,如果脱开改造社会、有益众生的抱负,“文学”实不足道。真文学,乃天下之公器也。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小黑屋|手机版|水云间

GMT+8, 2025-5-16 21:38 , Processed in 0.066916 second(s), 16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