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云间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查看: 3166|回复: 13

[讨论]关于文字学的内容一小片!!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1-4-7 21:19:53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子非鱼老师上课时讲到汉字起源的过程,引用了《说文解字*序》里面的一段话:古者庖牺氏之王天下也,仰则观象于天,俯则观法于地,视鸟兽之文与地之宜,近取诸身,远取诸物,于是始作《易》八卦,以垂宪象。及神农氏结绳为治而统其事,庶业其繁,饰伪萌生。黄帝之史仓颉见鸟兽蹄迒之迹,知分理之可相别异也,初造书契。这样的话就出现了一个顺序问题。我在陈梦家老师的《中国文字学》第二章第二节里看到一段说明:许氏把改了……所不幸的是,汉以来的学者把它当作历史事实,今日尚遗留其害;而八卦又是西土周人所用的,兴于殷周之际,在时间和地域上都接不上东土商人的文字。

那么,我们提到文字起源过程的时候,可否不采用《说文解字*序》来引证,而直接采用《易*系辞》呢?或者说,陈梦家老师的观点是否就是正确的呢?我们提起汉字起源过程的时候,八卦这个环节可以忽略?

[此贴子已经被远风于2011-4-18 14:31:12编辑过]
发表于 2011-4-8 07:49:55 | 显示全部楼层

支持楼主!勤学好问很好,更赞你个性飞扬的签名!希望关注汉字起源问题的同学都来参与讨论.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1-4-8 09:23:05 | 显示全部楼层

     这个问题有意思,但也很复杂。建议看唐兰先生《中国文字学》,里面对结绳说、八卦说、仓颉造字说一一作了反驳,最后得出结论文字起源于图画。另外,李学勤先生《古文字学初阶》里引到郭沫若先生的一个观点,郭认为新石器时代半坡遗址陶器刻画符号已经具有半文字性质。李学勤先生认为甲骨文并不是最早的文字。在上面两本书里都论证了最早的文字应该在夏朝甚至以前。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1-4-8 11:38:18 | 显示全部楼层
QUOTE:
以下是引用minaday在2011-4-7 21:19:53的发言:

子非鱼老师上课时讲到汉字起源的过程,引用了《说文解字*序》里面的一段话:古者庖牺氏之王天下也,仰则观象于天,俯则观法于地,视鸟兽之文与地之宜,近取诸身,远取诸物,于是始作《易》八卦,以垂宪象。及神农氏结绳为治而统其事,庶业其繁,饰伪萌生。黄帝之史仓颉见鸟兽蹄迒之迹,知分理之可相别异也,初造书契。这样的话就出现了一个顺序问题。我在陈梦家老师的《中国文字学》第二章第二节里看到一段说明:许氏把系辞改了……所不幸的是,汉以来的学者把它当作历史事实,今日尚遗留其害;而八卦又是西土周人所用的,兴于殷周之际,在时间和地域上都接不上东土商人的文字。

那么,我们提到文字起源过程的时候,可否不采用《说文解字*序》来引证,而直接采用《易*系辞》呢?或者说,陈梦家老师的观点是否就是正确的呢?我们提起汉字起源过程的时候,八卦这个环节可以忽略?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11-4-7 21:21:30编辑过]

汉字起源的过程会在后面的课上讲,现在还没到,这段话也还没有遇到。上节课讲河图洛书说时,提到八卦,重点也是在反驳八卦是汉字起源的说法。

土堆是不是把我提前给大家的后面的讲义看了?里面有很多文献段落,提前给大家目的是不想让大家课上花时间抄,同时可以在课前思考。土堆能思考并提出这些问题,非常好!

这段话会在后面的课上用到,但不是把八卦和文字起源过程联系在一起,别担心。

谢谢光华提供的两本书,这也是咱们这门课的重点参考书,土堆应该找来看看,此外,还有王凤阳先生的《汉字学》,里面对汉字起源问题有很好的阐述分析。希望其他同学也能阅读,我们在课上可以更好地讨论。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1-4-8 11:50:27 | 显示全部楼层
QUOTE:
以下是引用日月光华在2011-4-8 9:23:05的发言:

     这个问题有意思,但也很复杂。建议看唐兰先生《中国文字学》,里面对结绳说、八卦说、仓颉造字说一一作了反驳,最后得出结论文字起源于图画。另外,李学勤先生《古文字学初阶》里引到郭沫若先生的一个观点,郭认为新石器时代半坡遗址陶器刻画符号已经具有半文字性质。李学勤先生认为甲骨文并不是最早的文字。在上面两本书里都论证了最早的文字应该在夏朝甚至以前。

     

谢谢光华老师

李学勤先生的《古文字学初阶》通读了一遍,很简练,郭老的这个观点,可信度也十分高。文字的确起源于图画,汉字的结构也符合图画演变的规律。唐兰先生的《中国文字学》,我会努力通读的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1-4-8 12:01:32 | 显示全部楼层
QUOTE:
以下是引用子非鱼在2011-4-8 11:38:18的发言:

汉字起源的过程会在后面的课上讲,现在还没到,这段话也还没有遇到。上节课讲河图洛书说时,提到八卦,重点也是在反驳八卦是汉字起源的说法。

土堆是不是把我提前给大家的后面的讲义看了?里面有很多文献段落,提前给大家目的是不想让大家课上花时间抄,同时可以在课前思考。土堆能思考并提出这些问题,非常好!

这段话会在后面的课上用到,但不是把八卦和文字起源过程联系在一起,别担心。

谢谢光华提供的两本书,这也是咱们这门课的重点参考书,土堆应该找来看看,此外,还有王凤阳先生的《汉字学》,里面对汉字起源问题有很好的阐述分析。希望其他同学也能阅读,我们在课上可以更好地讨论。

谢谢非鱼老师,八卦这一段比较明白了,唐兰先生的《中国文字学》还没有看,陈梦家老师的《中国文字学》刚开始读,我觉得此书第二章讲关于汉字起源的部分很精彩,也比较令人信服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1-6-4 18:13:31 | 显示全部楼层

老师,我在读唐兰先生的《中国文字学》时,发现了这么一段话“中国文字的位置,大部由于习惯,照理论说,位置不同,还是一字,如:“翊”训飞貌,现在用于辅翊,而“翌”字用于翌日,但“翊”和“翌”究竟是一字,可是像《说文》里,“衍”字和“洐”字,就歧而为二了。因为习惯往往有了固定的位置和笔顺,实际是中国文字里最大的弊病。”最后一句话怎么理解呢?读了几遍都觉得没懂?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11-6-4 18:22:46编辑过]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1-6-4 22:13:54 | 显示全部楼层
QUOTE:
以下是引用minaday在2011-6-4 18:13:31的发言:

老师,我在读唐兰先生的《中国文字学》时,发现了这么一段话“中国文字的位置,大部由于习惯,照理论说,位置不同,还是一字,如:“翊”训飞貌,现在用于辅翊,而“翌”字用于翌日,但“翊”和“翌”究竟是一字,可是像《说文》里,“衍”字和“洐”字,就歧而为二了。因为习惯往往有了固定的位置和笔顺,实际是中国文字里最大的弊病。”最后一句话怎么理解呢?读了几遍都觉得没懂?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11-6-4 18:22:46编辑过]

我翻查手头的《中国文字学》,里面涉及“翊”“翌”的有一处,在《文字的演化》一节,原文如下:

     此外,一个字的偏旁配合,有时是很随意的。例如:……(此处是几个左右结构和上下结构的异体字例子)。后来有好些字因配合不同而生出歧义,例如《说文》只有一个“翊”字,现在把“翊”解为翊赞,把“翌”解为翌日,就成两字了。《说文》里这种情形已经很多,严可均曾提出来,说:“其得一字数义,必可省并者十之七八。”但是习惯是不容易打破的,我们可以把“和”写作“咊”,但决不能把“宵旰”的旰写成“水旱”的旱,所以文字总是愈久愈多的。

这段话涉及两个问题:

1、汉字造字,由于地域或时代不同,有时相同偏旁组合,左右结构和上下结构都可以,两种组合形成一对异体字,如“翊”与“翌”。但有的时候,左右结构和上下结构造出来时就是意义不同的两个字,不能混同,如“旰”与“旱”。我们在开学初的课上曾举过一些因为构件数量、摆放位置等不同而形成不同字的例子,就属于后者。

2、我们在古汉语课上曾讲过分化字,有时一个字记录功能太多,需要分化,有一种分化方法就是利用异体字,而一旦分化开来,原本是异体关系的两个字就会变成记录不同词的两个字,比如“翊”和“翌”。

你有疑问的那句话我在书中没有看到,也没有看到“衍”和“洐”的例子,能不能将具体章节告诉我,我再看看。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11-6-4 22:15:08编辑过]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1-6-6 14:30:03 | 显示全部楼层
QUOTE:
以下是引用子非鱼在2011-6-4 22:13:54的发言:

我翻查手头的《中国文字学》,里面涉及“翊”“翌”的有一处,在《文字的演化》一节,原文如下:

     此外,一个字的偏旁配合,有时是很随意的。例如:……(此处是几个左右结构和上下结构的异体字例子)。后来有好些字因配合不同而生出歧义,例如《说文》只有一个“翊”字,现在把“翊”解为翊赞,把“翌”解为翌日,就成两字了。《说文》里这种情形已经很多,严可均曾提出来,说:“其得一字数义,必可省并者十之七八。”但是习惯是不容易打破的,我们可以把“和”写作“咊”,但决不能把“宵旰”的旰写成“水旱”的旱,所以文字总是愈久愈多的。

这段话涉及两个问题:

1、汉字造字,由于地域或时代不同,有时相同偏旁组合,左右结构和上下结构都可以,两种组合形成一对异体字,如“翊”与“翌”。但有的时候,左右结构和上下结构造出来时就是意义不同的两个字,不能混同,如“旰”与“旱”。我们在开学初的课上曾举过一些因为构件数量、摆放位置等不同而形成不同字的例子,就属于后者。

2、我们在古汉语课上曾讲过分化字,有时一个字记录功能太多,需要分化,有一种分化方法就是利用异体字,而一旦分化开来,原本是异体关系的两个字就会变成记录不同词的两个字,比如“翊”和“翌”。

你有疑问的那句话我在书中没有看到,也没有看到“衍”和“洐”的例子,能不能将具体章节告诉我,我再看看。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11-6-4 22:15:08编辑过]

是在讲文字构成形声文字那一节里,在老师“文字的演化”之前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1-6-6 18:40:36 | 显示全部楼层
QUOTE:
以下是引用minaday在2011-6-6 14:30:03的发言:

是在讲文字构成形声文字那一节里,在老师“文字的演化”之前

找到了。

根据上下文及例子推测,唐兰先生认为像“翊”、“翌”这样的异体字分化不好,因为它们原本记录同一个词,在意义上有关系,后来分化成两个词的记录形式,形体上又接近,容易混淆。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小黑屋|手机版|水云间

GMT+8, 2024-4-25 13:49 , Processed in 0.034554 second(s), 16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