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下是引用灵儿在2011-4-11 17:01:17的发言: 粤语中有旗袍的这个词,发音是KEI-POU。至于外国人为什么不区分,我估计和当时他们接触到的都是些读书人和官员有关,清代女子地位很低,传教士应该不容易接触到女子。而异国语言翻译又常带有浓厚的先入为主色彩,往往容易以偏概全。这个问题我们何不这样问,为什么葡萄牙人管澳门叫“MACAU”(妈阁),而不叫澳门呢?当然了,这只是我的猜测,网上关于这个的历史记载很少,维基也只是介绍旗袍的由来,等我询问澳门这里的老人家或查查资料,有线索就告诉大家。
要是接触不到女子,怎么接触得到旗袍呢,即使接触到旗袍,也不会不问来由吧;澳门的翻译貌似只有借鉴意义,没有证成意义;现代意义上的旗袍估计应该出现得很晚,很难想象封建礼教的大清朝,女子会露那么多。维基百科上好像说现代旗袍始自20c20s以后吧。另外,按维基百科说么,这个词还是广东人借用了上海人的发音,上海人直接命名了长衫zansae。
俺猜测本来旗袍是男女通用和通穿的衣服,后来上海人按照现代样式加以改造,为了同旗袍区分就叫长衫,英语也就叫cheongsam。可是,后来大清朝的旗袍逐渐消亡了,长衫这个词又显得不准确,于是依然叫旗袍。但这时的旗袍已经不是原来的旗袍,成为专门的现代女装了。至于广东话跟旗袍的翻译没什么必然联系,只是凑巧英语发音跟广东话比较像。就像“给力”这个词。
当然,这里的问题是现代旗袍改造以前,外国人叫旗袍什么名字呢。也许外国人一直就叫长衫,只不过中国的旗袍从男女通用的古代服装进化为现代的女性专用服装。如果能找到外国人第一次出现cheongsam的文献就好办多了。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11-4-11 21:35:50编辑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