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云间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查看: 9488|回复: 21

[文 学] 琢磨顾城的一首诗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07-11-9 22:02:02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顾城婚后4个月之作.上课的时候,同学们就这首诗提出了很好的意见。后两句我一直印象很深,而且"约翰"、"安妮"这样的名字在诗里很配,似乎不能替换成中国名字,这个诗挺耐人寻味的,贴于大家共赏~                  

                        顾城:《提示》

                                  和一个女孩子结婚

                                  在琴箱中生活

                                  听风吹出她心中的声音

                                  看她从床边走到窗前

                                  海水在轻轻移动

                                  巨石还没有离去

                                  你的名字叫约翰

                                  你的道路叫安妮

一九八三 . 十二

发表于 2007-11-10 12:36:39 | 显示全部楼层
中国的诗人中间,我最喜欢顾城。如同舒婷说的那样:当代诗人中,我最怀念顾城。我仰慕他的才气,同情他的遭遇,更多的则是惋惜。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7-11-10 13:27:19 | 显示全部楼层

看到顾城这个名字,不由得兴奋起来,打开帖子,又是一阵惊喜。然而似乎关于这个童话诗人的一切惊喜注定要走向一种难以名状的压抑与不安。

固执的孩子蜷缩在一枚海螺壳中,他邀请一个漂亮的女孩一同进入玩耍。海水拍打着沙滩,啪——啪——,越来越清晰,啪——一只巨手终于将他们卷走。小小的海螺壳被拉向大海,飘啊飘,像一只小小的墓床。

很抱歉破坏了原诗的朦胧与美妙......

你的名字叫约翰,你的道路叫安妮。从一双眼出发,男孩看到了并默默地承诺了。

深爱这首诗。

读顾城,楼主是否有一些心得可以分享?

期待~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7-11-13 10:02:59 | 显示全部楼层

   我感触比较深的是这首,尤其最后两句:走过的人说树枝低了,走过的人说树枝在长。

  

    我知道永逝降临并不悲伤
  松林中安放着我的愿望
  下面有海
  远看象水池
  一点点跟随我的是下午的阳光
  人时已尽
  人世很长
  我在中间应该休息
  走过的人说树枝低了
  走过的人说树枝在长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7-11-13 10:04:46编辑过]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7-11-15 13:04:41 | 显示全部楼层
这节课把这首也读了∶)第一首诗能让人联想到一些古老的汉语的积累:琴瑟和谐,画眉深浅入时无,海枯石烂.还有诗歌里的经典表述:永恒之女性,引领我上升……它是对婚姻的诗意化描写,也是自我安慰和自我劝解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7-11-15 19:27:30 | 显示全部楼层
很同意老师今天在课上的观点——我们品诗不必去考究 只是培养一种审美感受力 窃以为 前面两节课读诗的过程有点偏颇了 诗只要于读者心有戚戚焉就好,逻辑推理或是强行揣测诗人的心理就不必了…………呵呵 不过还是很喜欢老师的哈 期待有更精彩的专题^^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7-11-15 21:04:33 | 显示全部楼层

17岁时,因为看到"你们真好\象夜深深的花束\一点也看不到后面的树枝"而迷恋顾城.

记得自己当时也因此而写过一些"干燥"的诗:因为太美好\那个下午遥远了\木梁上一块一块的阳光\我看见\蓝的天\方的云~

读顾城的诗,心空灵而干燥~

后来,因为找到了"湿润"的诗,比如里尔克(<夜间的人们>等),王家新(<词语>等)...不觉间就渐渐远离了顾城.现在想来,遥远的少年心真的有些"朦胧"起来了呢~也许,顾城的诗句永远飘在天上,就象"鸽子在天空睡觉"~~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7-11-16 15:22:41 | 显示全部楼层
王家新吗?他曾是我的同事,呵呵!已经淡忘的记忆又开始鲜活了……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7-11-16 16:32:50 | 显示全部楼层
是呀,现在是不为的邻居~~~~~~~~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7-11-16 20:51:33 | 显示全部楼层

祎昂,你的意见很有见地,研究者往往成了拿手术刀和显微镜的人,这是一种无奈,所以研究者有时会羡慕走马观花的人……新诗困绕人们的一直是"晦涩"问题,研究新诗的孙玉石老师由是提倡一种"解诗学",就是把诗歌的意思确切地讲出来.这种解读主要是为了建立一种"联想域",就是划定理解的范围,从而帮助达到"心有戚戚焉".当然,这种解读不宜绝对化,只是提供某种可能的路径.

屋兄,你提出的"干燥"/"湿润"这两个范畴蛮形象的,是不是和"轻"/"重"这样的感受相关啊?

木兰JJ八卦一下王家新吧……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小黑屋|手机版|水云间

GMT+8, 2025-5-14 14:38 , Processed in 0.066327 second(s), 16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