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云间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查看: 2002|回复: 1

[历 史] [转帖]我为什么读以及不读许知远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1-4-27 23:24:14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我为什么读以及不读许知远

 

文/陆铭
原文地址:http://lumingfudan.blog.sohu.com/168329949.html
 

       该折返了,再往前,我怕夜里离家太远。我必须在这时写段有关这本书的文字。书的题目里同时出现了“祖国”和“陌生”两个字眼,这个题目恰恰适合一位叫“许知远”的作者,而且这不是笔名。

      知远说,他“中了理论太深的毒”。于是,他决定旅行,从爱辉到腾冲,从上海到西安。在记录三峡时,他提到了贾樟柯的电影。他们都试图施展魔法,放慢快速流逝的时间,一个用镜头,一个用文字。文字比镜头还要厉害,镜头再慢,总还是要动。而文字则可以放肆一些,任由作者将时空交错的素材交织在一起,也可以定格在一个瞬间,用饱满而细碎的词句去刻画人的命运,或者素描一个肖像,包括笑容和手势,哪怕时代变迁已如洪水滔天。

       但是,读着读着,我就怕了。当知远批评地震之后没有反思,当他担心《环球时报》在传播民族主义的情绪,当钢筋水泥制成的大禹故里被用作挣钱的产业,当煤老板富了仍不改贫穷时留下的习惯,……我不明白这些如浮光掠影般闪烁的人物和情节是不是需要一个立场来显现它们的意义,或者这个立场就是怀疑、困惑、批判、以及低声的呐喊?我在地铁车厢里读到“年轻、身材瘦小,脸上却挂满了书卷气”的小余在打工及返乡的途中贩卖气球,他同情过陌生人,可能是因为青春期未过,分不清是对温暖的渴望,还是对异性本能的冲动。随即我自己驾驶着属于中产阶级的车穿过城市繁华的街道,气漩裹携着半空中的白色塑料袋,我误以为那是细雨中翻飞的鸽子。可是这书里书外的奇思妙想与那些小人物的悲喜有什么关系?小余分明是一个游走在城市和农村、在小城镇和大城市边缘的人,他们到底是应该回去,还是出走?是什么使得无数个小余面对了这样的难题?

      我相信文学的力量,她足以让人深陷其中而不得自拔,也足以毁了一个人。但我就是不太相信文学能够拯救世界,尤其是当世界如姜文电影里任性的火车,飞驰而过,不明方向,哪怕那火车的尾部已经着了火。我怕文学在呈现了困惑之余,并不能告诉我们有关困惑之所以困惑的答案。我尤其怕文学家仍然在将苦难之火欣赏得一边充满感情,一边又无关痛痒。我丝毫不怀疑那感情真挚而热烈,让人在反复咀嚼之中分不清那是“读品”还是“毒品”,让人在不知不觉中忘记了困惑本身,而此时苦难正在嘲笑人类贫瘠的智慧。不对,这里,我应该不要直接说人类的智慧是贫瘠的,我应该说,面对苦难,人类的智慧如某个不为人知的西方画家笔下那个老妇干瘪而下垂的乳房。

      时代总是前行得太快。无数的小人物生活在时代的夹缝,挣扎在生活的边缘,而中产阶级在衣食无忧的时候,总是可以用对弱者的同情来打发自己的时间,掩盖空虚的内心。我恨这样的虚伪,我恨虚伪的人们从来不曾真正地采取行动,包括我自己。我们写着有关农民和农民工的文章,我们在刻画贫困与失败、渴望与失望的时候,袖口却一尘不染。我们写着一些时代的大主题,关于两岸统一,关于城市化以及拆迁,我们在文字之内有气无力,在文字之外欲语还休,其实,不管是无力还是沉默,那仍然只是因为我们不够勇敢。

      知远坦言自己“耐心与观察能力的双重不足”,他略带自责地说自己“经常选择用历史背景来填充现实描述的不足”,而在我看来,他最缺的恰恰是被他放弃的理论。中国不缺嘲弄、批判、愤世嫉俗,只是不同的时代,对于强权与懦弱的憎恨被嫁接在当下的素材上,反复出现。我写下上面这些话,只是想表达一种担心,当我面对民众,他们最缺的不是情绪,而是科学与常识。这样的民众最容易被煽动,容易狂躁不安,拒绝倾听,从而一触即发,走向毁灭与灾难。与其如此,不如拍点象《新少林寺》之类的电影,以慈悲面对暴躏,让杀戮无数且背叛了大哥的曹蛮做一个放下屠刀的动作。

       我也依然喜欢知远。我看得出他的内省,并且“随着年龄日增”,“对自己日渐不满”。他“突然惊异地发现,尽管面对着人类历史上规模最为浩大的社会变革,绝大多数的中国知识分子与艺术家却表现得无动于衷。”而且,他自认为自己“也是其中之一,尽管一心要生活在一个更波澜壮阔的年代,但是却对身边的深远变化视而不见。”是的,要怨,就怨自己。是我们自己轻易地说出了“理想”二字,然后又在浅吟低唱中轻易地完成了庸人的自我救赎。

       我突然有点相信姓名学,知远这个名字起得好,能够成为记者、作家、社会名流。不象我的“铭”字,拆开了,就是除了感情之外人生最重要的两样东西,俗不可耐,最多只适合经济学家。但我庆幸自己是个经济学家,这个多少有点被文青所不齿的职业不断在寻求答案,可以告诉人们,看上去罪恶似乎来源于市场,而大多数减少罪恶的方案却只是给市场赋予自由与规范。我和知远同在一家出版社出书,他的书肯定比我卖得好,我一边嫉妒他,一边也买了一本《祖国的陌生人》,放在案头。我要时不时地读一读他,提醒自己学问不要做得麻木,并且与热闹非凡的世界保持一点距离,并且能在被很多俗世问题所纠缠时,记得自己写过这样的句子,——“感情是可耻的,在农民的粮仓未满之前。”

[此贴子已经被木兰晓芙于2011-4-28 19:47:58编辑过]
发表于 2011-4-30 10:20:16 | 显示全部楼层
许知远,何许人也?楼主转帖时最好加个案语简单说明一下哈!文章写得还可以,就是空了一点,不太清楚作者到底想表达什么观点。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小黑屋|手机版|水云间

GMT+8, 2025-5-16 21:17 , Processed in 0.059147 second(s), 16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