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云间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查看: 9206|回复: 21

[原创文字] [原创]论张爱玲小说的叙事张力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1-5-10 23:02:19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论张爱玲小说的叙事张力

 

      夏志清在《中国现代小说史》里用远超鲁迅和钱钟书的篇幅介绍张爱玲,推举她为“今日中国最优秀最重要的小说家”。对于这个评价,我深以为然。在中国的现当代作家群中,把小说的叙事张力发挥到极致的,除了张爱玲不做第二人想。这学期听老师讲文学理论,看张的角度又发生了一点变化,忍不住就做了这篇文章,把张爱玲小说的叙事张力给它粗粗剖析一下。

 

一.恐怖的错置

      读爱玲的小说,常常会在表面的热闹喜悦里品出荒凉。《秧歌》的结尾看似喜气洋洋,却隐含强烈的死亡气息,非常类似于《红楼梦》“制灯谜贾政悲谶语”的气场。除了在情节设置上制造张力外,张还十分善用陌生化的譬喻。在她的小说中,恐怖的错置可谓比比皆是。《花凋》里写郑川嫦——“她爬在李妈背上像一个冷而白的大白蜘蛛”,令人陡然心惊。把十六岁的妙龄女子比作大白蜘蛛,完全偏离人们对于少女的美好想象,却也因此烘托出川嫦在痨病的泥潭中一步步迈向死亡的心理落差。张写川嫦的父亲郑先生则更加不留情面,说他是“酒精缸里泡着的孩尸”,也教人脊背发凉。不仅在酒精缸里泡着,还是孩尸,什么笔法!然而,反复品味这个句子,却觉得该比喻是太贴切也没有的了。郑先生虽是个标准的上海绅士,心却是孩子的心,整日介沉迷于醇酒妇人和鸦片,活得如尸体一般了无生机。还有那句“弄堂里的风炉像小孩”,也是陌生、错置到恐怖的譬喻。逼仄的弄堂,有微亮火光的风炉,它像小孩吗?乍一看显然不是的。可是在四十年代的上海,乱尽管乱着,市民生活却依然波澜不惊地继续。那么风炉这个非常有世俗烟火气息的意象不正如生气盎然的孩子?

      在张的小说文本中,这类异峰突起的险句好比超现实主义画作,给读者造成强烈的视觉和心理冲击,并由此形成巨大的语言张力。想到王德威说张的小说“鬼话”连篇,鬼气森然,实在是太正确的评价。

 

二.参差的对照

      张爱玲在《自己的文章》中说,“我不喜欢壮烈,我是喜欢悲壮,更喜欢苍凉。。。。。。苍凉之所以有更深长的回味,就因为它像葱绿配桃红,是一种参差的对照。”由此,祖师奶奶提出了她著名的“参差对照”创作美学——不用斩钉截铁的写法,而是追求参差间见真性情的审美意趣。张爱玲从来都是用人性的视角审视自己笔下的人物。在她的作品中,坏人和好人的界限并不泾渭分明,就是可怜人也大有可爱之处。《色戒》里,张把易先生设定为一个心狠手辣的特务头子,却并没有把他写得十分不堪。小说里描绘易先生的外貌,“穿着灰色西装,生得苍白清秀”,完全不是汉奸常见的獐头鼠目。珠宝店一幕,张借王佳芝的眼睛看易先生,“他脸上的微笑有点悲哀。。。。。。他的侧影迎着台灯,目光下视,睫毛像米色的蛾翅,歇落在瘦瘦的面颊上,是一种温柔怜惜的神气。”这一大段描写充满感情,难怪彼时王佳芝心里翻江倒海,瞬间就变成了另一个人。张爱玲用这深情一瞥,彻底照亮了易先生人性中最温柔最不易为人察觉的部分。那一刻,老易不再是杀人如麻的阴郁角色,而只是一个深深爱着身边女人的男人,如此平凡普通,却又如此温情。

      这等叙述操纵体现出张爱玲挖掘人性的高超技巧,纵是再恶贯满盈的人也有一刹那的柔软与澄明。通过尽力避免人物塑造的类型化、扁平化,张成功地把读者带入乱世中那段离经叛道的爱情。世景荒荒,万物波折,看清人生的来龙去脉后,先前的憎恶只会变成哀矜。

 

三.反高潮

      张爱玲的作品充满人生虚无的无力感,没有壮烈,只有苍凉。张十分善于运用反高潮的表现手法,这应是她小说强大戏剧化张力的源泉。《色戒》里,王佳芝步步为营,从香港到上海,为了色诱老易可以说牺牲良多。然而,当故事逐渐逼近高潮,当读者随着张爱玲的叙事而心理趋近紧张,祖师奶奶毫不心软地当头一盆凉水泼下,硬是把女学生舍身刺汉奸的悲壮戏码扭转成红尘浮世里一段不被人认可的苍凉情事。看来,家国大义在张爱玲这里,终是抵不过实实在在的内心触动和感知。绝望的性爱,粉红钻,鸽子蛋,老易温柔怜惜的神情。。。。。。当这些汇合一处,王佳芝本来坚持的价值判断轰然倒塌,想着“他是真爱我的”,便绝然放弃刺杀。张爱玲如此逆转传奇,似乎有违标准的道德取向。可是王佳芝首先是一个女人,其次才是谋刺老易的执行者。动物本能和人性弱点远比无谓的理想真实,我们又岂可对她要求太多?

      张爱玲的反高潮手法在小处也颇见功力。《花凋》的结局,郑夫人给川嫦买了新鞋,川嫦从被窝里伸出一只脚踏在皮鞋里试了试,道:“这种皮看上去倒很牢,总可以穿两三年呢。”我读到这里,内心十分惊喜,为的是川嫦的病也许会有转机。可是张爱玲紧接着淡淡写到,“她死在三星期之后”,真是令人惊诧到无语。在张的小说里,长的永远是磨难,而短的却是人生。命运是如此强大,谈不上变通,我们唯有接受。

 

      张爱玲的小说叙事,热烈和苍凉循环往复,险句频生。她以双重标准观照主人公,往往在冲突最紧张处抛出最不合情理却又最符合人性的情节解释,并由此形成独特而强大的小说张力。顺带说一句,张爱玲晚期似乎更追求《海上花》那般平淡而自然的风格,倒像是后期印象派画家里的点描派——作者隐在作品背后,任由读者的眼睛去搅拌色彩。但纵是如此,《小团圆》、《异乡记》等作品带给我的感受依然浓烈。平淡的张力或许也是张爱玲小说张力的一种?

 

PS:这是上学期为白水老师古典小说名著专题这门课而写的期末论文。虽然听老师讲三国和红楼不亦悦乎,一下笔却不小心写到了最爱的张爱玲身上,呵呵,好在白水老师一点不计较。第一次在水云间发长文,望各位看官多指教哦~

[此贴子已经被白水于2011-5-11 7:49:36编辑过]

发表于 2011-6-12 15:10:17 | 显示全部楼层
“长的是磨难,短的是人生”,楼主的叙事也好有张力。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1-5-11 17:37:02 | 显示全部楼层
 
以下是引用行香子在2011-5-10 23:45:58的发言:

真好,我也大爱张爱玲。我看小说看到她,才恍然明白,原来小说是这样子的。小说这个文体的概念新鲜得像是四月里的樱桃,同散文和诗一下子区别开来了。再就是明白,哦,红楼梦讲的不单单是爱情,原来是人情。为了这两点明白,我真是欢喜她。

张的小说深了说人性,浅了看情事,都是第一等的。我看到《倾城之恋》,范柳原和流苏在饭店旁的一堵墙边,说什么地老天荒的时候会有一点真心,还有半夜里柳原给流苏打电话,讲诗经里的执子之手与子偕老,只觉得比琼瑶剧山盟海誓还动得人心。不过她的笔写人性真是太尖薄了,不能久看,得隔些时候重翻,不然看草木都是黯然。

她的语言真是天才的好,太乖张了,处处都见她的性情,声气口吻都只是张爱玲式,旁人想学也学不来。

民国出了那么多奇人,张爱玲在其中,光芒亦丝毫不掩。我真是欢喜她。

 

 

有几分胡兰成的味道呢。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1-5-10 23:06:19 | 显示全部楼层
呵呵,早该贴上来嘛。这里的踏雪老师是研究张爱玲的专家,等她来评论吧:)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1-5-10 23:45:58 | 显示全部楼层

真好,我也大爱张爱玲。我看小说看到她,才恍然明白,原来小说是这样子的。小说这个文体的概念新鲜得像是四月里的樱桃,同散文和诗一下子区别开来了。再就是明白,哦,红楼梦讲的不单单是爱情,原来是人情。为了这两点明白,我真是欢喜她。

张的小说深了说人性,浅了看情事,都是第一等的。我看到《倾城之恋》,范柳原和流苏在饭店旁的一堵墙边,说什么地老天荒的时候会有一点真心,还有半夜里柳原给流苏打电话,讲诗经里的执子之手与子偕老,只觉得比琼瑶剧山盟海誓还动得人心。不过她的笔写人性真是太尖薄了,不能久看,得隔些时候重翻,不然看草木都是黯然。

她的语言真是天才的好,太乖张了,处处都见她的性情,声气口吻都只是张爱玲式,旁人想学也学不来。

民国出了那么多奇人,张爱玲在其中,光芒亦丝毫不掩。我真是欢喜她。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1-5-11 13:45:56 | 显示全部楼层
 

热烈欢迎小张迷的到来!

白水过奖,我只是张迷中的一个。

小张迷举出了那么多张爱玲笔下的那些让人“脊背发凉”的文字,是看到了张爱玲高超的语言表达技巧。小张迷自己有很好的语言感受能力,是发现这些文字的前提。文中还提到“参差对照的艺术”和“反高潮”,都是理解张爱玲小说的关键,可见小张迷看了不少东西呀!

关于《色戒》,我有一点小小的异见。易先生的形象,给我的印象正是“鼠相”,翻看原著,是这样写的:“人像映在那大人国的凤尾草上,更显得他矮小。穿着灰色西装,生得苍白清秀,前面头发微秃,褪出一只奇长的花尖;鼻子长长的,有点‘鼠相’,据说也是主贵的。”可见小张迷没有引用完全。易先生虽不至于“十分不堪”,但张已指明他矮小、苍白、微秃、鼠相,可想那形象是好不到哪儿去的。另一处关于易先生形象的引用也未完全:“睫毛像米色的蛾翅,歇落在瘦瘦的面颊上,是一种温柔怜惜的神气。”原著是:“睫毛像米色的蛾翅,歇落在瘦瘦的面颊上,在她看来是一种温柔怜惜的神气。”“在她看来”四字非常重要,表明这是王佳芝的视角,千万不可省略。关于《色戒》,要特别注意叙述者的“声音”和“态度”,而不能仅仅关注故事本身,否则会对小说主题理解产生偏误。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1-5-11 14:52:14 | 显示全部楼层
 
以下是引用踏雪在2011-5-11 13:45:56的发言:
 

关于《色戒》,我有一点小小的异见。易先生的形象,给我的印象正是“鼠相”,翻看原著,是这样写的:“人像映在那大人国的凤尾草上,更显得他矮小。穿着灰色西装,生得苍白清秀,前面头发微秃,褪出一只奇长的花尖;鼻子长长的,有点‘鼠相’,据说也是主贵的。”可见小张迷没有引用完全。易先生虽不至于“十分不堪”,但张已指明他矮小、苍白、微秃、鼠相,可想那形象是好不到哪儿去的。另一处关于易先生形象的引用也未完全:“睫毛像米色的蛾翅,歇落在瘦瘦的面颊上,是一种温柔怜惜的神气。”原著是:“睫毛像米色的蛾翅,歇落在瘦瘦的面颊上,在她看来是一种温柔怜惜的神气。”“在她看来”四字非常重要,表明这是王佳芝的视角,千万不可省略。关于《色戒》,要特别注意叙述者的“声音”和“态度”,而不能仅仅关注故事本身,否则会对小说主题理解产生偏误。

高手啊高手。

你欠我的书呢?当面不敢催问,在这里我要大喝一声。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1-5-11 15:06:26 | 显示全部楼层

 

 终朝采绿,不盈一匊,予发曲局,薄言归沐。

 

 终朝采蓝,不盈一襜,五日为期,六日不詹。

 

楼主的名字来源于此吧?近来行香子、采桑子、采绿等小朋友的名字都很典雅啊。

 

话说扬之水有本书就叫《终朝采蓝》,大家可以看看。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1-5-11 15:11:20 | 显示全部楼层
以下是引用踏雪在2011-5-11 13:45:56的发言:
 

热烈欢迎小张迷的到来!

白水过奖,我只是张迷中的一个。

小张迷举出了那么多张爱玲笔下的那些让人“脊背发凉”的文字,是看到了张爱玲高超的语言表达技巧。小张迷自己有很好的语言感受能力,是发现这些文字的前提。文中还提到“参差对照的艺术”和“反高潮”,都是理解张爱玲小说的关键,可见小张迷看了不少东西呀!

关于《色戒》,我有一点小小的异见。易先生的形象,给我的印象正是“鼠相”,翻看原著,是这样写的:“人像映在那大人国的凤尾草上,更显得他矮小。穿着灰色西装,生得苍白清秀,前面头发微秃,褪出一只奇长的花尖;鼻子长长的,有点‘鼠相’,据说也是主贵的。”可见小张迷没有引用完全。易先生虽不至于“十分不堪”,但张已指明他矮小、苍白、微秃、鼠相,可想那形象是好不到哪儿去的。另一处关于易先生形象的引用也未完全:“睫毛像米色的蛾翅,歇落在瘦瘦的面颊上,是一种温柔怜惜的神气。”原著是:“睫毛像米色的蛾翅,歇落在瘦瘦的面颊上,在她看来是一种温柔怜惜的神气。”“在她看来”四字非常重要,表明这是王佳芝的视角,千万不可省略。关于《色戒》,要特别注意叙述者的“声音”和“态度”,而不能仅仅关注故事本身,否则会对小说主题理解产生偏误。

 

这个评论很专业了:)视角一节尤其重要,她关乎叙事立场,我讲古典小说的时候重点讲过这个啊:)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1-5-11 18:16:54 | 显示全部楼层
 
以下是引用不为在2011-5-11 17:37:02的发言:

有几分胡兰成的味道呢。

不为师敏锐。不知道行香子自来如此,还是阅胡不能自拔?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小黑屋|手机版|水云间

GMT+8, 2024-4-26 14:47 , Processed in 0.032925 second(s), 16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