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云间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查看: 7479|回复: 31

[文 学] 老师们还记得我和我的五言诗四言诗的问题不……我带着我的论文来交答卷了~~~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1-5-15 07:19:41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恩~各位老师大家早上好![em74]

又是无眠的一夜啊![em72]

我把我的论文改好啦![em68]

因为非鱼老师说捏~这应该是最后一次大改啦![em79]

所以基本上就算完成啦![em63]

刚才写最后的致谢的时候提到了很多老师![em218]

所以我想老师们对我帮助这么多我应该把论文放上来给各位老师检阅![em235]

也算是实现了自己的承诺——等有了答案就来水云间给老师们一个交代哈![em233]

 

 

恩~因为太长就不发在帖子里了,放在附件里,还希望老师们多多下载,多多批评,多多指导!!![em64]

另外这只是正文部分,里面的格式还比较乱,有木有错别字跟病句我也不敢保证(我估计肯定有……肯定还不少……),因为我也不知道为什么自己就是不会在电脑上校对文稿,[em65]必须得等一会去打印出来才能看出哪有错别字跟病句……这不会真的是因为大脑或小脑某个零件有问题吧……?因为有朋友老是会这么说……[em53]

好吧,就说这么多!

真的感谢各位老师给我这么好的一个建议——把这个问题做成毕业论文,因为我这个人如果没兴趣的事真的一秒钟都做不来的,而老师们提议后我认真想了想,这个题目就是我的兴趣所在!所以整个过程很开心~~然后在写作的过程中有非鱼老师的悉心指导,我感觉自己在学术研究上的长进也非常非常多,收获简直不能用巨大来形容了,呵呵!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11-5-15 7:22:33编辑过]
 楼主| 发表于 2011-6-12 14:51:17 | 显示全部楼层
     

四、五言诗在韵律上的进步

 

从韵律的角度来看,五言诗顺应了汉语发展的规律,能够把双音节和单音节恰当地组合起来,使人们能够在诵读时感觉到一种美感。五言诗符合韵律对节奏和平仄的要求。节奏可以以音步内的两个音节互相之间的轻重对比或不同的音长来体现,而根据上文说的音联造成音步内部外松内紧的原则,要形成这样的对比则必须在第2和第4的位置上进行节奏上的强调,五言诗做到了这一点,在声调必须分明的第2和第4的位置进行节奏上的强调,分别与第1、第3位置的音节形成轻重对比,这样就有了诗句的节奏。在音节段之间,虽然最后一个字的单音节段看似只有一个音节,但由于在朗读时它的后面是空拍,会产生一个延宕,所以也能够达到音节段之内的轻重对应。

从平仄的角度来讲,汉语韵律的自身发展要求它要变得愈加复杂,但又能够被时人所接受和使用,平仄律对五言诗的要求既有固定不能逾越的部分,又有可以自由发挥的地方,既能推动诗歌的内在创新,又能在创新中甄选出最适合的形式,而五言诗就是这样一种诗歌形式,这也帮助五言诗成为了中国诗歌的主要形式。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1-6-12 14:51:58 | 显示全部楼层
   

经过文人们的努力,五言诗最终确立了这样四种平仄模式:

1)仄起仄收(即首句仄起不入韵式),所谓仄起仄收是指首句而言。因首句首字平仄不限,故又以第二字的平仄为准。字属仄声,末字也属仄声,是为仄起仄收。二、四、六、八句押韵、三四句、五六句要求对仗。

2)仄起平收(即首句仄起入韵式),所谓仄起平收是指首句而言。因首句首字平仄不限,故又以第二字的平仄为准。字属仄声,末字属平声,是为仄起平收。一、二、四、六、八句押韵、三四句、五六句要求对仗。  

3)平起仄收(即首句平起不入韵式),所谓平起仄收是指首句而言。因首句首字平仄不限,故又以第二字的平仄为准。字属平声,末字属仄声,是为平起仄收。二、四、六、八句押韵、三四句、五六句要求对仗。  

4)平起平收(即首句平起入韵式),所谓平起平收是指首句而言。因首句首字平仄不限,故又以第二字的平仄为准。字属平声,末字也属平声,是为平起平收。一、二、四、六、八句押韵、三四句、五六句要求对仗。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1-6-12 14:52:29 | 显示全部楼层
 

关于律诗的平仄,有“一三五不论,二四六分明”的口诀,即律诗的平仄在处理上逢单可以不论,逢双必究。究其原因就是音联所造成的针对于音步所说的外松内紧的特点使得只能在“二”和“四”的位置上进行节奏上的突出,若在“一”、“三”位置上进行突出,则会破坏“一二”和“三四”的紧密联系,造成对语义的破坏。

而四言诗从诗句的层面上看没有平仄规律,它依靠的是在整体效果中凸显回环往复的韵律感,如《诗经·邶风》中的《绿衣》:

绿兮衣兮,绿衣黄里。         仄平平平   仄平平仄

心之忧矣,曷维其已!         平平平仄   平平平仄

 

绿兮衣兮,绿衣黄裳。         仄平平平   仄平平平

心之忧矣,曷维其亡!         平平平仄   平平平平

 

绿兮丝兮,女所治兮。         仄平平平   仄仄仄平

我思古人,俾无訧兮!         仄平仄平   仄平平平

 

絺兮绤兮,凄其以风。         平平仄平   平平仄平

我思古人,实获我心!         仄平仄平   平仄仄平

 

《燕燕》:

燕燕于飞,差池其羽。         仄仄平平   平平平仄

之子于归,远送于野。         平平平平   仄仄平仄

瞻望弗及,泣涕如雨。         平仄平平   仄仄平仄

 

燕燕于飞,颉之颃之。         仄仄平平   平平平平

之子于归,远于将之。         平仄平平   仄平平平

瞻望弗及,伫立以泣。         平仄平平   仄仄仄仄

 

燕燕于归,下上其音。         仄仄平平   仄仄平平

之子于归,远送于南。         平仄平平   仄仄平平

瞻望弗及,实劳我心。         平仄平平   平平仄平

 

仲氏任只,其心塞渊。          仄仄仄平   平平仄平

终温且惠,淑慎其身。          平平仄仄   平仄平平

先君之思,以勖寡人。          平平平平   仄仄仄平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1-6-12 14:53:22 | 显示全部楼层
 

从所举这两首诗可以看出,四言诗诗句中没有固定的平仄律要求,诗句中的平仄是随机的,四言诗的节律性主要依靠在整首诗内诗句的回环往复来实现。

在《诗经》时代,声调尚未出现,人们对声调尚不敏感,即声调还不是汉语语音的鲜明特征,所以四言诗的韵律不能靠单个诗句内部的平仄来表现,所以《诗经》中的四言诗并没有在第二和第四字的位置上进行声调分明的要求。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1-6-12 14:53:37 | 显示全部楼层
 

四言诗每句只有一个音联,所以诗句呈现出外松内紧的节律;而五言诗因为增加了一个单音节段,情况变得更复杂了。吴为善所说的规则二可以描述为“X//XXXX/X”,其中X代表单音节段,XX代表双音节段。例如上文所举的:“五月天山雪”,因为单音节段在双音节段之后,音联形成的停顿小,所以读起来较为流畅;而像“直为斩楼兰”这样的句子,在“斩”字之后有明显的停顿。这样,在音步的基本原则之下又添加了音联的规律作为对五言诗节律的要求,大量的单音节段处在双音节段之间的诗句在朗读时有了新的方法,即在单音节段(如上文的“斩”)的后面加进一个延宕,以此建立新的轻重对比,形成节奏。五言诗具有的两个音联与四言诗只具有一个音联在朗读时形成鲜明对比,提高了五言诗的流动感,形成了更丰富的韵律效果。因此,五言诗能够与当时人们情感的丰富性相照应,符合人们追求情感的宣泄的心理,又能够满足汉语韵律的基本要求,这是五言诗的另一个优势。五言诗与四言诗相比,不仅在每一联之内的上下句之间有平仄之间的对应,在联与联之间也有对应,在上联的下句与下联的上句之间也有对应,这样就使诗句之间出现了千丝万缕的联系。从四言诗依靠重章叠唱来建立韵律感到五言诗将节律的要求确定到每个字、每个音节,汉语诗歌的韵律表现更为细致生动,清晰准确。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1-6-12 14:53:50 | 显示全部楼层
 

五、韵律与语法语义的和谐

 

推动五言诗出现并发展的动力包括历史、文学的发展以及时人心态的变化,而汉语的演进为五言诗的出现提供了必要条件,汉代以来,汉语取得了极大的发展,双音化现象出现,语言结构越来越复杂。大量的双音词产生并进入五言诗作为构成诗句的基础,四言诗中广泛应用的单音步的词在五言诗中明显减少,特别是虚字的减少也使得五言诗的艺术表现力大大提高。双音词和单音词的配合更加灵活多变,节奏韵律更加多变。

从音步理论上看,汉语从单音节段一直到五音节段都是存在的,如果按照右向音步的原则将其划分为自然音步,五音节段可以划分为【221】的形式。

时人抒发感情的强烈愿望推动了五言诗的发展,而五言诗能够产生并被定型,是因为它能够在韵律和语法之间找到结合点、平衡点,对于满足了语法语义却不能满足韵律要求的情况五言诗能够及时调整,这样就能够既与汉语语法相吻合,又能符合声律的要求,这点在五言律诗中特别明显,下面我们用具体诗句来进行分析。

我们首先把《律诗三百首》中的五言诗句按照句法和语义结构来分类,有(221)、(212)两种结构,

1221结构:

与君离别意,同是宦游人。

西陆蝉声唱,南冠客思深。

城分苍野外,树断白云隈。

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

八月湖水平,涵虚混太清。(前半部分是221结构)

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忽过新丰市,还归细柳营。

秋声万户竹,寒色五陵松。

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前半部分是221结构)

野水无人渡,孤舟今日横。

我们在《律诗三百首》中发现22121只有偏正、主谓两种语法形式,中间的(2)修饰最后的(1)是偏正,如“宦游人”、“故乡水”、“万户竹”等;中间的(2)是主语,最后的(1)表现状态的是主谓。如中间的(21)中的2又可分为几种语法结构,其中包括并列、偏正等,并列如“离别”,偏正如“两岸”、“一帆”等。所以(21)中的(2)和(21)都是合理的语法单位。同时,它们也是合理的语义单位。开头的(2)和中间的(2)都可以自成一个语义的单位,如“西陆蝉声唱,南冠客思深”中““西陆”、“蝉声”、“南冠”、“客思”都是合理、完整的语义单位,而“陆蝉”、“冠客”不是语义上的单位,可以说这些诗句如果从语法语义角度切分,只能是221结构,而从韵律上看在诵读时它们也是符合221结构的,前面两个双音节词是正常的音步,最后一个单音节后面一般会加上一个延宕成为一个音步,这说明221结构符合语法语义和韵律的要求,达到了和谐的效果。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1-6-12 14:54:03 | 显示全部楼层
 

2212结构:

院静闻疏雨,林高纳远风。

夜火分千树,春星落万家。

霜净月愈皎,烟生墟更微。

友朋非一处,山水作邻家。

频呼免相失,桥隔是天涯。

一身存汉蜡,满目尽胡沙。

六军浑散尽,半夜起悲笳。

三年羁旅客,今日又南冠。

遣病一篱菊,趋愁数卷书。

门巷何萧索,惟君步屧频。(前半部分是212结构)

212结构中,开头的2有三种句法格式,第一种是主谓,如“院静”、“林高”等;第二种是偏正,如“夜火”、“春星”等;第三种是并列,如“友朋”、“山水”等。中间的1一般也有三种情况,第一种是动词,如“闻”、“纳”;第二种是名词,如“月”、“墟”等;第三种是副词,如“浑”、“尽”等。后面的2有两种情况,一种是主谓,如“散尽”,另一种是偏正,如“胡沙”。这种结构下的1作为动词的时候较多,两旁的2一般一个是环境描写或气氛渲染,另一个是主要的描写对象,二者互相配合渲染出诗歌的情绪,1时常会作为一句诗的诗眼出现,在1的位置上巧妙地使用一些动词来串联两旁的2,能够达到意想不到的效果,如“泉声咽危石,日色冷青松”、“夜火分千树,春星落万家” 等诗句。

从韵律的角度,即右向音步的原则,五字句的自然念法应该是221,但是212结构的(1)独立,不符合自然音步的要求,无法达成 “轻重”对立的效果;而诗句在语义上是按照212的结构来设置的,如果强行按照自然音步的规则来进行诵读,那么将打破语法语义的限制,如“院静/闻疏/雨,林高/纳远/风”,最终导致语义的破碎,使诗歌失去美感。212结构对这个问题的解决办法是在(1)的后面加上一个延宕,或称顿,这种延宕比一个音节的时长短,在韵律上与一个音节可以构成轻重对比。这样既能与(1)形成轻重对比,达到自然音步的要求,又通过调整满足语法语义的要求。

也就是说,五言诗中,双音节和单音节可以有不止一种组合方式,

,而且,在不触犯韵律前提下可以将二者拼合为一个诗联,产生一种交错有致、流动灵活的感觉,如“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西路蝉声唱,南冠客思深”等等。

此外句法角度分析,五言诗的5个字从单音节与双音节的角度划分应有三种结构关系,(122)、(212)、(221),但最终被定型的格律模式只有(212)和(221),(122)的模式并不存在,这又是为什么呢?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1-6-12 14:54:19 | 显示全部楼层
 

3122结构模式不存在的原因: 122模式不符合韵律的规定。我们通过分析《律诗三百首》中的五言诗,发现五言律诗的第一个音节段确实都为双音节段,而且这双音节段在语法和语义上都是一个单位。其结构一般分为三种:偏正、主谓、并列和重叠,下面分别举例说明:

1、偏正:

东皋薄暮望,徒倚欲何依。

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

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泉声咽危石,日色冷青松。

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回看射雕处,千里暮云平。

曲径通幽处,禅房花木深。

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

碧涧流红叶,青林点白云。

西风酒旗市,细雨菊花天。

2、主谓:

露重飞难进,风多响易沉。

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

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

草枯鹰眼疾,雪尽马蹄轻。

犬吠水声中,桃花带露浓。

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

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鸟宿池边树,僧敲月下门。

猿啼洞庭树,人在木兰舟。

3、并列:

城阙辅三秦,风烟望五津。

匈奴犹未灭,魏绛复从戎。

云霞出海曙,梅柳渡江春。

远近山河净,逶迤城阙重。

亲朋无一字,老病有孤舟。

城池百战后,耆旧几家残。

欢笑情如旧,萧疏鬓已斑。

寥落悲前事,支离笑此身。

巴蜀通归使,妻孥且旧居。

汀洲春草遍,风雨独归时。

4、重叠:

树树皆秋色,山山唯落晖。

遥遥去巫峡,望望下章台。

茫茫江汉上,日暮欲何之?

从以上所举各例可以看出,五言诗的第一个音节段一般是双音节段,而且大多在诗句中作为主语出现,后面的双音节段和单音节段的组合为其作补充说明。我们可以大胆推测五言诗中的122结构是不存在的,因为它不符合汉语韵律的要求。但是当中国文学发展到词的阶段,原有的各种限制被打破或取消了,产生了许多结构为122的五个字的句子(即上一下四结构),但是,这样的句子只能定义为“词”中的句子,并不是确切意义上的五言诗句,而且,这样的句子受到更为复杂的韵律、语法和语义上的限制。具体说来,词中的122结构,单音节段一般是动词,后面的两个双音节段有两种情况,要么是两个并列的宾语,要么是宾语和宾语补足语,如:“看万山红遍,层林尽染”,单音节段必须使用“看”、“望”这样的动词,后面放置“万山”、“层林”作宾语,“红遍”、“尽染”作补足语,说明宾语的状态或结果;而“望长城内外,惟余莽莽”一句是另外一种情况,“惟余莽莽”整句作为“长城内外”的补足语,以整句的形式放在逗号之后来说明宾语的状态或结果,两个句子放在一起才是一个完整的意思。这样的五字句如果遵循了语法语义的要求,则必须在首字动词的后面添加延宕,在韵律上与其形成轻重对应,以满足首个音步必须是双音步的要求。事实上,人们在诵读这样的词句时,也是这样处理的。否则,这些词句就会被割裂成“看万/山红/遍”、“望长/城内/外”,不合语感了。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1-6-12 14:55:56 | 显示全部楼层

发得支离破碎的,那大家就这么看吧,有长的有短的,省的阅读疲劳,呵呵!希望各位老师和同学多多批评多多指正!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小黑屋|手机版|水云间

GMT+8, 2025-5-16 19:00 , Processed in 0.073332 second(s), 16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