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云间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楼主: 灵儿

[文 学] 读唐诗点评的几处疑问

[复制链接]
 楼主| 发表于 2011-6-11 21:05:36 | 显示全部楼层
以下是引用白水在2011-6-11 16:44:16的发言:

 

呵呵,专家不敢当,各言其所思而已。至于两句并非同样换位,唐诗里还是有其它例子的,老杜的诗里就有,如“绝代有佳人,幽居在空谷”,“群山万壑赴荆门,生长明妃尚有村”,等等,都是明显的例子。

 

有没有变换的规律我说不上,我这里想谈谈,如何理解和欣赏这种变换。这几个问题,灵儿本来是用站内信来问我的,这第二个问题激起了我长篇大论的想法,所以就请她发上来,大家一块探讨。

 

灵儿的问题是:“杜甫诗中有一倒装名句“春酒杯浓琥珀薄,冰浆碗碧玛瑙寒”,请问正装后应如何排序?

 

前面的几个帖子,都是用来直接回答这个问题的,但这里我最想说的是,我们是否一定要问这个问题?没有搞清“正装”后如何排序就不能欣赏这两句诗吗?我们的欣赏一定要依赖于倒装之类的语法分析和正装还原吗?顺着这个问题走下去,又涉及到我们该如何认识古代汉语的某种特点,有没有极不同于现代汉语的某些东西?为什么古诗“译”成现代白话味道极差?等等。

 

这个话题往下说很深,对我影响比较大的,是叶维廉和申小龙这两个人的观点。申小龙特别强调,古代汉语的语法是松散的,一个个汉字是意义的粒子,碰撞就会产生出意义,而现代汉语的语法则以精密见长。不能简单地拿后者套到前者身上。叶维廉则强调,中国古典诗歌的语言特重演示重感受,用今天的语法去分析它的句法,并不是一种恰当的做法。这两个人的文章,我读叶文在前,是在大学本科时代的读到,读时有醍醐灌顶之快,申的文章是在我读研后看到的,又更强化了我的某些想法。

 

这里还是拿一些例子来说话吧:

 

如“诗酒光阴”“琴书岁月”,你看到这两个词的一瞬间,脑子里出现的是什么?是“作诗饮酒的光阴”和“弹琴读书的岁月”这样“名词动用”再加一个“偏正结构”么?还是某些直观的意象瞬时带来的冲击和诗意的回味?你看到“屋上松风吹急雨”句中的“松风”一词时,是同时感受到了松和风,还是“winds in the pines”“winds through the pines",告诉我,有in或through这种东西么?同样,“杏花春雨江南”,是说“杏花春雨代表了江南”么?还是由特写到近景到远景的镜头推换?如果说这个句子还可以勉强用的“代表”来粘合成现代汉语,那么,蒲松龄写女子妩媚动人时所用的“娇波流慧”一词呢?请问,是什么语法结构?是说“娇的波流出慧”么?如果说根本就没法套到现代汉语结构里,那么这个词美不美?如果依然很美,甚至那种强大的冲击力根本无法用现代汉语复制,那背后的原因是什么?

 

多年来,我们似乎已经习惯了用现代汉语的语法去套古诗句,把“绿垂风折笋,红绽雨肥梅”解成“风折之笋垂绿,雨肥之梅红绽”(这是王力先生《汉语诗律学》中的解法),或“风折绿笋垂,雨肥红梅绽”,似乎只有这样还原出个因果才叫读诗,但为什么就不是,诗人远处先看到鲜艳的绿色和红色,再近一点看到折下来和绽放的轮廓,更近一点才看清是笋被风吹折,是梅被雨催肥?为什么就不是从感觉到感觉再到感觉,而一定是一个“风折之笋垂绿,雨肥之梅红绽”这样一个判断呢?同理,“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不是先听到竹喧看到莲动,然后才又见到浣女和渔舟么?难道这两句也定要解作“浣女归而竹喧,渔舟下而莲动”?如果不这样解,这些所谓的句法变换,这些非“常规”表达,背后的支撑是什么?余以为,就在于事件的自然演出,感觉的自然流动,至于背后的因果,不在诗人的考虑之列。明乎此,很多所谓的倒装句,就会明白它内在的妙味在哪儿。如“香稻啄余鹦鹉粒,碧梧栖老凤凰枝”,王力先生还原为“鹦鹉啄余香稻粒,凤凰栖老碧梧枝”,但如果是这样,老杜做那种句法变化,有何必要?至少不是出于声律的考虑,因为换不换都不影响句中的平仄,难道只是为了文字游戏?这个问题,倒是完全不知现代语法为何物的宋人郭知达看得透彻,郭在《九家集注杜诗》卷十三中解释道,杜甫这样写是“特纪其旧游之渼陂,所见尚余红稻在地,乃宫中所供鹦鹉之余粒,又观所种之梧年深,即老却凤凰所栖之枝。既以红稻碧梧为主,则句法不得不然也。”也就是说,诗人是从眼前的红稻和碧梧来浮想联翩出“鹦鹉”“凤凰”,来歌颂开、天之世的承平气象,表现的重心就是红稻和碧梧,如果写成“鹦鹉啄余香稻粒,凤凰栖老碧梧枝”,语义的重心就落到了鹦鹉和凤凰,并且成了两句不咸不淡的叙事,完全没有了原句由眼前景而至联想境的时间上的纵深,表现效果相去真不可以道里计。

 

说了一大圈,现在可以回到灵儿所问的这两句诗了:

 

“春酒杯浓琥珀薄,冰浆碗碧玛瑙寒。”

 

就这两句,我本来也想长篇大论一番,但敲到这里时忽然觉得不必了,我只想问一句,如果不做“它的正装面目应该是什么样”这种伤脑筋的推求,你对这两句是否完全无感?如果不是,你不妨回味一下你的感受流动变换的过程,也许,那恰是老杜想要达到的效果。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11-6-11 20:09:22编辑过]

题引至此,柳暗花明又一村了,不枉多日等待。老师用感性的思维来解学生理性的问题,另辟蹊径,的确有启发性。

初读此句,在通感上联想意境的确不成障碍。第二次回过头产生了将此句正装的想法,却一直划不出来。其实,那浓、薄、碧、寒,观、触、味感,已互融互渗,相互辉映了。

经老师上述提点,灵儿又想起“踏花归去马蹄香”和“野渡无人舟自横”的题画故事了.......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1-6-11 22:58:30 | 显示全部楼层

以下是引用白水在2011-6-11 16:44:16的发言:

 

呵呵,专家不敢当,各言其所思而已。

…………………………………………………………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11-6-11 20:09:22编辑过]
 

灵儿五一前说起这个话题时,学生当时也查了些资料,还读了几篇论文。感觉好像各有各的道理,开始还有自己的想法,过了两周反而越发记不清该作何解了。白水师此说一出,尤其是鹦鹉凤凰那一解,顿觉别有洞天,天地澄明。不单就句论句、就诗论诗,似乎很多事情,做事情也好,待人接物也好,更不用提思维方式了,都感觉大受启发。

 

同时,也觉得功利性的看书,浅尝辄止的头痛医头脚痛医脚,真是不抵什么大用。博学强识,厚积薄发,是正道也是坦途。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1-6-11 23:05:08 | 显示全部楼层
以下是引用白水在2011-6-11 18:16:08的发言:

现在该来回答灵儿的第一个问题了:

 

“唐代诗人喜云游,联想到当时很多诗人仕途并不如意,想请问他们云游的经费一般靠什么支持?是否当时物价低,即现在所谓的穷游;或有政策对云游特别鼓励?此问题希望有典为证:)”

 

呵呵,这可是个实打实的硬问题,不好接。我讲了两年唐诗,多少读过一些东西,但能直接回答这个问题的,没怎么读到。这几天又翻了下手中几本关于唐代风物方面的书以及一些诗人传记,也没找到直接的材料。所以,我只能就我有限的阅读来说说我的看法。……


老师太负责任了,看到这么多资料,灵儿很感动,也深表感谢!

老师关于两大主流因素的解释都较全面,也易理解。灵儿这几天又翻了翻《唐诗小史》,在此作点非主流的补充。安史之乱后,杜甫于草堂期间,好友严武给了他很多生活上的资助。这之后,杜甫于居梓州期间,曾往游射洪、汉州、阆州、涪城。直到严武死后,杜甫接受桕茂林帮助迁居夔西,经营四十亩柑桔园,开始将近两年的居留。看来这段时间应属真正意义的穷游,主要受友人资助,游走的一个因素还是地方战乱。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11-6-11 23:06:42编辑过]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1-6-11 23:18:05 | 显示全部楼层

叹,白水老师真是用心良苦。

白水老师的阐述是文学欣赏领域的,重视直感体悟。现当代有读者发现这些古诗句中有和今天言语习惯不同地方,甚至和诗句产生的时代其他散文句式不同,因而产生追究的念头,如灵儿的疑问,这是另一个领域,也是汉语语言研究的动力。申小龙他们也正是因为发现不同,才会去思考其中的缘故,只是他们能跳出建立在印欧语言基础上的现代语法框框,以汉语视角看汉语。

白水以前曾提过申小龙的那个观点:“古代汉语的语法是松散的,一个个汉字是意义的粒子,碰撞就会产生出意义,而现代汉语的语法则以精密见长。不能简单地拿后者套到前者身上。”当时就深以为然,因为我自己在学习研究古汉语过程中也有类似的体会,汉语是语义型语言,语义是如何生成传递的,是令人着迷的问题,在古代这属于训诂学,但在深受印欧语法影响的汉语语言学界,这是非主流的。所以我曾在语言版的一个帖子里感慨:

“语言文字是工具,但如果只把它们看做工具,很可能会丢失最宝贵的内核。语言文字在被创造的时候,在抒写本民族思想文化情感的时候,都已经带上深深的印记,这些印记是永生的,它们会被丰富,但决不会消亡,所以一个在历史上似乎已经死去的词儿、字儿,在被唤醒后依然还能带着它的印记继续舞动生命。我们能在千年后感受祖先的思想情感,能继续将我们的思想情感传递给后代,都是因为那些词儿、字儿里面有一代一代、一个一个使用者的思想情感。在组织中、在关系中、在传递中,意义在流动,字词的生命在凝聚和释放。字词从来都不是工具书中呆若木鸡的符号,没有不在使用着的字词,除非它在某个时代暂时被封存了。只要在使用,它就在行走、成长,它就有活泼泼的生命力。那么深刻的思想,那么美好的情感,之所以能被记录、被理解,是因为每一字每一词都有一个生命,它们组合在一起,会创造出一种力和境,将那具有深刻思想美好情感的灵魂呈现出来。

“在组织中、在关系中、在传递中,意义在流动,字词的生命在凝聚和释放。……每一字每一词都有一个生命,它们组合在一起,会创造出一种力和境,将那具有深刻思想美好情感的灵魂呈现出来。”——这恐怕是文学给我的语言思考带来的最大触动。

不好意思,我这是在借他人之酒杯浇胸中之块垒了,这条路有些孤单,呵呵。

顺便推荐一本书吧,启功先生的《汉语现象论丛》,看似简单,里面蕴含了汉语的很多基本问题,老先生功力深厚,大量篇幅与古典文学有关。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11-6-11 23:27:10编辑过]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1-6-11 23:48:07 | 显示全部楼层

楼主私下跟我说,随便提几个问题当然容易,却没想到老师能这么用心地回复,你们真幸福,我们都该向白水师学习。

 

我说,这也是我来水云间的最大动力。话一说完,就觉得更应该向各位老师学习了。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1-6-12 00:22:10 | 显示全部楼层
以下是引用木耳在2011-6-11 22:58:30的发言:

感觉好像各有各的道理,开始还有自己的想法,过了两周反而越发记不清该作何解了。

所以,有感而发时作个随笔,还是有必要的。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1-6-12 01:09:44 | 显示全部楼层
以下是引用白水在2011-6-11 16:44:16的发言:

就这两句,我本来也想长篇大论一番,但敲到这里时忽然觉得不必了,我只想问一句,如果不做“它的正装面目应该是什么样”这种伤脑筋的推求,你对这两句是否完全无感?如果不是,你不妨回味一下你的感受流动变换的过程,也许,那恰是老杜想要达到的效果。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11-6-11 20:09:22编辑过]

整整一晚上,我都在重读这首诗。未曾见过琥珀杯、玛瑙碗,转移到熟悉的白瓷茶杯还是可以的。灵儿见过上好的白瓷薄杯装上好的新茶之景,灯光下,茶色碧黄明澈,茶杯晶莹剔透。端放茶杯,“碧云引风吹不断,白花浮光凝碗面”,无限柔思皆可凝寄其中。呵呵,扯远了,回过神来,换成酒,换碗杯,意境应该也是相当的吧!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1-6-12 08:42:16 | 显示全部楼层
以下是引用灵儿在2011-6-11 21:05:36的发言:

 

初读此句,在通感上联想意境的确不成障碍。第二次回过头产生了将此句正装的想法,却一直划不出来。其实,那浓、薄、碧、寒,观、触、味感,已互融互渗,相互辉映了。

 

“其实,那浓、薄、碧、寒,观、触、味感,已互融互渗,相互辉映了”,这句话说的非常好,老杜也许要的就是这种效果。唐诗里运用通感的例子比比皆是,李贺的诗更以通感的密集和叠加而见长。而这个所谓的通感,正是落在了一个“感”字。所以读诗,一定要忠实自己的感觉,过于理性推求,有时反而无法解诗。如薛涛的《秋泉》诗,一句“幽声遥泻十丝弦”,写的也是闻声而联想的动态过程,也是无法直译成现代汉语的。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1-6-12 08:48:48 | 显示全部楼层
以下是引用灵儿在2011-6-11 23:05:08的发言:

老师太负责任了,看到这么多资料,灵儿很感动,也深表感谢!

老师关于两大主流因素的解释都较全面,也易理解。灵儿这几天又翻了翻《唐诗小史》,在此作点非主流的补充。安史之乱后,杜甫于草堂期间,好友严武给了他很多生活上的资助。这之后,杜甫于居梓州期间,曾往游射洪、汉州、阆州、涪城。直到严武死后,杜甫接受桕茂林帮助迁居夔西,经营四十亩柑桔园,开始将近两年的居留。看来这段时间应属真正意义的穷游,主要受友人资助,游走的一个因素还是地方战乱。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11-6-11 23:06:42编辑过]

 

你这里提到的严武,当时应是剑南节度使,一方诸侯了,不是普通意义上的朋友,跟杜甫已近于恩主和幕僚的关系。当然,诗人游历的过程中,得到各地朋友的款待,那应是常有的事。而且,记得有文章说到过,当时民风淳朴,各地普通百姓款待路人,也是常有的事。回想一下李白、白居易就有不少写投宿民家的诗,好像还真是这样。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1-6-12 08:53:05 | 显示全部楼层
以下是引用木耳在2011-6-11 22:58:30的发言:

 

灵儿五一前说起这个话题时,学生当时也查了些资料,还读了几篇论文。感觉好像各有各的道理,开始还有自己的想法,过了两周反而越发记不清该作何解了。白水师此说一出,尤其是鹦鹉凤凰那一解,顿觉别有洞天,天地澄明。不单就句论句、就诗论诗,似乎很多事情,做事情也好,待人接物也好,更不用提思维方式了,都感觉大受启发。

 

同时,也觉得功利性的看书,浅尝辄止的桕茂林,真是不抵什么大用。博学强识,厚积薄发,是正道也是坦途。

 

所谓的“博学强识,厚积薄发”其实也无法完全省略头痛医头脚痛医脚的“功利性看书”的过程,关键是要读而能思。有没有发现,当你带着问题去读书时,你的大脑兴奋程度要比平时闲散阅读时高得多?这时你捕捉到的东西,哪怕是一些非常琐碎的信息,也特别容易记住。水云间这个平台,要说有什么好处,那就是通过会员间的讨论多少能起到一个促进思考的作用。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小黑屋|手机版|水云间

GMT+8, 2024-5-2 14:05 , Processed in 0.045040 second(s), 11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