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系的你应该怎样在未来生存
2010级 赵云
【前言】
大二甫至,便有一个词,接触很多,老师在问我们对它的看法和期待,学弟学妹们也在问它的内容或前景——“中文系”。
读了一年中文了,算是有一些体会吧;才读一年中文,能有什么像样的看法?
其实,我脑海中,以上两种想法经常在打架。看着贸大(我的大学)其他专业的同学、前辈,总是做着一些我等中文人难以染指的事情——实习、考证、拿Offer等等吧,总会有难以言表的羡慕嫉妒恨。
这种羡慕嫉妒恨是普遍的,而中文系专业的就业不顺也是客观存在的。通常,我们认为是现象决定了心态。
可我觉得,就业不顺和消极情绪,是互为因果的影响着一代代中文学子的人生路的。消极情绪自新生入校,就由上一届学生传播过来,学生从一开始就对中文产生抵触,加之中文系课程的古奥难懂,中文技能不能像其他专业一样,“立竿见影”的增强一个人的能力——此时,很多中文系学生,都难以自制的想要逃离了吧。
隔行如隔山,我个人并不赞同我一位老师所说的“中文乃屠龙术,而旁业为屠狗术”的略带酸味的论调——我们需要对自己的专业有自信有自尊,但不必贬低别的行业。
我想,中文作为一种语言,是一个人综合能力的一块木板,刚从高中教育走出来的学生,很多方面能力都比中文更欠缺(当然不只是中文)。因此,选择其他针对性强的专业,才会有短期内迅速提升的效果。很多人甚至只需要提升所选的专业水平,就足够养活自己了。
少付出,高回报,还低风险。谁看了都难免眼红。
但是,当人的能力提升到某种水平,依旧短板的中文便会极大限制人的发展——只不过很多人到不了那个点,很多中文水平足够高了的人却失去了快速提升其他能力的机会。
深夜灵感所致,写下来,以此自勉吧。
【关于英语】
最近看到一篇名为《中国人,你为什么说英语?!》的日志。文章说的是同为语言的英语和汉语,在当下中国的地位的微妙变化,以及作者对汉语的担忧。作者还没写完,而我心里早已很是感触。
自鸦片战争之后,英语及其背后的强大新兴阶级、文化,侵入了闭关已久的中国。英语在中国的使用者日益增多,原因太多,说法也太多,把这个作为一道历史考题,估计高中生也能写出个几点来。
现在分析这些问题,我的第一反应总会落脚在经济水平和生产方式上,所谓的“资本主义打败小农主义”,是最常见的答案——正因为最容易想到,我便最不想提到。
况且其中还有一些疑惑,一百多年前,中国文化被外来文化打击到从未有过的高度,也未见国人对外语趋之若鹜。而正是在中国整体实力崛起(平均下来还是不行)的现在,人们对英语的重视,才变得畸形起来的。
我查过一些民国外语教育的资料,1912—1913年陆续颁发的《普通教育暂行课程之标准》谈到“外国语要旨在通解外国普通语言文字,具运用之能力,增进知识”,而教学方法则是“首授以发音拼字,渐及简易文章之读法、书法、译解默写,进授普通文章,及文法要略、会话、作文”。
这样程度的教育,我认为仅是将英语(也包括法、德、俄语)作为一门工具学科引入中国,丝毫感觉不到汉语在汉人当中的统治地位有什么动摇。即使是新文化运动的开始,文言文和白话文的殊死搏斗,白话文的最后胜利,在伤害到中文(汉语)的内部体系之后,对其地位的巩固效果也是有目共睹的。
反倒是近几十年(特别是近十年),如那篇日志所言的“中国的英语狂热症”、“Thousands of people gather together screaming out English”等现象大行其道,博士生硕士生论文水平的下降的众多事例,让人觉得,这个国家对英语的推崇,有些超越了当初的预期吧。
现实中有很多好处和机遇,与英语水平挂钩,却不和中文水平挂钩。其实也不是不和中文挂钩,只是对中国人来说,中文水平的界定没有英语水平来的清晰。大学英语4、6级,专业英语4、8级,还有出国留学需要的TOEFL、ILETS、GRE等等考试,考好一个就可以吓到很多人。一定程度上,这是一种身份标识,清晰的区分出人和人之间所谓“高下”。
而中国人的中文水平,除了考场作文能够有一个分数之外,目前还有什么呢?
HSK(汉语水平考试)是给外国人考的.,可哪个外国人会因为得到这个证书,便不可一世,自命不凡呢?说起来,倒是国人的价值观有些偏执了。
今年7月,教育部有消息称,推出“汉语能力测试”,旨在遏止国人提笔忘字、满口洋文、淡漠汉语的现象,复兴传承数千年的母语文化,计划10月开始部分试点。
我想,如果这个测试的结果,能和英语等级一样成为一些高薪职业的硬指标,国人兴许会转过头啃读汉语吧?
只不过,急功近利的学习汉语,究竟能有什么建树,我不得而知。
这就说到了汉语本身。
【关于汉语】
我是不相信,传承了几百年的汉语,会被入侵一百余年的英语推翻的。
汉语若是会消亡,不是因为中国人的消亡,就是是中国文化(即汉语言内部)的瓦解。
鉴于中国的人口数量,我还是选择了担心汉语。
在那片日志的评论里,提到了“古典汉语”和“应用汉语”的矛盾。
在此,我将二者改称为“学术汉语”和“实用汉语”(注:本文中的“中文”和“汉语”概念不做刻意区分)。
在讨论二者的矛盾之前,我想先谈谈“中文系”。
“中文系”的全称是“中国语言文学系”,据不完全统计,国内开设中文系(中文专业)的高校已达500余所。
中文系之下有些什么专业呢?全国规模最大、学科最全的北大中文系,拥有4个专业(中国文学、汉语、古典文献、应用语言学)、2个研究所(古文献与比较文学)、2个研究中心(汉语语言学与20世纪中国文化)、2个国家级教学科研重点基地(中文基础学科基地与古典文献科研基地)、5个全国重点学科(古代文学、现当代文学、汉语史、现代汉语、古典文献学)和7个博士点(古代文学、现当代文学、文艺学、汉语史、现代汉语、古文献、比较文学)、11个硕士点、1个博士后流动站。
可以看出,在中文系内部,绝大部分的资源和注意力,都放在了做研究(横向和纵向、深入和比较)之上,这样的行为,我认为是“学术的”汉语,也是传统的汉语;
而独独有一门“应用语言学”,它着重解决现实当中的实际问题,一般不接触语言的历史状态,也不大介入一般理论上的争辩,我认为可以叫做“实用的”汉语,新兴的汉语。
学生大多希望“学以致用”,实际上这是所有不把学习知识作为最终目的的人的美好愿望。特别是在快节奏生活的当下,国家对“把知识转化为生产力”模式的追求,已经渐渐变成了“把知识快速转化为生产力”的渴望;个人则更偏向于“专业对口”、“高薪”云云。
“厚积薄发”往往沦为人们前进时的踩踏之物,因为“人生苦短,必须性感”。
于是,就算是讲求“积累”的中文,也必然分离出一部分专攻“实用”的内容。毫不客气的说,这些内容很多甚至算不上学说——只不过是略有体系的技巧。
然而,实力的对比并不仅仅看深度厚度,接触过的人都知道,类似于“应用文写作”、
“论文写作”、“公文写作”、“口语表达”这样实用性课程,在社会性较强的工种的从业者中是很有人气的。我猜,这是因为信息时代最根本的单位是信息,信息的传递离不开语言和文字,这些技巧正是在传递信息的方式上大做文章,才能拥有极大的发展潜力。
一言蔽之,学术性和实用性不断争夺着自己的研究者和准研究者,便是这场斗争的本质。
路线斗争总是会造成大量不必要的内耗,也会使局里人逐渐迷失方向,放在特定的大学和学院里,这种现象就更为明显了。贸大的中文院,一方面承受着来自其他学院的排他气息,一方面忍受着学院内部的游移不定,因此发展前路朦胧不请。
“在内,调整新旧汉语教学的比重,协调新旧汉语的关系;在外借鉴其他学院办学特色,创造经贸类学校特有中文气息”是一种很官方的说辞,具体做法却总是不见真面目,以上观点在我之前必定有人指出过,今后也自然有更多人意识到,作为一介学生,我还没有能力给出精确的答案。
我只是希望更多中文人知道,中文系也能实用,而且是很重要的实用。
中文很重要,汉语对中国人来说,比英语更重要。
【关于中文和中文人的发展方向】
从国家角度,或者具体说,从政府、执政党的角度,根本措施是增强汉语言、汉文化体系背后的支柱——我国的综合国力(并不只是发展经济,经济和语言文字有时候并不能良性的相互促进)。
好吧这一点还是提出来,不具体说了。
我认为更重要的,是作为个体,对自身的丰富和修正。
目前大二,尚在思考中,未成型,勿扰。
希望有老师指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