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云间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查看: 14443|回复: 54

【悬赏】批驳一篇观点谬误的文章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07-11-20 22:04:28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京观”与“坑”——中国古代处理战场遗尸的惯例》,是网上转贴率比较高的一篇文章,我们这里也转了。但在下一读之下,便不禁起疑,然后一路推求追查,果然发现观点大谬。本来想写一篇东西,忽然转念,何不让诸位同学来试一下,看谁最先能把其中的谬误尽数揭出。不难,练的是发现问题和追索材料的功夫。

赏格:谁能最先完成此项任务,将晋级为本论坛第一位游侠:)

远风兄转的那个,不是全文,稍微少了一点东西,兹将全文转贴如下,供各位推求。

“京观”与“坑”——中国古代处理战场遗尸的惯例


中国古代有一项不那么文明的交战惯例是:战胜的一方将战败一方阵亡者的尸体堆积在大路两侧,覆土夯实,形成一个个大金字塔形的土堆,号为“京观”或“武军”,用以夸耀武功。

这是很早以前就形成的惯例。公元前597年楚军在邲(今河南武陟东南)战胜晋军,这是一个空前的大胜仗,大臣潘党建议将晋军阵亡者的尸体堆筑为“京观”,说:“我听说打败敌军后.要留下纪念物给子孙,使他们不忘武功。”而楚庄王却说:“武这个字的意思就是要‘止戈’,力求不再使用兵器。国家用武是为了禁暴、戢兵、保大、定功、安民、和众、丰财,做到了这7件才可以使子孙不要忘记武功。现在我使两国子弟暴尸野外,是残暴;出动军队威吓诸侯,未能戢兵;暴而不戢,也不能保大;晋国仍然存在,也不算有功;这场战争违背民众意愿,不能说安民;自己无德还和诸侯征战,何以和众;让别国混乱以为自己的荣耀,也不丰财。7项武德我一项都没有,怎么能够让子孙纪念?而且古代圣王是讨伐不敬者,将罪大恶极者筑为京观,是用这种最重的惩罚来警告坏蛋。这场战役中的阵亡者都是为了自己的国君尽忠,怎么能够将他们筑为京观?”下令将晋军阵亡者妥善埋葬。

从以上这段《左传》的记载来看,当时习惯都将战败一方阵亡者筑为京观,而楚庄王另行解释了筑京观的意义,《左传》的作者显然是赞同楚庄王的说法,因此有意略去所有的有关京观的记载,并以楚庄王的这段话来批判将普通阵亡者尸体修筑京观的行为。

司马迁写《史记》也继承这一传统,认为战争中的阵亡者都是各为其主,并没有罪过,不应该被修筑为京观。秦军在长平大战中战胜赵军,秦军统帅白起无法处理多达数十万的战俘,索性将战俘全部屠杀,并将赵军士兵尸体堆积为京观。司马迁特意用“阬”来表示这件事,“阬”字的原义是高大的门楼,而“观”与“阙”相通,也有门楼的意思。而“阬”与“坑”又可借用,也往往写作“坑”。

在《史记》中这样的记载很多,比如秦始皇在秦军攻下他少年时曾居住过的邯郸后,就下令将曾经欺侮过他的人全部“坑杀”,又“坑”460多个对他有怨言的儒生。而项羽也曾“坑杀”襄城守军,“坑杀”新安的20多万秦军战俘。

后世的史籍一直都保留这个传统,比如《汉书》记载王莽篡汉时将反对他的刘信、翟义、赵明、霍鸿等人及其亲属全部“坑杀”,但该书所载的王莽关于诛杀这些人的诏书中,明明白白地写着是要将这些人的尸体堆土,筑为“方六丈,高六尺”的京观,上面再树6尺高的旗杆,写上“反虏逆贼鲸鲵”。可见“坑”或京观、武军实际是一回事,都是指将尸体堆积封土,只是史学家认为是合乎楚庄王所言的惩治罪大恶极者标准的、或者至少是将阵亡的敌军尸体堆积封土的就称为“京观”;而认为根本是滥杀无辜、或者是屠杀战俘后将尸体堆积封土的就称之为“坑”。

见于史籍的这种“京观”记载很多。

比如418年夏国进攻关中地区,将东晋军队阵亡士兵的首级堆积为京观,号“骷髅台”。

隋炀帝征高丽失败,高丽国将隋军阵亡者尸体筑为京观,631年唐太宗派遣使者到高丽交涉,拆毁京观,收拾隋军骸骨,祭而葬之。

784年军阀李希烈叛军进攻蕲春,被李皋打败,“斩首万级,封尸为京观”。

936年辽国帮助军阀石敬塘消灭后晋政权,将后晋皇室成员以及晋军将士尸体都埋在汾河岸边,“以为京观”。

986年辽军在莫州打败宋军,将宋军尸体筑京观。

1410年明朝大将张辅进攻安南,击败安南军队,杀死2000多名战俘“筑京观”。

有关“坑”的记载就更是史不绝书,几乎每个朝代都有。


比如《后汉书•袁绍传》记载200年曹操与袁绍军在官渡决战,曹操险胜,将一支被迫投降的袁军部队“尽坑之”。而《三国志•魏本纪》就不提这事。


258年司马昭攻破诸葛诞盘踞的寿春城,俘获东吴援军,有人建议说这批吴军士兵不会真心归降,应“坑”之。司马昭没有同意,只是将这批俘虏迁离边境地区。可见当时仍然习惯对于用不着的俘虏都“坑”杀。


《晋书•载记》所记载的十六国大乱时期,有关“坑”的记载不胜枚举,如310年石勒攻晋冠军将军梁巨于武德,“坑降卒万余”。317年前赵刘聪镇压平阳贵族,“坑士众万五千余人,平阳街巷为之空”。320年石虎击败前赵刘曜,“坑士卒一万六千”。321年石勒“坑”晋军曹嶷部的降卒3万人。349年石虎死后,几个儿子争夺帝位,小儿子石冲战败,“坑其士卒三万余人”。还有大量将战败方战俘“尽坑之”的记载。这些“坑”并非活埋,该书记载401年后秦等长期围攻后凉吕隆占据的姑臧城(今甘肃武威),城内缺粮,但吕隆不准百姓出城,将企图逃出城的百姓“尽坑之,于是积尸盈于衢路”。可见该书的“坑”记载实际就是将受害者尸体堆积封土的“京观”。


唐太宗征高丽时,“收靺鞨三千三百,尽坑之”。


北宋田况镇压保州反叛士兵,先是招降,然后“坑其构逆者四百二十九人”,得到朝廷赞赏。但是《宋史;田况传》的评论认为,田况就是因为坑杀降卒,导致“无后”。

[ 转自铁血社区 http://bbs.tiexue.net/ ]


《明史》记载明初功臣常遇春坑杀敌军俘虏,徐达阻止不及,以后徐达得以为全军统帅。


真正把这个传统的交战惯例停止使用的,倒是现在有些“民族主义”者很仇视的满清。清朝入关后,不再有这样的举动,屠杀结束后就地掩埋尸体,不再堆起来吓唬人。于是“京观”和“坑”才不见于史籍的记载。而一般人则望文生义的把“坑”按照活埋来使用——这在过去也有过,但比较罕见。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7-11-20 22:04:55编辑过]
发表于 2007-11-22 22:32:52 | 显示全部楼层

1 《左传》:此事见于《宣公十二年》。文中对此事的叙述基本正确,只是最后一句有些不对。“下令将晋军阵亡者妥善埋葬”不符合史实。原文中最后说“祈于河,作先君宫,告成事而还”。意思是说“在黄河边祭祀河神,修建先君的神庙,祷告战争胜利然后回国"。并没有涉及“埋葬”一事。

    然而他的观点有问题。只凭这一点怎么就能说“当时习惯都将战败一方阵亡者筑为京观”,楚庄王所说应该是京观的正统涵义吧。“古者明王伐不敬,取其鲸鲵而封之,以为大戮,于是乎有京观,以惩淫慝(te去声)”。“春秋笔法”确实是“纳褒贬于行文中”,《左传》应该也如此。但不代表这段话就如此。文中并没有表现出“是赞同楚庄王的说法,因此有意略去所有的有关京观的记载”。楚庄王所说不就是有关京观的记载吗?况且此段话并没有“批判将普通阵亡者尸体修筑京观的行为”的意思,我认为倒是很含蓄地表现了楚庄王作为一个政治家的深谋远虑。

我想,楚庄王不想筑京观并不是简单地因为自己不合武王武德,更重要的可能还是“暴而不戢,安能保大?犹有晋在,焉得定功?”。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7-11-22 23:00:33 | 显示全部楼层

2 《史记》:长平之战见于《史记卷七十三  白起王翦列传》,太史公在此传中以记载人物为中心,并没有记载或评价京观,只一句 “乃挟诈而尽阬杀之”。

我查了自己的《古代汉语字典》,这本字典是张双棣和陈涛主编的,查“阬”字,原义为山谷,洼地。引申为大土山。并非是“高大的门楼”。且“坑”并不能和“阬”通用,和“坑”通用的是“炕”,即火炕。而我用的这本中华书局的《史记》中用的是“坑”字。“观”和“阙”倒是基本说对了,它们都是指宗庙或宫门外两旁的高建筑物。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7-11-22 23:20:50 | 显示全部楼层

秦始皇的事见于《史记卷六 秦始皇本纪第六》。原文一句“秦王之邯郸,诸尝与王生赵时母家有仇怨,皆之”。有仇怨并不一点是“曾经欺侮过他的人”。“坑儒”记于此一句“于是使御使悉案问诸生,诸生传相告引,乃自除犯禁者四百六十余人,皆阬之咸阳,使天下知之,以惩后”。

项羽的事见于《史记卷七 项羽本纪第七》。此事只一句,“襄城坚守不下。已拔,皆之”和“於是楚军夜击秦卒二十馀万人新安城南”

此段对史实的叙述基本正确。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7-11-22 23:22:49 | 显示全部楼层
呵呵 在《汉书》中查目录竟然没见到王莽。此段先略过,以后再谈。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7-11-22 23:30:41 | 显示全部楼层

3 曹操杀袁绍降军的事。此事于史书中记载如下:

《三国志·武帝纪》记载:“尽收其辎重图书珍宝,虏其众。”

《三国志·袁绍传》记载:“馀众伪降,尽坑之。”

《献帝起居》记载:“凡斩首七万馀级,辎重财物巨亿。”

《汉纪》记载:“杀绍卒凡八万人。”

《后汉书·袁绍列传》记载:“余众伪降,曹操尽坑之,前后所杀八万人。”

《资治通鉴》记载:“馀众降者,操尽坑之,前后所杀七万馀人。”

我想《三国志•魏本纪》就不提这事而在《三国志·武帝纪》和《三国志·袁绍传》中提到,应该是学了太史公分别记刘邦的正反两面于《高祖本纪》和《项羽本纪》的功夫吧。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7-11-22 23:53:19 | 显示全部楼层

4.《晋书 载记》:

石勒事见于《晋书载记第四石勒(上)》“勒驰如武德,坑降卒万余,数梁巨罪而害之。王师退还,河北诸堡壁大震,皆请降送任于勒。

文中此段所记基本符合史实,恕不赘述。但最后一句说的不对,“可见该书的‘坑’记载实际就是将受害者尸体堆积封土的‘京观’。”“坑”挖坑深埋,“京观”是筑累高台,怎会一样?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7-11-23 00:06:47 | 显示全部楼层

5 《明史》:

此事见于《明史卷一百二十五 列传第十三 徐达 常遇春》。原文为“(徐达)还镇池州,与遇春设伏,败陈友谅军于九华山下,斩首万人,生擒三千人。遇春曰:“此劲旅也,不杀为后患。”达不可,乃以状闻。而遇春先以夜其人过半,太祖不怿,悉纵遣余众。于是始命达尽护诸将。”

“护”,本义为监督,监视,可以引申为统帅。此段符合史实。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7-11-23 00:10:17 | 显示全部楼层

我用“坑”字检索过《清史稿》,发现“坑”字基本没有和“杀”等联系在一起,莫非最后一段说的是对的?

未完待续……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7-11-23 00:37:08 | 显示全部楼层
你这样弄不行,要看它的主要观点有哪些,支持那些观点的核心证据是你哪几条,然后顺此去破,方能迎刃而解。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小黑屋|手机版|水云间

GMT+8, 2025-5-15 02:17 , Processed in 0.089628 second(s), 16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