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云间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查看: 5481|回复: 11

[文 学] [请教]中国古典文学中“讽”/“刺”和“讽刺”概念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2-9-27 21:34:12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请教各位,
首先,古典文学/文论中使用”讽刺“这个双音词吗?当我们说《儒林外史》是”讽刺小说“的时候,是不是在使用一个现代的(可能是西方的)概念含义?
其次,似乎“讽”和“刺”的意义比较接近,它们和“讽刺”有何异同?乍看起来,这三个概念都有“言此意彼(方法)以刺过讥失(目的)”的含义。不过我总感觉由《诗经》而来的“兴观群怨”、“下以风刺上”的”讽“/”刺“概念和新乐府、《儒林外史》之中的那种”讽刺“总是不太相同吧。似乎前者更庄重含蓄一些,而且往往与君臣、朝廷有关(当然《诗经》中也有很多下层人民的“讽刺”诗),后者则更恣意更辛辣一些,也更贴近民间社会。(这个“感觉”听起来就不太靠谱啊。。。
还是三者差异其实不是很大、基本上意义差不多?
另外,这三个概念和西方文学中的“satire”又有何异同呢?
关于这些问题有没有什么相关研究?各位有何高见?还望不吝赐教!
(检讨:我也不想每次都当“伸手党”的。。。我也会自己再去想想、找找。)

[ 本帖最后由 清和 于 2012-9-28 12:02 编辑 ]
发表于 2012-9-27 23:05:56 | 显示全部楼层
这个好难啊,恐怕只有白水老师远风老师答得出来了。。。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2-9-27 23:06:36 | 显示全部楼层
呵呵。这还真不是个容易回答的问题,需要详细考索。点到文论了,俺就努力查了查,尝试回答与古典文论相关的问题,但材料太多,目前还没有最后结论。
 可以先回答第一个问题。在古代,有讽刺连用的用法,而且不少。但其意义似乎有变化的迹象,尚未得到足够证据支撑。待查明再说。
这个问题涉及到语言学、词汇学、古代文学、比较文学,其实和古文论关系不大:) 俺先抛砖,希望诸位行家伸手献玉。
今天太困了,明天再查。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2-9-28 12:15:32 | 显示全部楼层
原帖由 远风 于 2012-9-27 23:06 发表 呵呵。这还真不是个容易回答的问题,需要详细考索。点到文论了,俺就努力查了查,尝试回答与古典文论相关的问题,但材料太多,目前还没有最后结论。 可以先回答第一个问题。在古代,有讽刺连用的用法,而且不少 ...
谢谢老师!我之所以提到古典文论,是因为我想知道古人在用这几个概念描述评论文学时,究竟是什么意思。不是指定要老师解答哈。。。
有人曾研究过这几个概念的流变吗?还是大家都认可其中差异不大?
如果可以的话,老师给我指条路就好,我自己去查材料。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2-9-28 20:55:32 | 显示全部楼层

原帖由 清和 于 2012-9-28 12:15 发表 谢谢老师!我之所以提到古典文论,是因为我想知道古人在用这几个概念描述评论文学时,究竟是什么意思。不是指定要老师解答哈。。。有人曾研究过这几个概念的流变吗?还是大家都认可其中差异不大?如果可以的话,老师 ...

 

你至少可以先查查《词源》、《说文解字》和《尔雅》:)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2-9-29 10:09:45 | 显示全部楼层

(1)清和的问题首先涉及的“讽刺”这一复合词的两个语素“讽”、“刺”各自的意义以及两者的组合方式,然后才是“讽刺”的使用意义的发展演变和与外语词的比较,总的来看更偏向语言学方向;你可以从调查两个语素意义入手,分析它们的使用场合有什么不同;然后看合成词“讽刺”在不同语境下的具体含义,考察它的意义与出现的语境,比如口语、文论等书面语,有无关系;然后再进行中西概念比较。

(2)自己动手研究吧,估计也会是个比较庞大的课题,比如那些“讽刺小说”考察起来就得费些时日;要充分利用工具书、结合具体而典型的例句和具体的文论片断来思考研究。

几句建议,供你参考。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2-9-29 15:01:56 | 显示全部楼层
本来以为这个问题可以写一篇文章呢。后来一查,已有崔颢题诗在上头。查到了一篇文章,大概可以解决一大部分问题。《《辞源》释“怨刺”辨析》,蒋立甫,《安徽师范大学学报》,1999年第4期。你自己下载看看吧。如果下不到,发邮件给我,我发给你。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2-9-30 00:09:40 | 显示全部楼层
謝謝白水老師!謝謝木蘭老師!謝謝遠風老師!

辭書中的解釋一般比較短,我不太容易看出究竟是什麽意思。不過我再去琢磨琢磨。

木蘭老師的建議好專業啊,而且看起來真是個大工程!因為這個問題和我近期要完成的一篇論文有關,所以暫時可能沒有那麼多時間“竭澤而漁”。說到“諷刺小說”,我倒是看了幾本研究專著。那幾本書都是首先追溯“諷刺”這個概念在中國文學中的源流,不過似乎都沒怎麼區分“諷/刺”和“諷刺”,所以我才有此問。

《《辞源》释“怨刺”辨析》這篇文章我下不到,要麻煩遠風老師發給我了。我的郵箱:ji.lingjie@gmail.com 

再次感謝各位!!中秋節快樂~~~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2-10-2 13:26:03 | 显示全部楼层
清和,我不太了解,请教一下。从你读过的资料来看,是鲁迅在小说史里最早称呼《儒林外史》为讽刺小说的吗?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2-10-3 12:32:02 | 显示全部楼层
原帖由 古小即 于 2012-10-2 13:26 发表 清和,我不太了解,请教一下。从你读过的资料来看,是鲁迅在小说史里最早称呼《儒林外史》为讽刺小说的吗?
恩,我看过的讽刺小说的研究大多认为是鲁迅首次提出“讽刺小说”这一类别,至于是不是鲁迅“最早称呼《儒林外史》为讽刺小说,可能还要去翻前人的小说评论,看看有没有人在鲁迅以前已经称《儒林外史》为“讽刺小说”,这个我没查证过,我看过的研究里也没有明确提到。

不过,如果只论“讽刺小说”这个词组,晚清时已经有了。当时(特别是1902年《新小说》杂志之后)流行给报刊上登载的小说或是单行本小说标示一个”名号“,例如梁启超的《新中国未来记》在连载时标注“政治小说”,吴趼人的《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标注“社会小说”。这种分类大多是为了吸引读者注意,标示的种类即多且杂,而且很随意。可以参考陈大康的《关于“晚清”小说的标示》(《明清小说研究》2004年第2期)一文,根据这篇文章,晚清时已经有小说被标注为“讽刺小说”,只是所指的都是晚清时人创作或翻译的小说。

所以,“讽刺小说”这个名号在鲁迅的小说史之前就有的,但是比较严谨地从理论上系统描述、论证“讽刺小说”的也许还是鲁迅。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小黑屋|手机版|水云间

GMT+8, 2025-5-15 23:57 , Processed in 0.098059 second(s), 16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