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云间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查看: 4754|回复: 11

[文 学] 转:一夜九渡河记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2-11-6 20:12:52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白水按,为写一篇东西,今天到这边学校的图书馆里借出了李朝文人朴趾源的《热河日记》,找到《一夜九渡河记》这一篇,敲键盘录了下来。这里也贴一份,供诸君欣赏。

 

夜九渡河记

 

河出两山间,触石斗狠,其惊涛骇浪、愤澜怒波、哀湍怨濑、奔冲卷倒、嘶哮号喊,常有摧破长城之势。战车万乘,战骑万队,战炮万架,战鼓万座,未足论其崩塌溃压之声。沙上巨石屹然离立,河堤柳树窅冥鸿濛,如水祇河神,争出骄人,而左右蛟螭试其拿攫也。

或曰,此古战场,故河鸣然也。此非为其然也,河声在听之如何耳。余家山中,门前有大溪,每夏月急雨一过,溪水暴涨,常闻车骑砲鼓之声,遂为耳祟焉。余尝闭户而卧,比类而听之:深松发籁,此听雅也;裂山崩崖,此听奋也;群蛙争吹,此听骄也;万筑叠响,此听怒也;飞霆急雷,此听惊也;茶沸文武,此听趣也;琴谐宫羽,此听哀也;纸窗风鸣,此听疑也。皆听不得其正,特胸中所意设而耳为之声焉尔。

今吾夜中一河九渡。河出塞外,穿长城,会榆河潮河黄花镇川诸水,经密云城下,为白河。余昨舟渡白河,乃此下流。余未入辽时,方盛夏,行烈阳中,而忽有大河当前,赤涛山立,不见涯涘,盖千里外暴雨也。渡水之际,人皆仰首视天。余意诸人者仰首默祷于天,久乃知渡水者视水洄驶洶荡,身若逆溯,目若沿流,辄致眩转堕溺。其仰首者,非祷天也,乃避水不见尔,亦奚暇默祈其须臾之命哉?其危如此而不闻河声,皆曰辽野平广,故水不怒鸣,此非知河也。辽河未尝不鸣,特未夜渡尔。盖昼能视水,故目专于危,方惴惴焉,反忧其有目,复安有所听乎?今吾夜中渡河,目不视危则危专于听,而耳方惴惴焉不胜其忧。

吾乃今知夫道矣。冥心者,耳目不为之累。信耳目者,视听弥审,而弥为之病焉。今吾控夫足为马所践,则载之后车,遂纵鞚浮河,挛膝聚足于鞍上,一坠则河也。以河为地,以河为衣,以河为身,以河为性情,于是心判一坠,吾耳中遂无河声,九渡无虞,如坐卧起居于几席之上。昔禹渡河,黄龙负舟,至危也,然而死生之辨先明于心,则龙与蝘蜓不足大小于前也。声与色,外物也,外物常为累于耳目,令人失其视听之正如此。而况人生涉世,其险且危有甚于河,而视与听辄为之病乎?吾且归吾之山中,复听前溪而验之,且以警巧于济身而自信其聪明者。

 

 

 

发表于 2012-11-6 22:16:50 | 显示全部楼层
这是北京旁边的白河?文章颇有苏王遗风啊,而且跌宕起伏更加紧张饱满。“皆听不得其正,特胸中所意设而耳为之声焉尔。”确实值得警醒惕厉。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2-11-6 22:37:58 | 显示全部楼层

原帖由 抱香斋 于 2012-11-6 22:16 发表 这是北京旁边的白河?文章颇有苏王遗风啊,而且跌宕起伏更加紧张饱满。“皆听不得其正,特胸中所意设而耳为之声焉尔。”确实值得警醒惕厉。

 

应该就是北京旁边的白河。这篇文章后半部分文气稍弱,但开头确实精彩,六年前在釜山一家旧书店里捡出一本梁启超作序的《丽韩十家文钞》,翻到这一篇,一读之下,颇有几分惊艳。遣词用语也就罢了,难得是正如斋主所言,那种浑浩流转、跌宕充沛的文气,一个非母语写作者能写成这样也真可佩了。由眼前景着笔而渐入于理,正是宋人一路,读这篇东西,第一联想,是小苏的《黄州快哉亭记》,两者颇有几分神似。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2-11-7 08:27:11 | 显示全部楼层
感觉遣词用语与汉人作家略有不同,是这个作家个人习惯,还是当时朝鲜作家的习惯?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2-11-7 08:40:16 | 显示全部楼层

原帖由 子非鱼 于 2012-11-7 08:27 发表 感觉遣词用语与汉人作家略有不同,是这个作家个人习惯,还是当时朝鲜作家的习惯?

 

能举例说明你感觉到的略有不同么?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2-11-7 09:13:42 | 显示全部楼层

比如:触石斗狠、奔冲卷倒、嘶哮号喊、深松发籁、群蛙争吹、万筑叠响、茶沸文武、行烈阳中、赤涛山立等等。

还有,整体读下来,也是一下子会被气势抓住,但语感上会有些许陌生感。如果是个母语作家,我会觉得他遣词用语求新,因为是朝鲜作家,白水应该也读过其他朝鲜作家的文字,故有此问。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2-11-7 09:49:34 | 显示全部楼层
原帖由 子非鱼 于 2012-11-7 09:13 发表

比如:触石斗狠、奔冲卷倒、嘶哮号喊、深松发籁、群蛙争吹、万筑叠响、茶沸文武、行烈阳中、赤涛山立等等。

还有,整体读下来,也是一下子会被气势抓住,但语感上会有些许陌生感。如果是个母语作家,我会觉得他遣词用语求新,因为是朝鲜作家,白水应该也读过其他朝鲜作家的文字,故有此问。

 

呵呵,这些我读的时候都不觉得是什么问题,文言遣词造语,正像申小龙反复主张的那样,原不倚赖于严密的语法,只要意合即可。呵呵,尤其是我读到的还是竖排繁体字,就更不会觉出有什么问题(繁简及横竖排带来的微妙的阅读差异,我想你能体会得到)。朴趾源的汉文,跟我读的金万重等其他李朝文人比,僻字用的是多一些,这有个人癖好的作用,但也同样可以在中国文学中找到师承,朴的这类文章看得多了,又依稀能看到一点韩愈的影子。你说的语感上的陌生之处有没有呢?有,但我的这种感觉倒主要集中在一些虚词的运用,在有些地方,确实能感觉到用字还不够精纯,但想一想,这是平日操着另一种语言的非母语作家写作,也就不必过于苛求了,即以现在看到的这篇水准而论,我和几个朋友的看法是,放到明代人的集子里,也差不多介于一二流之间了。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2-11-7 10:44:44 | 显示全部楼层

回复 7# 白水 的帖子

我说的不是语法,只是遣词用语,词汇上的,包括我说的整体的陌生感,你指出的虚词。

你所说的文言重意合,我也很赞成的。

我的疑问,其实就是我感到的好奇求新是这个作家个人习惯风格,还是因为毕竟有语言隔阂,所以导致遣词用语和母语作家有所不同,在李朝是个别还是整体情况。现在看来,可能既有他个人的喜好在其中,也有汉语不精纯的因素。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2-11-7 13:34:42 | 显示全部楼层
"声与色,外物也,外物常为累于耳目,令人失其视听之正如此。"说的真好,即景渐悟。 朴趾源虽非我朝,但朝鲜半岛素来仰望汉唐文化,写作风格大气,最喜欢该文章的第一段、第二段文字。 该文章看完,让我立刻拿出李华的《吊古战场文》,重温了一下。相似的描述,只不过李兄还批评尘世,朴兄多是度己,但也很不错了。 别小看朝鲜人的文字功底。当我看了《千岁丸号日记》后,对19世纪日本人的中文功底和诗词功力,更是佩服。 [ 本帖最后由 天马 于 2012-11-7 13:35 编辑 ]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2-11-10 10:35:07 | 显示全部楼层

原帖由 子非鱼 于 2012-11-7 10:44 发表 我说的不是语法,只是遣词用语,词汇上的,包括我说的整体的陌生感,你指出的虚词。你所说的文言重意合,我也很赞成的。我的疑问,其实就是我感到的好奇求新是这个作家个人习惯风格,还是因为毕竟有语言隔阂,所 ...

 

日暮登远

奇遵

 

残营收夕雨,孤堞属春晴。
落日长江远,顽云古塞平。
野深天气黑,峰迥戍烟青。
漠漠三城北,惟闻边笛声。

 

前天我写文谈韩国的汉字教育时,引用了上面这首诗,这首你读来还有陌生感么?:)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小黑屋|手机版|水云间

GMT+8, 2025-5-15 14:22 , Processed in 0.070726 second(s), 16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