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云间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查看: 7434|回复: 24

[读名著] 《历史学家的技艺》书摘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2-12-5 22:27:46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白水按:《历史学家的技艺》一书,买了也有十几年了,印象里,还是当年在《读书》上看到刘东的一篇书评里提到这本书,始开始留意。买到后,在扉页上还写下了两行字:“述往知来,思接千载,由古返今,超越此在人生,诚吾之大愿也。”从这两行字也可以推断,书应是刚工作那两年买的,现在已很难有这种激情了。书买来后,其实一直没有读完,几次读,最多读到大约一半,就放下了。书虽没读完,但其中的一些论述,尤其是论述古今双向运动部分,确曾给自己带来思想上的强烈冲击,因此印象深刻,也就斗胆向诸君推荐,建议作为读书夜活动的阅读讨论对象。这次因读书夜临近,前天重新开始读起,结果,只用了一天半,到昨晚就读完了。惭愧,一天半可以读完的书,却拖了这么多年,可见古人所主张的一书未毕不读它书,确有其道理所在。今天上课之余,做了书摘。有些话摘下来,是因为十分喜欢;有些话摘下来,是觉其中精义未能尽解,以后还要再看看;有些话,所述之理并不陌生,但概括得精彩,也摘了下来,以便今后在必要的时候征引,最后就有了这么一篇书摘。在下就以提交这篇书摘的方式,参加明晚的读书夜活动,书摘里也提了几个问题,明晚诸君的讨论如能涉及到,有何高明之见,也请在此帖下不吝赐教。

 

 

 

 楼主| 发表于 2012-12-5 22:28:02 | 显示全部楼层

历史学家的技艺书摘

马克.布洛赫

张和声   

上海社会科学出版社  1992

 

译者的话

由古知今 由今知古

陈寅恪:“寅恪侨寓香港值太平洋之战扶疾入国归正首丘……回忆前在绝岛苍黄逃死之际取一巾箱坊本建炎以来系年要录》,抱持诵读其汴京围困屈降诸卷所述人事利害之回环国论是非之纷错殆及世态诡变之至奇然其中颇复有不可解者乃取当日身历目睹之事以相印证则忽豁然心通意会平生读史四十年从无此亲切有味之快感而死亡饥饿之苦遂亦置诸度量之外矣。”(《陈述辽史补注序》)(译序P5

 

史著之动人需有情怀在陈著如此它著亦如此

 

陈寅恪中国哲学史审查报告》:“然真伪者不过相对问题而最要在能审定伪材料之时代及作者而利用之盖伪材料亦有时与真材料同一可贵如某种伪材料若迳认为其依托之时代及作者之真产物固不可也但能考出其伪时代及作者即据以说明此时代及作者之思想则变为一真材料矣。”

 

 

 

 

对一个作者来说至高无上的评价莫过于赞扬他对学者和学童都能以同样的口吻说话然而,“纯真是何等崇高的境界臻于此道者实在寥若晨星。(P7

 

历史学以人类的活动为特定的对象它思接千载视通万里千姿百态令人销魂因此它比其他学科更能激发人们的想象力。……我们要警惕不要让历史学失去诗意我们也要注意一种倾向或者说要察觉到某些人一听到历史要具有诗意便惶惑不安如果有人以为历史诉诸于感情会有损于理智那真是太荒唐了。(P10

 

★这是我非常喜欢的一段话。如果说历史学是以人类的活动为特定的对象,那么文学研究则是以人类的精神活动为特定的对象,……后面的话也全都同样适用于文学研究尤其是文学史研究它本身就是文学研究和历史研究交叉的产物不必排斥意,文不更不开诗意?

 

历史包罗万象任何一个繁琐的枝节问题都可能虚耗人一生的光阴如果其目的仅仅是为了给一种娱乐罩上令人难以信服的真理外衣那么理所当然要被斥为滥用精力滥用精力则近于犯罪。(P11

 

★这并非反对细节研究,注意,它批判的对象是如果其目的仅仅……”,反对的是为了细节研究而研究,反对是没有情怀和大视野的细节研究。

 

正统的实证主义认为:一种研究的价值必须以它是否能促进行动来衡量。我想,今天是不会有人以这种口吻来说教了吧。经验告诉我们,不可能在事先确定一项极抽象的研究最终是否会带来惊人的实际效益。否认人们追求超物质利益的求知欲望,无疑会使人性发生不可思议的扭曲。(P11

 

正统的实证主义认为:一种研究的价值必须以它是否能促进行动来衡量。我想,今天是不会有人以这种口吻来说教了吧。呵呵,今天这种说教还比比皆是。

 

当然,不容否认,如果一门科学最终不能以某种方式改善我们的生活,就会在人们眼中显得不那么完美。而且,就历史学而言,不正是这种情绪使我们感到更特殊的压力吗?因为史学的主题就是人类本身及其行为,历史研究的最终目的显然在于增进人类的利益。事实上,一种根深蒂固的秉性使人们几乎本能地要求历史指导我们的行动,因此,一旦历史在这方面显得无能为力之时,我们就会感到愤慨……P12

 

   同理,文学研究的意义何在?它能指导文学创作么?有没有文学研究界外的人有过这样的疑问?文学创作者对批评群体的嘲讽,也时或可见。我们安身立命之学的意义又在哪里?

   再往深了一步说,这实际上涉及到很多学科的学术活动之意义所在,涉及到学术究竟在人类的生活中有何存在的价值。文学研究者要面对这个问题,语言学研究不也要面对。木兰在一个帖子里说:要想把一门语言,包括母语和外语,真正学得精透,不是只注重听说重交际少学语法忽略其语言理论,正好相反,应该是在大量的、充分的、最新的语言学理论的研究成果指导下才有可能实现的。对这种说法,我强烈地怀疑、反对。学术研究自有其价值,但如果拔高到了对现实活动只有……这么高的指导意义,它经得起实践的追问和考验么?

 

每一门科学本身,仅代表了知识海洋的一点一滴。……无论你从事什么专业,为了了解和正确评价自己的研究方法,就必须看到它们与其他领域同时代的发展趋势之间的关系。方法论是一种专门的学问。(P18

 

第一章  历史、人、时间

 

从两千多年前人们第一次说到这个词以来,历史的内涵已有极大的变化,一切有生命的辞汇无不如此。如果科学每前进一步都得造些新名词的话,那么待命名的东西真要成千上万了,学术界得为此虚耗多少光阴啊!(P19

 

   术语名实之间的张力。

 

从本质上看,历史学的对象是人。……历史学所要掌握的正是人类,做不到这一点,充其量只是博学的把戏而已。优秀的史学家犹如神话中的巨人,他善于捕捉人类的踪迹,人才是他追寻的目标。

 

   从本质上看,文学研究的对象是人的心灵……

 

要正确无误地衡量人类的行为(谁能够完全认识自己不知如何表述的事物呢?),必须有极为精致的语言……P23

 

站在遥远的过去来解释当前,这对以过去为研究主题的人极有吸引力,这种做法已使我们的研究处于催眠状态。

 

   文化决定论?原因的原因就不是原因……

 

追寻历史的起源甚至为价值的判断服务。……在许多情况下,起源这尊守护神只不过是真历史死敌的化身,或是一种判断癖。(P27

 

问题已不在于耶稣是否先被处死然后复活,而在于为什么从古到今会有这么多人相信受难复活。(P27

 

一个教义包含着人类环境的所有问题。(P28

 

任何研究,在追溯人类行为起源是,往往潜伏着同样的危险:即将祖先与原因混为一谈。(P28

 

一旦触动感情之弦,就无法用以数字计算的编年法来划清过去与现状的界限。(P32

 

在人类本质和人类社会中必存在着某种永恒的根本性东西,否则,人或社会这类名称就毫无意义可言了。(P35

 

对现实的曲解必定源于对历史的无知;而对现实一无所知的人,要了解历史也必定是徒劳无功的。(P36

 

这种渴望理解生活的欲望,确确实实反映出历史学家最主要的素质。虽然他们的气质有时显得冷漠,但出色的历史学家无不具备这种素质。P36

 

   陈平原所谓学者的人间情怀

 

只有置身于现实,我们才能马上感受到生活的旋律,而古代文献所记载的情景,要依靠想象力才能拼接成形。P36

 

   真是一针见血,太透彻了!关注当下对历史研究的作用,说得清清楚楚。

 

最终,人们总是自觉或不自觉地借用日常生活经验,并加以必要的取舍,赋予新的色彩来再现历史。(P37

 

   从这个角度,也可以理解,何以历史学研究是门古今对话的诠释活动。

 

一位数学家的伟大,并不因为他对现实世界懵然不知而有所减色;但是,一个学者如若对周围的人、物或发生的事件漠不关心的话,那么,如皮雷纳所言,应该将他称为古董迷,他还是明智一点,还是不要自称历史学家为好吧。P37

 

   妙论迭出,击节再三。

 

历史感的培养并非总是局限于历史本身,有关当今的知识往往能以一定的方式更为直接地帮助我们了解过去。P37

 

   随手即可以举出的例子,是顾颉刚、胡适、周作人对《诗经》的讨论,在讨论《野有死麕》一诗时,他们引入了其时的一些民歌为佐证。

 

有些人主要研究当代事务,有些人主要则专攻石器时代或埃及学,我们仅仅想提醒二者,历史研究不容划地为牢,若囿于一隅之见,即使在你的研究领域内,也只能得出片面的结论。(P39

 

第二章  历史的考察

 

    不应夸大现时的优越性,……任何人哪怕稍微参与过一次大战役,就会明白,有时根本不可能在战后几小时内确知主要的战况。(P46

 

尽管我们必然从属于过去,并永远只能通过昔日的轨迹来了解过去,我们对过去的了解还是要比它本身愿意告诉我们的更多。这才是我们的成功之处,确切地说,这就是精神对物质的辉煌胜利。(P51

 

   何其警策!!!

 

着手研究历史时任何人都是有目的的,开始时肯定有一种指导思想。纯粹消极的观察(假设有这种情况),决不会对科学有所贡献。(P51

 

探险者清楚地知道,虽然制定了旅程方案,却未必会完全按照计划的路线走,而如果没有方案,他就会一直漫无目的地闲逛。(P52

 

   要带着问题读书。

 

研究越深入,就越可能从不同来源的资料中发现证据。(P53

 

假设我对圣徒崇拜者的历史很感兴趣,却对波朗德派神学家编的《圣徒行传目录索引》一无所知,由于这方面功底太浅,我必然会因此付出愚蠢而无益的代价,其代价之大是外行所难以想象的。(P55

 

★ 这就是所的文献学功夫。自己下一步要好好一下舜徽的《中献学》。

 

每一本名符/其实的历史著作都应包括一章自白,或在适当的地方插入几段,小标题可写成写作缘起,我相信,即使是外行在阅读这类自白时也能体验到一种精神乐趣。(P55-56

 

 

第三章  历史的考证

 

    每个时代都有其特殊性,有些思想意识在当时是很普遍的,在今天看来却感到很特殊,这是因为我们已不再有类似的思想。(P62

 

    合理的怀疑是获取新知的必由之路。恰恰是在思想史关键时刻,出现了这种观念。(P65

 

    轻视考证使人们阐释历史的尝试从一开始就带有极大的缺陷。它不仅使人们忘却求实这一史学基本职能,而且使历史学难以不断更新,无法取得惊人的发现,结果,必然使它在陈旧的模式中徘徊不前,因为,惟有通过艰苦的资料整理工具,才能有所更新和发现。(P66

 

☆ 最近嗜读的杨奎松的史著,就是很好的例子,他的书之所以令人耳目一新,提出很多启人深思的新见解,首先就在于对资料的大量扎实的爬梳、阅读和分析。

 

    他们蓄意以伪造的历史迷惑无知的群/众,厚颜无耻又自以为是,在其史著中充斥着形象化的垃圾和政治偏见,而绝无半点学术的严肃性。(P66~67

 

   ☆ 这话用来评价我们读过的某类书,真是再恰当不过了。

 

   历史学越来越注重无意识的证据……(P69

 

    光做到辨伪还不够,必须由此深入下去,进而揭示作伪的动机。只要资料有作伪的可能,作伪的后面必有难言之隐值得进一步分析。P70~71

 

   荒唐的谎言之所以有人相信,是因为相信它就有利可图。(P75

 

   ★ 这话意味深长……

 

    大多数人对周围事物的认识就像一架蹩脚的照相机。严格地说,作证就是回忆,印象失真,记忆必错。一位年老的法官早就斥责过那“随意”而圆滑的记忆。(P76

 

    失真的东西对某些人确实具有反常的魅力……(P76

 

    与通常的看法相反,人们往往对最熟悉的事物反而最难作出准确的描述,因为,熟悉难免使人掉以轻心。(P77

 

    可以把一次大事件比为一次大爆炸,到底是在什么条件下,才触发必然引起爆炸的最后一个分子的震动呢?我们不得不承认自己的无知,这真令人遗憾。……不过炸药的成分是完全可以分析的。(P78

 

    历史上最深沉的东西往往就是最确凿无疑的……(P78~79

 

    阿布罗斯·伯雷大主教看到的慧星尾巴与现状偶尔掠过我们头顶的慧星并没有什么差别,可他却自以为看到一套奇怪的盔甲。这说明思想受到世俗成见的束缚,视线就会模糊,证词也会失真,他所说的不是他真正看到的,而是那个时代想当然的东西。(P80

 

    考证涉及到心理状况,它是一门微妙的艺术,决没有诀窍可言,而它又是一门理性的艺术,有条不紊地运用某些基本的思维程序。总之,如果要加以定义的话,那它本身就是一种辩证的东西。(P82

 

    比较是考证的基础。(P83

 

    在每个特定的事例中比较精确地衡量出或然性的程度。(P92

 

    历史考证的大多数问题都是或然性的问题。(P95

 

    考证相同现象时的一条基本定律:“只有根据大量的相同事例才能得出结论。”(P97

 

    即便是最坚定的思想,也不会而且无法摆脱时代的偏见。(P98

 

    当今之世,弄虚作假、谎言惑众之事盛行不衰,在学校的课程中,居然没有考据学的一席之地,这实在令人可耻。

 

    ★★★ !!!

 

    借助于考据水平的精益求精,历史学将自豪地位人类开辟一条追求真理和正义的崭新大道。(P100

 

 

第四章  历史的分析

 

    从长远的观点看,科学越是进步,人们就越是自觉地抛弃以人为本位的善恶观。(P104

 

    千言万语,归根结底,“理解”才是历史研究的指路明灯。(P105

 

    所谓专业化,从某种意义上来说,是一种垂直状态的知识,也就是划定有限的范围来证明其合理性,也只有在有限的范围内,才能证明专业化是合理的,并以此来弥补我们思维的局限和短暂生命所带来的缺欠。(P107

 

    科学将现实分解成部分,这只是为了研究的便利,专业化犹如聚光灯,其光束应不断地互相交叉,互相聚合。假如每一个操作聚光灯的人都声称自己已洞悉一切,每一门学科都妄称自己是至高无上的真理,那就太糟糕了。(P109

 

     分析首先需要适当的语言作为工具,这种语言能简明地表述事实的概要,同时又保持必要的弹性,以便在进一步有所发现时仍能调整适应。(P114

 

     许多社会都存在双重等级的语言,一文一白并行不悖。后者通常用于思维和讲话,在写作时就会有所取舍了。从公元十一世纪到十七世纪,阿比尼西亚人书写用古兹语,讲话用阿姆哈特语。希腊语曾是东方文化的一大语种,经常云游四方的福音传教士书写用希腊语,交谈则用阿拉米语。在中世纪的欧洲,拉丁语曾长期作为官方用语和书面语。这些书面语或承袭于已故的文明,或取之邻国,传教士和书记员必须用这种语言来表述许/多原本不是用这语言来表述的事物,便借助一整套词语转换系统来达到目的,当然,这种词语的转换难免十分牵强。P119~120

 

    ★ 很有意思。想到了汉字文明圈类似的言文分离……

 

    虽然事物的存在先于命名,但命名的意义也非同小可,它标志人们达到自觉认识的关键阶段。P122

 

    ★ 可谓要言不烦,精辟之至!

 

    1818年的反革命一听到革命一词就会吓得把头藏起来,而1940年的反革命却打着革命的旗号来掩饰他们的军事政变。(P125

 

    谈到年代分期的混乱,最近还有一种时髦的倾向,人们喜欢以世纪来标志时代,我以为这种倾向有弊无利,因为它缺乏合理的基础。(P132

 

    ★ 葛剑雄也反复谈过这个问题,对世纪末、新世纪这一类提法极不以为然,“好像一到2001年世界一切都会不一样似的”,确实,经他这么一说,发现围绕“世纪”造出的一些概念和种种命题,的确不大经得起推敲。顺推葛剑雄、周筱赟的《历史学是什么》一书,也是小册子,也很值得一读。

 

    应根据现象本身来划分适当的阶段。(P133

 

   ★ 布洛赫还批评判了“以帝王、国王或政权作为历史分期的标志”的做法。但我们的文学史分期,长期以来不就是这样做的么?那么,它的合理性可曾经过审慎严肃的检讨和批判?

 

    不要去崇拜虚假的精确偶像,最精确的测定未必是最小的时间单位,而是最能反映事件本质的东西。(P134

 

    在同一时期和相同的社会环境中出生的人必然受到类似的影响,……即使他们的观点截然相反时也同样如此,当他们互为对立面就某一问题激烈争议时,也反映出相同的时代特征,相同的烙印来自相同的时代,从而造就了“一代”人。(P135

 

    有些学科如“思想史”、“艺术流派史”等早就本能地应用“代”来划分时期,由于这些学科的性质,它们特别厌恶以王朝和政府为标志的历史分期法……(P136

   

★ 中国文学史?

 

第五章  历史的因果

 

    为了方便起见,人们把比较特殊的、持续时间较长的前提称为“条件”,而把那些与总体作用力相异的因素归到“原因”名下。P140

 

    在所谓与“条件”对立的“重要的原因”这一概念中,显然含有非常任意的成分。(P141

 

    在进行历史研究时,人们往往迷恋于寻找单一的原因,便错误地将原因归结于某一个,……原因一元论对历史研究都是有害无益的,历史学就是要探索错综复杂的原因,它并不害怕发现原因的多元性,因为生活本身就是多元的。(P141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2-12-6 13:12:28 | 显示全部楼层
真细致,对读书夜大有帮助。感谢老白隔空参加读书夜。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2-12-6 23:21:27 | 显示全部楼层

本来想接着读书夜的话题继续在这里讨论历史的问题。但现在有一些新的想法,先和大家分享一下:

我们好几个人买的、看的都是这本书的第二版译本,大家都认为译得太绕而且被注释、补白、人名等弄得支离破碎,我个人因为各种原因读得也是支离破碎。我后来去读过第一版但没读完,从翻译的角度来说,第一版的确文从字顺,相对好读。但是我现在仍然看重第二版的学术价值,我希望先理解了译者翻译的每句话的意思(在无法看懂原文的情况下我姑且认为她都译得正确无误)以及布洛克说这句话的背景后再来讨论他提出的问题。

所以,先说这些。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2-12-7 18:45:52 | 显示全部楼层
       就白水老师的书摘中的几点,以及自己的昨晚的一些体会,整理出几点看法。

首先全书以“历史学究竟有什么用”开篇,“为历史学家辩护”,围绕历史学合法性的问题展开讨论:历史是否可以指导(当下的)实践?历史学是否一定要能够指导(当下的)实践才值得研究?(我们认识到其指导意义的可能性及程度?)

 

布洛克将兴趣作为研究历史的一个契机,但这显然不足以为其合法性辩护。

 

布洛克认为历史学家不能离开当下的生活(“……我是个历史学家,因此我热爱生活。”/ “这种渴望理解生活的欲望,确确实实反映出历史学家最主要的素质”);亦需诉诸情感(不能让历史学失去诗意)。

然而这也需要控制在合适的尺度之内:考据一章中提到“润饰细节”比伪证更可怕;术语一章中提到“强烈的感情往往无助于语言的精确”。很大程度上,(有意或是无意地)过分诉诸个人因素,效果适得其反。

(然而尺度又极难把握)

 

另,布洛克在导言的部分提出“从本质上看,历史学的对象是人”,之后几章的讨论也与这一点密切相关。如“辨伪”,伪造背后的动机,人对事物理解的偏见无不涉及人的因素。

(然而人的因素又是一个极广泛的概念)

 

个人认为,作者在就上述问题的讨论中,最后都上升到了更高的层次:

如对“人”的讨论上升到“人类”:“历史学最终要阐明的论题是人类的意识,对历史学来说,人类意识的内在联系,人类意识的错综复杂,人类意识的影响,正是现实本身。”

由单一学科的研究(部分)发展到学科之间的互补(整体);

由个案(偶然)到研究其共同之处(共同);

从“人”到“人类”;“偶然性”到“共同性”;“部分”到“整体”的趋势是一种从不稳定的、小概率的趋势向相对稳定的、可能性更大的状态的发展过程。而后者可能往往更具有指导意义,或者可以在“预见”历史的过程中起到一定作用。



此外,对书中其他几个地方印象比较深: 

文中举到帕斯卡提出相对论的一个假设的例子,指出我们的思维往往在很大程度上受限,历史学研究(相对其他学科来讲,尤其是自然科学)在此方面可能受到更大的制约。个人觉得这种桎梏仍很难摆脱。

 

最大限度地接近“现实的轮廓”:然而就历史学研究来讲,真正逼近所谓的“现实的轮廓”更有意义;还是从不同时代的人认识的历史了解不同时代的背景、人的思维方式更重要?

 

       另,就版本问题:虽然黄译本与张/程译本差异颇多,多处差异仅在于语言表达,但考据一章黄译本将张/程译本中译的“考据”译作“批评方法”,个人觉,就这一章整体内容看“批评方法”这一译法不妥,所以印象也很深。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2-12-7 19:46:12 | 显示全部楼层
惭愧,俺没有读完。看了白水的帖子,很有感觉。打印出来昨晚带去读了几条给大家,也算替白水参加了一下读书会。昨晚的讨论由于俺的偏执,很多时候陷入我与屋子的玄思讨论中,不好意思了。 这书中的很多观点还是值得深入体会的,白水兄摘出来的,还有昨天大家断续提到的。我的体会是,需要在自身的思考和研究中去体悟和印证,才能真正有会于心,否则,终究是隔了一层。那道理还是别人的,不曾化作自己的血肉。因此,赞铁西以具体问题切入的态度和方法,向他学习。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2-12-8 00:26:55 | 显示全部楼层
“文化决定论?原因的原因就不是原因……”这个题目似乎蕴涵着对80年代的反思。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2-12-8 00:52:19 | 显示全部楼层

回复 6# 远风 的帖子

讨论时,我往往只专注于自己的想法,远风兄却是提出问题,然后细心倾听每个人的看法,并进行提炼和概括,这是为师者的素质,正值得我学习。 [ 本帖最后由 铁西 于 2012-12-8 01:27 编辑 ]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2-12-8 15:41:25 | 显示全部楼层

1.同意冰问。“批评方法”这个译名,感觉既不准确,又容易误导读者。 2.“从不同时代的人认识的历史了解不同时代的背景、人的思维方式”是否也是另一种意义上的逼近现实的轮廓?

 

引用冰问内容:

 

最大限度地接近“现实的轮廓”:然而就历史学研究来讲,真正逼近所谓的“现实的轮廓”更有意义;还是从不同时代的人认识的历史了解不同时代的背景、人的思维方式更重要?

 

另,就版本问题:虽然黄译本与张/程译本差异颇多,多处差异仅在于语言表达,但考据一章黄译本将张/程译本中译的“考据”译作“批评方法”,个人觉,就这一章整体内容看“批评方法”这一译法不妥,所以印象也很深。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2-12-8 16:05:00 | 显示全部楼层
几点感想: 1. 书读到第四章第3节以后才感觉渐入佳境,然而却戛然而止。 2. 作者在论述中反复“校正”自己的观点,从混沌中诞生出一种精确。 3. 作者努力想建立“历史学”的科学范畴,即历史学如何才能成为一门科学。它与自然科学的种种不同应该如何处理。 4. 作者的观点许多已经成为常识,但一旦和具体研究案例相结合就能呈现出威力,因这些常识并未真的贯彻在我们的实践中。 5. 作者对自然科学思维方式在人类思考实践中渐渐居统治地位表示了不安,比如,我们可以通过一套程序拼装出一部机器,但我们不能据此认为也可以按照一套程序拼装出真理。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小黑屋|手机版|水云间

GMT+8, 2024-3-29 01:37 , Processed in 0.050441 second(s), 16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