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云间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123
返回列表 发新帖
楼主: 白水

[读名著] 《历史学家的技艺》书摘

[复制链接]
 楼主| 发表于 2012-12-22 09:58:17 | 显示全部楼层
原帖由 冰问 于 2012-12-17 11:05 发表
 
 “润饰细节”这部分内容提到“篡改往往是出于私利,润饰则是为了点缀”,个人认为“润饰细节”也许不一定是有意为之,虽则我们看到的历史,都是他人笔下的、他人眼中的历史(我们从中能看到的也不尽相同),但历史学家如若诉诸个人“情怀”超越一定尺度,是否就有了“矫饰”的危险与嫌疑?又“强烈的感情往往无助于语言的精确”,要尽量诉诸精确的语言就必须在很大程度上限制、甚至压制个人情感(或者说是偏见?)

 

史著的“润饰细节”问题,说来很复杂,其实旧时史著,不论中外,润饰是很常见的,别的不说,古史中大量的人物对话是从哪来的?只怕相当多是出自史家的润饰。后来的史家,自我要求越来越严,轻易不发无根之谈,史著的面目也就相应地有了变化,对润饰的宽容度也越来越低;

 

但这种润饰的存在,如上所述,更多地还是史学观念的问题,与历史学家是否诉诸个人情怀,并无必然联系;同理,“强烈的感情往往无助于语言的精确”,“往往无助于”并不是说“必然有害于”,因此不能得出结论说,“要尽量诉诸精确的语言就必须在很大程度上限制、甚至压制个人情感”,A往往无助于B,从逻辑上并不能推导出要想B必须反对A;

 

最后,要求史学家诉诸情怀控制在一定尺度之内,似乎也有理,但也很难操作:首先,这个尺度由谁来定?你又是根据什么来判断是否控制在了一定尺度之内了呢?丰富的细节吗?但这也可能是史学训练不足或某种哗众取宠之心(如网上可见的一些帖子)所致,怎见得就是因著者诉诸情怀超越了某个度呢?也因此,我们面对一段有问题的历史叙述时,能做的其实仍然是材料的引用、逻辑的严密、叙述的严谨等技术层面的检讨,而不是去指控著述者诉诸情怀的逾度,如要这样做,首先就要界定何为合适的度,而这,几乎是不可能做到的。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2-12-22 11:54:06 | 显示全部楼层
细细读下来受益匪浅。 如果摘编再配一篇书评就完美了。很多时候都想既做摘编又做书评,可实际上一条也没做到。白水师一天半读完一本书,不知道整理这笔记又花了多少时间呢?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2-12-22 15:48:57 | 显示全部楼层

回复 21# 白水 的帖子

      嗯,同意老师说的。 
      “往往无助于”并不是说“必然有害于”,因此不能得出结论说,“要尽量诉诸精确的语言就必须在很大程度上限制、甚至压制个人情感”,A往往无助于B,从逻辑上并不能推导出要想B必须反对A 
      呵呵,忽然又想起了老师讲逻辑的几节课。 
     总是觉得自己的逻辑思维不怎么强,有时候觉得还挺有意思的,但是有时候也会被绕进去。也看过些逻辑学方面的书,有时候觉得那些矛盾律同一律啥的挺有道理,但一到具体情况具体分析的时候就更多地跟着感觉走了。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2-12-23 20:59:00 | 显示全部楼层

 
 原帖由 木耳 于 2012-12-22 11:54 发表
细细读下来受益匪浅。 如果摘编再配一篇书评就完美了。很多时候都想既做摘编又做书评,可实际上一条也没做到。白水师一天半读完一本书,不知道整理这笔记又花了多少时间呢?

 

整理这笔记花了半天左右的时间。现在的脑子是真不比年轻的时候了,看过的东西很容易忘,所以去年写那篇《词与江南》的时候,就开始大量地做书摘,但即使做了书摘,也仍然会忘,不过做了也还是有好处,那就是以后需要的时候,不必再从头重读原书,可以只看摘录,可以省不少时间。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2-12-23 21:16:21 | 显示全部楼层

原帖由 冰问 于 2012-12-22 15:48 发表      

“往往无助于”并不是说“必然有害于”,因此不能得出结论说,“要尽量诉诸精确的语言就必须在很大程度上限制、甚至压制个人情感”,A往往无助于B,从逻辑上并不能推导出要想B必须反对A

呵呵,忽然又想起了老师讲逻辑的几节课。
总是觉得自己的逻辑思维不怎么强,有时候觉得还挺有意思的,但是有时候也会被绕进去。也看过些逻辑学方面的书,有时候觉得那些矛盾律同一律啥的挺有道理,但一到具体情况具体分析的时候就更多地跟着感觉走了。
 
这实际涉及到两个问题,一个是“无助于”与“有害于”语义不相等,另一个也是更关键的问题是,原命题使用的是“往往”一词,那也就是说,它属于特称判断,而不是全称判断(不是说所有的都是如此),这正是作者措辞谨慎的地方,而你提出的命题“要尽量诉诸精确的语言就必须在很大程度上限制、甚至压制个人情感”,却属于全称判断,单从这一点来说,由前一命题到后一命题的推导也是站不住脚的,因全称命题只要遇到一个反例,即不成立,而原命题如前所述,并没有完全排除反例存在的可能。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小黑屋|手机版|水云间

GMT+8, 2024-4-19 22:14 , Processed in 0.026647 second(s), 11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