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云间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楼主: 白水

[【分享】在读] 【分享】在读(其四)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3-1-7 16:21:44 | 显示全部楼层

太好了,《在读帖(四)》出现了!最近在读启功先生《论书绝句》,充分感受到启功先生的功力和幽默。

例如其第二十五首曰:“军阀相称你是贼,谁为曹刘辩白黑。八分至此渐浇漓,批阅经年无所得。”这首诗论曹真残碑。此碑因是魏刻,当然站在曹魏立场,所以碑文中有“蜀贼诸葛亮”的话,初出土时,“贼”字被人凿去,于是有贼字的叫蜀贼本,没有贼字的叫诸葛亮本。后来诸葛亮三字又被人凿去。启功显然是不赞成称诸葛亮为贼的,他就此议论说:
    “桀犬吠尧,尧之犬亦吠桀也。犬之性,非独吠人,且亦吠犬,惟生而为桀之犬,则犬之不幸耳。人能无愧其为人,又何惭于犬之一吠哉!明乎此,知凿者近于迂而宝者近于愚矣。”这段文字有学者标为“启功论犬吠”。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3-1-7 17:38:14 | 显示全部楼层

原帖由 抱香斋 于 2013-1-7 12:49 发表 在读钱穆的《朱子学提纲》,语言隽永而平实,且一句话就能看出研究功力。而我们现在,有一点研究心得,大概一定要稀释成一篇论文吧。手边没书,回头补上其中做了记号的段落。

 

读研时曾读过《宋明理学史》宋代部分,并做了一本读书笔记。理学尤其是程朱理学经五四运动被很大程度地妖魔化了,其实内中有很多珍贵的精神遗产,即使说不上发扬,也应好好地总结。而这需要研究者能对理学“表了解之同情”,钱穆大师无疑是很好的人选。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3-1-7 17:39:32 | 显示全部楼层
原帖由 木兰晓芙 于 2013-1-7 16:21 发表 最近在读启功先生《论书绝句》,充分感受到启功先生的功力和幽默。

例如其第二十五首曰:“军阀相称你是贼,谁为曹刘辩白黑。八分至此渐浇漓,批阅经年无所得。”这首诗论曹真残碑。此碑因是魏刻,当然站在曹魏立场,所以碑文中有“蜀贼诸葛亮”的话,初出土时,“贼”字被人凿去,于是有贼字的叫蜀贼本,没有贼字的叫诸葛亮本。后来诸葛亮三字又被人凿去。启功显然是不赞成称诸葛亮为贼的,他就此议论说:
“桀犬吠尧,尧之犬亦吠桀也。犬之性,非独吠人,且亦吠犬,惟生而为桀之犬,则犬之不幸耳。人能无愧其为人,又何惭于犬之一吠哉!明乎此,知凿者近于迂而宝者近于愚矣。”这段文字有学者标为“启功论犬吠”。

 

这一段可以写入新《世说新语》:)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3-1-7 19:40:46 | 显示全部楼层
在读许倬云《中国古代文化的特质》,在读基维的《音乐哲学导论》、在读台湾商务的《礼记今注今译》,在读朱光潜全集第三卷《谈美 文艺心理学》,在读达尔文的《物种起源》。哎,都在读着,木有读完。。。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3-1-7 20:02:42 | 显示全部楼层
《论语子罕》:“子曰:「譬如為山,未成一簣,止,吾止也!譬如平地,雖覆一簣,進,吾往也!」”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3-1-7 23:02:55 | 显示全部楼层
老白引的这一段果然好。一段时间至今,我特别推崇的就是这样有内容的文字。大容量的内容浓缩在有限的文字里,文字就显得特别好。 “我自己当时只是八岁的儿童,在沙市家门口眼看着一支川军部队出川奔赴前线,望不见边的青年士兵,都是来自农村,每人只有一杆枪、两条子弹袋,蹲坐在路边暂时休息。母亲和家人,正如同邻居们一样,烧开了水送给这些青年人饮用,几乎每个人都知道,他们此去不可能再回来。也正是在这种场合下,一个八岁的儿童,忽然成人了。”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3-1-7 23:13:09 | 显示全部楼层

原帖由 远风 于 2013-1-7 20:02 发表 《论语子罕》:“子曰:「譬如為山,未成一簣,止,吾止也!譬如平地,雖覆一簣,進,吾往也!」”

 

老远引的这句话,孔子到底是个啥意思?是励志式的,让人别功亏一篑,还是强调,人要随性生活,不计得失?我看朱熹、钱穆都是往前者上解释,我咋觉得应该理解为后者。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3-1-7 23:56:36 | 显示全部楼层

原帖由 古小即 于 2013-1-7 23:02 发表 “我自己当时只是八岁的儿童,在沙市家门口眼看着一支川军部队出川奔赴前线,望不 ...

 

这段确实很感人,寥寥数语却让人非常有感触,既有往前对历史画面的窥测与回忆,也有往后对未来个人与众人命运的评判。。。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3-1-8 08:18:57 | 显示全部楼层

原帖由 古小即 于 2013-1-7 23:02 发表 老白引的这一段果然好。一段时间至今,我特别推崇的就是这样有内容的文字。大容量的内容浓缩在有限的文字里,文字就显得特别好。“我自己当时只是八岁的儿童,在沙市家门口眼看着一支川军部队出川奔赴前线,望不见边的青年士兵,都是来自农村,每人只有一杆枪、两条子弹袋,蹲坐在路边暂时休息。母亲和家人,正如同邻居们一样,烧开了水送给这些青年人饮用,几乎每个人都知道,他们此去不可能再回来。也正是在这种场合下,一个八岁的儿童,忽然成人了。”

 

是。所以现在已很难看得下纯粹的感性文字,也更偏爱读历史,就是觉得好的历史叙事背后的深邃与精彩,丝毫不亚于文学。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3-1-8 08:29:34 | 显示全部楼层

原帖由 古小即 于 2013-1-7 23:13 发表   老远引的这句话,孔子到底是个啥意思?是励志式的,让人别功亏一篑,还是强调,人要随性生活,不计得失?我看朱熹、钱穆都是往前者上解释,我咋觉得应该理解为后者。

 

这段话理解的确不同。

在办公室,手头书不够,仅以能查到的数种略作回应。 

 朱熹《论语集注》

书曰:为山九仞,功亏一篑。夫子之言,盖出于此。言山成而但少一篑,其止者,吾自止耳;平地而方覆一篑,其进者,吾自往耳。盖学者自强不息,则积少成多;中道而止,则前功尽弃。其止其往,皆在我而不在人也。

钱穆《论语新解》

“篑,土笼。本章言学者当自强不息,则积久而终成。若半途而废,则前功尽弃。其止其进,皆在我,不在人。”

刘宝楠《论语正义》:

子曰:“譬如为山,未成一篑,止,吾止也。(包曰:“篑,土笼也。此劝人进於道德。为山者,其功虽已多,未成一笼而中道止者,我不以其前功多而善之,见其志不遂,故不与也。”)譬如平地,虽覆一篑,进,吾往也。”(马曰:“平地者将进加功,虽始覆一篑,我不以其功少而薄之,据其欲进而与之。”)

○正义曰:此章孔子劝人进於道德也。“譬如为山,未成一篑,止,吾止也”者,篑,土笼也。言人之学道,垂成而止,前功虽多,吾不与也。譬如为山者,其功虽已多,未成一笼,而中道止者,我不以其前功多而善之,见其志不遂,故吾止而不与也。“譬如平地,虽覆一篑,进,吾往也”者,言人进德修业,功虽未多,而强学不息,则吾与之也。譬如平地者,将进加功,虽始覆一篑,我不以其功少而薄之,据其欲进,故吾则往而与之也。

 

如胡少所言,朱熹、钱穆都是从坚持的角度来看的,刘宝楠《正义》中的解释有所不同。我引用这段,是因为一位前辈和我提起,但所引的原因不是前者,而是后者。我也是这样想的。

论语中不少段落都有歧义,我想也不能一定说孰是孰非,但取所需吧。这段也是。刘宝楠《正义》中几位认为这段话是劝人进于道德,我觉得也不必拘泥于道德,可以理解得再开阔点。

我自己的体会是,对于不是真心想要的东西,能放下,哪怕马上就要得到。对于真心想要的东西,要追求,哪怕刚刚开始、前路迢遥。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小黑屋|手机版|水云间

GMT+8, 2024-4-26 23:31 , Processed in 0.029575 second(s), 11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