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云间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楼主: 抱香斋

[电影] 说说一年来的观影经历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7-1-19 15:58:07 | 显示全部楼层
最近看了电影《贝奥武甫》、《毁灭之路》,都还不错。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7-1-22 19:26:42 | 显示全部楼层
前几天看了《血战钢锯岭》。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7-1-23 21:49:23 | 显示全部楼层
今天看了《降临》,趁着还热乎,谈一谈看法,会有一些剧透,还未看电影的慎读: 
1.我理解的“降临”有两个意思,一个是已经来到地球的“七肢桶”,一个是电影最后会降临于世的“HANNAH”,电影既讲述了当下的事情,也通过语言学家露易丝的脑海镜像讲述了未来;
 2.影片探讨了一个问题,预知了未来还会改变吗?现实中人们总是贪婪的,既想知道未来,又想知晓后改变。曾见过一句话,“拥有自由意志,就不可能预知未来;既然预知未来,变丧失了自由选择的意志。”影片中露易丝通过习得“七肢桶”的语言,思维发生了变化,拥有了和“七肢桶”族类一样预知未来的能力,除了看到可以帮助解决”现实“问题的未来,亦看到了发生在自己身上悲痛的未来——丈夫选择离婚,女儿得了不治之症。她并没有想去改变,因为时间就通向那里,那是我们这个世界的因果,于是平静接受,拥抱现在,还是与伊恩结了婚。 
3.”接受“从来都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儿,接触到的一些心理咨询与心理疗愈的案例,治愈内心的大抵都是接受。我们往往苦恼已经发生的不完美/不如意的事情(好似露易丝面对已知的未来那样的痛苦),甚至痛苦不能自拔,有时候觉得都已过去,它却经常在某些场景之中又在脑海中回放起来,影响情绪,影响心智,甚至影响我们不能做出更好的选择,这在心理学中被称作”创伤“,诚然它会刺激我们有所作为,但它倘若如滚雪球般越来越大的时候,个人就不能控制。于是有了”接受“这个方法,露易丝接受了会发生的悲惨事实,于是能够享受、拥抱它,作为现实的我们,大抵就是接受不完美的自己,不完美的事情,在现在以及之后的日子里,享受生活,我想佛教中的”放下“也有这样的一层意思吧。
最后说些题外话,看完电影一开始先想到推荐给我的语言学老师木兰老师,没想到在微信群里引发了一次小范围的讨论,远风师、车前子、枕云、车前子,还有邦兄也都稍微展开说了一些,这让我很意外,同时又很高兴,能有人一起分享一些东西是多么美好的一件事啊
[ 本帖最后由 minaday 于 2017-1-23 23:51 编辑 ]

评分

参与人数 1贡献 +10 收起 理由
木兰晓芙 + 10 谢谢推荐与分享!

查看全部评分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7-2-10 18:44:42 | 显示全部楼层

       几天前看了揭示2008年金融危机由来的纪录片《监守自盗》,感触很深。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7-2-12 20:41:01 | 显示全部楼层
啊啊啊啊! 这个帖子!竟然才看到!

这学期上了一门电影理论和文化分析的课,简直大爱!!!

先从第三周说起吧~

那一周讨论的是,perpetrator trauma(作为施害人事后所承受的心理创伤),看的电影是与《巴什尔跳华尔兹》(Waltz with Bashir (Dir. Ari Folman, 2008))

这对我来说是一个全新的角度,课上讨论的是战争暴行,战后记忆,重塑战争及大屠杀的道德困境......

但我最大的收获大概是对人性又多了一层理解,会更加宽容,更为体谅吧。

长久以来,我们都谴责文革中迫害他人的那些人,我们谴责日本不站出来道歉,我们指责那些伤害过他人的人,怨恨其懦弱,愤怒其遮掩,却忽略了,他们也可能承受着极大的痛苦,他们不得已在绕道而行。 

回忆像刀子,是有可能杀人的;再坚强的人,可能也无法面对曾经那个黑暗的自己。 

在豆瓣影评中读到这样一段“摄影师Antonin Kratochvil镜头下的朝鲜战场退役老兵Chris Walker。因为朝鲜战场的记忆太骇人,他试图饱食至撑死,结果变成一个大胖子,身体和床长在一起。Chris Walker被马戏团收留,号称是“世界上最胖的人”放在一间玻璃屋里,赤裸着身体供游人观赏。也许那时围观他的人并不知道,他的肥肉是他编织的一张安全网。这张网把黑暗挡在身后,困在其中他便可以暂时忘却记忆。” 

我自己上周末写的期中做的论文也是从这个角度出发,分析的是第四周的电影《隐藏摄像机》,虽然当周讨论的又是新的问题~

占个坑慢慢更~

评分

参与人数 2贡献 +10 收起 理由
minaday + 5 坐等更新
白水 + 5 好,多多更新:)

查看全部评分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7-2-14 20:59:24 | 显示全部楼层
下午看了《共同警备区》,的确是好电影,在我看过的韩国电影里,大概可以排在第二位,第一位是《高地战》。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7-2-15 23:45:45 | 显示全部楼层
乘飞机去广州出差。三个多小时的飞行中没有电子设备。飞机上放映的电影是《你的名字》,以前看过了,又看了一遍。

还是和上一次感觉一样。不错,但个人以为反而比不上《秒速五厘米》和《言叶之庭》。大概是讲究故事情节的曲折离奇,那些属于故事本身的细微情感反而弱化了。我记得村上春树谈起过类似的问题,是在营造故事情节上下功夫呢?还是在故事细节上进一步深入,这是个抉择。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7-2-16 22:23:18 | 显示全部楼层
前几日看完了《爱乐之城》,歌舞片没看过几部,只从里面看到了一些致敬《雨中曲》的片段。电影讲述了个普通的故事,让我想起来不久前伍迪艾伦的《咖啡公社》,思来想去,又无法找到合适的联系点,歇数日再回想吧。

评分

参与人数 1金钱 +2 收起 理由
安然 + 2 喜欢片头~其他、、真的很一般啊啊啊

查看全部评分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7-2-21 04:57:09 | 显示全部楼层
第五周的电影是《通往关塔那摩之路》(The Road to Guantanamo (2006)) 

电影主要呈现的是美军攻打阿富汗期间,无故关押和虐待三位到阿富汗提供人道援助的英国穆斯林,并把他们在古巴关塔纳摩监狱里囚禁两年的事件。 

对应的reading有巴特勒的《脆弱不安的生命—哀悼与暴力的力量》,五篇论文主要是对九一一事件之后的美国社会的反思,以及美国当局发动长期战争策略的批判。

课堂的讨论主要围绕“人是什么”,“什么是人”展开。 关押在关塔那摩的人,在影片在现实中都成为不受国际法保护的主体。那么他们算不算人类,究竟是什么决定了“谁是人,谁不是人”。

霸权政治的实现方式之一,是限定公共领域可允许事物的范围。如果不使大众相信战争合理应当,那么战争就会缺乏民意支持,政府也就得不到拥护。然而,要想控制公共领域,就必须控制人们所接收的信息内容及接收方式,这一点也与我媒介理论课上所讲的“Propaganda Model”不谋而合。  

除此之外,感觉各种课都好喜欢讨论“后殖民这一概念啊”,有好几门课都执着于究竟有没有“后”这个概念的探讨,批判其线性时空观,并认为从过去到现在殖民始终在以不同的方式进行。

这周要讨论中国的电影啦,是贾樟柯的《24城》,上完课来更~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7-2-21 11:02:13 | 显示全部楼层
寒假看了《深海浩劫》、《斯诺登》两部电影,这几天晚上在看纪录片《华尔街》,这周末准备把刚下载的《仁川登陆战》看完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小黑屋|手机版|水云间

GMT+8, 2024-4-19 15:42 , Processed in 0.024963 second(s), 12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