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云间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查看: 6927|回复: 20

[【分享】在读] 【分享】在读(其九)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3-5-12 16:24:16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这几日出差,路上带了一本周濂的《你无法叫醒一个装睡的人》,学生准备在课堂上推荐的,自己先看看。旅途看了大部分,今天下午在家基本读完。


总的印象是很受启发。知识性的、思想性的都有。我觉得他前期的影评类文章还有点过于用力、拿腔作调(这不是贬义,而是一个写作者必经的阶段),后期的文章要好很多,但由于是学者的关系,至今他的文章尚未达到他自己所说的用最简单直接的自然语言去解释(当然,这是一个极高的目标)。不过,他的文章还是挺好看的,起码对于我这个哲学尤其是政治哲学门外汉来说。


列几篇我认为值得一读可以引发思考的文章,部分是由于他的文章,部分是由于他引述的人或观点。


《我们何时丧失理解》,自然语言,警惕超级概念

《站在思想的高墙上》,哲学思考必须与生活经验发生关联,有限前提下的思考和辩论

《通过对话能走向真理共识吗?》,共识并不一定指向真理

 

《好人电影与好公民电影》,震撼力

《革命的窄门》之三四五,人民准备好了吗?价值之争与利益之争

《跳来跳去的罗素》,我绝不会为我的信仰而献身,因为我可能是错的。---罗素

 

《桥都坚固,隧道都光明》,安全感与微笑

《装装文明人》,天然的尊严,文明,戾气

《大学生的“德性”》,有德性的人多是被造就出来的,没有德性的人多是被纵容出来的。

等等

 

发表于 2013-5-13 06:57:02 | 显示全部楼层
这学期有门课和乌托邦文学相关。刚刚在检索文献的时候,看到了这样一句:“从作者的角度讲,在漫长的人类思想史上,知识分子的自我定位已经出现了许多变化和分化,尤其是到了20 世纪下半叶,在一些后现代主义学者的笔下,知识分子想当“启蒙者”、“立法者”和“思想传播者”的追求已变得自以为是或不必要了。所以,乌托邦小说不是属于每个时代的,而是属于那些发现自己时代正处于转折时代或危急时刻并坚持传统知识分子立场的作者的。”(《经典乌托邦小说的特点与乌托邦思想的流变》潘一禾)看到“坚持传统知识分子立场”时,想到一些关于知识分子自我定位、知识分子社会责任等话题。过年回家时买了萨义德的《知识分子论》,还在书架上落土呢。。。希望暑假有时间看吧。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3-5-17 15:50:36 | 显示全部楼层

昨晚十一点半,把《鸟,看见我了》看得七七八八,眼睛都睁不开了,倒下去只是睡不着,往桌上一摸,摸到手机开始写感想。“地球是平的,人类在爬行”。我越写越觉出一个爬行动物的悲伤。姑且贴来,作为“在读”的印迹吧。

 

这几天零零碎碎将阿乙的集子《鸟,看见我了》看完来。如不是在网上看,大约是不能这样快的。老师推荐的两篇最是喜欢。《隐士》是个分界线。前面都觉很好,到这篇便不耐烦。初在他博客上看此文草稿,即嫌拖沓。再看仍不喜。但这却是很为评论家推崇的一篇。细一想,也数得出许多好来,只是与我不合。《巴赫》则嫌缠绕,巧合得近乎煽情。《两生》开篇很好,煞尾也好,只中间一段,像某一期《故事会》里的恶俗故事。这一些,都不如《杨村的一则咒语》及《小人》,结构与内容,荒诞与现实,都恰到好处。《意外杀人事件》《鸟,看见我了》也好,多人叙述很有意思,我从芥川那时便喜欢这个。《先知》结构故事都有些陈旧,但中间“杀时间”一段读来仍心潮澎湃。道理不论如何,但这写得艺术,不得不服。
阿乙小说里底层人物的悲辛,最为撼人。仓惶,悲哀,无路可逃。既是人本来的困境,又是社会时代的缩影。这话说得真冷冰,但我每日下班回来,劳惫在每根骨头缝里咯咯作响,仍不能不一个字一个字读下去,读到天地寂寂。不读,就是末路。我的孤勇,是刀尖子上踏过来,复将踏下去。身后赶着绝望如狼似虎的眼,两盏青白的青白的灯。
当代的小说,大约看完手头这些,便懒怠看了。我于中国当代,是一样一样都不能满意。我就是阿乙笔下那个千万张面孔的小镇青年,那种滔天的骇意时时刻刻卷袭而来,时时刻刻有一张扭曲的尖叫的脸,时时刻刻,都是梦魇,都是穷途。
我幼年爱长久蹲在桶边看鱼。方寸大的炎红塑料桶,几条鲫鱼,灰的鳍,灰的鳞,灰的鱼嘴一张一合巴在水笼头下。将杀的鱼。
明日当买樱桃。樱桃。应逃。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3-5-28 18:26:53 | 显示全部楼层

感谢两位的分享,受益颇多~

[ 本帖最后由 古小即 于 2013-5-28 18:28 编辑 ]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3-6-5 14:58:54 | 显示全部楼层

昨天看完了斯蒂芬·金的《写作这回事——创作生涯回忆录》,中文版,陆谷孙的译本。(英文版名为On Writing,说实话,最初若看到的书名为《论写作》,也可能就没什么兴趣看了。)开头的“简历”部分是作者对往事的追忆,也只是选取了些过去生活的片段,虽早年历经心酸、坎坷,作者的叙述笔调却显轻松、随意。原以为作者最初写作是迫于生计,或经济因素构成其写作的一个原因,却不然:“我写作是为了自我满足。……如果你为了快乐而做事,你就可以永远做下去。”初衷许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作家的写作状态吧。

 

后文正式论及写作,分为“工具箱”与“论写作”两部分:

“工具箱”部分谈及词汇:“把词汇放在你工具箱的最上层,不用特地去改进它。……记住用词的第一条规矩是用你想到的第一个词,只要这个词适宜并且生动即可。……准确描述很重要”;另外又谈及语法:其一谈到少用被动语态(“我认为胆怯的作者喜欢用被动语态,其原因类似胆怯的人喜欢被动的伴侣。被动语态很安全,不需要跟某种烦人的行动竞争……没信心的作者还觉得被动语态能给他的话增添权威性,也许还能增加点威严感。”);其二谈到少用副词(“透露出作者担心自己无法清除表达自己的意思,怕自己说不到点子上,或者讲不清状况。”)。想想确是写作中常犯的毛病,很多时候很依赖被动语态,实际也是偷懒的做法,至少省去了主语;句子写出来,觉得有所欠缺,又不愿放弃的时候,常以副词填充,效果却多不理想。

 

“论写作”谈到小说写作的方方面面:构思,描写,细节,象征,结构,改稿……书中关于文章的写作、修改及举例的部分,想想和之前白水老师论文写作课上讲过的内容很多相似之处,也与当时老师力荐的《余光中谈翻译》之中谈到的内容有很多相通的地方。斯蒂芬·金还提到一个修改公式:第二稿=第一稿- 10%。以前无论写什么,完成后很少回去再读,后来偶尔回顾,看看、改改,通常也是添的多、删的少,作者谈及此公式时称删除不必要的内容可加快小说节奏,这是站在读者的角度考虑的;此外,作者还提出凡能够自然表现出来的就不再做阐释性描述(这点在全书最后部分的修改范例中体现很鲜明),这似乎在除小说外的各类写作中都很受用。

 

斯蒂芬·金主要针对小说展开讨论,提到些有意思的观点:

“短片也罢,长篇小说也罢,都是由三个部分构成:叙事,讲故事从A点推至B点最终至Z点结束;描写,为读者描绘出现场感觉;还有对话,通过具体言语赋予人物生命。……情节构思……没它的位置。……真实的生活多半是不经构思的……情节构思和真正创作的自发性是互不相容的。”

作者形象化地表明其观点:“故事犹如埋在地下的化石,是被人发掘出来的。”作者在书中也反复提到写作中是“故事优先”,而后发展出主题。后文又继而提到“第二稿的作用,一是象征,二是主题。……故事是一种已然存在的东西,如同地下埋藏的化石,那么象征也必须是早已存在的……”如此看来,小说更是被发觉而非创作出来的了?似乎是“你写,或者不写,故事就在那里”。或者创作本身有很大的偶然性?此处联想到远风老师文论课上讲到陆机《文赋》中的一小段内容:“其始也,皆收视反听,耽思傍讯,精骛八极,心游万仞。其致也,情曈昽而弥鲜,物昭晣而互进。倾群言之沥液,漱六艺之芳润。浮天渊以安流,濯下泉而潜浸。于是沈辞怫悦,若游鱼衔钩,而出重渊之深;浮藻联翩,若翰鸟缨缴,而坠曾云之峻。收百世之阙文,采千载之遗韵。谢朝华于已披,启夕秀于未振。观古今于须臾,抚四海于一瞬”(虽非专门谈论小说创作,但感觉有可比较的地方)陆机在开始这段提到为文的两方面问题:一是构思,二是表达。开始则是思(求),看似正与斯蒂芬·金的观点相悖,但仔细想想,斯蒂芬·金所说的情节、构思“没位置”似乎是从更为微观的层面上讲的,创作时故事优先,而不应将故事的血肉填充到精心打造好的框架之中。但故事(如其所言“如同地下埋藏的化石”)并非随时随处可见,而需“思”需“求”(或者说离不开在生活中“捕捉”的过程,同时也离不开作者丰富的生活阅历)。在此基础上为文,“文章本天成,妙手偶得之”,终可“文质彬彬”;而在此基础上创作小说,“由故事开始”,整个过程更流于自然,藉此发展出“象征”、“主题”,(斯蒂芬·金称主题是在故事的基础上发展出的深意,“这种深意让你的每个故事独一无二”)才引人入胜、不落窠臼。

 

偶然看到这本书,很多内容个人觉得读了很受用,浅谈几点个人的理解。惭愧没读过斯蒂芬·金的小说,以后可以找来看看。作者书后提供的书单,多数也都没看过,也是很好的参考材料。

评分

参与人数 1威望 +10 贡献 +10 文采 +10 收起 理由
白水 + 10 + 10 + 10 精品文章

查看全部评分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3-6-6 09:14:42 | 显示全部楼层

原帖由 冰问 于 2013-6-5 14:58 发表 昨天看完了斯蒂芬·金的《写作这回事——创作生涯回忆录》,中文版,陆谷孙的译本。(英文版名为On Writing,说实话,最初若看到的书名为《论写作》,也可能就没什么兴趣看了。)开头的“简历”部分是作者对往事的追 ...

 

哈哈,又是冰问式的回帖,认真,细致,带有冰问式回帖的那种可爱:)

 

看了你的评论,我刚去京东找到了这本书,放到了“我的关注”里,等京东再搞活动时就下单。

 

另,这么一大段有价值的文字不要光埋在这样一个回帖里,你没在人人网发日志吗?如果发了,我在那边分享一下。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3-6-6 19:33:49 | 显示全部楼层
原帖由 冰问 于 2013-6-5 14:58 发表 昨天看完了斯蒂芬·金的《写作这回事——创作生涯回忆录》,中文版,陆谷孙的译本。(英文版名为On Writing,说实话,最初若看到的书名为《论写作》,也可能就没什么兴趣看了。)开头的“简历”部分是作者对往事的追 ...


嗯,冰问提到陆机,你思考的问题我都没想过呢,真是三人行必有我师,我也有很大启发。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3-6-6 22:25:43 | 显示全部楼层

回复 6# 白水 的帖子

呵呵,没有发到人人上,都好久不发日志了,偶尔传点照片。:) 
“论写作”前半部分讲的内容让我想起了很多当时论文写作课上老师讲到的、或是课下大家论坛上讨论到的内容。也有些和《余光中谈翻译》中讲到的东西相通,只是叙述方式、风格有很大不同(当然也可能和译本有关)。 
另,这本书老师可以下载到pdf版的: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3-6-6 22:47:20 | 显示全部楼层

回复 7# 远风 的帖子

嗯,是看到“情节构思……没位置”的时候,才想起陆机这段,因其谈创作过程开头就提到了“构思”、“表达”。个人倾向认为可以协调这两种似乎矛盾的观点,但似乎也有些勉强,没想很明白。 
老师讲《文赋》,虽只讲了几个段落,还是记忆犹新呀。讲到精彩处,还说“这些都是该背的……” :)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3-6-7 21:14:32 | 显示全部楼层

原帖由 冰问 于 2013-6-6 22:25 发表 呵呵,没有发到人人上,都好久不发日志了,偶尔传点照片。:) “论写作”前半部分讲的内容让我想起了很多当时论文写作课上老师讲到的、或是课下大家论坛上讨论到的内容。也有些和《余光中谈翻译》中讲到的东西 ...

 

谢谢!既然已经写了,还是争取让更多的人看到吧,不妨在人人上发一篇日志:)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小黑屋|手机版|水云间

GMT+8, 2024-3-29 02:52 , Processed in 0.040843 second(s), 20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