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云间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查看: 4103|回复: 11

[语 言 学] 请教一个语言学的问题,关于“变调”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3-6-12 16:49:50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今天给韩国学生口语考试,发现一个有趣的现象,就是当学生按照标准答案回答说“我是韩国人”,且按照标准声调一字一顿地用二声念出“韩国人”三个字时,我听着反而觉得怪异。学生走后,我自己反复地念这个句子,发现自己在念“韩国人”这个词时,会有轻微的变调,并不全是标准的二声。现在要问的是,各位念这个词时,有变调吗?如果有,请问语言学专业的几位,这种轻微变调是普遍现象么?语言学界对此有何说法?

发表于 2013-6-12 18:35:59 | 显示全部楼层

在自然语流中“韩国人”、“展览馆”、“打老虎”等等几个同声调相连的词语都存在变调现象,这种变调是普遍存在的,这跟人对发音的省力顺口、韵律的优美顿挫的追求有关;只不过有些变调明显,比如“一”、“不”等等,有些不太明显,不仔细分辨不容易觉察。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3-6-12 18:40:07 | 显示全部楼层
围观学习!其实我也遇到过相似的情况。具体表现是:我写好一个句子,带着学生念。念完了,有的学生会问,如果用正常语速,中国人怎么念这个句子。我就“表演”了一下。之后学生普遍的反应是:为啥跟我们刚才念的不一样??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3-6-12 19:33:28 | 显示全部楼层

回复 2# 木兰晓芙 的帖子

大四上才修过现代汉语,所以老师说的“展览馆”、“打老虎”这两个例子似乎在记忆里还是比较新鲜的。印象中“展览馆“前两个上声都要变为阳平,”打老虎“要变为半上声+阳平+上声了。但是对”韩国人“这类词的变调却没有什么印象,一字一顿读起来确实有点怪,会不会和重音,节奏有点关系?(感觉自然点读起来会有点强调”韩“的音,这个字的占位时间也相对长一点。)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3-6-12 21:33:07 | 显示全部楼层

回复 1#白水、3# 罗勒 、4#冰问的帖子

(1)自然会话中的音变现象包括声调和拼音字母的同化、异化、弱化、加音、脱落等现象。简单说,指的是人们为了发音的迅速顺口而在日常会话中经常发生的语音变化,比如同化的例子:棉袍、面壁与棉花、面团,其中第一音节的尾音“n”因为受到后面音节首字母的影响其发音常常是不同的,但不是必须不同,当你读书或者说话时可能发成“n”,也可能读成“m”;自然语流中的“啊”,位于句子末尾时仔细分辨它有不同的发音,“真美啊”、“真甜啊“、”真好啊“、”真香啊”,各个发音都是不同的,属于加音现象,但也是因人、因具体情况(比如自然状态和强调语气下就可能是不一样的)而异。“打老虎”“展览馆”属于声调的异化现象。 
(2)“韩国人”在实际发音中的变化,我觉得既存在“国”字音值音长的变化(异化现象),也是“国”主要元音弱化的结果。
(3)概括来说,这些语流音变现象不是必然发生的,属于临时性的、不稳定的音变,不是语言本体的实质性变化。

评分

参与人数 2威望 +20 贡献 +20 收起 理由
罗勒 + 10 谢谢老师解答!
白水 + 10 + 20 谢谢解答!

查看全部评分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3-6-12 22:35:30 | 显示全部楼层

原帖由 木兰晓芙 于 2013-6-12 21:33 发表 (1)自然会话中的音变现象包括声调和拼音字母的同化、异化、弱化、脱落等现象。简单说,指的是人们为了发音的迅速顺口而在日常会话中经常发生的语音变化,比如同化的例子:棉袍、面壁与棉花、面团,其中第一音节的尾 ...

 

大致明白了,谢谢!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3-6-13 03:35:36 | 显示全部楼层
谢谢老师,基本明白了。还有个问题想请教一下:是不是汉语里的音变现象不易察觉的原因和我们使用的是表意文字而不是表音文字相关呢?比如葡语里有个词estou,大概可以理解为英语的"I am",除了正式的书籍、报刊、公文之类的场合,平时大家都会按照习惯上的读音来写成tou(葡萄牙)或者tô(巴西),比如发电子邮件,网上聊天,手机短信等等。因为在口语中,没有人会把estou念全,都念成tou或者tô。同时,我们也能看出,巴西人和葡萄牙人在说这个词的时候,发音也是不一样的。而这种音变很容易体现在纸面上,似乎比汉字来得要直观。当然,我理解老师说的音变现象,会比我说的这种情况更复杂,比如estou后面接的词的不同,tou或者tô的发音都会有相应变化;而且每个人的发音习惯也不太一样。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3-6-13 10:26:52 | 显示全部楼层

原帖由 罗勒 于 2013-6-13 03:35 发表 谢谢老师,基本明白了。还有个问题想请教一下:是不是汉语里的音变现象不易察觉的原因和我们使用的是表意文字而不是表音文字相关呢?

 

可能有一定关系吧。除非为这新的音变配了新的字,如“不可”合成的“叵”,“怎生”合成的“争”,“这样子”合成的“酱紫”:)又如木兰说的“自然语流中的‘啊’,位于句子末尾时仔细分辨它有不同的发音,‘真美啊’、‘真甜啊’、‘真好啊’、‘真香啊’,各个发音都是不同的”,我的印象里,感叹句尾的“呀”、“哇”、“哪”,其实就是音变后的“啊”的不同写法。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3-6-13 20:43:06 | 显示全部楼层

原帖由 罗勒 于 2013-6-13 03:35 发表          是不是汉语里的音变现象不易察觉的原因和我们使用的是表意文字而不是表音文字相关呢?比如葡语里有个词estou,大概可以理解为英语的"I am",除了正式的书籍、报刊、公文之类的场合,平时大家都会按照习惯上的读音来写成tou(葡萄牙)或者tô(巴西),比如发电子邮件,网上聊天,手机短信等等。因为在口语中,没有人会把estou念全,都念成tou或者tô。同时,我们也能看出,巴西人和葡萄牙人在说这个词的时候,发音也是不一样的。而这种音变很容易体现在纸面上,似乎比汉字来得要直观。当然,我理解老师说的音变现象,会比我说的这种情况更复杂,比如estou后面接的词的不同,tou或者tô的发音都会有相应变化;而且每个人的发音习惯也不太一样。 

 

你说得有道理,音变的结果有可能引起文字的改变,比如可能按照实际发音造新字,白水老师举的“叵”“争”,还有“甭”、“孬”都是,你说的葡语中的estou写法的变化也是个好例子,但更多的情况是音变没有反映在文字层面上,不管是表意文字还是表音文字,比如英语中的dogs与books,s实际发音不同但字面上的写法完全相同,葡语中也一定会有不少这样的例子,你可以仔细体会体会;所以说我们想学好外语、说一口地道的外语,不是件容易的事嘛。

还有重要的一点,语流音变属于语言现象,与文字是两个层面,切记区分,不管日常书写的是表意文字还是表音文字,人们都希望交谈时迅捷顺口、省时省力(有时还要讲究韵律和谐优美),这种追求则是一致的。

 

 

评分

参与人数 1威望 +10 收起 理由
罗勒 + 10 谢谢老师!!

查看全部评分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3-6-13 20:51:57 | 显示全部楼层

原帖由 白水 于 2013-6-13 10:26 发表   又如木兰说的“自然语流中的‘啊’,位于句子末尾时仔细分辨它有不同的发音,‘ ...

 

是这样,“哇”、“哪”、“呀”这些字可以准确表明“啊”在某句话中音变后的实际读音。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小黑屋|手机版|水云间

GMT+8, 2025-5-15 08:51 , Processed in 0.064203 second(s), 17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