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云间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查看: 13124|回复: 42

[思 想] 旅行中的文艺学:之“九马画山”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3-10-7 17:40:41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一、             作为图像的自然景观

“自古山如画,如今画似山。马图呈九首,奇物在人间。”

这是清代诗人徐沄的诗句,说的是广西桂林漓江一个著名景区——九马画山。九马画山矗立于漓江边,位于兴坪镇西北四公里,是一块高四百米、宽二百米的巨大石壁。在当地亦有民谣流传歌曰:马郎,看马郎,问你神马几多双?看出七匹中榜眼,看出九匹状元郎。时至今日,不管中不中状元,游人乘舟漓江过画山时大多总要抓紧时间数一数到底有几匹马在那石壁上的。“九马画山”俨然成为桂林山水的代表性景点。据说,近年来有位重庆游客无意中智慧地发现“九马画山”的另一个“秘密”:当你把脖子歪成90度模式横看过去,你会发现整个石壁上沿的起伏弧线其实是一张巨大的人脸,当然,因为鼻子较高较大,此脸被决定为一名外籍人士,遂起名“画山隐士”,解释成九马的作者;另据说还发现类似的一张脸,这回是个女的,名为“九马画士”。这对于“九马画山”的思路来说无疑是锦上添花。那位重庆游客因此也得到当地旅游部门1000元奖励。游客增加了节目、旅游部门增加了收入,发现者亦有奖励,可谓皆大欢喜。本来,自然景观旅行若从简单处说,也就是走走停停走走。现在,给你了“难题”:你得去辨认、去数数,然后大家还要比一比,这就添加了互动,增加了许多乐子和话题。

不过忽然想到,此非孤例。寻思自己有限的几次自然风光旅行中,几乎每一处都会有这种辨认图像的支柱性景点。比如,东北镜泊湖上游历时除了要看邓公的疗养别墅,还有一个要紧节目就是要拿捏角度将几片远山辨认出毛公卧像,成功的欣喜不虚此行,失败的只恨自己与伟人无缘;新疆“魔鬼城”雅丹风蚀地貌里,在导游引导下于那无数或大或小的地表突起展开各种辨认图像工作无疑成了此景点的核心看点;台湾野柳地质公园中的风蚀女王头像更是登上了台湾旅游局官方宣传册子的封面,据说因为那女王的脖子因为快被风蚀得断了,更使得头像附近的栈道被实行了管制,游人排着长队依次与女王亲密拍照,就算你不想拍也很难过去,人家会以为你想加塞;同是此次广西行的巴马天坑景观的终极景点亦是被射灯打成五颜六色的一群巨大钟乳石,它被有些导游称为“海底珊瑚世界”并被骄傲地印在门票上。如此等等。此外,还想到人文景观的一例:台北故宫主建三层左右走廊各陈一号称该馆镇馆之宝的物品,左边是白菜五花肉(翡翠白菜、玛瑙石肉),右边是毛公鼎。先来到毛公鼎前,环境清静,观者散疏;复去那一边,还未拐弯已闻人声鼎沸。好几名警察在维持秩序,密密人群以白菜五花肉的玻璃保护罩为圆心挤成一张饼,想来都是吃的,倒也颇为应景。

这里无意贬低这种图像辨认式景点观览方式,只是将之作为一种事实集中提出以期简要探讨其发生机制;以及与此相对还有没有别种自然风光欣赏方式?其发生机制又如何?

实际上,自然景观之图像化的背后隐含着重大的理论问题,并且深刻涉及中西之辨、古今之争。搞清这个问题对当下社会以及全球化世界发展中的问题能给予某种启迪。为了贴合暑期教师社会实践的教学与实践相结合的倡导,现拟以自己所授专业课程《西方文论》为平台,讨论“作为图像的自然景观”的发生机制。

二、             《西方文论》中的“构成

“作为图像的自然景观”其发生机制在西方文论中由来有自。古希腊时期,亚里士多德著名的“形式-质料”说是它的理论渊源,同时“形式-质料”也是西方人把握世界的一种主流体验方式。直到今天,它与科学主义的分析-综合方法又相互结合,形成既左右审美体验又主导科学精神的基本方式。中世纪之后,复兴中的欧洲文化迎来了其审美创作上的高峰。代表性人物为达·芬奇。达·芬奇的包括绘画在内的各种成就在此不必细说。我们可以留意其为研究绘画所作的学术笔记《画论》。其主要精神是确定绘画就是光影、明暗、深度等各种绘画元素的构成体,并称绘画就是一门科学。经过文艺复兴的洗礼,西方文论在德国古典哲学那里迎来其古典时期的最高峰,其中最重要代表人物要算康德。康德在《判断力批判》中鲜明提出审美在于“形式”。他将素描推至极高位置,因为素描是使事物形式出来的决定因素。与此同时类似拂过毛孔的夏日微风之类被其归入“魅力”而与“美”有所分别。进入19世纪,西方思想终于迎来其最大的异数,这就是尼采。尼采敏锐发现西方传统中的形式构成的美学思想之了无生气,不过其狂颠式解决方式并不成功(可与梵高相互印证)。20世纪初以《逻辑研究》奠定其现象学鼻祖地位的胡塞尔把“构成”学说带到更为清晰透明的境地。胡塞尔在意向分析中使用了“感觉材料-立义”模式。即,一堆杂乱的、混沌的感觉材料被激活而立义成为一个意向对象。立义(Auffassung),它的前缀“auf-”是“向上”的意思,词干“fassen”则具有“把握”、“理解”的意思。我们不难看出,汉语中“立”具有“挺立”、“超拔向上”的意思;“义”,不言而喻就是“意义”、“明晰的意义”。“立-义”合在一起就是“从……中挺立向上而得到、把握到明确意义”的意思。这种感觉材料被激活而成为某个“对象”的思想某种意义上是胡塞尔的学术思想的基础。它把所有对象都解释成一种“被构造”。它打破了对象的“现成性”,可以说把源自古希腊时代的形式-质料说牵引到了一个新境地。也正因此,现象学之“象之所现”才得以成立。我们在第一节所具诸例可以说都是这个现象学构成说的例证。构成,是人的一种基本机制。

不过,大约十年前我在构思博士论文时“不小心”碰到了例外。所有西洋画都可以运用构成说去解释,只是中国书法不可以。当时限于学养阅历,我无法两全,于是选择对这个例外进行回避。现在看来,这个“例外”牵出的是西洋人从未在理论上自觉的一片新境——有别于构成,名为“生成”。下面我仍然利用自己所上课程《书法艺术》简要讲解“生成”。

三、             《书法艺术》中的“生成”

为什么构成学说不能运用到书法?这与另一个问题密切相关:为什么独独中国书法会成为举世公认的艺术(而且是地位极高的艺术)?

这第二个问题在当前学界仍有争论。我对此问题的回答是:书法是生成性艺术(有别于构成性艺术)。我的《书法艺术》首讲就要与学生讨论此问题。我通常会讲一个真实的故事。以前,我的课上有一位俄国姑娘。看得出来她是位要求严格、做事认真的好学生。课程进入临写阶段后,有一次课下她跟我聊起来:“老师,我的姥姥说我是神经病。”“怎么?”“她说我写几个汉字要用好几个小时。”听起来好认真,好感动。可我很快发现了事情的真相:这位学生的“写法”是,先用铅笔仔细打底稿,然后用笔尖蘸枯墨一点一点堆出字形。所以她的“作品”打眼一看安静、精致,但又会觉得有些说不出的别扭。(特意把“作品”二字打引号是因为与其说作品,不如说是做品。做是纯粹人为,作中含着性情自然的种子。具体参见去年暑期实践拙文《文质新疆》)。这个极端例子反映出两方面问题:一方面是文化差异,一方面是难易。就文化差异而言,俄国是文化传统意义上的欧洲国家,具有强大的西洋画传统。这个传统的背后就是我们上一节讨论的“构成”式的艺术体验。在油画中,我们不妨称之为“颜料堆积法”。这与中国书法所表征的艺术体验大异其趣。就难易而言,这位学生的做法虽然费劲,但之所以选择这种费劲归底还是因为它较简单。所以,书法看起来一气呵成,费时较短(无法想象历史上任何一个书写作品会象《最后的晚餐》那样花费十几年),但同时又那么难。在这难易之间的恍惚处,中国艺术的秘密才慢慢显露出来。正所谓“乐也者,何其难哉!无处可寻。乐也者,何其易哉!当下即生!然其果难乎?果易乎?”(参见09年暑期实践拙文《乐与教》)。与“颜料堆积法”相对,书法所体现的可谓“线条成象法”。虽说书法亦有结体、章法等不能离开构成的要素,但毋庸置疑书法最重要元素就是笔法(结构好笔法不好,根本不入流。相反,笔法好结构瑕疵的一流书家就不少了,比如黄庭坚。结构笔法俱好者当登巅峰,比如王羲之,献之稍逊其父者仍在笔法)。当我们去欣赏范本法帖时,我们是循着线条的走动感受线条的快慢、刚柔、轻重、提按,或潇洒、或遒劲、或稚真、或老辣、或干脆清亮、或徘徊糯弹。一句话。在线条中可以看到某种性情的生命。这种随线条腾跃行走而看到的性情生命就叫做“象”。因此,书法可谓“线条成象法”。类似地,中国画亦必须以线条成象法为主导才可能臻于一流。甄别一流中国画的不二条件首推线条。就像人腾起时跃动的弧线、就像人入水时划出的波纹,书法作品亦是在书家以笔行走时在纸上留下的足迹。循此或断或连、似连还断的足迹一路重走过去,会心者自会得当年英雄身姿风致、得其气象。因此无论从诉求对象、还是行事方式来看,构成与生成都大异其趣。此遂使中国艺术、中国精神卓立于世。

四、             生成象,构成形

中国古典对生成与构成之区别是很敏锐的。这也反映在其对“象”与“形”的敏感分判上。《老子》有云:“大象无形”。《易经》有云:“在天成象,在地成形。”老子之“大象”正可以“常无欲以观其妙。常有欲以观其徼。此两者同出而异名,同谓之玄”解。即“象”关涉的是情志的纯洁平静(妙)与明朗抒达(徼)的往复浑成(玄同,可简解为节奏性)。《易经》更将象与形讲到了天地乾坤之大端大别。天乾是指弥漫宇宙中的那么一股子生机活劲(“乾知大始”),地坤是指一切凝定成形的万事万物包括地理环境道路阡陌(“坤作成物”)。循《易经》启示,儒家典籍《乐记》又有“春作夏长,仁也。秋敛冬藏,义也。仁近于乐,义近于礼。乐者敦和,率神而从天,礼者别宜,居鬼而从地。”此处的仁与义、乐与礼显然也分别同于前指两端。此处将仁与乐讲到一起尤是贴切。按孔子本人讲法:“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乐本就是其悟道成就的大成所在(闻韶大悟)。以此,乐学与仁学便统一起来。对乐的领悟,孔子又与老子异曲共鸣。子曰:“乐其可知也,始作翕如也,从之,纯如也,皦如也,繹如也,以成。”此处纯如通无欲之妙,皦如通有欲之徼,繹如通玄同。说的也是性情生命的纯真与活泼、平静与抒达,以及纯真与活泼之间、或平静与抒达之间的至关重要的往复时机节奏(音乐的节奏秘密正从此处发藴!)。简单说正是“生-机”二字。此为生成、此为象,此为天,此为自然。它指向性情的收放有节。而“构成形”更多指向认知(佛家唯识宗讲心意识有三分:了别、思量、集起,其了别与思量大致可对应于构成形的认知,而集起则大致对应于生成象。这个集起之心亦是唯识宗最为看重的阿赖耶识)。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对人生而言,认知向度重要性不如好恶向度(价值向度),而好恶向度的境界大成乃是好之发端的纯真(兴于诗)与好的收放有节(成于乐)。此“生成象”为人中之天(所谓天人合一,其天并非指人之外的天,而恰是人中之天性)。人外之天则为《易经》所言:鼓之风雷、润之风雨、日月运行、寒来暑往云谓(天地的生机收放、季节乐感)。于此寒暑滋敛、光影照遮、风雨吹润、云雷拂鼓下,大地景色便着了“天色”。有别于构成形,生成象的自然风物欣赏便是“人中天”与“人外天”的精气鼓荡、元神相与,合于庄子所说“独与天地精神往来”,亦契于孟子所言“夫君子,所过者化,所存者神,上下与天地同流”。以此回览篇首所列诸景:或可于漓江泛舟处临风观千山踊跃、暖波浅底、迎光山如黛、回望翠满峰;或可于镜泊夜半听虫鸣浪汩岸、望一水镀银鳞;或可于新疆戈壁品天色荒凉何辽阔,巨石沉落乌云卷;或可于台北野柳得天青浪白礁石黑,海风如刀衣襟斜。若得天色滋敛鼓动润色节奏,凡景亦成佳处。苏子《记承天寺夜游》之“积水空明、藻荇交横”盖左证也。生成象、构成形。于此中轻重关键,我曾有两句话通俗之:“最美的景色是天色,最美的颜色是气色。”由“九马画山”所引出的这一段游思诚然是个文艺学话题。不过,它于以3D打印为例的科学一元论的限度反省、于生态文明走出狭隘环保经济的视域扩展、于坚持梦想的顽强与勉强的分寸甄别或许亦有参考意义。

 

[ 本帖最后由 屋子 于 2013-10-7 18:08 编辑 ]

评分

参与人数 1文采 +5 收起 理由
木耳 + 5 文质彬彬

查看全部评分

发表于 2013-10-8 12:14:42 | 显示全部楼层
屋兄大作,篇幅不长,容量不小,容细品。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3-10-8 13:24:25 | 显示全部楼层
生成,非常赞同。 俄罗斯姑娘的做法,的确第一次听说,非常有意思。其中也可见他山之石之意。我们认为理所当然的东西原来会有人做出完全不同的理解。

评分

参与人数 1贡献 -10 收起 理由
白水 -10 当班管理员失职

查看全部评分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3-10-8 16:29:00 | 显示全部楼层
这是屋君今年参加暑期教师社会实践活动交的“作”业吧,看得出,与名帖《乐与教》等精神一脉相承。想起在少林寺旅游时,导游也是将之图像化,让大家想像远方的山峦、寺院中的树枝、山洞中的石壁像这个像那个,感觉到看到的游客就会有好运气,看不出来的游客就会觉得有些沮丧。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3-10-9 12:29:09 | 显示全部楼层
屋师力作,不同凡响,前后相连,宏境渐开,真令读者大开眼界。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3-10-9 12:32:52 | 显示全部楼层
看了白水师和灵儿的中医析辨帖后,觉得是否中医也可以用“生成”说来解释?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3-10-9 12:39:56 | 显示全部楼层
原帖由 远风 于 2013-10-8 13:24 发表 生成,非常赞同。 俄罗斯姑娘的做法,的确第一次听说,非常有意思。其中也可见他山之石之意。我们认为理所当然的东西原来会有人做出完全不同的理解。

昨天你是当班管理员,回帖之外,怎么没操作加精,还要待木兰来做?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3-10-9 12:49:11 | 显示全部楼层
屋兄大文已拜读,篇幅不长,但思想的密度相当大,我只能说读了有启发,其中精义还未能完全领会,容后再读。

另外,说到书法,想到在韩国看到的一些作品。韩国的书艺本就是从中国的书法而来,古代朝鲜的文人墨客都以其来书写汉字,但现代韩国人也有不少用其来书写韩文,写的是表音字符,但笔法却是传统书法,如http://ishuiyunjian.com/viewthread.php?tid=4572&extra=page%3D1  屋兄如有兴趣,不妨一观。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3-10-9 17:52:58 | 显示全部楼层

原帖由 古小即 于 2013-10-8 12:14 发表 屋兄大作,篇幅不长,容量不小,容细品。

胡兄客气,请批评为是。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3-10-9 17:57:23 | 显示全部楼层

原帖由 远风 于 2013-10-8 13:24 发表 俄罗斯姑娘的做法,的确第一次听说,非常有意思。其中也可见他山之石之意。我们认为理所当然的东西原来会有人做出完全不同的理解。

其实他山之石的做法咱也古已有之。双钩刻石是也。据说宫廷中有皇帝为存副本也要求工匠以此法复制书法作品。不过制作者于其中体验与书法书写根本不同。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小黑屋|手机版|水云间

GMT+8, 2024-4-26 11:27 , Processed in 0.047858 second(s), 21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