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当时读时候的情境大概忘记了,一个作品的阅读,应该和读者的心态和所处的环境以及年龄阅历有关。不知道文学作品分析法中的,读者分析法,是不是将上述的划分到作品的“语境”中来分析。如果记得当时的语境,可能解释一二。但是现在和古小即(白水兄批评我瞎叫大家伙的ID了,囧。不知道怎么叫了,白水君,以后怎么称呼大家才好?)《读者》观点相似。
看来读书记笔记的习惯还是要有的。白水君在帖子中也提了。不过记得当时卡佛和海明威的作品一起看的,现在对于《白象般的群山》印象到时更深。记得萨特有专门的论证。古小即兄要是感兴趣,我可以找一下。看来好的作品就是好的作品。
2,在小R的帖子里提到这篇文章,因为当时看那一日的感觉,让我觉得似乎有什么文章类似。《大众力学》,这个题目确实很好,如古小即兄所言。但是仔细一琢磨,这个题目透着古怪,虽然乍看中规中矩像个质朴的物理学家,大众力学嘛,无外乎一些常识之类的。但是读了故事,你要是记性不好,甚至忘记了什么大众力学。但是作者高明就在此,当你想起还有个什么“大众力学”时,哇!这就给小说营造了可读性。
A,里面物体的衰落,大众力学 B 被争抢的小孩,结果没有点明,但是会不会“大众力学”?想象的空间被造了出来 C里面夫妻争吵的原因,没有交代,但是大众力学?是不是人的心也会在日常琐事中摔碎,不管他们曾经多么牢固,都逃不过这简单到被忽略的常识。 D 他们的心如果是大众力学的原因,摔坏了,那么之前呢?小说的可读性强了起来。让人忍不住幻想一番,他们之前的甜蜜。而现在的争吵越加激烈,似乎,幻想中的甜蜜越甜。 E 回到故事本身。你仔细一想,发现这个故事其实一点都不好。自己甚至什么都没有记住。但是你会惊讶于这么直白的叙述竟然引起自己的一番联想和思考。会觉得这个故事也没那么糟糕。可有可无。但是常识,不也是在日常生活中可有可无吗?大众力学……这可有可无,不是说它会在消失和出现间逡巡,而是在关键时刻才会闪现,而在日常中隐没。
哇,你不得不佩服作者了。也许他只是想讲一下常识的重要性,于是选了大众力学,但是没有像物理学家那样告诉你前后所以,而是一个再平常不过的故事搞定了一切。 卡佛。 你们为什么不跳舞也是这样,当我们谈论爱情我们在讲什么也是这样,甚至一件有益的小事也是如此。
不过,可能也有他所不喜欢的编辑,戈登·里什,有关。 这个在白水君法的帖子《美丽的错误》中,我的回帖有相关信息,对卡佛以及他和编辑的所谓“美丽错误”(应该是读者 卡佛 编辑 三者间的美丽错误)感兴趣,可以看看。
3感谢行香子,你分享的链接之前买书看了,但是忘记了,现在又回顾了一遍,并且有新的所获。感谢。
[ 本帖最后由 西贝惑 于 2014-11-29 00:19 编辑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