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云间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查看: 6609|回复: 28

[语 言 学] 你还会讲家乡话吗?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4-2-21 13:11:42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刚发现今天,2月21日,是2014年的世界母语日,又一个不平常的星期五。转过来一篇文章;各位今日可以回想一下自己的家乡话还会不会说,说得地道不地道了。
        “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无改鬓毛衰。”你知道世界上有7000多种语言吗?而每两周就会消失一种!今天是世界母语日,你是否还会说自己的母语。还是如很多人一般,早已“跑调”或“不知乡音为何物”?
        昨日,记者随机走访了多位15岁到33岁的年轻人,发现许多生活在昆明的云南人虽然还说方言,但不少已经跑调串味,而少数民族语言更是变成了“罕见的语言”。
记者走访
地方方言有点串味
        事例1:在广州读了4年大学,又在昆明工作3年的郭小姐,发现自己已经不敢说会讲家乡话了。“原来没有太意识到,但今年过年回澄江,同学聚会用方言聊天,我才说了几句,他们问我在说哪的话,我就晕了,虽在昆明说方言的时候也挺多,但可能接触的人比较杂,就不知道方言说得准不准了。”
        事例2:普同学在云南民族大学读书,是普洱人,尽管读书讲普通话,但是回家肯定说家乡话,“很亲切,也很好听。我们在普洱跳竹竿舞、做游戏的时候,都会唱普洱话的童谣民歌。”
         事例3:唐先生是在昆明生活了10年的曲靖马龙人,如今他的方言已经变成了“昆曲话”,“因为我们单位同事主要是昆明人居多,大家讲的都是昆明话,受整个环境的影响,曲靖的口音就慢慢淡了下来,甚至有时候给老家打电话,偶尔还会不太听得懂老家的话,我说的一些词也变了。”
母语现状
民族语言变得稀缺
        “我还是会讲自己民族语言的,‘劳拉’是见面打招呼‘来了’的意思,‘达家’是非常好的意思,但是我现在周围的朋友却不会说自己的民族语言了。”今年32岁的扎尔是拉祜族,他说因为自己的生长环境,所以他还会说母语,但是他发现自己的不少同胞已经遗忘了本民族语言,“有的是一句话都不会说,从小到大都没说过,我觉得这是有点忘本,但是也没办法。”
        在记者采访的包括彝族、白族、傣族、傈僳族等8个少数民族的50多位同胞中,只有十多位会讲本民族语言。一位来自贡山的怒族大学生,唯一会讲的民族语言却是傈僳语,“我周围生活的大多是傈僳族,怒族很分散,所以包括我父母也都是讲傈僳语。”

专家观点
少数民族语言亟待保护
       “有一次我给学生讲《楚辞》,还特意叫了湖南湖北的学生,我说你们是楚人,用家乡话来读读《楚辞》,但是他们站起来说不会讲方言。”云南大学人文学院教授、硕士生导师余建忠说,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家乡,从小生长在那说着父母爷爷奶奶教的语言,“当你在外,突然听到自己家乡的方言会很亲切,是不可替代的,确实包含着浓浓的乡情,每个人都不能忘了自己的乡音。”
       不过,余建忠认为,方言与普通话并不矛盾,“在不忘乡音,保持乡音的前提下,还是要说好普通话,我发现云南有很多小学生张口说的都是马普,以为马普就是普通话,这要引起家长和老师的注意。要不我们云南人出去讲普通话,就没有其他地方的人讲得标准。”
       “更重要的问题是,现在好多少数民族学生都不会说自己的母语,这个才应该引起更多人重视,我在云大上课时,都希望少数民族同学能讲讲他们的文化特色,用他们的母语说说话,但是有相当比例的少数民族同学都不会说,尤其是在城市里长大的少数民族同学,会讲自己语言的人很少。我觉得这很可惜,少数民族的语言不能失传,亟待保护。”

 楼主| 发表于 2014-2-21 13:16:03 | 显示全部楼层
我自己现在已经不能说一口字正腔圆的河南话了,虽然连最土的家乡话词语都能听得懂、都能想得起来。与家乡话开始疏离,起因就是来北京上大学,以前一直说河南话的。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4-2-21 15:02:55 | 显示全部楼层
5岁的时候从农村老家搬到市区,插班进了一个幼儿园,由于一直说家乡话,幼儿园里的小朋友们都笑话我,觉得我很土,不跟我一起玩,连老师们之间都称呼我傻大个(小时候个子还是挺高的,小学低年级时生长停滞了一段,高年级又长起来了),也就是因为这个我在幼儿园只待了一个月就死活不再去了。但是从那之后,我自己也觉得乡音很土,在之后相当相当长的时间内,我都是尽量避免乡音的。直到大学之后,才慢慢意识到各种方言的存在有多么重要。 

现在想想,5岁的时候,我能用家乡话背出将近一百首诗词,幼儿园里一口普通话的小孩子们真的都比我强么?
[ 本帖最后由 寒凝 于 2014-2-21 15:12 编辑 ]

评分

参与人数 1金钱 +3 收起 理由
木兰晓芙 + 3 最后一句,好!

查看全部评分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4-2-21 18:30:07 | 显示全部楼层
同化、变异、融合、消亡,这些变化虽然会另一些学者遗憾,但很难阻挡。个体是很难对抗环境的潜移默化的。1998年我回南开读博,遇见的两个人就很有代表性,一个是安徽人,硕士是在四川读的,所以跟我说普通话,拖着长腔,带着很浓的四川味儿;而跟我同宿舍的另一位倒是四川人,但因为在沈阳读书工作成家,结果说话时东北味儿比我还重得多。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4-2-21 20:33:00 | 显示全部楼层
還會,但越來越差了。現在只會用家鄉話的語音把普通話的句子說出來,很多家鄉話特有的詞組和表達已經不會用了。。。。

我也是容易受環境影響(另一方面也是自覺的模仿和改變,使自己在本地環境中不那麼突兀),從北京回來帶北京腔,從香港回來帶港臺腔,甚至去台灣一週迴來被人誤認為是台灣人。。。。
現在英語還沒說好呢就開始帶上蘇格蘭口音的味兒了。。。。不好聽。。。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4-2-21 21:20:51 | 显示全部楼层
一直认为,不能用公共财政资金去保护方言。至于个别人想学爱学,那是自由。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4-2-21 21:21:45 | 显示全部楼层
在各种形式的地方保护主义中,方言是最为隐蔽同时也是流毒最深的一种。当然,方言也有很多好处,那些提倡保护方言的人说的很多都对。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4-2-21 21:34:17 | 显示全部楼层

原帖由 木耳 于 2014-2-21 21:20 发表 一直认为,不能用公共财政资金去保护方言。至于个别人想学爱学,那是自由。


研究西夏文,和扶持少数民族语言教育,也要用公共财政资金,你对这些怎么看?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4-2-21 22:07:02 | 显示全部楼层
这次回家待得尤其久,所以也就发现自己有很多家乡话的表达都不太用了。
所以我尽力趁着在家里的时间多听大人说话,经常被一些个别的词语吸引。
比如我习惯说“拉肚子”,我妈妈习惯说“泻肚子”。。这个词出现好几次,因为过年大家都吃伤了。。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4-2-21 22:38:45 | 显示全部楼层
原帖由 白水 于 2014-2-21 21:34 发表 研究西夏文,和扶持少数民族语言教育,也要用公共财政资金,你对这些怎么看?
研究西夏文,不属于这里讨论的保护方言的话题。少数民族语言,跟方言也不是一回事,这是另一种语言了,而且这牵扯到民族问题。这个问题比较敏感和复杂,需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如果拿一个历史上的例子来讲的话,我特别佩服凯末尔,他几乎以一己之力使这个亚洲的伊斯兰国家跻身于基督教的欧洲世界,而很重要的一条,恐怕就是他改革语言了吧。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小黑屋|手机版|水云间

GMT+8, 2025-5-14 23:30 , Processed in 0.085876 second(s), 25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