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云间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查看: 1985|回复: 2

[语 言 学] 【转帖】张政烺自述:我与古文字学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4-5-14 16:33:39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张政烺自述:我与古文字学》,来自凤凰读书,http://book.ifeng.com/xinshushoufa/n001/detail_2012_04/19/14005795_0.shtml

文章很长,一万四千多字,想分成几段发上来,但是显得太凌乱了。传了附件,有兴趣的可以下载看看。

张政烺自述.pdf

313.5 KB, 下载次数: 307

发表于 2014-5-14 18:36:30 | 显示全部楼层
谢谢光华君转载!看了大部分,张先生在文章中详细回顾了自己几十年进行古文字研究的学术历程,很多论述令我获益。 谨摘录几段如下: 
(1)进入北大历史系之后所读古书越多,越认识到:我国历史悠久,古代流传下来的书籍有的是经过口授、传钞的,可以发生错漏,印刷术发明之前有错简、丢简的,刻印也可以出错,这是外在的问题。对于同一事物的记载,各家及其流派有各自的主张,同一部书的注疏者们也会各有己见,还有语义字义的流变、方言音义的差异等等,问题是说不尽的。要把时隔几千年的历史认识清楚,相当困难。地下埋藏的古文字是最真实的史料,而且也有古书中所没有的史料,但是它们只有经过整理和考释才能发挥作用。这就使我很自然地把古文字学和史学融为一体。从那时起步,几十年间,我致力于以古文字学的理论和方法考释甲骨文、金文、陶文(包括砖瓦文)、简帛、石刻与玺印文字,辅之以各类古代字书,追求中国文字的形、音、义发展演变的真迹,为的是解决一些历史上的问题。 
(2)“古文字的考释是一项应以极严谨的科学态度来对待的学问。首先是要对文字形体结构、偏旁做精细的分析、比较,然后参考《说文》,并取征于时代接近的、已识的古文字的偏旁,以推定其字义与读音。但其结果是否得当,还必须引入含有此文字的文献与甲骨刻辞或铜器铭文的具体语句中,务求其通畅。这一实践检验过程是不可缺少的。
 (3)“记得当一九九七年牛年到来之际,我应《中国社会科学院通讯》的要求,在上面题了一句题辞:“以牛的勤恳、踏实的精神,为两个文明做出贡献。”这既是我几十年作学问的经历体会,也是与学界的同仁们共勉之语。在治学方面,无论是治古文字学还是其他学问都不仅要勤奋,也要有扎实的、严谨的好学风,只有这样才可能于学术事业发展真正有所贡献。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4-5-15 11:42:48 | 显示全部楼层
文长,昨晚看了大约有三分之一,还是有很多感触。如果是几年前在水云间读到的这篇东西,可能也只是膜拜一下牛人,但近来写了一篇文献校注订误的文章,又读了张舜徽《中国文献学》中的部分章节,再来看光华君推荐的这篇文章,感受就丰富了很多。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小黑屋|手机版|水云间

GMT+8, 2025-5-15 06:01 , Processed in 0.067907 second(s), 19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