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云间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查看: 3976|回复: 14

[文 学] 转王朔:我看金庸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4-10-9 21:22:17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原本不知道王朔有这篇,最近先看到金庸先生对《我看金庸》的反应以及王朔对金庸反应的反应,才找来《我看金庸》看的。金庸是我们论坛的相熟的朋友,想必大家都已经很熟悉这篇了,这学期读书会要讨论王朔,那我还是转过来,提供一些资料吧。
      金庸的东西我原来没看过,只知道那是一个住在香港写武侠的浙江人。按我过去傻傲傻傲的观念,港台作家的东西都是不入流的,他们的作品只有两大宗:言情和武侠,一个滥情幼稚,一个胡编乱造,都不叫个东西。尤其是武侠,本是旧小说一种,八十年代新思潮风起云涌,人人惟恐不前卫,看那个有如穿缅挡裤戴瓜皮帽,自己先觉得跌份。那时我看人是有个尺子的,谁读琼瑶金庸谁就叫没品佼,一概看不起。琼瑶是牢牢钉在低幼的刻度上,她的拥戴者一直没超出中学年龄,说起喜欢的话也是嫩声傲气,也就是一帮歌迷捍卫自己的偶像。她是有后来者的,大陆港台大批小女人出道,把她那一套发扬光大。现在那些玩情调的女人说起琼瑶都撇嘴,全改张爱玲了。 
  金庸可不一样,读的人越来越多,评价越来越高,有好事者还拉下茅盾添上他,把他列为七大师之一,两方面发生了一些口角。像每个偏执自大的人一样,我也对发生在新闻纸上的评论不屑一顾,只重视周围小圈子朋友的判断,并不在乎他们的社会地位和公众名声。他们中已然有了一些金庸爱好者。有一个人对我说:金庸小说的文字有一种速度感,这是他读其他作家作品感受不到的。有一个人讲:金庸的武侠对人物的塑造是有别于旧武侠的,像韦小宝、段誉这等人物在旧武侠中是根本不可能出现的,近于现代小说中的“反英雄”。更多的人出差带着一套金庸,晚上睡不着就看,第二天眉飞色舞与同好聊个没完,言谈之中也带出一二武术招数,俨然两大高手切磋武学,遇到我们这种金庸盲便讪讪笑道:看个热闹,换换脑子。接着往往也要再三相劝:你也看看你也看看,没那么差。被人劝的次数多了,我也犹豫,要不就找来看看,万一好呢,也别错过去。第一次读金庸的书,书名字还真给忘了,很厚的一本书读了一天实在读不下去,不到一半撂下了。那些故事和人物今天我也想不起来了,只留下一个印象,情节重复,行文啰嗦,永远是见面就打架,一句话能说清楚的偏不说清楚,而且谁也干不掉谁,一到要出人命的时候,就从天下掉下来一个挡横儿的,全部人物都有一些胡乱的深仇大恨,整个故事情节就靠这个推动着。这有什么新鲜的?中国那些旧小说,不论是演义还是色情,都是这个路数,说到底就是个因果报应。初读金庸是一次很糟糕的体验,开始怀疑起那些原本觉得挺高挺有卤的朋友的眼光,这要是好东西,只能说他们是睁眼瞎了。有时不经意露出这怀疑,朋友反唇相讥:你才看半本,没有发言权。 
  再读金庸就是《天龙八部》电视剧播得昏天黑地的时候。无聊的晚上也看了几眼,尽管很难容忍从服装到道具到场景到打斗动作的糊弄和得过且过,有几天还是被剧情带着走了。金庸迷们也不满,说比小说差远了。电视剧糟蹋原作是有传统的,这话我也就信了,看到书店摆着这套书就买了,准备认真学习一下,别老让人说没看过人家东西就乱说话。 
  这套书是七本,捏着鼻子看完了第一本,第二本怎么努也看不动了,一道菜的好坏不必全吃完才能说吧?我得说这金庸师博做的饭以我的口味论都算是没熟,而且选料不新鲜,什么什么都透着一般子搁坏了的哈喇味儿。除了他,我没见一个人敢这么跟自己对付的,上一本怎么写,下一本还这么写,想必是用了心,写小说能犯的臭全犯到了。什么速度感,就是无一句不是现成的套话,三言两语就开打,用密集的动作性场面使你忽略文字,或者说文字通通作废,只起一个临摹画面的作用。他是真好意思从别人的作品中拿人物,一个段誉为何不叫贾宝玉?若说老金还有什么创意,那就是把这情种活活写讨厌了,见一女的就是妹妹,一张嘴就惹祸。老金的想象力真是可怜,幸亏他前边还有个《水浒》,可以让他按着一百单八将的性格往他笔下那些妖魔鬼怪身上贴标签。这老金也是一根筋,按图索骥,开场人物是什么脾气,以后永远都那样,小胡同赶猪直来直去,正的邪的最后一齐皈依佛门,认识上有一提高,这是人物吗?这是画片。 
  就《天龙八部》说,老金从语言到立意基本没脱旧白话小说的俗套。老金大约也是无奈,无论是浙江话还是广东话都入不了文字,只好使死文字做文章,这就限制了他的语言资源,说是白话文,其实等同于文言文。老金也没有显示出过人的语言天赋,前不及施耐庵,后不如贾平凹。按说浙江人尽是河南人,广东话也通古汉语,不至于文字上一无可为。一个作家,对汉语言文字毫无贡献,还不如去印刷厂做个排字工。 
  中国旧小说大都有一个鲜明的主题,那就是以道德的名义杀人,在弘法的幌子下诲淫海盗,这在金庸的小说中也看得很明显。金庸笔下的侠与其说是武术家不如说是罪犯,每一门派即为一伙匪帮。他们为私人恩怨互相仇杀倒也罢了,最不能忍受的是给他们暴行戴上爱国主义大帽子,好像私刑杀人这种事也有正义非正义之分,为了正义哪怕血流成河。越是庙里的和尚越假正经,每动手前必说一些冠冕堂皇的话,比之金老怪那种公然行凶的恶人还要令人反胃。金先生大约是纯为娱乐大众写的这类读物,若要你负起教化民众的大任你一定不肯,那又何必往一些角色脸上苦苦贴金?以你笔下那些人的小心眼儿,不扯千秋大义家国之很他们也打得起来。可能是我不懂,渴望正义也是大众娱乐的目的之一,但我觉得,扯蛋就是扯蛋,非要把蛋扯出个大原则,最恶心。 
  我不相信金庸笔下的那些人物在人类中真实存在过,我指的是这些人物身上的人性那一部分。(故事当然是他瞎编的了)。什么小说,通俗的、纯的都是人类自身的写照,荒诞也是因为人的荒诞在先,总要源自人体的一部分真实,也许是梦魇,也许是幻想,也许病态,可能费解,但决不是空穴来风。只有一种小说跟这都不谈边,那就是坏小说,面儿上看着别提多实了,骨子里完全是牵线木偶,跟着作者的主观意图跑,什么不合理的事只要情节需要就硬干,说起来有名育姓,可一点人味儿没有。 
  我一直生活在中国人之间,我也不认为中国人有什么特别的人种气质和超于世界各国人民的爱恨情执,都是人,至多有—些风俗习惯的讲究。在金庸小说中我确实看到了一些跟我们不一样的人,那么狭隘、粗野,视听能力和表达能力都有严重障碍、羞不多都不可理喻,无法无天,精神世界几乎没有容量,只能认知眼前的一丁点儿人和事,所有行动近乎简单的条件反射,一句话,我认不出他们是谁。读他的书我没有产生任何有关人、人群的联想,有如在看一堆机器人作业,边读边问自己:这可能吗?这哥们儿写东西也太不过脑子了!一个那么大岁数的人,混了一辈子,没吃过猪肉也见过猪跑,莫非写武侠就可以这么乱来? 
  我认为金庸很不高明地虚构了一群中国人的形象,这群人通过他的电影电视剧的广泛播映,于某种程度上代替了中国人的真实形象,给了世界一个很大的误会,以为这就是中国人本来的面目。都说张艺谋的电影歪曲了中国人的形象,我看真正子虚乌有的是金庸,会些拳脚,有意见就把人往死里打,这不是热血男儿,也与浩然正气无关,这是野生动物。 
  过去我是相信群众的,认为群众的眼睛即便说不上雪亮,也是睁着的,在金庸这件事上我栽了跟头,看来大家说好,也不见得真好。有时大家真能同心协力一齐编个弥天大谎。 
  我尽最大善意理解这件事也只能想到:金庸能卖,全在于大伙儿活得太累,很多人活得还有些窝囊,所以愿意暂时停停脑子,做一把文字头部按摩,能无端生些豪气,跟着感受一道善恶是非终有报这一古老的中国便宜话,第二天去受罪还能怀着点希望。再一条,中国小说的通俗部确实太不发达,除了老金的武侠,其他悬疑、科幻、恐怖、言情都不值一提。通俗小说还应该说是小说家族的主食,馒头米饭那一类,顿顿得吃。金庸可算是“金馒头”了,一蒸一屉,十四屉,饭量再大也能混个饱。 
  卖画的朋友有一个概念:东南亚庸俗文化圈。这是指以港台为中心包括新马泰一带的华人资产阶级趣味。这些年来,这种趣味一直在反攻大陆,并节节获胜,身在中国北方也能感到这种趣味的影响,四大天王,成龙电影,琼瑶电视剧和金庸小说,可说是四大俗。并不是我不俗,只是不是这么个俗法。我自认为是新北京文化圈中人,这个文化脱胎于49年以后的革命文化,其精神实质是向西方的。我们有过自己的趣味,也有四大支柱:新时期文学,摇滚,北京电影学院的几代师生和北京电视艺术中心的十年创作。现在都萎缩了,在流行趣味上可说是全盘沦陷。这个问题出在哪儿,我不知道。也许在中国旧的、天真的、自我神话的东西就是比别的什么都有生命力。 
  中国资产阶级所能产生的艺术基本上都是腐朽的,他们可以学习最新的技术,但精神世界永远浸泡、沉醉在过去的繁华旧梦之中。上述四大俗天天都在证明这一点。我们自己的那些艺术家呢,莫非他们也在努力证明他们都是短命的?有时,我真不知道该不该相信进化论。 

发表于 2014-10-9 21:26:23 | 显示全部楼层
这篇东西当年刚发表出来,就看了。金庸的回应,当时也看了。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4-10-9 21:27:18 | 显示全部楼层

金庸先生对王朔的答复

《文汇报》编辑部:
          接奉传真来函以及贵报近日所刊有关稿件,承关注,及感,兹奉专文请指教:
     一、王朔先生发表在《中国青年报》上《我看金庸》一文,是对我小说的第一篇猛烈攻击。我第一个反应是佛家的教导:必须“八风不动”,佛家的所谓“八风”,指利、衰、毁、誉、称、讥、苦、乐,四顺四逆一共八件事,顺利成功是利,失败是衰,别人背后诽谤是毁、背后赞美是誉,当面赞美是称,当面詈骂攻击是讥,痛苦是苦,快乐是乐。佛家教导说,应当修养到遇八风中任何一风时情绪都不为所动,这是很高的修养,我当然做不到。随即想到孟子的两句话:“有不虞之誉,有求全之毁。”“人之易其言也,无责耳矣。”(有时会得到意料不到的赞扬,有时会遭到过于苛求的诋毁。那是人生中的常事,不足为奇。“人们随随便便,那是他的品格、个性,不必重视,不值得去责备他。”这是俞曲园的解释,近代人认为解得胜过朱熹。)我写小说之后,有过不虞之誉,例如北师大王一川教授他们编《二十世纪小说选》,把我名列第四,那是我万万不敢当的。又如严家炎教授在北京大学中文系开讲《金庸小说研究》,以及美国科罗拉多大学举行《金庸小说与二十世纪中国文学》的国际会议,都令我感到汗颜。王朔先生的批评,或许要求得太多了些,是我能力所做不到的,限于才力,那是无可奈何的了。
   二、“四大俗”之称,闻之深自惭愧。香港歌星四大天王、成龙先生、琼瑶女士,我都认识,不意居然与之并列。不称之为“四大寇”或“四大毒”,王朔先生已是笔下留情。
   三、我与王朔先生从未见过面。将来如到北京耽一段时间,希望能通过朋友介绍而和他相识。几年前在北京大学作一次学术演讲(讲中国文学)时,有一位同学提问:“金庸先生,你对王朔小说的评价怎样?”我回答说:“王朔的小说我看过的不多,我觉得他行文和小说中的对话风趣幽默,反映了一部分大都市中青年的心理和苦闷。”我的评价是正面的。
   四、王朔先生说他买了一部七册的《天龙八部》,只看了一册就看不下去了。香港版、台湾版和内地三联书店版的《天龙八部》都只有五册本一种,不知他买的七册本是什么地方出版的。我很感谢许多读者对我小说的喜爱与热情。他们已经待我太好了,也就是说,上天已经待我太好了。既享受了这么多幸福,偶然给人骂几句,命中该有,不会不开心的。    
                                                                                                                                                                          
                                                                                                                      金庸   99.11.4 ·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4-10-9 21:30:51 | 显示全部楼层
据说王朔看了金庸先生的答复后,大受感动,坦言金庸让自己惭愧。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4-10-9 21:32:46 | 显示全部楼层
转载完毕。我没见过《我看金庸》的纸质版,转引的电子版资料不知道是否确实,还请白水君和各位金庸知己指正。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4-10-10 07:21:01 | 显示全部楼层
原帖由 木兰晓芙 于 2014-10-9 21:30 发表 据说王朔看了金庸先生的答复后,大受感动,坦言金庸让自己惭愧。

据说?据谁说?惭愧?为何惭愧?当时我对武侠小说研究比较感兴趣,对这个事情始终非常关注,金庸的答复文章出来后,有个叫何东的又发表了一篇文章,嘲讽金庸的这篇答复,这我是看到了。王朔感动惭愧之说,倒是闻所未闻。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4-10-10 07:30:11 | 显示全部楼层
原帖由 木兰晓芙 于 2014-10-9 21:32 发表 转载完毕。我没见过《我看金庸》的纸质版,转引的电子版资料不知道是否确实,还请白水君和各位金庸知己指正。

金庸知己?咱们这里谁是金庸的知己啊?:)

当年中青报上发表了《我看金庸》后,我到校图书馆借出这张报纸复印了这篇文章,现在这个复印件已经找不到了。手中的《王朔随笔集》也收了这篇文章,也算是纸质版。还没有核对,但刚扫了一眼主楼的这个电子版,应该就是它。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4-10-13 08:35:12 | 显示全部楼层

金庸:潇洒从容的人生智慧

 “一把菜刀”的比喻 
        有人曾倡议道:“电视和武侠小说中有很多打斗场面,会给儿童和分辨能力低的成人带来不良的影响,应该限制。”对此,金庸的看法如下:“以前有人攻击武侠小说,认为小孩看了会模仿,也上山学道去了。我想这个责任不应该由武侠小说来负,一把菜刀可以用来切菜,也可以用来杀人。我写小说时,只想到小说的读者,在小说中描述的事在电视中不一定可以演,因为看小说的人至少有阅读的能力,受过一定的教育。如果电视对观众有坏影响,应该由电视负责。因为电视编剧应该考虑到观众中有一部分是没有分辨能力的,打斗该适可而止。” 
 不动声色也能雷倒人 
        金庸有金庸式的幽默,他平时不动声色的谈吐往往会令人忍俊不禁。金庸喜欢驾车,更喜欢驾跑车。曾有人问他:“你驾跑车超不超车?”金庸答:“当然超车!逢电车,必超车!”闻者无不绝倒。金庸自称“从未醉过”,很多人以为他酒量过人,而实际情形是他很少喝酒,或喝得很少,那就当然不会醉。他曾对一位女孩子说:“你的美丽增长率最高。”女孩听后大喜,沉吟片刻忽然醒悟,原来金庸是暗指她小时候长得难看。 
 女儿出嫁没办法 
         一次,中央电视台记者在采访金庸时问道:“听说,你把报业看作自己的儿女,现在你把他们卖了,这是不是等于卖了自己的儿女呢?”这是一个两难问题,无论回答是与不是,都是极不妥当的。面对如此棘手的问题,金庸从从容容答道:“不是卖儿女,是女儿出嫁了。女儿要出嫁,这是没办法的事。” 
 幸亏是名誉教授 
          一次,金庸应邀到北京大学演讲。一开始,他就对同学们说:“我刚从绍兴过来。在绍兴的兰亭,那里的人让我写字。我说,这可不行,这是大书法家王羲之写字的地方,我怎么能写?而他们不干,非要我写。于是我就写了一行‘班门弄斧,兰亭挥毫’。今天,北大又让我在此讲学,又是一种怎敢当的心情,于是我又写了一行‘草堂赋诗,北大讲学’。我是搞新闻出身的,做新闻的是杂家,跟专攻一学的教授不同。如果让我做正式教授的话,我是完全没有资格的。幸亏我当的是你们的名誉教授。” 
 同样的要求,不同的拒绝 
          20世纪80年代初,香港女作家林燕妮、亦舒分别给金庸主编的《明报》写专栏。每日一篇,很辛苦。转眼过了一年,到续约的时候,林燕妮跑到金庸那要求涨稿酬,金庸不同意,一本正经地对她说:“你那么爱花钱,给你再多也全花光,不给!”过了几天,亦舒也跑过去要求涨稿费,金庸还是不同意,也是一口回绝:“你那么节俭,给你再多你也舍不得花,不给!” 
 没有方向感的老头儿 
          2005年10月1日,金庸和太太一起离开香港,飞赴英国,开始了剑桥大学的读博计划。 为了方便学习、生活,金庸夫妇租了一套住房。与金庸在香港的住所相比,他在剑桥的住所显得十分简陋。有趣的是,金庸和太太商量,请了一位意大利厨师解决一日三餐,因此他们能吃到意大利式的“中国菜”。此外,金庸在剑桥的导师每周都会骑着自行车来家里看望他,为他“开小灶”。而在剑桥上学的“金迷”也为他开了欢迎会。 金庸每天斜挎着一个书包,书包中装着当天上课要用的书和资料。遇到有“金迷”上前请求签名,他每次都婉言拒绝,并补充一句:“我在散步或者在喝咖啡时,可以给你们签名。” 刚到剑桥那阵,金庸上下学还曾骑过自行车,不过不久就不骑了,因为金太太担心校园里穿梭的汽车很容易把他撞倒。后来,金庸便改为开汽车,没开几次也放弃了。金庸说自己是个没有方向感的老头儿,认不清路。最终他解决上下学的办法是每天打出租车。 
 另一种研究学问的方式
          曾有人问金庸在剑桥大学读到了什么好书,金庸表示,读到好书并不重要,重要的是学到了英国与中国完全不同的研究学问的方式。“中国人写文章大致有个方向,高屋建瓴地写;英国教授则要求,写文章每一句话都要有根据,要拿出证据,否则不成立。做学术必须有根有据。” 金庸透露:“我在剑桥是用英文写论文,我自己也想把英文学好一点。”他曾幽默地向香港某媒体表示:“对于我来说,英文当然没有中文容易写,我写的英文属于‘老实’类型。” 金庸做过学生、报人、小说家、教授,在所有的经历中,他自感乐趣最大的角色还是学生——“学生没有太多责任,和老师讨论讨论很不错。” 
 难以改变就坦然接受 
            金庸认为,生活中有很多负面的事,常常不是人的能力可改变的。既然难以改变,就坦然接受,并且多往好处想,就愉快多了。比如,他的作品被大量盗版,他反而说:“如果没有那么多的盗版书,我的书不会有那么多的读者。” 
 谦谦君子语亦谦 
            王朔的《我看金庸》一文是一篇对金庸小说猛烈攻击的文章,但金庸对此没有拍案而起,也没有竭力争辩,更没有反唇相讥,他只是心平气和地说:“王朔先生的批评,或许要求得太多了些,是我能力所做不到的,限于才力,那是无可奈何的了。”“‘四大俗’之称,闻之深感惭愧。香港歌星四大天王、成龙先生、琼瑶女士,我都认识,不意居然与之并列。不称之为‘四大寇’或‘四大毒’,王朔先生已是笔下留情了。我与王朔先生从未见过面,将来如到北京待一段的时候,希望能通过朋友介绍而和他相识。” 不指责对方言过其实,反承认自己“才力有限”;不责怪对方用语刻薄,反称赞对方“笔下留情”,且向对方伸出热情之手,希望与对方交朋友。在这里,金庸不仅做到了以诚待人,也做到了以礼待人,更做到了以心暖人。金庸此番话犹如播种分币却收获了大额钞票——王朔闻听此言大受感动,坦言:“比起金庸来,确让我惭愧。” 
 傲骨铮铮真汉子
            “有容乃大,无欲则刚”是金庸最喜爱的一句话,也是他的处世原则。但他一贯提倡的宽容并非无原则的忍让,他认为得饶人处且饶人,该较真时也得较真。比如对王朔,他也说了这样一番话:“王朔先生说他买了一部七册本的《天龙八部》,只看了一册就看不下去了。香港版、台湾版和三联书店版的《天龙八部》都只有五册本一种,不知他买的七册本是什么地方出版的。我很感谢许多读者对我小说的喜爱与热情,他们已经待我太好了,也就是说,上天已经待我太好了。我既然享受了这么多幸福,偶然给人骂几句,命中该有,不会不开心的。” 一方面,金庸旁敲侧击暗示对方所读《天龙八部》为盗版书,既然是盗版书,文字的错讹、内容的散乱在所难免,王朔以此断定作者文字水平不高也就有失公道;另一方面,金庸巧做对比,暗示和广大读者对自己作品发自肺腑的盛赞相比,王朔的几句尖酸之语实在是沧海一粟,不值得一提。人不可有傲气,但不可无傲骨。金庸是彬彬有礼的谦谦君子,也是傲骨嶙峋的铮铮汉子。
             他20世纪80年代因起草“基本法”受到民主派的批评,说他有当特区行政长官的野心,对此金庸公开予以反驳,他说:“当行政首长有什么好?金庸的名和利相信都不会差过港督。今日全世界知道金庸的,会多过知道不论哪一位港督的呢!一百年之后,恐怕相差更远吧!” 一番铿锵有力、掷地有声的话既表明了他对自己作品的高度自信,也道出了他淡泊仕途的人生情怀。 
                                                                                                                                                                                          (作者:韩桂春)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4-10-13 08:48:39 | 显示全部楼层
原帖由 白水 于 2014-10-10 07:21 发表 据说?据谁说?惭愧?为何惭愧?当时我对武侠小说研究比较感兴趣,对这个事情始终非常关注,金庸的答复文章出来后,有个叫何东的又发表了一篇文章,嘲讽金庸的这篇答复,这我是看到了。王朔感动惭愧之说,倒是闻所未闻。  

(1)我根据的就是楼上韩桂春的文章。之所以在四楼用“据说”没有直接引用,是因为我觉得我用蓝色标出的那句话是个病句。
(2)且不说观点如何,单单面对一个温润平和、有理有据、不卑不亢的谦和君子,一个人心生惭愧感佩,也是可以理解的吧。但我不了解王朔,也没读过他多少的东西,也没有看到更多的相关证据,他事实上到底惭愧了没有我也很难判断。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4-10-13 08:56:48 | 显示全部楼层
原帖由 白水 于 2014-10-10 07:30 发表 金庸知己?咱们这里谁是金庸的知己啊?:)  
金庸知己,应该是水云论坛上除我之外的其他会员吧,《金庸小说中令人感动的若干片断》http://ishuiyunjian.com/viewthread.php?tid=22&highlight=%C8%F4%B8%C9%C6%AC%B6%CF这座楼下会员们的热烈状态就可以说明啊。我自己没看过几本金庸小说,但深受这种氛围的鼓舞和感动。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小黑屋|手机版|水云间

GMT+8, 2025-5-14 20:37 , Processed in 0.077833 second(s), 16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