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德威:南京的文学现代史 ——11个关键时刻
(本文根据2012年5月21日晚作者在南京大学的演讲录音整理而成)
也许各位在座的来宾已经注意到了,今天我演讲的题目是“南京的文学现代史”,而不是现代文学史,这样一个词汇的特别安排是有着自己的用意的。长久以来,我对于文学与历史的互动一直有着非常深厚的兴趣。在我们现在一般学科所定义的文学史的观念和实践上,往往是以文学作品作为串联文学发展的历史脉络和起承转合的方式,与此同时,我们的文学史似乎只是以大的历史作为进入文学脉络的一个方式而已。但在以下的一个半小时里,我却希望刻意地调动文学与现代史这两个关键词,让这两者之间真正地产生互动。我所谓的文学现代史,未必只是文学的创作在一个历史的时间进程里所呈现的纪念碑式的意义;我所谓的文学史,更应该和历史本身的互动产生无数交汇、或者是冲刺、或者是对话、或者是矛盾的机缘。以下以十一个不同的关键时刻,或是十一个不同的故事,来说明我个人的看法。然后在问答的时间,想听听大家对我的意见和批评,同时也说明在这样一个讲题之后它所隐藏的方法学和理论上的架构。
最后说说关键这两个字,关键这两个字其实是一个相当古远的修辞。早在近代时期,这个“关键”已经被用在作为家具尤其是门锁、窗户等的开关设置,通常我们讲到关键的时候,我们希望锁定一样东西,尤其是留住它的意义,然后经过关键的作用,来认知在历史上某一个时刻、某一个事件、某一个作品它所带给我们的非常重要的意义。但是我今天却想讲,关键这个词不但是锁定的意思,相反,它也可能是开启的意思,经过关键的作用,让原来看起来密丝合缝的任何机构、任何机制再次展现它的可能性。与其我们用关键这样一个观点或方式,把任何的事件再一次凝聚到一个时间的、一个似乎是不可逆转而且在意义上变成非常固定的这样一种做法,不如以以下的十一个关键时间,把这个历史再次开创出来,再次地展现出文学和历史在时间的脉络里所呈现的不同意义。
……
我在刚才用了十一个关键的时间点来说明我自己对于文学里的现代的南京的历史的形形色色的看法。我的看法当然是不周延的,我所谓的关键时刻当然是一种武断的选择,但就像我刚才所说的,我希望用关键这个词能够再一次打开,而不是锁定对于历史、文化发展的各种各样的看法。在这里我不必讳言,在这样一个看待文学史的方法上,当然有我个人和目前中国国内文学史的一个对话的动机。因为我们现在看到的文学史,基本上是大叙事,我们现在看到的这样一种方法,反其道而行,它拒绝了一以贯之的大叙事的方式。它企图以一种零散的观点来作为进入历史的一个门路。但一旦你选择了你的观点的时候,你又把这些似乎是零散的观点作为你看待历史的一个辐辏点,每一个关键时刻可能的意义上都会开放出更多的连锁的关系。在这样的意义下,每一个时间的关键点都可以延伸出去,作出很多不同的对于南京文学、历史的进一步的思考。尽管我没有提到很多我们熟知的一些南京的事件或文学的成就,但是每一个点似乎在隐隐地昭示着我们,只要我们继续从每一个点追踪下去,这个点所辐射出来的一个非常复杂的脉络,仍然会给我们更多对于南京的体验。这种做法,在中国的传统里也有它的渊源,所以比较文学的方法可能是有很多层面的可能性。正是因为我们掌握了这个关键时刻,我们打开了这个关键时刻,我们让各种各样的思维、各种各样的历史脉络,再一次活跃在我们的眼前。我希望也许经过这样的一个演讲,来和各位有一个新的对话的可能,也希望在关键之后,我们看到的有可能是延续,有可能是断裂,但不论如何,这种关键时刻所代表的一种石破天惊的意义,仍然值得我们今天在此时此刻在南京大学一百一十周年前后的时光再一次想象这所大学和这所城市所曾经负担的一些历史意义和它未来所不断开创的一种可能。
文章来源:《扬子江评论》(南京)2012年4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