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云间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查看: 8997|回复: 22

[原创文字] 读郭沫若《李白与杜甫》的散记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5-1-19 11:20:31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周末读《李白与杜甫》,感想很多,摘录了很多,写了这个很长的读书笔记,特献上和间友交流说不尽的李杜。我看的是老版的郭沫若全集第四卷收录的版本,2010年长安出版社再版了单行本,“长安出版社”出版《李白与杜甫》,真是恰当啊:)】

南京乌衣巷附近有一个新建的“诗词公园”,一条小路边全是石碑,上面刻着和南京有关的诗词,一路溜达下来,李白的《登金陵凤凰台》最夺目: 
凤凰台上凤凰游,凤去台空江自流 
 吴宫花草埋幽径,晋代衣冠成古丘 
 三山半落青天外,一水中分白鹭洲 
 总为浮云能蔽日,长安不见使人愁 

愁都愁得这么明朗舒畅,看了真有种“李白就是李白”的感觉,盛名之下,名副其实。 

诗仙同样也很通俗,但凡认识字的,他就能钻进你的心里。

“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已经熟悉得麻木,但是细想一想诗里的场景,还是代表了中国人想家的最高水平,简单纯粹,直击心脏。

“危楼高百尺,手可摘星辰。不敢高声语,恐惊天上人。”二十个字写尽了一个和仙界接壤的山巅小楼,仿佛眼前就是银河。

“李白乘舟将欲行,忽闻岸上踏歌声。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能让人隔着一千多年感到深厚友情带来的胸口一热。

“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还。君不见高堂明镜悲白发,朝如青丝暮成雪。”天风海雨扑面而来,让壮浪的山河更壮浪、短暂的人生更短暂,“不堕纤弱的巨人式感伤”摄人心魄。无怪乎同是诗人的毛泽东都不吝从军国大事中抽分出来一些笔墨,多次手书《将进酒》。

拿李白和超一流的杜甫比较很有意思,郭沫若的《李白与杜甫》就是最著名的一本评传。这本书是郭沫若“奉旨作传”,因此受到后人诟病。毛主席他老人家读诗偏好“三李”:李白、李贺、李商隐,更是早就给李杜定了性:李白诗比杜甫好,但他“净想着做官”,还“有道士气”,杜甫“哭哭啼啼”,是“站在小地主立场上”。 

根据最高指示,郭沫若写出了“扬李抑杜”的《李白与杜甫》。然而郭老这本书考证细密,笔锋犀利,含情脉脉,不避讳李白庸俗的一面,也不隐藏杜甫的风采,与其说是“扬李抑杜”,不如说是对李杜一生作了复盘,颇具特色地还原了两位大诗人的生活轨迹和他们的时代。读后不禁感叹:领导意志也有水平的差距,毛以政治统帅毒辣老道的眼光,看到了别人看不到的东西,郭沫若作为党内最渊深的学者,尽毕生之所学,投领袖之所好,产出的必定不是豆腐渣工程。更何况在李杜问题上,毛郭本身趣味相投,不需要明明没共鸣却硬要去揣测上意,因此写出的东西少有投其所好的生硬感。 

《李白与杜甫》中,作者按照二人生平的时间顺序,从求仙与道教信仰、饮酒、功名与政治生涯、李杜关系等多个角度,按照自己的理解,重新为两位大诗人做了评传。

 就怕认真

世界上的事,就怕认真,李白就最讲认真。 作者说,“他想做官,很认真,饮酒,很认真,作诗,很认真,好神仙,也很认真。他常常看到一些神人、仙人的形象,向他招手,对他说话,授他以仙决,有时还给他以白鹿、鸾凤之类,使他飞行于太清”。 

唐代的后人为李白的求仙、纵酒辩护,就扣大高帽说他纵酒是因为:“以千钧之弩,一发不中,则当摧撞折牙,而永息机用”。这是说李白被赶出朝廷后,以他的大才,就像千钧之弩一发未中一样,再也不能为人所用射出第二发了。还辩护说他求仙是为了“耗壮心、潜余年”,这恐怕又是想多了,人家真的是在求仙。而且全家成仙的交通工具都定下来了,老婆宗氏喜欢骑鸾凤,小儿子喜欢骑仙鹤,诗里有交代。 

像作者说的,虽然屈原有时也在文章里写写白鹿鸾凤,但屈原是出于玄想,李白却是出于迷信。李白登泰山,根据他自己的严谨描述,是当真看到了一些稀奇的神仙鬼怪、珍稀动物,让人怀疑李大仙登的和咱们爬的是不是一个泰山。更重要的证据是,李白可是正经八百有编制的道士,在他被赐金还山之后,真的去受了道箓,用他自己的话说,是“将东归蓬莱”。 

入道的仪式非常的繁琐,先要受下好几道鬼画符似的道箓,“文章诡怪,世所不识”,还要斋戒沐浴,给大师送见面礼,剖金环,师徒一人一半,双手背剪,绕着祭坛转圈,转上七天七夜,而且不吃饭,饿得眼冒金星,不看见神仙下凡不算完。从这个侧面也能看出李白入道的严肃认真。所以作者说“杜甫是禅宗的信徒,而李白则是道教的方士”,这并不是虚指。 

对待现实政治,李白更是认真。虽然空有政治抱负而没有政治才干,但是诗仙还是得机会就重申自己的治国纲领,看来无非是“皇帝应该艰苦朴素、克己复礼、爱民如子”一类的儒生八股。不过也由于没有政治头脑,反倒让李白的爱憎抉择显得单纯率真。 

看到安禄山拥兵割据,害得老百姓白骨成山,他就不分青红皂白跑到永王李磷的队伍里,只看到了永王表面上是被皇上派去终结动乱局面的人,而没有看到永王实际上和新皇帝肃宗之间争权的矛盾,结果终因站错了队伍成了逆党,被长流夜郎。李白六十多岁的时候,听说李光弼将东征平乱,又记吃不记打,兴致勃勃地去参军,结果万幸,很快因病撤了回来。 

因为瞧不起弄权太监高力士,就当着玄宗的面让高力士脱靴,根据《酉阳杂徂》记载,玄宗事后跟高力士评论李白说:“此人固穷相。”人家毕竟是平常给皇上脱靴的,怎么能这么没有眼力价、自动让自己享受皇帝的待遇了呢?这么没有城府、沉不住气,无怪乎皇帝说他没有见过世面。 在朝中当翰林的时候,衙门里待得有些闷了,就写一些畅想放浪远游的诗,还有一些抱怨无聊的诗,因为觉得写得好,居然天真地拿给同事看,结果果然传到皇帝耳朵里,被“赐金还山”,赶出宫去了。 

作者分析在当时的政治环境里,李白想要得到重用那是做梦,就算他真有实际才干、真能虚与委蛇,也很难。拿李白推崇的一个地方官员齐公来说,齐公有才干,又懂权变,筹划开凿运河方便老百姓生产生活,为此需要朝中的支持,齐公不惜去贿赂当朝大太监。即使这样还是因为奸相李林甫那面没有照顾得好,被撤换了下来。齐公这样的人都不好使,李白能行吗? 

唐朝另一个诗人苏涣写诗评论过李白这种认真又天真的态度。诗里用“毒蜂成巢”比喻政治的腐化,大路边树上高挂着个大马蜂窝,行人见了都躲着走,然而另一边,“长安大道边,挟弹谁家儿,右手持金丸,引满无所疑”。真是活脱一副李白的肖像:听说有个祸害人的马蜂窝,立即挺身而出,举着个大弹弓拉满弦,想都不想就嗖的一发打过去,天真烂漫地以为能为民除害,结果反被蜇了一身包。“李白并不曾认真造反,而以馋毁终其身”,苏涣说他不懂策略,认真你就输了,但要是不认真、不输,也就不是李白了。 

三杯通大道,一斗合自然 

李白是官儿迷,这点无需辩解。李白走“终南捷径”,求仙访道教以图吸引皇帝注意,“广事干谒”,到处巴结高官,明明是势利之交却美名其曰“青云之交”,知道皇帝召见之后心花怒放神气活现:“会稽愚妇轻买臣,余亦辞家西入秦……仰天大笑出门去,我辈岂是蓬蒿人”,更不用说被皇帝接见后的得意洋洋毫不掩饰:“当时笑我微贱者,却来请谒为交欢”。作者评价说,李白一方面抨击趋炎附势,也敢于蔑视权贵,但他往往忘记自己的“高度趋炎附势”。 

深爱着功名、仙山的李白,虽然快人快语、磊落坦荡,但终究荒唐不成样子,还好诗仙是位酒精爱好者。作者总结说,“酒是他从迷心中觉醒的触媒”,“当他醉了的时候,是他最清醒的时候,当他没有醉的时候,是他最糊涂的时候”。比如他酒后所作的《江上吟》: 
木兰之枻沙棠舟,玉箫金管坐两头 
美酒尊中置千斛,载妓随波任去留 
仙人有待乘黄鹤,海客无心随白鸥
屈平词赋悬日月,楚王台榭空山丘
兴酣落笔摇五岳,诗成笑傲凌沧洲
功名富贵若常在,汉水亦应西北流 

仙人没有黄鹤照样飞不起来,而黄鹤已经一去不复返了,大王一时的权势熏天,终究比不上他最爱的屈原,文章千古事,悠悠永流传。用传者的话说,这“是酒与诗的联合战线,打败了神仙丹液和功名富贵的凯歌”,“这时得到千斛酒的力量,好像得到了百万雄兵,顷刻之间,战胜了一切神仙妖异、帝王将相”。

 “贤圣既已饮,何必求神仙。三杯通大道,一斗合自然”。喝够了酒,就已是酒中仙,无需再想着炼仙丹了,因而能少摄入一些重金属汞,李白爱酒,酒也爱李白,“酒仿佛成了李白的保护神,使他逐步减少了被神仙丹液所摧残和毒害” 李白的饮酒不仅保护了自己,也给后人留下了很多妙趣横生的“神仙话”: 
天若不爱酒,酒星不在天
地若不爱酒,地应无酒泉
天地既爱酒,爱酒不愧天
已闻清比圣,复道浊如贤
贤圣既已饮,何必求神仙
三杯通大道,一斗合自然
但得酒中趣,勿为醒者传

诗仙为喝酒找到了很多无法反驳的高大上的理由,不仅能超凡入圣,还能喝出酒精爱好者的阶级感情:那些清醒的人不懂的。 

李白为什么觉得汪伦的友情深、像潭水一样深?因为汪伦经常自己酿酒招待李白。酒是李白与人真挚感情的纽带。《哭宣城善酿纪叟》说:“纪叟黄泉里,还应酿老春,夜台无李白,沽酒与何人?”那时候的士人中,能真诚哀悼酿酒老师傅的人并不多。“诗言志”,李白写了太多“没有志气”的诗,这被后来的士人所诟病,比如王安石就说:“李白见识卑下,诗句十分,九句言妇人与酒尔。”今天看反倒非常可爱,普通来百姓可不就这样?知识分子式的忧国忧民、高屋建瓴不受人待见。作者因此说,只见后世酒家有“太白遗风”的招牌,没见过有挂“少陵世家”招晦气的。 

王安石说李白写诗,十句有九句是写喝酒,这有些夸大。作者对李杜包含饮酒内容的诗,特地不怕麻烦和无聊做了量化分析。统计结果显示:现存诗作中,李诗谈饮酒的占16%,杜诗占21%。不仅李白没达到王安石说的那么夸张的程度,李杜二人也是彼此彼此,是李白喝半斤、杜甫喝八两的关系,只有量的差异,没有质的区别。 

不过李杜谈饮酒风格不太一样。诗仙的确是“浪漫主义”的,喝到兴起不但不拿自己的钱当钱,拿别人钱竟然也不当回事。“主人何为言少钱,径须沽取对君酌。五花马,千金裘,呼儿将出换美酒”,在别人家喝酒,喝高了后要把主人家的交通工具卖了换酒。在诗仙眼里钱从来就不是问题,“千金散去还复来”。估计岑夫子、丹丘生之类的朋友,请李白之前得先把家里的金银细软大牲口藏藏好。 

而另一头,诗圣杜甫也的确是“现实主义”的,不仅花去的酒钱始终盘桓在脑海,也一直在评估酒精对身体的损害。“朝回日日典春衣,每日江头尽醉归,酒债寻常行处有,人生七十古来稀”,喝酒欠了一屁股债,还要把债务写进诗里,估计到自己活过七十岁的概率本来就不大,才放胆弃肝地去喝。诗圣也不是不想限酒养生,只是想到“君不见嵇康养生遭杀戮”,才放手一搏、用生命去喝酒的。 

总的来说,杜甫的好饮酒并不亚于李白,两人都是酒友遍天下(杜诗有“人人伤白首,处处接金杯”句,舟游途中,船上塞满了好友送的酒坛酒罐),而且他们两人也一起度过了一段“痛饮狂歌空度日”的美好时光。 

相顾尚飘蓬 

杜甫的《赠李白》脍炙人口:“秋来相顾尚飘蓬,未就丹砂愧葛洪。痛饮狂歌空度日,飞扬跋扈为谁雄?”最广为流传的解释是,这是杜甫对李白的“规劝”,劝他不要练仙丹,不要痛饮狂歌,不要飞扬跋扈,说得杜甫很贤惠的样子,堪比袭人之于贾宝玉。 但按照作者的考证,这完全是误读。首句明明是“相顾”,李杜哥俩一起“畅游梁陈一带”,本是一根绳上的蚂蚱,何来规劝?杜甫当时也嚣张得很,有“性豪业嗜酒,嫉恶怀刚肠。饮酣视八极,俗物何茫茫”句,不是飞扬跋扈是什么?《赠李白》实际上是二人的一副合照肖像:你看看我,我看看你,闲逛了大半年,仙丹也没炼成,正经工作也没有,倒是一起喝酒很痛快,纵论天下人物很嚣张很快乐(题外话:杜甫上王屋山求仙访道的经历,一般认为是被李白拐带,实际上作者考证出杜甫毕生也是对仙丹颇为用心)。李杜对这段没有建设性的经历,都不以为耻、反以为荣,看上去是自嘲,实际上却很得意。当时李杜“醉眠秋共被,携手日同行”,不是兄弟,胜似兄弟,与其说杜甫是站在另一立场上来“规劝”,不如说是李杜踩在一条船上的自矜。也正是因为“杜弟弟从来不说规劝那类混账话”,李白才能和他那么亲近吧。 

杜甫遥赠李白的诗非常动人,比如《春日忆李白》中说“渭北春天树,江东日暮云”:我在西北定居,就像盘根的古树,君在江东游历,就像飘荡的白云,境界很美好。现存杜甫诗中,关于李白的有二十首,而李白给杜甫的只有四首,而且李白还涉嫌在诗里出言挖苦杜甫,因此有观点认为,李杜关系的实质是杜甫单相思。 作者认为不是这样。李白给杜甫的诗虽然数量少,但质量高,感情深,比如《沙丘城下寄杜甫》:“我来竟何事?高卧沙丘城。城边有古树,日夕连秋声。鲁酒不可醉,齐歌空复情。思君若汶水,浩荡寄南征。”对杜甫的友情比爱情还要深厚感人。 

至于被说成是“挖苦”的《赠杜甫》:“饭颗山头逢杜甫,头戴笠子日卓午。借问别来太瘦生,总为从前作诗苦。”作者认为“既冤枉了李白,也唐突了杜甫”。唐朝时候为做诗而熬瘦身体并不算丢人。在那个科举考做诗、追求“语不惊人死不休”的时代,为做好诗连命都可以不要,瘦一点又有什么关系呢?实际上这诗写了李杜的一次亲切有趣的相遇,李白问杜甫为什么最近瘦了,杜甫实话实说地说是因为做诗太辛苦。冷眼挖苦朋友、抖机灵不是李白的风格,他也不会嘲笑杜甫“拘束”,实际上这是两个非常相熟的好朋友的一次亲切的重逢。 

另一个证明不是“杜厚李薄”的证据,是在李杜关系中,实际上是杜甫先对李白产生了不理解的隔膜。天宝年间,李杜长期未见,李白经历了永王之变、长流夜郎和遇赦放还,当时京城的社会舆论对李白很不利,因为他“附逆”,又狂妄,所以“世人皆欲杀”。杜甫此时写出了《天末怀李白》,想象他在遇赦放还路上的情景:“文章憎命达,魑魅喜人过,应共冤魂语,投诗赠汨罗”,杜甫猜想李白一肚子的憋屈,应该去汨罗投书、沉痛地悼念同病相怜的屈原。殊不知李白遇赦放还,沉浸在“连天的欢喜”中,顺长江而下,舟游洞庭,正在愉快地玩耍呢!

这只是体现了杜甫对李白状态和情绪的不了解。后来的一些诗就真的证明了隔膜。比如他说:“不见李生久,佯狂殊可哀,世人皆欲杀,吾意独怜才”,大概在杜甫的正统观念中,李白确实是犯了政治错误了,自己只是“怜”他的才华,而且李白行为怪诞,应该是在装疯卖傻,真是令人悲伤啊。 殊不知李白是最不需要别人哀怜的。“天生我才”,世人哀怜,与我李大仙何干?真是可笑的人类啊。而且李白既没有真疯,也没有装疯,人家天生就是那个样子,是你们自己有问题,才有的看我是真疯,有的不愿意相信我是疯了才为我辩解说是佯狂。 

杜甫还评论李白的参加永王东征而获罪,是“稻粱未求足”,说他下山是为了解决吃饭问题,并且因为找饭吃而受到了处分,这和李白心中的期望严重不符:我明明是下山拯救天下苍生的嘛。因此李白在《古风第五十九》中委婉地表示:“众鸟集荣柯,穷鱼守枯池,嗟嗟失欢客,勤问何所规?”老弟,你也不是什么成功人士,在这絮絮叨叨规劝我所为何事呢?杜甫真的成了贤惠的袭人,因此李杜之间的通讯也就一度终止,诗坛的双子星不再互相缠绕,而是分头去照耀自己的读者群了。 

李杜作诗动机大比拼 

书中关于李杜诗中奇思妙想的动机探究非常欢乐,富于时代特色。

建国后,有学者因为杜甫诗中常有忧国忧民的内容,而李白却总是喝酒唱歌,因此把杜甫说成了“人民诗人”,并且拿诗来证明,说杜甫写过“吾将罪真宰,意欲化叠嶂”,根据前后文,研究出他的意思是认为西南山区的地形太有利于军阀割据,给老百姓带来了灾难,因此要怪罪上天,把群山变成平原。这等奇思妙想中仍不忘国家和人民,多好的同志啊!再看那个李白,倒也想过把山夷平,但却是“划却君山好,平铺湘水流。巴陵无限酒,醉杀洞庭秋”,说到底还是为了喝酒。 

作者为李白辩护也很卖力:从水利的角度着手,指出唐朝洞庭湖沿岸逐渐开始有灌溉农田,而李白的设想,无异于建设一个水库,扩大灌溉农田面积,让巴陵地区年年丰收,可以酿出更多的美酒让大家彻底共醉。浪漫中有现实,独乐乐与众乐乐相结合。这样看杜甫都比不了,因为没有大山军阀也一样能割据,比如北方中原地区的安禄山……(题外话:李白很喜欢秋天,大概是秋天收粮食、粮食能酿酒吧,有“我觉秋兴逸,谁云秋兴悲”句) 

作者还列出了两处杜甫“落后”的地方。比如李杜都在诗中声称要砍掉月亮上的桂花树,李白说:“欲折月中桂,持为寒者薪”,而杜甫说:“斫却月中桂,青光应更多”。一个是为了挨饿受冻的困难群众,一个却是为了个人审美需求,境界差距很大。 

还有就是李白感到当时的名胜古迹“景点化”太严重,“头陀云月多僧气,山水何曾称人意”,被收香火钱的和尚搞得烟熏火燎,因此想要“捶碎黄鹤楼”、“倒却鹦鹉洲”,还游客一个良好的游览环境,这也是杜甫没想到的…… 通过这场欢乐的辩论,作者要说的是反对这种寻章摘句、考察动机判断两人高下的方式。真要把杜甫从人民诗人的神坛上黑下来,拉到不高于李白的高度,还需要祭出阶级分析的大杀器。 

对杜甫的阶级分析 

针对当时杜甫眼看就要被吹捧成唐代优秀共产党员、人民艺术家的趋势,作者在书中很不厚道地开辟了一章叫做“杜甫的地主生活”,意图说明诗圣有哭穷的习惯,并且意识形态属于小地主阶级一翼。  

杜甫写道:“有客有客字子美,白头乱发垂过耳,岁拾橡栗随狙公,天寒日暮山谷里。”生活很苦,活像山间猴子。而实际上据作者考证,就在不久后杜甫搬家的时候,自己有马骑,家眷有车乘,完全不至于到这个地步。杜甫的哭穷已经成了一种习惯。 

比如作者考证道,杜甫有“新松恨不高千尺,恶竹应须斩万竿”的诗句。这句诗前几天还被中央领导在反腐会议上引用,为了说明反腐态度的坚决,而作者这里却是要证明杜甫家竹子之多。杜甫交代说:“我有江阴竹,能令朱夏寒,爱惜已六载,兹晨去千竿。”作者推断,千竿竹子,怎么也得几十亩地,看来不至于穷得叮当响。 

作者还举出了诗圣具有小地主意识的“铁证”。杜甫叮嘱即将入川的弟弟帮他照顾成都草堂道:“鹅鸭宜长数,柴荆莫浪开,东林竹影薄,腊月更须栽”。家禽要经常点数,免得被偷走了还不知道,院门不要“浪开”,怕丢东西(“浪”字相当传神)。用作者的话说,这首诗“露骨”地暴露了杜甫的小地主意识。一个精打细算、勤勤恳恳、兢兢业业、一心只为看好园子发家致富的小地主形象跃然纸上,憨态可掬。

这样来看,杜甫其实是较富裕的,院子、林园、菜地、荷花池、药栏,该有的都有。“成都有草堂,偃师有陆浑山庄,长安有桑麻田,夔州有果园,自己并不避讳”,后人何必盲目辩护。“杜甫并不自以为是文质彬彬的圣人君子”,而是“自笑狂夫老更狂”的风流人物,不必给他涂上那么严肃的油彩。 

作者深入细致地评估了杜甫的财产状况,发现他养过“一百多只可以治风湿病的乌骨鸡”、种过几十亩上百棵桃树,更不用说大面积的竹林,因此杜甫的贫困是一种“地主式贫困”,大概是“规模太大,需要的经费和人手太多,周转不过来”,温饱是绝无问题的。 仅仅揭发杜甫爱哭穷还不够,还需要证明李白有的缺点杜甫也都具备。 比如热心功名,杜甫并不亚于李白。从杜甫推崇的历史人物就能看出来,相比于屈原贾谊,杜甫更喜欢有意见憋着不说的宋玉,“摇落深知宋玉悲,风流儒雅亦吾师”。而对于屈原贾谊的遭遇,即使没认为是活该,也是抱着比较冷淡的态度。对大王满腹牢骚,意见不断,在诗圣看来本身就非君子所为。所以他是“窃不敢忘初之厚德”,是“每饭必思君”,这也是他和李白的区别,李白虽然臭脚捧得也欢,但私下并不介意抨击当权者。按照韩愈的总结,杜甫的政治态度公式就是:“臣罪当诛,天王圣明”,大王虐我千百遍,我待大王如初恋。杜甫在四川投靠大官的时候,靠山要进京面圣,杜甫写诗请求说:“朝觐从容问幽仄,勿云江上有垂纶”,意思是:大人到了朝廷上,皇上问起这边的事儿来,可千万别说有我这样的人才在闲着垂钓哇。这被作者抨击为“庸俗的江湖气息”。就像一个老太太跟后辈说:下次来看我可千万别带啥东西啦,既作出不好意思状,内心又很期待。杜甫实际上是说:您可千万别忘了在皇上面前提提我,我还闲着没官儿当呢。不能回避杜甫也是一个官儿迷,古代士人的功名就是第二生命,对诗仙诗圣也不好苛求。 

再比如封建迷信,杜甫也有份。诗圣写过一篇《紫微仙阁画太乙天尊图文》,讲的是“石鳖老”和“三洞弟子”的对话,有“仙官鬼官四司五帝龙虎日月之君”出场。这篇奇文流传至今,难以洗刷,据作者称,读后有一种“什么玩意儿”之感。 

鲸鱼骑士 

杜甫死于“牛酒”,后人不解:牛肉和酒寻常都有,怎么现在没见吃死人呢?有人因此愿意相信屈原、李白、杜甫“三贤归一水”的结局,作者对此回答说可能是天热牛肉变了质。李白据信死于“腐肋疾”,但是群众不愿意相信,所以民间传说说他“水中捉月”或者“骑鲸升仙”。 

群众对李白确实偏爱。李白愿意把矿工写进诗里:“炉火照天地,红星乱紫烟,赭郎明月夜,歌曲动寒川”,李白愿意写乡下老太太,“我宿五松下,寂寥无所欢。田家秋作苦,邻女夜舂寒。跪进雕胡饭,月光明素盘。令人惭漂母,三谢不能餐”,李白愿意写和尚、写酒馆老板……李白描写的富贵场景同样清新脱俗、令人神往:“五陵年少金市东,银鞍白马度春风。踏尽落花何处去,笑入胡姬酒肆中”,李白写美好场面含蓄隽永:“白玉谁家郎,回车渡天津。赏花东陌上,惊动洛阳人”(也许这个帅哥就是李白本人?),李白能够侠气凛然:“十步杀一人,千里不留行。事了拂衣去,深藏身与名”,又能让文字充满动感:“少年上人号怀素,草书天下成独步。墨池飞出北冥鱼,笔锋杀尽中山兔”。也许杜甫的忧忡沉郁、木叶萧萧、秋风瑟瑟、赤心拳拳更对士人的口味,而李白则更能满足平民的偏好。老百姓在已够苦逼的生活中,更容易被阳光明媚、旷达飘逸的东西所感染,因此自动追认李白是他本人自封的正牌仙人,即使这人是个自负狂。 

根据诗仙的世界观,世界以李白为中心而公转,日月因李白的光芒而灿烂,人是世界上最可宝贵的,而其中又以李白最为宝贵,本人固然早晚会成仙,但是我对拯救普罗大众也不甚感冒,有诗为证:“安得不死药,高飞向名山。下笑世上士,沉魂北丰都。”如今丰都市人民不仅不以为忤,还把诗仙缺乏节操的诗句镌刻在自己城市显眼的地方,可见李白我行我素的世界观的蛊惑力。 

这种世界观自有其魅力。如李白的跨越时空的欣赏者毛泽东,年轻时就曾在研究伦理学时写道:个人意志当如探海大灯,烛照万物。细想也对:不去用“我”这个主体去探查万物,而让万物五颜六色的光来熏染我自己,不是会进退失据吗?人们在声称自己是在为别人考虑的时候,真的能够确定已经明白“自己”是谁了吗? 

李白的故我未必是自我。正像有评论说的,“天生我才必有用”的“我”应该是大写的。李白的一生是个人主体意识的精彩舒展,人类中能够有这种强烈坚信自己天纵奇才、纯洁无暇的个体,也是一种幸运。天地间还有这样的人,高声歌,痛饮酒,高兴是真高兴,伤心是真伤心,愤怒是真愤怒,别人的名、字,还讲究个中庸之道,“愈”了就要“退之”,他是“白”了尚需“太白”。李白因此才有他独特的魅力。

李白自信自负,但并不缺乏冷静的一面,“混不吝”中也有对世间带着深厚感情的洞察,势力中带着清高,庸俗而又超逸。作者很重视李白晚年写给道士吴筠的道别诗《下途归石门旧居》,诗中说:”吴山高,越水清,握手无言伤别情。将欲辞君挂帆去,离魂不散烟郊树……俯仰人间易凋朽,钟峰五云在窗牖,如今了然识所在……石门流水遍落花,我亦曾到秦人家。不知何处得鸡豚,就中仍见繁桑麻。揖君去,长相思,云游雨散从此辞。欲知怅别心易苦,向暮春风杨柳丝”。 

因为作者认为“这里既解除了迷信,也不是醉中的豪语。人是清醒的,诗也是清醒的。天色向暮了,他在向吴筠诀别,生命也向暮了,他也在向尘世诀别”。面对终点,诗仙也明白自己终究不是仙人。 

然而在真正终点的门槛上,李白又恢复了往日的模样,“自负之心至死不改”,留下绝笔《临路歌》云: 
大鹏飞兮振八裔,中天摧兮力不济
馀风激兮万世,游扶桑兮挂左袂
后人得之传此,仲尼亡兮谁为出涕

在这里,我们的诗人又以大鹏自比:我一飞冲天,给世间留下了万世不朽的遗产。最终坠落死去,挂于东南枝,不是能力不济,是时运不佳。后人一定不要辜负我的成就啊,只是当今没有孔子那样的人物,不知谁会为我流下高水平的眼泪呢?

相传活宝麒麟只有在圣人当道、四海清平时出现,才会有好的命运。春秋时期据说出现了麒麟,但是世事混乱,乾坤颠倒,神兽被鲁哀公猎杀了。孔子听说之后,为麒麟流下了眼泪,并停笔不再编写《春秋》,所谓“绝笔于获麟”。李白以祥瑞大鹏自比,哀叹自己将逝而时无孔子。作者反对说,即使孔子在世,也不会为浪子李白流泪的,但是“后人”绝没有辜负他,“他的一千多首诗流传下来,被传颂了一千多年”。生当为活宝,死亦成山峰,的确是“李白词赋悬日月,玄宗台榭空山丘”了。也许现在用望远镜看,真的能见到李白揪着大鲸鱼的须子遨游于太空呢。、

李杜文章在,光芒万丈长。读《李白与杜甫》,动机并非厚李薄杜。李杜一人光芒五千丈,加起来才是一万丈。小时候喜欢“正经”一些的杜甫,但是现在,“要是能重来,我要选李白”,毕竟能抚平杜甫的沉郁的只有李白牌的旷达。
[ 本帖最后由 褴褛昼行 于 2015-1-19 14:03 编辑 ]

评分

参与人数 1威望 +1 收起 理由
白水 + 1 酣畅淋漓,精彩!

查看全部评分

发表于 2015-1-19 20:33:15 | 显示全部楼层
谢谢楼主的精彩原创!“间友”,还是第一次有人这么称呼我们这群人。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5-1-19 21:32:37 | 显示全部楼层
呵呵,这个话题我可以跟昼行君聊聊,但得稍等几天:)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5-1-19 22:53:20 | 显示全部楼层
没看过郭沫若的这本书,但见楼主文字间激情飞扬,感受很深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5-1-20 15:50:30 | 显示全部楼层
特别喜欢楼主的写作风格,特幽默,整个看下来让人不停地笑,调皮得很。对马列毛思想的熟悉和积累,也是楼主一个巨大的优势。特别喜欢这种踩在正邪之间的感觉~

立马下单买了书,看过之后再来细说~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5-1-20 18:09:58 | 显示全部楼层

原帖由 木兰晓芙 于 2015-1-19 20:33 发表 谢谢楼主的精彩原创!“间友”,还是第一次有人这么称呼我们这群人。关于《李白与杜甫》,我们论坛相关帖子有:易中天,http://ishuiyunjian.com/viewthread.php?tid=1304&highlight=%A1%B6%C0%EE%B0%D7%D3%EB%B6%C5 ...

 

谢谢木兰老师的推荐,还体贴地标上了红字:P  我间果然遍地都是宝,是不是搜什么主题都有好几篇相关文章出来?

易中天一篇,读《李杜》的时候没注意与陈寅恪的辩论,注意力都在猎奇八卦上了,倒是文章里写郭、陈对立的““壬水庚金龙虎斗,郭聋陈瞽马牛风”笑喷;

郭沫若与秦始皇一篇看完,对里面写的排山倒海的政治压力印象很深,对认真的学者来说,在研究里说自己不想说的东西是最痛苦的吧,另外郭全集第四卷也收了《甲申三百年祭》,对写李岩的部分没太关注,没想到里面寄托着作者这么多心事;

答疑大楼看完,感觉隔年没来,自己神经岂止慢了半拍,烦白水先生搅动一池春水,让老帖也浮了上来。感觉自己和楼里的“木末”同学趣味比较一致,不知辩论主持白水先生怎么看~

看《城市牢笼》,貌似南卓兄即将南下,顺祝平安顺利~

 

寒凝网上有PDF扫描版,要是不介意在电脑上看到处可以下。我这还有马恩列毛鲁电子书大全,你们党支部搞学习活动我也可以传给你嘿嘿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5-1-21 08:16:13 | 显示全部楼层

回复 6# 褴褛昼行 的帖子

红字不是我标的哦!而是论坛体帖——只要你搜索某个主题词,出来的帖子里这个主题词都自动呈现红色。欢迎常来论坛交流!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5-1-21 16:11:44 | 显示全部楼层
通篇读完,酣畅淋漓。读过几本文学史,单是摘出来的诗,最喜欢李白的,李白写的诗自然的很,时常有一种感觉:这些诗句原本就存在,只是李白发现了,但也就是李白发现了。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5-1-21 16:21:16 | 显示全部楼层
原帖由 褴褛昼行 于 2015-1-20 18:09 发表   谢谢木兰老师的推荐,还体贴地标上了红字:P  我间果然遍地都是宝,是不是搜什么主题都有好几篇相关文章出来? 易中天一篇,读《李杜》的时候没注意与陈寅恪的辩论,注意力都在猎奇八卦上了,倒是文 ...
谢昼行兄祝福。昨天朋友圈看了篇文章,写大唐诗人朋友圈,行文和楼主文章颇多相似之处,楼主可以找来看看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5-1-21 18:08:00 | 显示全部楼层
原帖由 褴褛昼行 于 2015-1-20 18:09 发表     寒凝网上有PDF扫描版,要是不介意在电脑上看到处可以下。我这还有马恩列毛鲁电子书大全,你们党支部搞学习活动我也可以传给你嘿嘿 

喜欢看纸质书~

我们党支部几乎不搞学习活动。。主要是书记太忙没时间,所以整个支部都投入到轰轰烈烈的实践中去了。对我个人来说,马列恩毛鲁是一定要好好看看的,我可以先去图书馆看看,以前也看过几本,拍下上面落满的灰~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小黑屋|手机版|水云间

GMT+8, 2024-4-20 22:35 , Processed in 0.050188 second(s), 18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