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云间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楼主: 清和

[读名著] 讀《水滸傳》

[复制链接]
 楼主| 发表于 2015-2-7 06:51:00 | 显示全部楼层
原帖由 寒凝 于 2015-2-6 08:30 发表 茶叶最开始是直接嚼着吃的,后来变成煮。到唐代的时候开始对茶叶进行加工,方法主要是蒸青,加工成品为团茶、饼茶,加各种调味料一起煮,吃的时候是要连茶汤带茶叶一起吃的,比较像粥。宋代慢慢开始流行散茶和点茶法 ...

謝謝寒凝科普!唐朝的茶……好難想像……

謝謝西貝君慷慨的「威望」~


週末晚上,自作主張先休息一天!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5-2-7 08:23:44 | 显示全部楼层
原帖由 清和 于 2015-2-6 07:24 发表  雖然真的不能用現代觀念來評價,但還是忍不住要問:懷揣五兩銀子為什麼不給錢??寫魯達豪爽不拘小節?寫他面子大、人緣好?寫他等不及要與史進去吃酒了?……到最後也沒還上錢╮(╯_╰)╭(此處為吐槽……) 

呵呵,你以为用银子结算像我们今天用纸币结算这样方便?给你一百,找我九十五?鲁达如果揣的是一块五两的整银的话,他跟茶博士如此对答是再自然不过的事了~~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5-2-7 12:52:52 | 显示全部楼层
原帖由 白水 于 2015-2-7 08:23 发表 呵呵,你以为用银子结算像我们今天用纸币结算这样方便?给你一百,找我九十五?鲁达如果揣的是一块五两的整银的话,他跟茶博士如此对答是再自然不过的事了~~

货币天然为金银的原因之一就是便于切割。开始脑补鲁智深拿出一把小型切割刀,再掏出一个小天平,切一块银子,称一下,嗯,多了,再切回来一点儿,再称一下。。。


[ 本帖最后由 寒凝 于 2015-2-7 12:54 编辑 ]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5-2-7 18:27:26 | 显示全部楼层
原帖由 白水 于 2015-2-7 08:23 发表  呵呵,你以为用银子结算像我们今天用纸币结算这样方便?给你一百,找我九十五?鲁达如果揣的是一块五两的整银的话,他跟茶博士如此对答是再自然不过的事了~~


原帖由 寒凝 于 2015-2-7 12:52 发表 货币天然为金银的原因之一就是便于切割。开始脑补鲁智深拿出一把小型切割刀,再掏出一个小天平,切一块银子,称一下,嗯,多了,再切回来一点儿,再称一下。。。


哈,所以說我不懂啊,the past is a foreign country,還真得有本《穿越指南》才行。

那麼,以前賒賬是很常見的事咯?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5-2-7 19:29:20 | 显示全部楼层
原帖由 清和 于 2015-2-7 18:27 发表 哈,所以說我不懂啊,the past is a foreign country,還真得有本《穿越指南》才行。那麼,以前賒賬是很常見的事咯?

这个问题细说起来有点麻烦。首先我们要大致确定的是,《水浒传》中的这类消费行为的叙述是比照哪个时代而写成的,宋代?还是小说产生的元末明初,或者后推到明中叶?我个人意见,首先是要排除宋代。虽然小说中故事的展开背景是宋代,但那时人写小说,并没有很严格的还原历史的意识,再说了,真要一板一眼地还原,小说产生时代的听众听了说不定反而觉得隔膜,因此,比照作品产生时代的明代生活而写成的可能性最大。而明代流通的货币,主要是铜钱和白银,《水浒传》里不是没写到过铜钱,如武松景阳冈打虎后,阳谷县令赏赐一千贯钱,但《水浒传》中具体写到用铜钱来消费的,确实不多。用银子来消费的描写更多。而如果用银子来消费的话,那确实很麻烦,有寒凝上面说的那些问题,要有戥子,要称重,要用钢剪或凿子剪下或凿下一块儿,除了这个问题,不同银子的成色不同,价值也不一样。像鲁提辖去喝茶这种低消费,最方便的结算方式应该是用铜钱,但鲁提辖如果没有随身带铜钱的习惯,又没有碎银子,那么,拿出五两一锭银子(购买力约合今天一千五到两千元人民币),让茶博士去取戥子和钢剪,来剪下一点点,真还是有点麻烦。鲁达没有这耐心,很正常。只怕是连茶博士都嫌麻烦。至于说赊账是不是很常见,这要看怎么说,从水浒的这段叙述来看,茶博士明显是认识鲁达的,鲁达不是个外乡过客,而是个本地驻军军官,又不是牛二那种泼赖,作为常客,这点小帐挂上,最后一块儿算,不是什么奇怪的事。可以用来佐证这点的反例是,鲁智深从五台山上偷跑下来吃狗肉这段——

庄家看见鲁智深这般模样,声音各别,便道:“你要打多少酒?”智深道:“休问多少,大碗只顾筛来。”约莫也吃了十来碗,智深问道:“有甚肉,把一盘来吃。”庄家道:“早来有些牛肉,都卖没了。”智深猛闻得一阵肉香,走出空地上看时,只见墙边沙锅里煮着一只狗在那里。智深道:“你家现有狗肉,如何不卖与俺吃?”庄家道:“我怕你是出家人,不吃狗肉,因此不来问你。”智深道:“洒家的银子有在这里。”便将银子递与庄家道:“你且卖半只与俺。”那庄家连忙取半只熟狗肉,捣些蒜泥,将来放在智深面前。智深大喜,用手扯那狗肉,蘸着蒜泥吃,一连又吃了十来碗酒。吃得口滑,只顾要吃,那里肯住。庄家倒都呆了,叫道:“和尚,只恁地罢!”智深睁起眼道:“洒家又不白吃你的,管俺怎地?”庄家道:“再要多少?”智深道:“再打一桶来。”庄家只得又舀一桶来。智深无移时,又吃了这桶酒,剩下一脚狗腿,把来揣在怀里,临出门又道:“多的银子,明日又来吃。”吓得庄家目瞪口呆,罔知所措。看见他早望五台山上去了。

鲁智深固然没有付渭州城里茶博士的茶钱,但他不也将整块的银子留在了五台山下的酒家,剩下的也没有讨回嘛。最后鲁智深离开五台山,到市井铁匠铺里取了订做的禅杖,“将些碎银子赏了铁匠”就上路了,并没有到隔壁酒家去理论剩余银钱的事。这才是鲁智深,去到酒家要剩银子,就不是鲁智深了,同样,在第二回里,渭州城中,鲁提辖与史进相遇,惺惺相惜,满腔的兴头拉着史进要去吃酒,出门前作为一个熟客还要拿出五两银子等着茶博士取戥子和钢剪来结算小钱,那还是鲁提辖吗?




评分

参与人数 2贡献 +11 收起 理由
木兰晓芙 + 6 很受益
木文湃 + 5 读完很有收获

查看全部评分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5-2-8 07:27:54 | 显示全部楼层
原帖由 白水 于 2015-2-7 19:29 发表 这个问题细说起来有点麻烦。首先我们要大致确定的是,《水浒传》中的这类消费行为的叙述是比照哪个时代而写成的,宋代?还是小说产生的元末明初,或者后推到明中叶?我个人意见,首先是要排除宋代。虽然小说中故事的 ...

多謝白水師科普!

我覺得這個帖子可以改名「讀《水滸傳》暨中國古代文化常識科普帖」了……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5-2-8 08:14:40 | 显示全部楼层
第三回 赵员外重修文殊院 鲁智深大闹五台山

寫魯智深上五台山,卻是由金老翠蓮又引出趙員外,中間還夾上一段趙員外誤會魯智深、不打不相識的小插曲來,這段情節對故事走向無關緊要,但就是有趣、生動,起波折,也生活化。

焚起一柱信香,长老上禅椅盘膝而坐,口诵咒语,入定去了;一炷香过,却好回来,对众僧说道:“只顾剃度他。此人上应天星,心地刚直。【维摩诘经云:菩萨直心是道场,无谄曲众生来生其国。长老深解此言。】虽然时下凶顽,命中驳杂,久后却得清净。证果非凡,汝等皆不及他。【一个文殊丛林,其众何止千人,却不及一个军汉。】可记吾言,勿得推阻。”
可作魯達判詞,點出「上應天星」之命。
竟想到《紅樓十二曲》,好像現代小說很少有這樣預先透露主角命運/故事大綱的「劇透」寫法?讀者先讀到判詞,後讀到主角人物故事,故事細節上有懸念,但人物命運的大致走向卻已了解一二,閱讀的展開成為一種應證的過程,很有意思。


寫魯達與眾僧人互不相容,大鬧五台山,不難;卻又寫他只懼怕長老,也只有長老幾番寬容他,故事場景馬上就立體起來了,不簡單。


长老留住在方丈里,安排早饭与他吃;【降龙伏虎,尽此数言,然后知百丈清规,为下辈设也。○一句。】又用好言劝他;【一句。】取一领细布直裰,一双僧鞋,与了智深,【一句。○不受上罚反加上赏,畏之乎?爱之耳。我做长老,亦必尔矣。】教回僧堂去了。但凡饮酒,不可尽欢。【承上文无数英雄,忽然接一腐语。】常言“酒能成事,酒能败事。”便是小胆的人吃了也胡乱做了大胆,何况性高的人!【不文之人见此一段,便谓作书者借此劝戒酒徒,以鲁达为殷鉴。吾若闻此言,便当以夏楚痛扑之。何也?夫千严万壑,崔嵬突兀之后,必有平莽连延数十里,以舒其磅礴之气;水出三峡,倒冲滟滪,可谓怒矣,必有数十时迤逦东去,以杀其奔腾之势。今鲁达一番使酒,真是捶黄鹤,踢鹦鹉,岂惟作者腕脱,兼令读者头晕矣。此处不少息几笔,以舒其气而杀其势,则下文第二番使酒,必将直接上来,不惟文体有两头大中间细之病,兼写鲁达作何等人也?呜呼!作水浒者,才子也。才子胸中,岂村里小儿所知也!】
正文最後一句連同批註一起看,有趣!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5-2-8 18:12:32 | 显示全部楼层
原帖由 白水 于 2015-2-7 19:29 发表 这个问题细说起来有点麻烦。首先我们要大致确定的是,《水浒传》中的这类消费行为的叙述是比照哪个时代而写成的,宋代?还是小说产生的元末明初,或者后推到明中叶?我个人意见,首先是要排除宋代。虽然小说中故事的 ...



白水师思虑缜密!思考这个问题时,只是一步直接到五两一锭银子喝茶太不实际,既是熟人,不若先记账,待他日来付钱。并没想到时代背景及人物性格考量和佐证。

佩服清和学姐!日日来此盖楼,好细致也很有毅力。近日只是自个儿细读了几回《红楼梦》,少了些思考和交流。说到《三体》,此前囫囵吞枣也想再重读来着...... 最近愈发觉得要读的东西好多啊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5-2-8 18:31:46 | 显示全部楼层
原帖由 寒凝 于 2015-2-6 08:30 发表 茶叶最开始是直接嚼着吃的,后来变成煮。到唐代的时候开始对茶叶进行加工,方法主要是蒸青,加工成品为团茶、饼茶,加各种调味料一起煮,吃的时候是要连茶汤带茶叶一起吃的,比较像粥。宋代慢慢开始流行散茶和点茶法 ...


“唐煮宋点”的说法、日本抹茶茶道都是源自于宋朝时盛行的点茶法,寒凝姐对这些都是很清楚的!
关于宋朝流行的点茶“斗茶”有几句想要补充。用少量沸水冲泡茶末、调成糊状后就是“点茶”:沸水连续注入茶盏,用“茶筅”边转动茶盏边搅动茶汤,要使盏中泛起“汤花”。宋徽宗赵佶就对烹茗点茶非常在行。记得陆游的那句“晴川细乳细分茶”,起初以为就是闲来无事,一杯茶倒来倒去;后来才知道”分茶“也是门很高的技艺,大概就是击拂茶汤时汤纹会形成很漂亮的图面。宋代茶品有很强的技巧性和艺术性呢。

[ 本帖最后由 一碗清月 于 2015-2-8 18:33 编辑 ]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5-2-8 19:58:39 | 显示全部楼层
原帖由 清和 于 2015-2-8 08:14 发表  竟想到《紅樓十二曲》,好像現代小說很少有這樣預先透露主角命運/故事大綱的「劇透」寫法? 

这种“剧透”写法,在中国古代小说里太多太多了,这也是中国古人的天命观决定的。现代小说很少有这样写的,很正常,时代变化,过去的那种天命观不流行了嘛。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小黑屋|手机版|水云间

GMT+8, 2024-4-27 06:49 , Processed in 0.027115 second(s), 12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