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云间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查看: 4400|回复: 10

[语 言 学] 汉字能简化为拼音文字吗?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5-3-21 13:23:19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2015-03-19

汉字简化永远是争论话题,简化字是否割裂文化传承?繁体字是否更易辨识?是不是汉字大的特性让它无法简化为拼音文字?其实,早在唐朝,拼音化汉字就已经存在,而且使用上效果不错。


文/郑子宁 minus273


两会期间,全国政协委员冯小刚提出要从文化传承角度适度恢复繁体字,理由看似非常有道理——繁体字更有文化内涵,如“親”、“愛”等,分别有“见”和“心”,意蕴深长,优于简体字版本。


繁简体在网上引发的一些争议


这不是部分恢复繁体字的呼声第一次在两会中出现。2008年,全国政协委员宋祖英、黄宏、郁钧剑等名人就曾经联名提出恢复繁体字,认为繁体字是中国的根,为了文化传承,就算不使用也要认识。


冯小刚提案和宋祖英提案相当具有代表性,分别从使用功能和文化传承的方面力陈繁体字的优越性。


实际上,简体还是繁体的功能性差别影响非常细微,根本谈不上取代与否,历史上甲骨文、金文、篆文到隶书、楷书,它们并没有功能性上的本质差别。


真正有杀伤力的讨论,是彻底用拼音文字取代汉字。这个争论早在20世纪初就出现,并在1950年代《汉字简化方案》前后达到高潮。


汉字简化方案


汉语拼音化功能性上的反对声浪中,同音字多可能是最有道理的一个,这也是汉字体系区别于拼音文字的重要特点。


目前,世界上绝大部分文字体系为拼音文字,汉字是主流文字体系中唯一一种没有演化为拼音文字的。


简化方案若纯用拼音,容易导致歧义。它甚至能造成现实经济损失——韩国修建京釜高铁时,由于“防水”“放水”读音相同,均为“방수(bangsu)”不标汉字的情况下工人误把水泥上的防水字样当成了放水,导致大量混凝土枕木龟裂。


更有人喜欢引用赵元任教授的游戏之作《施氏食狮史》来讲述拼音化的不可行:


《施氏食狮史》拼音及文字版


表面上看,汉语的同音字确实很多。光是一个yi的音节,就有几百个常用字和次常用字。如果使用拼音,意义、异议、熠熠、意译、翼翼就全都变成一个写法了,确实会引起很大的不便,似乎汉字的地位无可取代。


不过,现代人的争论常常早已在历史上完成了证明。


用不同的拼音文字来书写汉语早已有之,它们都有不错的使用效果。现今最早用大段拼音文字记录汉语的可能当属唐朝用藏文拼写的汉语。


这个案例就发生在吐蕃与唐朝交界处——就是历史教科书常常盛赞“和同为一家”的文成公主和金城公主的时期。


吐蕃是一个有相当实力的帝国。其军事实力和影响力远非后来的西藏可比。极盛期,吐蕃北进控制塔里木盆地,东边频频侵扰唐朝,并于公元763年一度攻陷长安,唐朝被迫请回鹘帮忙,才把吐蕃赶了回去。


河西走廊就长期被吐蕃盘踞,从公元781年开始到公元848年,直到归义军兴起才摆脱了吐蕃的桎梏。


众所周知,河西走廊从古代开始就是讲汉语的地方,但吐蕃百余年的统治相当程度上藏化了当地汉人。甚至诗人司空图有“汉人学得胡儿语,却向城头骂汉人”的感慨。


敦煌为河西走廊文化中心。由于吐蕃腹地文化水平较低,吐蕃攻陷敦煌后借汉人善造纸的技能,建立抄经所,强迫汉人用藏文抄经,敦煌成为藏文经卷的主要传抄地,当地汉人也多通藏文。


在某封文档下的藏文字母的签名,根据读音推测,文本前几个字为“副使孟怀玉”的藏文拼写,其实签名者是一个汉人


这其实就是一种汉字拼音化的改造。


藏文字母不仅限于这种短文,颇多较长的文本也用藏文字母拼写。譬如出土的一段藏文字母拼写,即为一首名为《游江乐》的民歌的全文。


春风细雨霑衣湿 何时恍惚忆扬州

南至柳城新造口 北对兰陵孤驿楼

回望东西二湖水 复见长江万里流

白鹤(鹭)双飞出溪壑 无数江鸥水上游

游江乐 泛龙舟


尤为有趣的是,这篇文本写成的年代已是归义军时期,文本正面即为汉文抄写的《大般若波罗密多经》,说明敦煌汉人并不觉得汉文相对藏文就特别好用——虽然官方恢复了汉文的使用,需要在正面来应对,但这不妨碍他们继续用藏文字母拼写汉语。


这个改造的例子延续时间有限,随着河西走廊慢慢摆脱吐蕃影响,藏文写汉语的做法也渐渐消亡。


但是,唐朝敦煌的特殊拼法,也有其区别于现代汉语的原因。当时敦煌方言的语音较为复杂,同音字较少,拼音使用因此有更高的识别度。


中古以后,汉语的语音体系剧烈简化,同音现象骤增。如此一来,是不是就一定得要依赖汉字来消除歧义了呢?


其实不然。近现代时期,也仍然有用其他书写形式书写的汉语,不依赖汉字的情况下,不仅满足了基本交际需求,还在此基础上诞生了复杂的文学作品。


元明清时期,中国整体文盲率高企,尤其是在远离文化中心的西北地区。但是,生活中总有对书面语的要求,如学习、通信等。西北某些回族人为了克服不识文字带来的不便,取材阿拉伯字母,创制出了一种被称为“小儿锦”的文字。


小儿锦也称小儿经,大体上,就是用阿拉伯字母拼写当地汉语。由于地域和个人差异,拼写法上往往也稍有不同。


小儿锦、汉语对照


问题是,阿拉伯字母本身在表示声调方面乏善可陈。幸好,西北陕甘地区的汉语音系本就相当简单,并未造成严重不便。


而在同治之后,陕甘地区一部分回族人迁居中亚。他们被当地的突厥语民族称为“东干人”,他们说的汉语也就成了所谓“东干语”。


东干人借用了一种更强大的势力,让他们比前辈们更进一步。


节日时穿着清朝服装的东干妇女


他们中的绝大多数都不通汉字,在20世纪初,苏联伸出了双手,为他们创制了用西里尔字母拼写的“东干文”,实质上就是一种用西里尔字母书写的汉语。


这两种文字都较为忠实地记录口语。由于不标声调,也存在类似小儿锦的弊端。但它们创造性的选择了不少解决方法。


——口语中遇到歧义的情况时,往往会以其他词汇替代,虽然有时会造成书写文字和口语的差异。例如文字上很少有人会避免使用“期终”,但在口语中则颇有些人会说“期末”以避免和“期中”相混淆。


小儿锦和东干文靠记录口语避免了严重歧义现象。这能应付日常生活的交流,但他们不局限于此,还创造出新文字基础上的全新文学形式。


由于距离较远,汉语文化中雅正的诗词歌赋,对于他们较为陌生,而且不指望科举功名,也并无需求。他们的文学和自己的生活更贴近,富有族群特征,这种差异让汉族人可能难以理解。


东干文学长什么样呢?下面引一首东干文豪亚西尔•十娃子(Ясыр Шывазы)的诗歌:


Бый хўтер【白蝴蝶儿】


Тэйон җошон, бый хўтер, 【太阳照上,白蝴蝶儿】

Ни тэ гощин.【你太高兴】。

Ни лян җин гуон фадини, 【你连金光耍的呢】

Чиди чун фын. 【骑的春风】

Йисыр ни до тяншонли, 【一时你到天上了】

Зущён бый юн.【走向白云】

Йисыр зу до хуайүанли. 【一时走到花园里】

Ба щян хуар вын. 【把鲜花儿闻】

Җяр хуардини, вә канди, 【拣花儿的你,我看的】

Ниди щин го. 【你的心高】

Дусы ниди да хуайүан, 【都是你的大花园】

Ни ющир луә. 【你有心儿落】

Ни лян хун хуар фадини, 【你连红花儿耍的呢】

Тэёнйибан. 【太阳一般】

Дын нидини мо җүхуар. 【等你的呢毛菊花儿】

Щүәбый модан... 【雪白牡丹】

Нисы чунтян, гуон зоди 【你是春天,光找的】

Хуар кэди вон. 【花儿开的旺】

Зун луәбудо, хўтер-а, 【总落不到,蝴蝶儿啊】

Җин фуершон. 【金树叶儿上】


以当下一个受过教育的中国人来看,这首所谓的诗陋俗不堪。但是文学根植于语言使用者的环境之中,东干人只是语言上选择了汉语,他们的习俗、环境迥异于中原,文学的理解自然也相当不同,他们看来这真的是一首好诗。


当然,历史上的案例对当下争论的借鉴意义有限。虽然汉字在功能性上曾成功被取代,对汉字体系的彻底放弃却有可能造成巨大的文化断层。


大象公会《国父与鸟类学》一文也提到这样的案例——土耳其语言改革导致新旧土耳其文化明显裂痕。


但繁简的区别似乎到不了如此大的地步。


对于一个熟悉简体字的中国人来说,从识简到识繁并非一个不可逾越的鸿沟。八十到九十年代大量盗版音像产品片源来自港台,并没有太多人抱怨片子的繁体字幕看不懂。


恢复繁体字对接续传统的有效性更是值得仔细考虑。就算以繁体字进行基础教育,也未必就能提高对传统文化的认识。按照恢复者的逻辑,甲骨文一定是要普及了,否则自绝于五千年历史的祖国。


关于繁简体书写难度对比的漫画


真正的差别在于对古文体系的理解。无论是用简体、还是用繁体,未受过高度的文言文阅读教育都无法理解。并不会让普通人突然学会繁体字,就摇身一变,成了龙的传人。


当下,简体字在中国已经全面铺开,擅动文字体系的益处相当有限,而且有很大可能造成高昂的经济和社会成本。


如新疆地区的维吾尔文,建国以后就从阿拉伯字母改成拉丁字母、再改回老文字,近年又有和新一套的拉丁文字并行的声音。几番更改制造出了大批的文盲,其造成的社会成本不言而喻。


但是,作为中国自隶定以来几千年稳定使用的传统文字,社会不妨对繁体字多点宽容,在非官方的场合对使用繁体字(如店招等)的限制可以放宽。


至于和港台乃至韩国等使用繁体字的地区接轨的问题,语言学家郑张尚芳的意见颇有参考价值:将并(並併)后(后後)等简繁一对多的情况加以小范围的校正,以使简体繁体能够建立固定的一对一关系。如此一来,在当今的技术条件下,无论简体繁体都可以非常方便的互相转化。


不过,东干人等案例也给了我们一个基本启示:无论是繁体字还是简体字,功能性上并非不可替代。实用角度上来说,即使拼音文字改造,也总能有合适的替代品出现。


但文字的使用从来都不是规划的作品,它镶嵌在使用者的具体环境中。汉字能不能有简化字,可不可以简化为拼音文字的讨论,或许本就不适合提案的方式进行。


主持人毕福剑曾因给潘晓婷的题字错字连篇而贻笑大方


评分

参与人数 1贡献 +20 收起 理由
木兰晓芙 + 20 谢谢分享!

查看全部评分

 楼主| 发表于 2015-3-21 13:27:37 | 显示全部楼层
给将要到来的读书会添点话题材料。另外,看到藏文字母拼写的《游江乐》那张图,看到那张图上的现代拟音标记,惊奇地发现绝大多数字的发音,跟韩语里的该汉字发音十分相似。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5-3-21 15:21:26 | 显示全部楼层

回复 2# 白水 的帖子

一个西藏同学告诉我,她们的藏语发音常会被误听为韩语。大概两者真的有些联系吧?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5-3-21 16:04:34 | 显示全部楼层
原帖由 青鸟 于 2015-3-21 15:21 发表 一个西藏同学告诉我,她们的藏语发音常会被误听为韩语。大概两者真的有些联系吧?

哦?是吗?直接的联系应该没有,听起来相似,可能是都保留了相当多的汉语古音的缘故。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5-3-22 20:25:20 | 显示全部楼层

回复 1# 白水 的帖子

白水君转的这篇文章内容很丰富啊!包含了很多有趣的史料。
汉字拼音化是个很有魅力的话题,也是个很有历史感的话题。为了改变汉字的难学难写难记难认的状况,很多有识之士做出了很多努力。朋友们可以想想,汉字到底能不能走拼音化道路?这条路实际上能不能走得通?读书会上大家一起讨论。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5-3-23 22:10:51 | 显示全部楼层
至于和港台乃至韩国等使用繁体字的地区接轨的问题,语言学家郑张尚芳的意见颇有参考价值:将并(並併)后(后後)等简繁一对多的情况加以小范围的校正,以使简体繁体能够建立固定的一对一关系。如此一来,在当今的技术条件下,无论简体繁体都可以非常方便的互相转化。 不过,东干人等案例也给了我们一个基本启示:无论是繁体字还是简体字,功能性上并非不可替代。实用角度上来说,即使拼音文字改造,也总能有合适的替代品出现。 但文字的使用从来都不是规划的作品,它镶嵌在使用者的具体环境中。汉字能不能有简化字,可不可以简化为拼音文字的讨论,或许本就不适合提案的方式进行。 
(1)调整繁简一对多,使之实现一对一的关系,便于转化使用。这个意见看起来简单易行,其实这是一件大事,老百姓都会关心讨论纷纷发表意见,最后能不能达成统一还不一定。 
(2)文字的使用乃至语言的选择和规范,不仅可以规划,而且可以规划得很好,老百姓的提案、权威的人为规范,都是可行的、正常的、常见的手段。 
         这两点过几天再展开说。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5-3-30 15:26:45 | 显示全部楼层
汉字简化、拼音化是个老生常谈的问题啊。我倒觉得没有争论的意义。
 一、关于繁简之争。
 1.关于繁简体的问题有一个习惯的因素在里面,这种习惯是一种很强大的作用力。咱们和古籍打交道的人适度繁体字很容易,也许这部分人觉得繁体字更好。但是对于普通大众来说,已经习惯于使用简体字了。即使繁体字很多理据性比较强,但是对于普通人来说,他们在用汉字的时候谁去先分析一下理据再用啊?没有那么复杂。文字就是一种符号而已。港台已经习惯于用繁体字了。如果说大陆恢复繁体或者港台推行简体就会打破这种既有的习惯,反而在若干年内给人们带来不便。之所以说是“若干年”,是因为假如大陆回复繁体字以后,经过几代人的使用,有进入了一个新的习惯的过程。到那个时候,自然也就不存在困难了。
 2.关于繁简体字对于文化传承的问题。有些人提倡恢复繁体,是觉得我们的传统是在不断丢失。我不理解他们为什么有这种危机感。时代在进步,简体字既然能实行到现在就说明有其合理性。旧时代在批传统,现在又要恢复某些传统,那些提倡恢复繁体字的人所捍卫的“传统”到底什么?我觉得得具体分情况而论。冯小刚、宋祖英等人提倡恢复繁体,他们的后代也同意他们的观点吗?我想不一定。再者,不认识繁体字就代表文化水平低、没文化吗?显然不是。我身边有个切实的例子,两个学理工科的朋友,其中一个朋友中学时就读过一些武侠小说,认读繁体字易如反掌。另一个朋友不认识繁体字,我们有一个QQ群,由于我自身专业的需要,我输入法默认的是繁体字。一开始的时候这位朋友不认识繁体字,每次聊天都是根据句子的语境去猜,猜不出来就问我。但这样过了个把月以后人读繁体字也完全没有障碍了。因此,我觉得适度繁体字不是一件难事。那些因各方面因素需要认读繁体字的人自然而然就学会了。比起学一门外语来,认读繁体字的难度还是比较小的。 
3.政府的作用不可忽视。如果一个政府强行推行繁体,若干年之后自然也就习惯与繁体了。还是个习惯问题。语言中不可忽视习惯的力量。比如我们大陆说“通过你所提交的申请材料”,而台湾一般说“透过你所提交的申请材料”。我们就会觉得很别扭。还有,大陆会直接说“1970年”,而台湾会说“1970年代”,一字之差,我一开始觉得后者这种说法不合语法规则。但是什么是语法?语法规则是怎么来的?不是说像学外语一样,教会你语法规则,然后照着这个规则去造句子。语法规则也是从语言事实中总结归纳出来的啊。这种语法规则自然要受到习惯的影响。没准台湾人觉得我们的话语也很别扭呢。 
二、关于拼音化 
      原文里有一句说“汉字能不能有简化字,可不可以简化为拼音文字的讨论”,我觉得“简化为拼音文字”这个表述就是错误的。 
      首先,汉字当然能简化,但简化的结果最终能变成“拼音文字”吗?我觉得这儿没有分清楚文字体系和文字制度两个概念。甲骨文、金文、小篆、隶书、直到楷书,在每一个阶段,简化都是大的趋势,但都没有最终简化成“拼音文字”。甲骨文、金文、小篆、隶书、楷书这是文字体系的不同。表意文字、表音文字(拼音文字)是文字制度的不同。文字简化不可能导致文字制度的变化。文字制度只能是用一种制度去替代另一种制度。比如埃及古文字是象形文字、是表意文字,代替他的是表音文字。再如越南古代使用的是汉字,16世纪末改用罗马字,越南变为法国殖民地后又开始使用法语。很明显,文字体系的改变具有渐变性,而文字制度的更替具有颠覆性、革命性。
       其次,教科书里说拼音化之所以行不通是因为汉字和汉语的特点是相适应的。我对这句话的理解不深刻,教材里也没有多讲。哪些适应的特点决定了必须用汉字呢?汉语不同于其他国家语言的明显特点是缺乏形态变化、有量词和语气词等等。我觉得这些特点不能决定汉语必须用汉字来记录。有一个特点倒是很有说服力,那就是汉语里同音字词太多。单纯地用语音去区别的话可能不太容易。但是哪种语言里没有同音词呢?也许汉语的格外多吧,我没详细考察过。另一方面,可以这么来思考,语言和文字分开来看,语言包括语音和语义两个层面,比如有些民族没有文字但又语言,但可以为这种语言造文字去记录。造文字其实就是找一种符号来记录这种语言,一般是以词为单位去记录。但是一个词又有音和义两个层面,是用某种符号去记录音呢还是记录义呢?这就造成了表音文字和表意文字的不同。文字符号直接和音相联系的就是表音文字,直接和义相联系的就是表意文字。从这个意义上说,只不过汉民族先民当初在为汉语的词造字时选择了字符和义相联系。那下一个问题就是为什么选择和义相联系?和音相联系不行吗?比如{太阳}这个词,太阳这个事物是全世界各名族都有,其概念意义也是全世界都相同的,最初的时候估计各民族对{太阳}这个词的发音不一样罢了。那为什么有的民族就选择用符号去记录{太阳}这个词读音,而汉民族就选择了记录义呢? 
      第三、拼音化就一定简单吗?大家可以百度搜一下最长的英语单词,谁能记住?平均四五个字母的组成的单词还是比较少的。而且,拼音文字是线性排列的,比如英语有26个字母,假如有□□□□□五个方框,用这个26字母去拼单词,理论上说每个方框里字母的出现都有26种可能性,那就是有265个单词。这只是一种理论假想,虽然有的不能拼成有意义的单词,但是现实情况是并不是只有五个方框这一种情形啊,还有很多。那这个单词量就是很庞大的。我们一般人用不了掌握那么多词汇。这种线性排列的文字,区别性很细微,只要有一个位置上的字母拼错了、或者字母顺序颠倒了那就完全可能变成另一个单词了。所以要求学习者精确地记住这个单词,不仅仅要记住它的意思和发音,还要记住字母的个数和顺序。汉字是空间方块布局的,相对来说区别度大一些。 第四、用拼音的方式记录汉语也不是不行。小学的时候不是经常有一道题是给出了一句话的汉语拼音,然后写出汉字吗?大家怎么都能理解对并写出来?比如:chūn tiān lái lē,cǎo lǜ le,huā kāi le,zhēn měi ɑ!我们不能抬杠说chūn的同音字很多,可以写作好几个乃至几十个字。是的,找一个字典来找同音字就行,也许也能组合出有意义、有表达效果的句子。但是我们不能脱离正常的语境和既有的知识储备啊!另外,我们国家也推行过国语罗马字,但要注意的是那只是注音字母,不是文字,其性质和汉语拼音方案是一样的,是用来拼写汉语语音的。上面那句拼音的句子也完全可以改写成用国语罗马字拼写的,但即使拼写出来那也不是文字本身。 
         所以,我觉得汉字再怎么简化也不会出现“拼音文字”的结果,除非用政府的强制力废除汉字而推行一套新的文字制度。 
        看到这个讨论帖,有感而发,纯属愚见。如有不妥之,处敬请海涵,还可深入讨论。

评分

参与人数 2贡献 +40 收起 理由
木兰晓芙 + 20 高水平回帖
白水 + 20 内容丰富,受教了

查看全部评分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5-3-30 21:40:34 | 显示全部楼层
原帖由 日月光华 于 2015-3-30 15:26 发表 汉字简化、拼音化是个老生常谈的问题啊。我倒觉得没有争论的意义。 一、关于繁简之争。 1.关于繁简体的问题有一个习惯的因素在里面,这种习惯是一种很强大的作用力。咱们和古籍打交道的人适度繁体字很容易 ...

看了,这就是水云间应该有的高质量回帖。涉及的话题十分丰富,把可以视作缩微版的语言学概论了:)这个回帖,可能我过段时间还会再来读。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5-3-31 08:18:26 | 显示全部楼层

回复 7# 日月光华 的帖子

谢谢光华君的回帖,亮点闪闪讲的有见地!4月11日周六上午你有时间吗?希望你能来参加读书会,跟大家现场交流交锋哦!哈哈 
关于你的帖子的几点想法: (1)我觉得平时人们所讲的“汉字简化为拼音文字”,意思就是停止使用汉字,改用拼音文字。表述的时候人们没有顾及到汉字与拼音文字是不同体系的符号,是不可能由一个简化成另一个的。这也可以理解,非专业的、又切实关心记录汉语符号是不是方便实用的老百姓,这样表达完全可以理解。语言和文字不分的情况还很多呢,何况是同为记录语言符号的拼音文字和汉字。 
(2)比如我们大陆说“通过你所提交的申请材料”,而台湾一般说“你所提交的申请材料”。这个例子不太清楚,有时间你可以加以说明。
(3)“拼音化就一定简单吗”、“汉字是空间方块布局的,相对来说区别度大一些”等观点还可以深入思考论证,最好有量化统计。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5-3-31 14:50:47 | 显示全部楼层

回复 9# 木兰晓芙 的帖子

到时候看情况有没有时间。最近刚考完博还都没停歇呢,两师妹还有一个师兄找我帮他们改一下论文,他们都马上要毕业了,催着时间比较紧。木兰老师说的有道理,一般的人说的拼音化可能就指的是改用拼音文字。既然这样的话就不会存在说汉语同音字多而不适合拼音化的问题了。大陆“通过”有介词的用法,表示凭借的手段、方式,在这个意义上,相应地台湾用的是“透过”这个词。方块布局的汉字区别度大,我只是从直观上来说的,要有科学的结论的确得做个调查。过段时间我要写个学术论文会涉及汉字平面布局的问题,到时候再多查些资料考察一番。多谢木兰老师!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小黑屋|手机版|水云间

GMT+8, 2025-5-14 14:21 , Processed in 0.085495 second(s), 17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