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云间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查看: 1875|回复: 3

[原创文字] 良知日记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5-4-9 00:39:59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天赋性于万物,在鱼为鱼之性,在鸟为鸟之性,在草为草之性,在人为人之性。人之天性曰良心,亦曰良知。顺良知做人行事,而不敢怀私心杂欲,则心地光明常乐矣。良知之乐,与鱼之游,蝶之舞,花之开,叶之动,水之流,云之舒,同乐也。与万物同乐,谓之天乐。

 

仁者,人也,人之所以为人,在于拥有良知,良知就是人性。故仁政就是良知之政,人性之政,仁政的目的就是实现一个“人人依照其良知本性自由健康发展”的社会,对人性的尊重。天地不扰万物,故万物各顺其性而自然化育;政府不扰民,则百姓各顺其良知自由发展。故仁政的本质就是不扰民。实现不扰民的社会,依靠的是法治,通过法律来约束政府。

 

内心良知的外部化、习惯化、规范化,就是道德。道德的成文化并且被国家赋予强制效力,就是法律。故道德是社会化的良知,而法律是成文化的且拥有强制执行力的社会良知。故依法治国与依德治国,就是依照良知治国,遵守法律和道德就是遵守良知。法治和德治的最终目的就是实现良知之治,人人按照良知从事。良知是人的自然天性,依照良知从事,就是道法自然。故无论是现代社会的法治,还是传统社会的德治,还是老子的自然之治,都是良知之治,简称良治。

 

治大国若烹小鲜,顺其自然而不扰之。

 

顺良知自在无碍,逆良知寸步难行。

 

地球上有万物,万物各有其天性,人亦万物之一,人之天性曰良知。

 

世界上最自在的人,不是富人,不是穷人,而是凭良知行事的人。小鸟,蝴蝶,小草,大树,石头,雪山,月亮,星系,它们都比我们自在,因为它们都按照各自的天性“良知”生活,所以无忧无虑,自得无碍。只有人会逆良知行事,所以忧心忡忡。

 

新中国的建立,30年前的改革开放,今日的反腐倡廉,皆凭良知鼓荡也。顺良知则天佐人辅,逆良知则天谴人离。

 

求人不如求己,求之外物不如求诸本心,明矣,千千万万真理只在吾良知中。良知因千姿百态之境遇,而有千变万化之妙用。

 

什么是良知?饿了吃饭,冷了添衣,见善如不及,见不善如探汤,如好好色,如恶恶臭,这就是良知。

 

一辈子不知道要什么, 每日浑浑噩噩,“群居终日,言不及义,好行小慧”, 这就是迷失良知的后果。

 

 一切教条都是死的,只有吾心良知是鲜活的。歌德说:一切理论都是灰暗的,生命之树长青。

 

安可一日无良知?尽吾心之诚,则良知宛然在胸矣。

 

良知在个体为良知,在社会为社会良知,社会良知的共鸣为民意,民意在政府决策中做主叫做民主。民主是社会良知的有效表达。

 

良心安则乐,良心违则悔。


检验做一件事是否合乎良知的方法:若行之坦然,则行之;若行之不安,则不行。君子坦荡荡, 小人常戚戚。

 
良知运用之妙,存乎一心。

良知是活泼泼地,若只晓得搬圣人词句,摆弄精神,非良知也。

良知之学,极高明而道中庸,百姓日用而不知。

孔夫子不言天道,盖良知即是天道。

良知学问,须于此心每日点检,又当于事上磨练。

洛中以记诵博识为玩物丧志,盖记诵博识亦私心杂欲也,心中不宜容丝发事。

窗前草满,草之性也;驴鸣,驴之性也;致良知,人之性也。三者意思一般。

鷂飞戾天,鱼跃于渊,参赞天地化育万物,顺物之自然而不扰之,便是是尧、舜气象。

良知默而识之,不言而信,存乎德行。

不诚无以致良知。

“礼之本,出于民之情,圣人因而道之”,人情天理即是良知,礼法出于良知。

古之学者为己,今之学者为物。为己者求之于吾心良知也,为物者求之于身外之物也;为己者终于成物,为物者终于丧己。

人之所以异于禽兽,以有良知之性也。

君子在陋巷而不改其乐,小人处富贵则失乎本心。

孟子曰:尽其心者知其性也,知其性者则知天矣。心,性,天,皆是指良知。

人皆有良知,唯君子能体而用之。

读书,当观圣人良知用心。

当为与不当为,一取决于吾心良知。

性,理,道,天,仁,良知,凡此数者皆一也。圣人因事而制名,后之学者,随文析意,求奇异之说,以儒道释三家分别之,而去圣人之意远矣。

吾道一以贯之。圣人千言万语,无非想表达一个意思:致良知。

 

社会对一个人的最坏评价是泯灭良知。泯灭良知就是泯灭人性,就不配做人。

 

宋儒云“静观物理皆自得”,明儒云“闲居中静观时物生息流行之意,以融会吾志趣,最有益良知”,二者皆是表达从事物的天理中领悟人的良知之意。在物为天理,在人为良知。人为万物之一,良知亦天理之一也。

 

人之生,性相近,习相远。性即是良知也。人与人之间,国与国之间,良知没有太大的区别。


仁者,人也;义者,宜也。仁义就是就是懂得怎样合宜地做人的意思。我们评价一个人很仁义,其实就是说他很会做人。故仁义之学,就是人学,也即怎么做人的学问。那么该怎么做人呢? 人之为人,在于有良知,致良知就是做人,良知乃是仁义的具体化。


一个哲人乘船思考良知之学,忽然船倾落水,此时他顾不得体面大喊救命,这就是致良知。如果他落水后沉浸于思考此时按照良知该怎么办,而不是本能的求生,以至于溺毙,那么他所思索的良知就是私心杂欲。私心杂欲伤身害性,使人不能顺性自然。故致良知就是祛除私欲。无私欲故能应物无碍,清净常乐矣。清净常乐,释也;顺性自然,道也;致良知灭私欲,儒也。故儒释道一体。


良知之性,天然具足,如阳光清风般明白自然,决不怪怪奇奇。私欲干慧,声色浮华,伤性害恬,恐非良知。


“饭蔬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一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这是率性之乐,良知之乐,清净之乐。



康德:“有两种东西,我对它们的思考越是深沉和持久,它们在我心灵中唤起的惊奇和敬畏就会不断增长,这就是我头上的星空和心中的道德定律。”心中的道德定律,即良知也。



[ 本帖最后由 绿野仙侠 于 2015-4-12 04:59 编辑 ]
 楼主| 发表于 2015-4-9 00:40:53 | 显示全部楼层

回复 1# 绿野仙侠 的帖子

个人对良知的一些思考,欢迎拍砖 [ 本帖最后由 绿野仙侠 于 2015-4-9 03:22 编辑 ]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5-4-10 00:31:35 | 显示全部楼层

想起《中庸》的开头:天命之谓性,率性之谓道,修道之谓教。
你说的良知近似于这里所说的“性”。这构成了你的立论基础。你的想法似乎来自于对宋明理学的阅读,同时又混合了老庄思想。

 

什么是良知?饿了吃饭,冷了添衣,如好好色,如恶恶臭,这就是良知。
一辈子不知道要什么, 每日浑浑噩噩,“群居终日,言不及义,好行小慧”,这就是迷失良知的后果。

 

“饿了吃饭,冷了添衣”,这是顺其自然的活法,是老庄提倡的。“一辈子不知道要什么,每日浑浑噩噩”,其实这也就是顺其自然的活法,而之所以评价负面,是因为又从儒家的立场出发了。
所以,从这两句的对比,可以看出你对良知的阐述内部,儒家和道家的分裂。

 

总体上,我对以“良知”来统贯社会治理原则的做法深表怀疑。人人都有良知当然好,但我们所要经常处理的是无良知、良知缺席的状况。良知是一种非常不稳定的在不同情况下会或隐或现的东西,所以并不值得倚靠。它是一个较高的标准。从这个较高的标准出发去治理社会往往带来灾难,还不如先把所有人都设想为坏人,制度设计考虑怎么“从底线下面往上捞人”,反而更牢靠些。这大概也正是丘吉尔为什么会说“民主是最不坏的制度”的原因吧。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5-4-11 18:19:35 | 显示全部楼层

回复 3# 古小即 的帖子

多谢老师认真精彩的评论。

 良知就是人之天性,跟着良知走,就是道家的顺性自然,率性即谓道,致良知与道法自然,是一不是二。

 “一辈子不知道要什么,每日浑浑噩噩”,其实是想表达现代社会中行尸走肉自暴自弃的状态,这种“loser状态”其实是非常痛苦的,我也曾亲身体验过,这种近乎绝望的痛苦与麻木感决不是顺性自然,而是心有所滞不能放下的后果。顺其自然的回报就是快乐;亲人离世,痛哭一场,这种痛苦也是鲜灵活泼而非麻木,”究之痛处亦乐处“。 道家,佛家,儒家,三教其实都是表达一个意思 “率性自然而不敢怀私心杂欲”,私欲灭尽, 故廓然无碍,清净常乐矣。

 老师提到:“良知是一种非常不稳定的在不同情况下会或隐或现的东西,所以并不值得倚靠。它是一个较高的标准。从这个较高的标准出发去治理社会往往带来灾难,还不如先把所有人都设想为坏人,制度设计考虑怎么“从底线下面往上捞人”,反而更牢靠些。这大概也正是丘吉尔为什么会说“民主是最不坏的制度”的原因吧。” 

偶认为,良知就是人性,良知之治(也即良治),就是人性之治,就是实现“人依照其良知天性自由发展”的社会。古代的皇权与礼治,今日的民主与法治,无非是良治在不同时代环境下呈现的两种不同的治理模式。从人类社会学的研究看,古代因为地理和物质技术落后的原因,属于固定的乡土社会、熟人社会,人与人之间是稳定的身份隶属尊卑的关系;身份卑下者被压迫,良知本性受到外部压抑,这就需要“身份最尊者”皇帝及皇帝的使者(官吏)来救民于水火,而救民依靠的是礼法,因为礼法是是内心良知的外部化、社会化、规范化和强制化,礼法就是放大的良知,通过礼法来实现良知在社会中得到普遍遵守。随着物质技术的发展,现代社会属于流动的陌生人社会,“从身份走向契约”,人与人之间稳定的身份尊卑隶属关系被打破了, 平等的契约关系取代了身份尊卑关系,这时候就不再需要一个高高在上的“皇帝”来救民于水火,而是依靠平等法律和法律的执行机构(政府)来确保每个人的“良知天性”免受压迫,法律是最基本的且被赋予强制力的社会良知,而政府是社会良知的执行者;如果政府不能够执行社会良知,民众就可以罢免它,这就是民主。因此法治与民主并不与良知相冲突,在现代社会,民主与法治恰恰是良知的守护神。

 良知之学,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之学也,合三教为一体,继往圣而开未来,大矣哉!



[ 本帖最后由 绿野仙侠 于 2015-4-12 04:35 编辑 ]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小黑屋|手机版|水云间

GMT+8, 2024-4-25 18:13 , Processed in 0.031321 second(s), 16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