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云间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查看: 2164|回复: 8

[学 术] 多角度研究普通文字学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5-5-23 16:49:46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人类文字尽管千差万别,但其中蕴涵着一般性的结构规律和发生演变及传播规律。普通文字学的任务就是要揭示人类文字的一般规律。
  普通文字学研究文字的一般规律
  全国科学技术名词审定委员会公布的《语言学名词》将普通文字学定义为:“通过研究世界上各种文字的起源、性质、特点、发展、演变以及与文字应用有关的各种问题,揭示人类文字构成和应用一般规律的学科。”
  将研究材料从某一种具体文字扩展到人类所有文字,相比过去将汉字学等同于文字学,有极大的进步意义。区分汉字学研究与文字学研究,不仅对于汉字研究的深入有重要作用,更重要的是,这将促使我们关注和思考汉字以外的文字系统,并由此研究文字的普遍规律和细微特征,促进普通文字学和比较文字学的发展。
  除了研究材料的扩展,普通文字学研究文字的性质特征、发生发展及传播的一般规律,如文字系统与其中基本单位、文字类型与文字起源等。
  但上述定义的可商之处也有两点:第一,普通文字学不研究各种文字的具体特点,而只是致力于研究文字的一般规律;第二,普通文字学并不重点研究与文字应用有关的问题,后者应在每一种具体文字的应用中加以研究。笔者认为,普通文字学是探讨人类文字的性质特征、发生发展、传播接触一般规律的文字学分支学科。
  普通文字学的文字观
  普通文字学研究要具有以下几种观念。
  文字总体观。周有光先生在《世界字母简史·前言》中说:“要把人类的文字作为一个总的系统来作宏观的观察,才能看到文字发展的规律。”跳出单种文字的研究,将人类文字作为整体研究对象,即总体文字观。
  文字规律观。具体文字的产生发展与传播接触,具有符号系统性质上的同一性,存在着内在共同原理与一般规律。
  文字发展观。文字是发展变化的。或是微观的字符变化,如字符体态和字符结构的变化;或是中观的字符更替,如新字的产生与旧字的消亡;或是宏观的文字系统的变化,如文字表达语言的原则和方式的变化。
  文字互动观。交往密切、联系紧密的民族之间或者民族内部的支系之间,文字总是在相互发生影响,包含由于文字接触而导致的文字渗透、文字兼用、文字转用和混合文字等现象,也由此形成了文字谱系与文字圈。
  普通文字学的研究对象包括文字和文字学,即研究人类一般文字的性质、特征、作用,与其他交际符号的关系等,是文字学的研究领域及其分支体系;文字系统与文字单位,即研究文字系统、字与字符以及文字规则;文字类型,即研究文字类型及不同类型文字的特征;文字起源,即研究不同类型文字起源的特征及一般文字的起源规律;文字的演进与流变,即研究文字系统的演变、字符的演变与定型等;文字的传播与接触,即研究文字借用、兼用与转用,文字扩散与文字圈的形成,文字交流、分化与统一等。此外,还包括文字学资料与研究方法。
  国内普通文字学研究起步较晚
  在国外,在收集研究多种文字的基础上,1883年最早有泰勒的《字母:字母的起源与演变述论》,其后出现多种研究人类文字普遍规律和不同类型的著作,重要的如格尔伯的《文字研究》(1952)、B.A.依斯特林的《文字的产生和发展》(1960、1965)、克罗姆的《世界文字体系》(1989)、德范克的《视觉语言:文字体系的多样性》(1989)、Henry Rogers的《文字系统研究》(2005)。
  国内普通文字学发展缓慢,早期仅有少量译介和引进,中期虽有不少学者提倡并积极从事相关的理论研究,但直至1996年才有第一部普通文字学专著。
  1932年,林柷敔在其《语言学史》第六编《文字学史》的“引言”中,呼吁学习西方文字研究传统,培养自己的文字学。1940年,他翻译了葛劳德的《字母的故事》,改名为《比较文字学概论》,由商务印书馆出版。
  苏联学者伊斯特林的《文字的产生和发展》也被很快译介到国内,1961年该书第一版名为《文字的发展》,国内1965年由杜松寿翻译出版。作者于当年又作了大量补充和修改,推出第二版,该版国内1987年由左少兴翻译出版。
  唐兰先生1978年通过55个课题对文字学的学科体系作了勾勒,在注重文字学的传统研究同时,还注意到了文字学的理论研究以及文字学与其他学科的交叉研究。1980年,高等院校文字改革研究会筹备组发布了《文字改革科研规划项目》,其中第二部分“关于文字学的研究”,设置了“1.字母史和字母学的研究;2.比较文字学的研究;3.人类文字的发展规律问题”。周有光先生在这方面做了大量的工作,不仅介绍国外的文字学,还进行了文字类型和文字普遍规律的探索,主要体现在其《世界文字发展史》(1997)和《比较文字学初探》(1998)两部著作中。前者作为文字史著作,偏重于材料的全面呈现,将世界文字分为“原始文字—古典文字—字母文字”三种类型逐一介绍;后者则偏重于规律的挖掘与阐发。
  一些汉字学研究者也开始重视汉字理论的提炼,并出现了众多富有成效的著作。王宁先生在《汉字汉语基础》中更提出:“汉字是最典型又最成熟的表意文字,所以,对汉字发展规律和使用规律的研究成果,必然会成为普通文字学的一项重要的内容。”1996年王元鹿先生出版的《普通文字学概论》,是国内首部系统的普通文字学专著,研究了文字分类与归类,并分类论述了早期文字、意音文字和表音文字。该书重心虽然在文字的发生和早期文字,但也为普通文字学研究搭建了基本框架。
  (作者单位:西南大学文献研究所)

评分

参与人数 1贡献 +6 收起 理由
木兰晓芙 + 6 谢谢转载!

查看全部评分

 楼主| 发表于 2015-5-23 16:51:42 | 显示全部楼层
比较文字学研究发现规律与差异


    通过文字比较可以形成对文字发生发展过程中规律性的认识。如我们提出的字符分层形成机制,就是通过多种文字比较而得到看法。

  比较是认识事物的一种基本方法,比较文字学是采用比较方法对两种或两种以上的文字进行研究,发现它们的共性规律、个性差异以及相互关系,是以特定研究方法命名的文字学研究分支学科。比较的内容可以是某一方面的,如文字结构的比较、文字表达法的比较、文字起源和发展的比较,也可以是较为全面的文字系统间的综合比较。文字学的系统观、发展观、传播观对应着比较文字学关于文字本体的研究:系统观要求比较研究文字单位、文字规则以及结构层次;发展观要求比较研究文字的形成发展演变及历史层次;传播观要求比较研究文字的相互接触及影响。

  发现文字间的共性和差异

  不同文字间的比较不仅能加深对具体文字的理解,而且能发现文字间的共性、差异和其他关系。

  通过文字比较可以形成对文字发生发展过程中规律性的认识。如我们提出的字符分层形成机制,就是通过多种文字比较而得到看法。各种文字系统的字符,都是分层形成的:一种文字系统按其造字的参照类型可以分为初造字和新造字,初造字是未参照该种文字系统中任何已有字形造出的字符,存在三种造字机制:仿拟机制、吸纳机制和引进机制;新造字则是在已有字符基础上构造新字,新造字往往依据参照机制造字。

  比较文字学还能发现各种文字发生发展过程中的差异,如表意体系的文字传播到民族外部,能产生出表音体系的文字,如楔形文字和汉字的传播便有此种效果。

  很多文字的释读和研究是在比较中进行的,如著名的罗塞塔石碑上面的三语对照铭文有助于对埃及象形文字的解读,贝希斯敦壁刻上的三语对照铭文有助于对楔形文字的解读,“重修凉州护国寺感应塔碑”西夏文与汉字的对照和在黑水城出土文献中发现的西夏文与汉文对照字书 《番汉合时掌中珠》有助于对西夏文的解读,而对北方民族其他古文字,如对契丹文、女真文的释读和研究也都在与汉字的比较中进行。

  具体字的考释也能从文字比较中得到启发,上海博物馆藏战国楚竹书《周易》第十五简《豫》上有一字作“木上日形”,表示“杳”义,通过与纳西东巴文的涂黑表义的方式相比较,可认为这个字上右部涂黑也有表义的作用。字形作木上日形本表“杲”,但涂黑则表达其反义“杳”,这与东巴文存在大量涂黑表达反义或相对义的现象异曲同工,只是因为东巴文形态原始,这种现象大量存在,汉字发展程度高,而此类现象少。

  比较文字学研究受关注

  我国最早提出“比较文字学”名称的是林柷敔先生。他1937年发表《比较文字学浅识》一文,又翻译法国著名人类学家葛劳德(Clodd)所著《字母的故事》(TheStoryoftheAlphabet),并改其中文名为《比较文字学概论》。中国古代已经有文字比较实践,在翻译佛经过程中认识到中梵文字之不同,而宋代开始就有了对北方民族文字,如西夏、女真、契丹文的了解,明清时期则专门编纂了各种《华夷译语》。后来随着拉丁字母的传入,人们将其与汉字作比较,进而思考汉字的发展沿革。现代也有以楔形文字和埃及象形文字与汉字相比较的研究。比较文字学的正式形成,则可以1997年周有光先生 《比较文字学初探》和2001年王元鹿先生 《比较文字学》两部通论性专著的出版为标志。

  但是这门学科的发展还存在诸多不足:具体研究比较多与汉字相关,而缺少其他类型或性质的文字间的比较。比较角度也较为单一,重文字结构,而对其性质、产生背景和过程、使用环境、传播与影响等方面的比较不多。以后应该加强对具体文字资料的收集与研究,更新研究方法,加强对比较文字学理论的探讨。

  可喜的是,比较文字学已经开始得到关注。国家社科基金立项资助了多项关于比较文字学的项目,教育部、国家民委及各省市也有多种立项资助。人民出版社出版的比较文字学丛书已经出版了5种。在中国文字学会以及中国民族古文字研究会的年会上,也有很多相关论文,而期刊上发表的比较文字学论文也呈逐渐增多的趋势。现已有多所高校设立比较文字学专业,并招收该方向硕士生、博士生,开设相关课程。

  开展比较文字学研究,有助于深化汉字的研究和理论认识,有助于揭示汉字文化对其他民族和周边国家文化的影响,对探讨人类文明发展进程中文字系统的相互影响以及促进理论语言学、普通文字学的科学研究都具有重要意义。当前,我国比较文字学研究正蓄势待发,只要学术界给予更多关注、创造必要条件,比较文字学可望成为文字学研究一个具有广阔发展前景的新领域。

  (作者单位:安徽大学;西南大学文献研究所)

评分

参与人数 1贡献 +6 收起 理由
木兰晓芙 + 6 谢谢转载!

查看全部评分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5-5-23 18:44:59 | 显示全部楼层
原帖由 日月光华 于 2015-5-23 16:51 发表  比较文字学还能发现各种文字发生发展过程中的差异,如表意体系的文字传播到民族外部,能产生出表音体系的文字,如楔形文字和汉字的传播便有此种效果。 

汉字的传播还有可能造成表意和表音文字混用的体系,如韩文。我前不久完成的一篇论文,引用的几个韩文文献名,就是汉字与韩语表音字母混用的,编辑将其中的汉字都改成中国的简体字,我又给改了回来。编辑的做法我认为是不恰当的,那些文献里出现的虽然是汉字,但既然是在韩文语境里,它仍然应视作外文,而韩文中的汉字都是繁体,而且有些字的写法和中国通用的繁体字也不一样,保留原貌,才是外文文献,如果将其中的汉字改成了中国通用的简体字,这个文献的标记就变成了中文与外文混用,反而不伦不类。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5-5-24 11:53:08 | 显示全部楼层

回复 3# 白水 的帖子

按道理韩文文献肯定应该使用繁体汉字;如果你要发表在国内的期刊,就比较麻烦,编辑们习惯上遵照“规则”想要修改成简体。建议你专门给他们写一封邮件,讲清这里必须使用繁体汉字的道理。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5-5-24 11:57:40 | 显示全部楼层
谢谢光华君介绍来的两篇文章,读后对普通文字学和比较文字学的特点、历史和现状有了一些了解。唐兰先生1978年通过55个课题对文字学的学科体系作了勾勒,在注重文字学的传统研究同时,还注意到了文字学的理论研究以及文字学与其他学科的交叉研究。这里的数字是“55”个?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5-5-24 12:42:35 | 显示全部楼层
原帖由 木兰晓芙 于 2015-5-24 11:53 发表 按道理韩文文献肯定应该使用繁体汉字;如果你要发表在国内的期刊,就比较麻烦,编辑们习惯上遵照“规则”想要修改成简体。建议你专门给他们写一封邮件,讲清这里必须使用繁体汉字的道理。

讲了。日文文献也会有这个问题吧。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5-5-25 09:50:48 | 显示全部楼层

回复 5# 木兰晓芙 的帖子

从原来的那个网站上转的时候就是“55”。不知道是确实是55还是原作者的笔误。我看过王元鹿和周有光先生关于比较文字学的书,那时候是硕士阶段学文字学课程的时候一般都会讲汉字的性质。当时觉得讨论汉字的性质不能局限于汉字本身,汉字是一种文字,应该先来讨论文字的性质。然后将汉字和世界文字比较,才能对汉字定性。结果看完了也没能定得了性。不过目前我还是倾向于接受周有光的“三相说”。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5-5-25 21:16:44 | 显示全部楼层

回复 6# 白水 的帖子

查了一下百度,好像当前日语里的汉字有简体也有繁体,是不是比韩语中的汉字使用情况更为复杂呢?斋主君一定能给我们一个满意的答复。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5-5-25 21:24:43 | 显示全部楼层

回复 7# 日月光华 的帖子

博士期间课程里汉字的性质这部分内容,我印象太深了,好像就在昨天,其实已经过去了这么多年——这一次课是由你的导师李老师上的,秦老师也给我们上了一次课,而这门文字学课程其他课时全都是由王老师给我们讲的。老师们对我的教诲就在耳边。李老师讲的汉字性质这次课也没有给我们结论,而是摆了很多事实提了很多问题,促使我们思考,那次上课李老师有句话是:世上就怕“认真”二字。而且李老师的板书帅极了!哈哈,禁不住说远了,小师弟。 
回到这个帖子,同意你的看法,先来研究文字的性质。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小黑屋|手机版|水云间

GMT+8, 2024-4-25 23:27 , Processed in 0.032803 second(s), 17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