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云间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查看: 1581|回复: 4

(转帖)胖一点的花木兰又伤害了谁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5-7-14 22:50:38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前不久,喜剧演员贾玲在东方卫视《欢乐喜剧人》的小品节目《木兰从军》中,扮演了一个胖版花木兰,身穿古装,嘴啃烧鸡走上舞台。节目播出后,立即引起众多网友和观众不满。中国木兰文化研究中心甚至刊发公开信,要求栏目组以及主创人员向社会公开道歉。
到了昨天,这条新闻开始成了各大新闻网站头条之一,@头条新闻 发起了投票,微博下数万条评论。按河南省商丘市的郭姓文史专家的话来说:“这出闹剧,令人作呕,又为之愤慨。其技艺低劣,内容庸俗,不仅歪曲了木兰的形象,也玷污了民族文化,可恶至极。”木兰文化研究中心则在公开信里说:“《欢乐喜剧人》栏目如此恶搞,是误导青少年陷入迷途,更是愧对于后世子孙。”在新闻下面的评论里,则有人说:“恶搞英雄,十恶不赦。”
我倒想看看这个能让人“愧对后世子孙”的小品,到底是犯了什么天条了,能跟古代的“弑父”这样的“十恶”并列一起?
贾玲的这个小品情节不复杂:贪吃的小胖妞木兰,在父亲被征兵时,被父亲哄骗去当兵,教她“吃亏是福”;她在军营里误打误撞,受到重用;她勇敢杀敌,以一敌四,最终取得战斗胜利,光荣返乡。回乡后,木兰才知道,当初是因为恶霸看上她,父亲不得已才送她参军逃避。可惜父亲已去世了,木兰徒留感伤。
坦白说,这个小品只能算是二流,有点小趣味,在艺术上还很粗糙。不过,艺术水准再平庸,小品中的花木兰仍是一个正面人物,无论如何也无法从中解读出“玷污了民族文化”。莫非,长得胖一点,贪吃一点,就是“可恶至极”。
对小品,正常的艺术批评当然随便,但在所有的批评方法当中,诉诸“民族情感”和“国家主义”的批评肯定是最糟糕的一种。因为一旦作品扣上了这个帽子,拉到这种高度,就意味着批评者不打算讨论其艺术水准,而是用政治话语来打压。也正是因为扣上这样的帽子,就意味着可以动用“十恶不赦”以及更加下作的辱骂了,因为他们探讨的不是小品好不好的问题,而是有没有维护民族大义、国家利益的大是大非的问题;骂得越凶,在他们的想象中就是越用力地爱国爱民族。
还是先从花木兰开始谈起。木兰是否是真实存在的人物,学界还没有一个统一答案;现在的河南商丘市虞城县营郭镇,是流传得比较广的木兰故里,里面有号称唐代始建的花木兰祠,可惜它纪念的却是隋代的木兰。而《木兰诗》,写的可是一两百年前的南北朝的木兰。我们所熟知的木兰,是活在文学作品当中的木兰。
作为一首叙事诗,《木兰诗》里面提到的时代背景是有所本的,是以391年北魏征调大军出征柔然的史实为背景而作的。其中多次涉及到的“可汗”,就是北魏道武帝拓跋珪。鲜卑族的拓跋圭通过连年战争,先后消灭了北方的割据政权,统一了黄河流域,成为代表北方的政权,与南朝的宋、齐、梁政权南北对峙。与此同时,漠北地区、曾为鲜卑奴隶的柔然也逐渐强大,威胁着北魏北部边境的安全,不时侵扰,所以,北魏才会与柔然作战。
不过,重点不在于北魏和柔然的关系。北魏王朝后来强大了,迁都洛阳,又分裂为东、西魏,接着改朝换代,继续推进中原,一步一步侵蚀中原的土地。这个阶段,史称“五胡乱华”。五胡的概念是《晋书》中最早提出的,指的是匈奴、鲜卑、羯、羌、氐等在东汉末到晋朝时期迁徙到中国的外族人。历史学家普遍认为,“五胡乱华”是大汉民族的一场灾难,几近亡种灭族。
而这位木兰,就是北朝鲜卑人的将领。即便她是英雄,那也是他们鲜卑和柔然的事,不是我们汉民族的民族英雄。
当然,勇敢的少女替父从军,这个艺术形象的确讨人喜欢,不管是什么民族,你要是高兴,可以歌之咏之;但拿她开个玩笑,就一群人跳出来说伤害了“民族文化”,那真是关公战秦琼了。人家“木兰文化研究中心”和当地的有关部门出来骂人,是为了维护他们的利益,其他人何必跳脚呢?
退一步说,真的民族英雄能不能恶搞?有一种对“恶搞”的批评比较普遍:“文艺娱乐媒体中总有一些人专干颠覆传统、抹黑英雄和伟人的勾当,数典忘祖。”这大概也代表了许多人的认知。
但我就要问了,为什么传统不能被颠覆?颠覆传统,本身就是一个至高无上的褒义词,是真正有实力、有思想、有创新的作品才有资格被这么夸奖的。其次,没有英雄和伟人是惧怕抹黑的,有缺点的英雄仍然是英雄,完美的苍蝇仍然是苍蝇。那些一抹就黑的英雄并不是真的英雄,而是乔装打扮出来的纸上英雄。确实也涌现出很多“善搞”,给一些人物加上“正能量”,比如“好事做了一火车”,“爹妈死了为了加班不回家”;但这种“抹白”,自己说出来都不信——虚假才是对英雄的真正抹黑。
恶搞,无非就是对一个大家比较熟悉的艺术形象进行加工。而判断加工出来的形象是经典还是垃圾,不在于你是吹捧还是讽刺,而在于体现出来加工过的艺术形象是否立得住。所谓经典,何尝不是历史上的一次又一次的优秀恶搞,经过了淘汰和沉淀之后留下来的?曹操的奸诈、刘备的伪善,是《三国演义》对三国历史的恶搞;佛与道的荒诞无能,唐僧的懦弱愚蠢,是《西游记》对佛道关系与历史人物的恶搞。即便是通俗文化当中,电影《大话西游》对《西游记》的无厘头恶搞,现在也俨然成为电影史上的经典了。此后,还涌现出一系列电影对《大话西游》的恶搞再恶搞,区别只在于“好”或“不好”,不存在“允许”或“不允许”,“批准”或“不批准”。
只要是经典,注定了就会被不断翻新出各种解读。世界上根据《罗密欧与茱丽叶》编排的戏剧和翻拍的电影少说也有上百部,我看过的版本里,有的甚至是歌特、摇滚、文身、暗杀、血浆满天飞,我也没觉得莎士比亚的感情受到了伤害。胖一点的花木兰又伤害了谁?
指责别人“数典忘祖”,事实上就是想垄断解读方式,除了自己熟知的一种方式,别的都是背叛。
其实,目前最严重的问题就是,大众已被训练出一元化的思维方式,难以接受与自己不同的见解。他们仿佛认为自己年少时从教科书或者官方渠道中获得的知识,都是开过光的,任何不同观点都得死。不仅岳飞、史可法这些人绝不可谈一句不是,连骂秦桧骂得不狠的,都能被视为卖国贼,不是说你“玷污英雄”,就是说你“洗白汉奸”。思维要多么匮乏,才能把英雄都理解成一个扁平的符号,把历史看成了线性的,容不下任何血肉之躯?
我曾参加过一次讲座,谈的是三国里的真实人物。有一位嘉宾谈到,史料记载,关羽也好色,建安三年(198年),刘备与曹操合力攻打吕布时,关羽向曹操要求说等攻下城后,想要得到士人秦宜禄的妻子杜氏。但是下邳城破以后,曹操命令捉了杜氏先送来让他自己瞧瞧,结果曹操忘了对关羽的承诺,把这妇人给自己留下了。自此之后关羽和曹操就有了间隙。这一个故事,《华阳国志》卷六《刘先主志》、《〈三国志〉注》引《蜀记》、《魏氏春秋》中都有记载。结果,在场有观众很不高兴地站起来提问说:你怎么可以这么抹黑关羽?这跟我们学的完全不一样,你让我们怎么能接受这样的关羽?听了多难受?!
我愣住了。原来有人可以因为自己听了不高兴,就希望大家一定来否定掉历史。人到底可以自大到何等程度,才能认为过去一两千年的历史都因为自己的喜好而存在?
这位嘉宾很有修养地回答了这个问题:“如果你看的书,都和你已有的知识一模一样,你还有必要再读吗?”
同样道理,如果你看到的所有新事物,都和你已知的经典一模一样,让你躺在熟悉的认知里舒舒坦坦,这个世界还有存在的必要吗?
可怕的不在于人们不愿接受不同的形象,这还只是个人问题;而在于他们还希望禁止有别的人接收到不同的形象。要扁平,就所有人一起扁平,他们只想创建一个没有异见的黑白世界。他们热衷于给不同的看法扣上了一顶政治的帽子,诉诸国家大义,希冀引起相关部门的重视,从而禁绝不同意见。
但是,这样一个把脑子放起来不用,看不到不同色彩的地方,才是真正危险的好吗?
……………………………………
本文系腾讯独家稿件,首发于腾讯新闻。

评分

参与人数 1贡献 +10 收起 理由
木兰晓芙 + 10 谢谢分享!

查看全部评分

 楼主| 发表于 2015-7-14 23:08:13 | 显示全部楼层
开始看到相关评论觉得有点儿小题大做,后来看到这篇,觉得写得很好,就转过来。
想到之前去看过的话剧《我们的荆轲》,也算是对荆轲形象的颠覆。但正是这样的恶搞让观众看到另一面荆轲,也正成为这部剧的看点之一。或许如文中所言,“虚假才是对英雄的真正抹黑”。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5-7-15 16:10:18 | 显示全部楼层

回复 2# 冰问 的帖子

前两天微信上看到这一篇,喜欢这个话题并打算转到论坛,没想到跟冰问小朋友想到一块儿了。贾玲小品《木兰从军》:http://www.wasu.cn/Play/show/id/6138842。看了以后觉得剧情整体上可以接受无伤大雅,河南木兰研究会没必要大动干戈。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5-7-17 08:25:01 | 显示全部楼层
该小品没看,听说过这件事,有些人感情上心理上接受不了,可以理解,但因此就对别人进行道德审判,那又是另一个性质的问题了。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5-7-20 21:07:29 | 显示全部楼层
昨天看到贾玲同学已经在自己的微博中正式向木兰文化研究中心以及广大观众们道歉。不知还有没有别的后续。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小黑屋|手机版|水云间

GMT+8, 2024-4-25 23:37 , Processed in 0.046182 second(s), 20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