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云间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查看: 8257|回复: 23

[原创文字] 张无忌:舍敏其谁?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5-10-3 00:41:57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说起《倚天屠龙记》,最常被八卦的问题就是:四女中张无忌真正应该选择谁?为什么?

  “真正应该选择谁”——问得有点复杂。“应该”本就暗含着一定的标准,且给人感觉这种标准相对于“感情”,略略偏向于“道义”或“功利”一些,但“爱情”本就不讲道义和功利,武侠世界中的爱情,由于浪漫主义的设定,尤其缺乏这些现实考量。当然,这种选择要是指“嫁娶”的话,又是另一码事,婚姻往往要考虑感情之外的其他因素。此外,这一问也没明确究竟是要站在张无忌的角度来论说其应该的选择,还是要站在一个旁观者的角度去谈。

  因为上面这些疑惑,能说的就只有:我不知道张无忌真正应该选择谁,但我以为赵敏是他最自然的选择。

  为什么这么说呢?

  从张无忌这方面看,十岁前他都在荒岛上生活,接触到的唯一女性就是母亲殷素素,很难想象,这样“简化”的生活环境下,一个男孩子会对女性有多么精致的理解。有人套用“恋母情结”来分析他的性格发展,虽然有点生硬,但也有一定参考价值,从张无忌后期的所作所为来看,基本完成了对父亲张翠山的认同,他所奉行的价值观显然偏向正派,而同时却又没有张翠山那样的决绝,他被动、优柔寡断,在爱情方面,始终在寻找一个母亲的替身,这些迹象又表明他的“俄狄浦斯阶段”未能正常度过。综合来看,张无忌这一阶段的成长任务似乎是部分完成,部分未完成。这也许是造成他自我矛盾性格的原因之一。

  十岁时,他到武当山,迅即失去了父母。殷素素死时说了一句话,叫他不可相信美丽的女人。这话的深意不是一个十岁的孩子(尤其还是刚刚走入文明社会的孩子)能够理解的,但母亲死时的交待自然是极其要紧的,即使一个十岁的孩子,也知道是极其要紧的。其后无忌与朱九真的一场“初恋”,刚好印证了母亲的话,这种经历很可能造成了无忌对女性的多疑,他对四女的不能取舍,虽然主要是因为他觉得她们都是“很好很好的”,但谁能说这四个绝色女子一点也没受到殷素素的遗言之害?

  流俗的说法是,一个男孩子将来会爱上一个类似其母亲的女孩子,而一个女孩子也会爱上一个类似于其父亲的男孩子。虽然流俗,也不见得全错。由于特殊的成长经历,张无忌最终用了二十几年的时光才完成了他人本该在几岁时就完成的发展任务,这个任务又可以分成两个子任务:一是要寻找一个母亲的替身,二是要证伪母亲的遗言。完成形式,就是与一个各方面最类似于母亲的、美丽的却可以相信的女子结合,书中的一干女子中,只有赵敏能够帮他完成这两个任务。其他三位,殷离与他有家族血缘关系,理应在外形上最肖似殷素素,她也足够忠实,但她却没有殷素素那种带有邪气的机智,她的性格只是因为不幸的遭遇而有些乖僻,对无忌来说,这显然不是一个母亲的完美替代。乖戾不是殷素素的气质,但就是这么沾点邪气的一种性格特质,也让张无忌对这位表妹心动了一番,因为他内心里本就存在着一种对带点邪气的美女的下意识向往,人们常说“男人不坏,女人不爱”,实际上,女人不坏的话,魅力也要打点折扣,其实男人最喜欢的,往往是那种大节无碍,却又有点无伤大雅的坏的女人,这恐怕有进化的原因,我们的先人要在远古时代以丛林法则为唯一准则的社会中生存下去,选择坏一点比好一点存活下来的几率更大些。由此推断,张翠山可能也有这种潜在欲望,作者金庸更是如此,甚至比他笔下的人物还要严重,以至于他要写这么多正邪男女相恋结合的故事,才能化解其内心的本我与超我的冲突。小昭与殷离的情况类似,但她本就是外族女子,首先在外型上就不像殷素素,她有些鬼聪明,却还是不比殷素素那种妖女。小昭即使留在中土,最好的情况也是个二夫人。周芷若始终是正派身份,虽然性格转变之后,其狠毒和心机远在殷素素之上,但却变得不可相信了,“初恋”给张无忌的打击是巨大的,他永远会防备自己再遇上第二个朱九真。

  很大程度上,张无忌是个“跟着感觉走”的人,他很少做非常理性的分析,很少去做有意识的取舍,不被逼到绝处,他就希望随遇而安,能够维持现状就好,包括以不去选择去应对多项选择,实际上,我们大多数人都是这个样子。然而,张无忌也有超过常人的地方,他耐得住等待,他跟着感觉走,却不轻易凭感觉去做决定,他能够长期平静地生活在自我意识的多重趋避冲突之中。放到现在,张无忌要是去炒股,多半是要盈利的,因为他只在大趋势来临时才放心出手,而一旦自我满足就退出了,他的满足点又比较低。想一想,张无忌在本书中做出的种种选择,包括放弃教主的选择,谁能说不是正确的呢?难道他当皇帝会比朱元璋更合适么?他从来不愿选择,但最终很少选错,包括自己的伴侣。赵敏,至少在四女中是最符合他择偶标准的。她身上有邪气,她机智,狠辣,敢爱敢恨,与殷素素一样可以放弃自己的阵营,甚至比殷素素还要彻底,连民族矛盾都不顾了。

  或许,赵敏唯一的缺憾就是最初出场时她是敌人,不可信任,但其后却是对张无忌一片赤诚。而这种态度转变,恰好成了赵敏独特的优势。周芷若是从最初的可以信任变成不能信任,而赵敏则正好相反。这对张无忌的选择也有重要影响。研究表明,一个人对你先坏后好,甚至比对你一直好,还要让你得意;而一个人对你先好后坏,甚至比对你一直坏还令你沮丧。不难理解,每个人都倾向于保护自我价值,别人的态度先坏后好,意味着别人从不认同你的价值转向了认同,而一直好的话,你往往认为这是应该的。先好后坏,意味着你的价值不再被人认同了,你的价值受到了威胁,而一直坏的话,你往往就从来都不会重视他怎么对你了。张无忌这种事事依赖别人的孩子更会在意别人对他的态度,对他由好变坏的周芷若无疑会完败给由坏变好的赵敏。当然,上面说的这些都不是张无忌意识中的想法,也不是一般人有意识的想法,这些思想过程在下意识中完成,却最终影响人们有意识的决定。这就解释了后期为什么表面上张无忌仍是对周芷若一往情深,不能割舍,但潜意识里却已经远远偏向赵敏了。

  赵敏帮助张无忌完成了对母亲的精神占有,同时又破解了母亲遗言留下的“魔咒”,这是其他三女不能比的。除了这些恰好迎合张无忌需求的特点,相对于若、昭、离三女,她还有一个最关键的优势,就是家世。她是蒙古王爷之女,从小要风得风、要雨得雨,强如玄冥二老,亦不过身边走狗而已,虽说她到中原也是为了民族战争出力,但很大程度上,是耍点郡主威风,到外面的世界吃喝玩乐一番,若非如此,也不会抛家弃国之时,全无多少犹豫不舍。这样一个女孩子的爱情,注定是一往无前的,注定是纯粹的,不可能混杂什么其他的考虑,因为她什么都有了,至少是什么都有过了,除了一个如意郎君,她别无所求。数日前,几个朋友一起参观梁启超纪念馆,游览后在院落中休息闲谈,扯到先生的后代个个出色的问题上,其实道理很简单,马克思说过这件事,马斯洛说得更清楚,人生五种需要,生存和安全的需要最为基本,其后才是情感和归属的需要,尊重的需要和自我实现的需要,人很难跳过最基本的需要直接去追求高层次的需要。南朝出了这么多文人雅士,因为士族大家衣食无忧,要一个日日为稻粱谋的穷人在琴棋书画上有所造诣,简直就是Impossible Mission。赵敏的出身注定了她的爱是单纯干净的,毫无顾忌的。家世对她的另一个影响是,她是异族少女,长期生活在草原,受中原礼教毒害不深,这使得她在示爱之时更大胆,更真诚。王国维评价纳兰性德,说他:“以自然之眼观物,以自然之舌言情。初入中原未染汉人风气”,说的就是这个道理。前面说到男人喜欢“坏”女人,这个“坏”并非道德低下的坏,其实凡不符合我们已经惯于接受的那些主流意识形态标准的,我们一般都笼统称之为“坏”,而这种为士大夫乃至已经比较开化的江湖人士所不齿的率直与真实,却又往往是一般男人都颇为受用的气质,这无疑又多添了几分赵敏的魅力。

  反观其余三女,身世真是一个比一个惨。殷离与小昭相类,虽然由于生理上的必然发展,二者在青春期自然会产生对爱情的向往和渴望,这种向往也不能不说是足够真诚的,但这样的爱情必然参杂着许多其他的情感,比如殷离的渴望呵护,比如小昭的涌泉相报,这些情感也许同样美好,但毕竟不是爱情,用不是爱情的感情,换来的很可能同样是不是爱情的感情。

  周芷若的情况比较复杂,她的身世也可谓悲惨,论程度甚至超过了殷离和小昭。很小的时候就成了孤儿,失去了一个孩子最重要的家庭支持,而殷离和小昭至少还有亲人在世。然而,在她流落之时,发生了张三丰和张无忌渡汉水的事件,张老头出于好心,把她带走,后来又交托给了灭绝,成了名门弟子,几年后,由于她的乖巧和心机,使得灭绝这样的超级变态竟然对她宠爱有加,有意立其为继承人。表面上看,这时的周芷若好像转运了。可惜,再遇张无忌把一切都改变了。周芷若多年来在峨嵋派小心翼翼,如履薄冰,苦心经营得来的一切眼看就要毁在这个当初受了她一饭之恩的男孩子身上。

  一个人从小孤苦,并且一直孤苦的话,其性情恐怕不会有大的改变,怕的是周芷若这样受过大苦,尝过艰辛,靠自己奋斗刚刚有所起色就面临威胁的经历,这恐怕就是为什么现实生活中乍富的穷人往往比富二代更缺乏道德底线的原因。周张二人相见时仍是两小无猜的年纪,相处时间也不长,其后多年未见,很难说久别重逢一下子就能产生感情,这是违背常理,甚至违背科学的。如此便要说到周芷若刺张无忌那一剑,金庸这个情节写得颇好。这一剑,有师命难违的因素在里面,可也有周芷若对张无忌的“恼”在里面,恼的是他出现了,而且竟然是作为魔教的帮手,站在对立的阵营,这种恼自然说不出来,却凝结在这一剑之上,但这一剑毕竟刺偏了,刺偏了,就意味着当年汉水上那个善良可人的小女孩毕竟还没完全消失,天良未泯,同时,幼时伙伴久别重逢,虽则没到谈感情的地步,但好感和惊喜总还是有的。这些微妙的情感全寄托在这一剑上,然而说起这些也还普通,妙处还在于此时的一剑与彼时的一饭恰好成了一对象征,饭是生存,而剑是争斗,彼时汉水孤舟上连接两个孩子的一碗热腾腾的粗米饭,弹指间成了此时光明顶上同样连接着两人的一柄冷冰冰的倚天剑。当时两小无猜相濡以沫的一对幼童,此时已成为裹挟在朝代更替的历史洪流中的两个随波逐流的武林人,他们的年纪增长了,他们的能力增长了,他们的资源丰富了,然而,他们却越来越不能掌控自己的生死爱恨,回想那遥远的过去,那淼淼汉水上的一叶扁舟,竟有世易时移,桃源不在之叹,这,就是命运。

  周张重逢之后,芷若多次暗地里帮助无忌,这里面的朋友之义实是多于恋人之情,但日久生情也很正常的,毕竟不是初见,又都是情窦初开的年纪。但正如前面所说,周芷若的命运已然步入正轨,前途光明,对于一个从小无依无靠的孤儿来说,希望自己过得好一点,甚至飞黄腾达都是可以理解的。一箪食,一瓢饮改变不了圣人颜回的志向,但足以激发一个普通人改变命运的野心,周芷若就是一个普通人。她希望在不失去既有的一切的基础上继续有所发展,同时希望张无忌成为自己的伴侣,这两种欲望都是不能割舍的,甚至张无忌本身就是她的自我实现的目标之一,当张无忌成为天下第一大教的教主,甚至成为时代遴选出的皇帝候选人之时,这种愿望变得非常容易理解。然而正邪不两立,师傅的遗命,自己的毒誓,纪晓芙血的教训,无忌身边的众多竞争者,一切的一切使得她要达成目标,必得忍他人所不能忍,为他人所不能为,甚至为他人所不忍为,不齿为。然而她并不理解张无忌,张无忌有他父亲的遗传,他不是什么都想要,也不是什么都不想要,而是从来都不清楚自己要的是什么,虽则他不清楚自己要什么,却不齿于通过卑鄙的手段去得到想要的,一直都经常处于纠结与迷茫之中的张无忌,却始终坚守着对程序正义的追求,这同样也是周芷若所不能理解的。周张之间失败的爱情,再次证明了即便目的相同,手段的差异也会成为本质的分歧。这样,在张无忌的印象里,周芷若美好的形象一步步毁去,最后只剩下对那个给与他一饭之恩的小女孩的一点点儿时的怀想。在周芷若的人生规划中,张无忌是目标之一,甚至可能是最重要的目标,但这也足以让她的爱情不如赵敏单纯,要说她张无忌没爱情,估计谁也不会同意,但这种爱情里面,夹杂着许多其他。而赵敏呢?是不要父兄、家国、民族,“我只要你”。

  如上所述,从周芷若的所作所为来看,有其个人野心,也有希望与命运抗争,与张无忌相伴一生的意思,一些周芷若的支持者据此认为,她后期的所作所为完全是为了与不公平的命运抗争,为了独占张无忌,而爱情本就有独占性,这倒也有些道理。但持此论者忽略了一点。那就是心理决定行为,行为反过来同样影响心理。前些日子看了一本庆子˙凯萨兹的儿童绘本,叫《狼大叔的红焖鸡》,讲的是狼大叔想吃鸡,为了把它们养得更肥一点,就不断做各种小点心给小鸡们吃,慢慢的,却改变了想法,不再想吃那些小鸡了。这是个童话,道理却可谓深刻。一个有道德的人常常会去做一些亲社会行为,而一个常常做亲社会行为的人,也会慢慢变得有道德,反之,一个好人总是做一些坏事的话,也会慢慢变坏的,你的所作所为决定了你是什么样的人,也决定了你会成为什么样的人。由此,要是说周芷若在经过了长时间的“曲线救国”之后,还能保持一颗纯洁无暇的心,我深表怀疑。

  在此我并非责备周芷若如何如何,我倒觉得她和赵敏的较量,多半是输在了命运的手里,如果周芷若不是这样的身世,不是这样的成长历程,一切也许会不同。我理解周芷若的欲望,因为我同样是一个普通人。但毕竟不能把一切都全推到外力和环境上,如果她能像纪晓芙一样甘愿一死,也要与命运抗争到底,那么也许张无忌将会一生都活在对她思念里,甚至根本不会娶赵敏,但那就不是《倚天屠龙记》了,更像是《云海玉弓缘》。

  金庸很少安排女主角这种“信息空白”式的身世,有,比如小龙女,但不多。有意思的是,按照百度百科上的说法,在金庸最初一版(通称为旧版)《倚天》中,周芷若并不是身世不可考的孤儿,而是周子旺之女,这周子旺可不是无名之辈,他是白莲教(明教)的人,历史上彭莹玉(彭和尚)的大弟子,《倚天》中曾写到彭莹玉,是明教五散人之一,历史上彭的地位更高,乃是白莲教南宗宗主。周子旺曾奉师命起事,事不密,被捕杀。这样的话,周芷若很可能以后的生存意义会寄托在为父报仇,驱除鞑虏上面,继续下去,《倚天》的故事很可能成为又一段轰轰烈烈的英雄史诗,而最终张无忌情归何处也颇具变数,毕竟周芷若很可能成为抗元女英雄,这与自我规划,自我奋斗和自我实现的孤儿当然不可同日而语。然而,似乎旧版《倚天》后面的情节却与新版差异并不大,这样,安排周芷若成为周子旺之女,也就失去了意义。不知道这是不是新版中,金庸把这层关系删去的原因,这在金老爷子的写作中倒不鲜见,据他自己说,《神雕侠侣》本来想写王重阳和林朝英,《碧血剑》本来想写金蛇郎君,后来全变了。但又或许,金庸终于认识到,自己所写的,本来就是这样一部“高手亦凡人”的武林史,说到底,《倚天》给我的最大的感觉是:“英雄很少”。这是一部缺乏英雄的英雄史诗,历代少林方丈中修养最差的空闻大师,历代峨眉掌门中性格最奇葩的灭绝师太,即便是张三丰这样的半仙人物,也有着普通人的拘束与无奈,这里展示的,是一个普通人的武林,是一个平凡者的江湖。射雕三部曲,从黄金时代郭靖一辈顶天立地的大英雄,到杨过一辈白银时代的小英雄,终于写到了张无忌这一辈青铜时代的普通武林人,再继续走下去,黑铁时代的韦小宝已经呼之欲出了。或许,《倚天》中最具隐喻性质的情节正是武林大会上那位黄衫女子,“终南山后,活死人墓,神雕侠侣,绝迹江湖。”作为杨过与小龙女的后人,她倏然而来,倏然而去,曲未终而人已不见,只留下一个英雄时代的最后的背影。

评分

参与人数 4威望 +1 贡献 +33 文采 +5 收起 理由
一碗清月 + 5 + 5
木兰晓芙 + 20 受教!
白水 + 1 今天的威望值加给这一篇了:)
远风 + 8 好文章

查看全部评分

 楼主| 发表于 2015-10-3 00:44:13 | 显示全部楼层
那日回复白水兄关于《倚天》的帖子,南卓见了,欲发到公众号上去,我说改一下再发,没想到兴之所至,改动颇大,干脆做成一篇东西,发在这里请各位斧正。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5-10-3 12:30:14 | 显示全部楼层
辛苦师兄了。

 “这些微妙的情感全寄托在这一剑上,然而说起这些也还普通,妙处还在于此时的一剑与彼时的一饭恰好成了一对象征,饭是生存,而剑是争斗,彼时汉水孤舟上连接两个孩子的一碗热腾腾的粗米饭,弹指间成了此时光明顶上同样连接着两人的一柄冷冰冰的倚天剑。当时两小无猜相濡以沫的一对幼童,此时已成为裹挟在朝代更替的历史洪流中的两个随波逐流的武林人,他们的年纪增长了,他们的能力增长了,他们的资源丰富了,然而,他们却越来越不能掌控自己的生死爱恨,回想那遥远的过去,那淼淼汉水上的一叶扁舟,竟有世易时移,桃源不在之叹,这,就是命运。” 

 全文最爱这一段。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5-10-3 15:32:57 | 显示全部楼层
心理决定行为,行为反过来同样影响心理。 -----------我觉得这句话非常有道理。 《云海玉弓缘》是梁羽生小说中我最喜欢的,很多小朋友应该都没有看过。金世遗略显另类的思想其实正是每个人心中溢出正统的部分,选谷之华就是婚姻,厉胜男才是爱情。 另,按剩翼兄的排序,韦小宝应该是黑铁时代了吧?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5-10-3 22:24:53 | 显示全部楼层
原帖由 远风 于 2015-10-3 15:32 发表 心理决定行为,行为反过来同样影响心理。 -----------我觉得这句话非常有道理。 《云海玉弓缘》是梁羽生小说中我最喜欢的,很多小朋友应该都没有看过。金世遗略显另类的思想其实正是每个人心中溢出正统的部分,选谷 ...


远风兄说的是,白铁时代是我的笔误,应为黑铁时代。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5-10-3 22:51:45 | 显示全部楼层
原帖由 剩翼 于 2015-10-3 22:24 发表 远风兄说的是,白铁时代是我的笔误,应为黑铁时代。

公众号已发,也已改正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5-10-6 13:26:01 | 显示全部楼层
今天才倒出空来,拜读了剩翼兄的长文。酣畅淋漓,颇多精彩之处,个人意见,后面大半部分比前小半部分好。开头几段,立论过多地立足于“寻找母亲替身”这一假说,当然不是不可以,但多少有些危险。到了后面,开始分析赵敏和周芷若时,明显地脱去了前述单一前提的束缚,分析角度开始多样化,一些结论更见出光彩来。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5-10-6 17:57:45 | 显示全部楼层

原帖由 白水 于 2015-10-6 13:26 发表 今天才倒出空来,拜读了剩翼兄的长文。酣畅淋漓,颇多精彩之处,个人意见,后面大半部分比前小半部分好。开头几段,立论过多地立足于“寻找母亲替身”这一假说,当然不是不可以,但多少有些危险。到了后面,开始分析 ...


白水兄说的是,我在水区回帖,和在这里整理本文的时候,自己也有这样的感觉。毕竟恋母情结,寻找母亲替身等等都是假说,后面推论得再好,这个前提靠不住,说服力也不强。说起来这种危险也算是几乎所有精神分析的硬伤了,前提基于假设,循环论证,难以证伪。不过我还是把前面保留下来了,因为开始写时就考虑到了两个方面,一方面是张无忌有什么需求,另一方面是四女能够怎样“供给”,赵敏有什么有别于其他三女的地方。对前一方面,其实有可能会有别的更准确的分析方法,选择精神分析,是有些偷懒。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5-10-6 19:15:10 | 显示全部楼层
原帖由 远风 于 2015-10-3 15:32 发表 心理决定行为,行为反过来同样影响心理。 -----------我觉得这句话非常有道理。  

我对这句话也非常感兴趣。最近这几天在思考古典时代的情义如何可能时,看到剩翼兄这句话,受到很大启发。比如师徒之情,同门之情,结义之情,古典时代的这一类情分,产生的路径,很可能是这样的,确立了某种关系后,自觉地按照自己身份的行为规范来要求自己,比如,师父爱护弟子,弟子敬畏师父,先有行动,这种行动日积月累,就会反过来塑造心理,产生情分,乃至于很深厚的情分。我们这一代人,如果受旧文化影响较深,也会有这种情况,比如,我和硕士同门之间,感情极好。我是我们陈老师的第二个学生,我一入门,就尊敬上面的师兄,比我年长六岁师兄第一次有了师弟,又是这么尊敬他,非常高兴,人又是个直性子的人,一下子喜欢上我这个师弟,这样,在当时中文系在校的研究生里,属我们师兄弟关系好,再往后,我又有了师弟师妹,不管我原来认识不认识他们,他们一来,我就当作自家人,要罩着他们,先自觉地按照这种角色的行文规范来要求自己,没熟悉之前,先就将他们当成半个亲人,这样下去,一来二去,自然就会产生感情,再加上下面连续几届师弟师妹人都还不错,所以直到现在,都还有很不错的情分。其实细想一下,儒家的那一套,可能走的就是这一路径,礼并不仅仅是外在的行为规范,它的最终目的,应还是塑造深层的心理认同。

歪楼了,请大家继续就剩翼兄的高论发表看法:)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5-10-8 21:50:06 | 显示全部楼层

回复 9# 白水 的帖子

当下想起金庸笔下“武当七侠”,蛮符合白水师所言。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小黑屋|手机版|水云间

GMT+8, 2024-3-28 22:13 , Processed in 0.039449 second(s), 17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