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云间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查看: 3636|回复: 17

[原创文字] 中国一块你不知道的诺奖沃土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5-10-10 10:40:56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2015108日,白俄罗斯作家、记者斯维特兰娜·阿列克谢耶维奇获得2015年诺贝尔文学奖。她笔下的题材都太不讨喜,阿富汗战争、苏联人民的自杀问题、切尔诺贝利、苏联解体……大多是关于灾难报道的纪实文学,笔调沉重而又冷静客观。每本书都由成千上万的声音、命运、生活的碎片拼接而成,记录500-700人的声音。

这似乎不符合我国媒体对待灾难报道的方式。通常当灾难事件出现后,我们首先要煽情要祈福要熬鸡汤,继而也要分析要追责要反思,这些其实都无可非议,既符合人的认知规律,又回应人的情感需要。面对突发变化,人本能需要一个适应和接受的时间,冷静之后理性回归,方才产生对事实、逻辑和解释的需求。从这个角度上来说,中国的新闻业的确发展出了较为成熟的模式。

然而模式的产生是为适应“工业化大生产”的需要,我们的新闻业距离温情似乎还缺了点什么。欠缺了什么?欠缺的就是像阿列克谢耶维奇,像张纯如一样用著史的心态著文,欠缺的就是阿列克谢耶维奇所说:“我不只是记录一段历史事件,我写的是人类感情的历史,在经历历史时的人们的想法、理解和记忆。人们相信什么?怀疑什么?希望什么?又在恐惧什么?我们的新闻业,太多快思,太少慢想;太过追求速度,太少关注温度。

没有选择炫目的文学性,今年的诺贝尔文学奖颁给了这样一位纪实作家,有人说,这是一次“非虚构写作的胜利”。王海涛在评论文章中用戏谑的口吻写道“原来,新闻工作者获诺奖的潜力巨大”,而中国似乎正是一块培植诺奖的极好沃土。

在中国,现实中的故事,远比小说精彩。2014年,叶兆言出版了自己最新的长篇小说《驰向黑夜的女人》,其中大量篇幅涉及文革。他接受采访时说,“小说是虚构,但历史是真实的,历史不像传说的那么漫画,但真实远比小说更荒诞。”

当下的中国,有整体倒塌的在建高楼,有一只卖38元的大虾,有包养几十情妇拥有近百房产的官员,还有说出“我双手搬砖就没办法抱你,我放下砖就没法养你”的打工妈妈……这些事的后续怎样,这些人如今安在哉?碎片化的社会里再无“从前慢”的曲调,原本就擅于相忘的中国人,变得更加健忘。我们缺少的正是像阿列克谢耶维奇一样,哪怕被官方排斥,哪怕祖国对其一无所知,却依然能与祖国与那里的人民“一路相望,不曾相忘”的作家。

犹记得野夫先生在《乡关何处》中写道:“如果没有民间私史的刊刻流布,则无数歌泣生动的先人仿佛从未经过斯世。”从这个角度上讲,深以为崔永元的口述历史意义深远,借助纪录片的形式记载下时代洪流裹挟下偶然的个人命运,勾勒出抗战时期伤痕累累的祖国,以及一个时代的沧桑流逝。这些,私以为与阿列克谢耶维奇的作品可谓异曲同工。

作家有以诚实反抗社会的义务,也有站在恰当距离,以悲悯之心记录时代的义务。死亡掠过的富士康园区,生活仍在精确地继续着。不知是否有作家有记者想过,像阿列克谢耶维奇一样耗费数年采访数百人,用几年的时间成书,像她记录阿富汗战争、切尔诺贝利事故等人类历史上重大的事件一样精雕细刻我们所处的这个时代和这些生活。

“人类生活以及人类生活中的重大事变需要写作者深刻的理解和艰苦的努力。”从这个意义上来讲,更希望今后的新闻业在追求新,追求快,追求第一个推送的同时,也能兼顾深,兼顾久,甚至花更多的精力去接近和实现新闻的不朽。短平快的信息的确能带来价值;然而唯有长久的关注能够赋予价值以温度。

人们总是阅读最新的,而不是时代中最好的作品。所以,作家们就局限于时髦和流行观念的狭窄圈子里,而这个时代也就越发陷于自己的泥潭之中。近两个世纪后,人们依然没有走出叔本华的感叹。不过想到过不久后书店就会摆放起阿列克谢耶维奇的著作,一时间洛阳纸贵人们竞相追捧,从某种意义上讲,也算帮助这个时代走出泥潭吧。


发在这儿真是诚惶诚恐,不过先谢谢大家的批评指正啦~ (据说今天是卖萌日,在此卖萌(๑Ő௰Ő๑)谢过~O(∩_∩)O)

评分

参与人数 1文采 +10 收起 理由
清和 + 10

查看全部评分

发表于 2015-10-10 11:46:44 | 显示全部楼层
安然同学,也可以参考一下台湾文化部专门记录普通人爸爸妈妈爷爷奶奶,他们对自己一生经历的录音,这么一种项目,其实也是记录历史啦。这个项目是当年文化部长龙应台推动的,龙应台认为,历史不是单向的,而是普普通通每一个人的历史。这与阿列克谢耶维奇的思想是一致的。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5-10-10 13:34:34 | 显示全部楼层
看到阿列克谢耶维奇的国籍和她写的作品的主要内容时,直接想到了索尔尼仁琴和古拉格群岛。真的是一群用生命在写作的人,不能再敬佩。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5-10-10 16:16:34 | 显示全部楼层
刚刚在知乎上看到一些文字,可以做此文的注脚 http://www.zhihu.com/question/36218460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5-10-10 16:52:19 | 显示全部楼层

两天也是看到个自己未曾耳的名字在朋友圈与各大网站天盖地卷来,昨天和以前的同学聊到位作家,她上研究生那年选过关于道的,接触她的《皮娃娃兵》(当然也只是节选),之后也了十几我。刚刚看完,也借楼主此文谈谈自己的体会。

 

关于非虚构写作,看到作者的一段印象很深:“Every confession is like a portrait. They are not documents; they are images. I was trying to present a history of feelings, not the history of the war itself. What were people thinking? What made them happy? What were their fears? What stayed in their memory?” 想到之前上老写作要“show, not tell” … 看到的节选也确是如此——并没直接写到争,而是记录争中直接、接受到牵连的人的回,妻子孩子、父母、医生、士 … … 是我看到的数不多的以第一人称叙述的非虚构作品,或以此更容易在“客”中融入些较为个人化、诉诸情感的西,同得似乎更接近真(或是 … 所的“真” … )。当然大部分也是借助细节描述,印象比较深的一处:“The next day, before I went to work I took my ear-rings and my ring. For some reason, I couldn’t bear wear them. That was the day on which he was killed.” 又想到刚刚过去的读书会上,飞鱼师谈张纯如,到一个人,个人正在流眼泪,并不一定是表现这个人悲最好的方式。或就是如此。

 

看到楼主文末提到“新的不朽”,不知道自己的理解是否准确,但个人认为,非虚构写作的特在于其在一定程度上不再局限于答粗暴的客公正(所的客公正,本就是非常复于界定的概念),让读者得以了解更多相关事件程(而非果)的碎片,藉此思考、判断。就好像蔡崇达的《判》并不只是家鑫的或是关于他,卡波特的《冷血》亦非仅仅事关一案 … 我们更多地看到、甚或感受到其中的人(人性)与其境。或正是“非虚构”有可能——用《》中的话说——“以此保自己,免遭众生之——于幻和被人忘的危害”。

 

另,看到《皮娃娃兵》中有段写,“The seventh day of July. He had seven cigarettes in his pocket, seven matches. He had taken seven pictures with his camera. He had written seven letters to me, and seven to his girlfriend. The book on his bedside table was open at page seven. It was Kobo Abe’s Containers of Death.” 就在想这大概是有文学加工的成分吧 … 得会有的巧合 … 又是关于“7” … 


有点啰嗦 ... 也只是些胡言乱语,楼主见谅:)


评分

参与人数 3贡献 +40 文采 +24 收起 理由
木耳 + 24 好!
剩翼 + 20 有见地
白水 + 20 :)

查看全部评分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5-10-11 19:22:53 | 显示全部楼层

不太喜欢这个标题。

大虾38元能怨某几个人么?比大虾更恐怖的是,这两天的安徽餐馆爆炸事件中,14名学生离世。而其中重要一条是,无证经营。说到无证经营,恐怕很多普通居住区,方圆1km内都有数不过来的无证经营,而经营者恰恰是最底层的特别是外来进城的农民工,很多时候,他们全家的希望就在那无证的小店上。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5-10-11 20:34:01 | 显示全部楼层

回复 5# 冰问 的帖子

人无法孤独地活着,之所以写作是为了沟通,谢谢学姐给了我作为作者的最大幸福感。 在国外交流时,记得教授也常讲“show not tell”,总会让我想到最好的教育是润物细无声,因而在陈述在表达时我们需要沉默,需要留白。 小人物的命运总是和大时代勾连在一起,这一点在读冯骥才《一百个人的十年》时感触尤深,记录人物就是记录时代本身,所以会觉得,如果认真听他们的声音,描摹他们的表情,不就是在著史么?《史记》里每一个故事拆开来看,可能也就是当时一个又一个的新闻。从这个意义上来讲,私以为新闻可以实现不朽。 的确没看过《锌皮娃娃兵》,还是要补上这一课~~ 再次感谢学姐的回复,给了我很多启迪~ 让一篇拙作实现了抛砖引玉的价值~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5-10-11 20:39:50 | 显示全部楼层

回复 6# 木耳 的帖子

其实我也不喜欢这个标题......坦白从宽...说来惭愧,最初发在自己公号上,有标题党的考虑 却也觉得,天朝不缺新闻,缺的是好的记录,后续的跟进,还有像欧逸文( ⊙ o ⊙ )似的写作......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5-10-11 20:45:08 | 显示全部楼层

回复 4# 白水 的帖子

对白水老师玩知乎表示真是意料之外,情理之中 前两天还费了好多口舌和别人介绍知乎是什么~ 哈哈~ 链接对我价值很大,要是在写这篇之前看到就好了 谢谢您~! 看到这么些超高质量的回复,一下就明白您口中”神奇“二字的涵义了。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5-10-11 20:48:53 | 显示全部楼层

回复 3# 紫璇 的帖子

我也是~ 真是想成为这样的人 (为什么脑补出了 鸣人对雏田说的 我一定会赢。。。)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小黑屋|手机版|水云间

GMT+8, 2024-4-20 21:19 , Processed in 0.047466 second(s), 21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