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云间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查看: 2310|回复: 4

[电影] 外面的世界没有别人 & 兼谈 《山河》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5-11-10 00:57:17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身而为人,意味着在漫长或短暂的时间长河里,要无数次面对他人,无数次面对自己。我们在悄然之中打量他人,我们在静寂无言之下打量自己。百年前马克思的“人的本质即社会关系”仍脍炙人口;《丧钟为谁而鸣》里“没有人是一座孤岛”在历史的长河里仍有余音。 

在人生的不同时间段,我们处理不同的关系,就像《山河故人》里涛儿和到乐说的,“每个人都只能陪你走一段路,人总要分开的。” 然而,有一些关系则纠缠我们一生,就像涛儿案板上的那只麦穗饺子,就像到乐对往昔模糊记忆里唯一清晰的那个名字。“牵挂是爱最痛苦的部分,或许疼痛的时候才感觉到爱。” 

在北大的百年讲堂听冯唐的演讲,他说,“人生一命二运三风水四积阴德五读书……”有时,你会深深感到身而为人的无力感,科技日新月异地向前,我们却无法飞逝。在时间的洪流里,我们很难不被裹挟前行:到乐的悲剧,在1999年就埋下了种子;梁子中年的尘肺三期,从离开家乡时就奠定结局;涛儿情场的失意,在其父缄默时就埋下伏笔……一切的一切,概括起来就是贾导之前的影片--《天注定》。某事某刻遇到某个人,是机缘巧合吗还是命运的安排;所有的相遇是久别重逢吗,所有离别又是否后会无期?有时你会鬼使神差地想起某个被岁月尘封的名字,有时你冥思苦想也记不起朝夕相处的人的姓名。 

纵通讯录里成百上千人,你联系的也只有那么几个人;纵朋友圈的世界异彩纷呈,你也会想在某个时刻将其关闭。“邓巴数”理论说,因为人大脑新皮层大小有限,所能提供的认知能力只能使其与150人左右的人际关系。社交网络给了我们联系,却未必给我们交流;拉近我们的距离,却未必让人变得亲密;促进了我们的社交,却弱化了我们的相处能力…… 

有的人我们今生只有一面之缘。犹记得是一个周五,和朋友一起坐公交回学校,侧方车辆突然变道,师傅措手不及地猛踩了刹车,后门准备下车的女人一个踉跄后便冲着司机大喊:“怎么开得这么野!”司机并不接话,在他缄默之间,我肃然起敬。自以为看到了一个贵族,一个骑士。然而,女人下车后,司机突然丧心病狂破口大骂脏话连篇,也将我的好感一点点碾碎。彼时,没有特别的失望,只是遗憾,也许今生只见这样一次。 

喜欢坐在公交车上静静看人,坐在身边的是一个胖乎乎的女孩,一个人占了近乎三个人的空间,把我逼到用胳膊夹紧身体。但她墨绿色的风衣青绿色的背包搭配得那么好看,她用一张自拍作聊天背景,只是不经意一瞥就发现她鼻梁笔挺,让人想起高跟鞋细挑的鞋跟。她安安静静地用婴儿般肉嘟嘟的小手剥着一颗颗晶莹剔透的石榴,阳光打在她脸上,漾起一层一层的细浪。我竟看得出神,几近忘却时光的流逝。然后她手机响了,她优雅地放下那颗圆滚滚的石榴。对方说了什么我无从得知,只清楚地记得她一张口的“你大爷!”声音刺耳而尖锐,像一记耳光打在我的脸上。仍记得自己当时的心理活动是:唉,也许我们只会有这一次相遇…… 

我们或明或暗地观察他人,也无时无刻不被他人打探。就好像卞之琳的那首诗:“你站在桥上看风景,看风景的人在楼上看你。明月装饰了你的窗子,你装饰了别人的梦。”我们在纷繁复杂的尘世里,处理着一段段这样或那样的关系,然而最难处理的,却是和自己的关系。 

在《心迷宫》对人性交织的层层晕染里,止不住一声声惊呼“我去!”。感叹滚雪球般的谎言一次次实现了瞒天过海,感慨父亲借 “爱”之名,一次次“成功地”为孩子打点妥帖……然而,幸或不幸的是,欺人易,难者自欺。我们最终仍要面对自己。 生死有命,然而如何说服自己停止盲目的内耗,如何安慰自己不再戚戚于失汲汲于得,如何在岁月的红尘里找到平衡,如何在妥协之中与命运和解,却需要我们需要我们一次次与自己对话,然后不断调整和处理与自己的关系……所谓人性的洞见,道德的迷思,也许本就子虚乌有。亲爱的,外面的世界没有别人,只有自己。 

有时在想,完全孤独的生命向来是不存在的。生命是一个整体,只是以分散的形式寄居在一个个躯壳里。所谓身体是盛放灵性的容器,是需要被接纳的现实,是框定自我的牢笼,也是通向自由的介质。躯体不过是时间长河里的幻象,稍纵即逝。所有的“我”,分布生活在同一个生命里…… 

-----------------------------------------------------------------------------------分隔线------------------------------------------------------------------------------------------------------- 上周写完上面这篇时,本只作一篇随笔,随手发在自己的公号里,此时却有了分享的欲望。 

是连着看了《山河故人》和《心迷宫》,说实话更喜欢后者,还下载下来安利给妈妈。就像采桑子所言,对于《山河》,我原本也的确有更大的期待。在影片结束有失望,有遗憾,然而,我理解王克勤老师对这部影片的态度,也明白他在这部影片上寄托的情怀。 

从调查记者到公益人士,在中国关注尘肺是一条艰难险阻的破冰之路。认识王老师,不是因为他做大爱清尘,却因为逐渐的熟识,而加入了志愿者的团队。看过那些ZF阻挠对尘肺关注的照片和资料,也理解尘肺这个群体的各种不招人待见:毕竟其对于国家而言,相当于揭开经济发展的伤疤;对于企业而言,相当于追究其责任,暴露问题重重的劳资关系;而对于普通公众,我们也不愿面对太过深重的苦难,或者说与死亡直面…… 

回到《山河》这部影片,这几乎是第一次通过荧幕的方式,让社会了解到还有这样的一些人,他们需要社会的关心。毕竟开始时,是那样如履薄冰。外界不知道,农民工自己也不了解;ZF不让宣传,民间自然也一片空白…… 

在围场村县做志愿的一周多的时间里,曾亲眼看过太多像影片中梁子那样的人,甚至比梁子过得更为捉襟见肘的人。他们因为患病而被亲人抛弃,因为患病妻离子散,因为患病而瘦得皮包骨头整宿咳血,因为患病苟延残喘在无人知晓的角落里。见过用报纸糊成的墙壁,见过内外同时下大雨的土坯房,见过跪着呼吸的壮年人,见过走三阶楼梯就要喘半响的老者……和他们相处得时间愈久,心口愈浸得生疼。到现在依然会想起那些无望的眼神…… 

对于《山河》,其实没有那么强的安利欲望,也并不认为这是一部一定要去影院去看的影片。但对于尘肺病人这个群体,却觉得不得不去了解。有时候会觉得,我自己欠他们的;有时会觉得,我们每一个生活在城市里的人,某种程度上,都欠他们的。 

在寂静无声的影院里,听见梁子费力的一声声呼吸时,瞬间便明白发生了什么,也基本断定梁子已到尘肺三期,而这便意味着他将不可能再通过洗肺等方式缓解病情。彼时在影院里,竟有些许坐立不安地发出一声叹息。 

虽然梁子的病在《山河》中只是一个小小的片段,也许大部分人都没有注意,没有细想,更没有放在心上。但也许,有的人看得见。 

我想,让那些人“看见”,便是王老师宣传《山河》的意义所在吧。

评分

参与人数 1贡献 +10 收起 理由
木兰晓芙 + 10 谢谢分享!

查看全部评分

发表于 2015-11-10 11:20:32 | 显示全部楼层
没看过《山河》这部电影。读了安然的这篇文字,想起上周唐诗课上讲到的杜甫,和戴望舒的《狱中题壁》,作品的价值并不仅仅体现在艺术技巧,还可以有很多种其它价值,比如,“看见”。当然,功力深厚的创作者,又能使想被人看见的东西,更加醒目地呈现出来。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5-11-16 18:05:01 | 显示全部楼层
有时候想即使我们看到了那些苦难又怎么样,自己能做的其实并不多,但现在感觉,看见就是一种力量吧,被知晓,被理解,自会在人们心中积累起一股力量,去改变一些东西。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5-11-17 18:13:41 | 显示全部楼层

回复 3# 紫璇 的帖子

是啊,世界太大,我们太小。但太大的世界,也是由太小的我们组成~ 这样想想蛮有趣的耶~ 所以 也许这就是你说的 看见的力量~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5-11-17 18:20:20 | 显示全部楼层

回复 2# 白水 的帖子

上周听完您讲杜甫,感觉杜的作品更加厚重。大概是对艺术技巧,表现手法这些都只是略知一二,因而更看重从共鸣的角度去看作品。所谓外行“看热闹”,哈哈~ 随着年龄增长,对作品的角度变得不同,真是一件很奇妙的事情。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小黑屋|手机版|水云间

GMT+8, 2024-3-19 15:48 , Processed in 0.046883 second(s), 20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