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云间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楼主: 剩翼

[原创文字] 三故人

[复制链接]
 楼主| 发表于 2015-12-19 23:34:26 | 显示全部楼层
原帖由 白水 于 2015-12-19 16:31 发表   前一段时间就看到水云间陆续挂出了一批原创,很想读,只可惜心情和精力都不在状态,今天,总算能稍稍松一口气了,先上来看了这篇。一路看下来,就如那个有点老套的比喻所说的那样,如行山阴道中,主楼精彩,跟帖亦颇多亮点。

   还是先说主帖吧。三篇文字,我个人最欣赏的是第二篇,第一篇感觉作者的现身说明交代还是多了一点,让我读着尚有点隔,有点“跳戏”,读到第二篇时,就完 全沉静下来,一字一句,全是屏息读完的,第三篇也好,但跟第二篇比,感觉还是略松懈了点。剩翼兄当年的《钟鼓楼》,文字里就有种很沉静的气质,令人隔一段 时间就会想再读一遍,这一次的《三故人》里,第二篇(不好意思,我又一次强调了第二篇,因为它给我的印象最深刻)再一次完美地展现了这种气质,而且,比当 年的《钟鼓楼》更加沉静雍容,看了后不得不感叹,这种文字,还不是自己目前能够写得出的,在这方面,必须承认,还是有不小的差距。


这篇文章分了三次才写完,第一节发上来后,自己就不断重读,模模糊糊地感到征引太多,却又并无太多深意,总是站在自己的视角去说明解释,反而让读者和人物离得远了,于是想推倒重来,可又觉得还是全写完看看效果为好,于是就这么放着了,可写第二节时已经注意了,让文中的人事物自己说话;看到白水兄的回帖,大致印证了我的想法。其实楼上诸位我想也大概看出来了,这第一节与后面的文字气质不同。只是大家鼓励为主,未加批评。

第三节和第二节的延续性比较强,我自觉写的还可以,我想白水兄的“略松懈”大概是指这样的句子:“可怜的许永,如果他真的还活在世上,如果他只是由于某种我们无法想到的原因迷了路,不能回来,等他终于可以回家的时候,也已经找不到回家的路,寻不回往日的家了。这一次他跑得太远,跑离了我们的世界。”也许到“又过了几年,那条街也拆迁改造,不复存在了。”收住即可。此外,急于表达许永在奔跑中快乐,也在奔跑中死亡这层意思,结果把本来可以回味的象征,变得乏味了。不知道我是否理解对了。

好在此文我还要再改一稿,现在连博客都没放上去。(不知不觉,水云间这里成了我的第一平台了。)

白水兄后面的话我只当过谦了,其实我见你今早在签到时写“入而能出,往而不返”两种风格,有了个有意思的想法,像苏轼,“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能从自己的个体体验跳脱出来,看开了人在时间中存在的幸与不幸,这类人应该是“欲出而亦能出”,而晏几道,“落花人独立,微雨燕双飞”,义无反顾地在生命的沉痛中站立,站成了一缕沉香,这类人应该是“能返而不欲返”,二者且不论高下,俱境界也。而我辈可能只是“欲出而不舍,能返而不知”的状态。我看白水兄你的一些文章,偶或能体会到这“欲出而不舍”的状态,而我则自觉有些“能返而不知”的意思,因为我这几天还打算再写点回忆的文字,怕是免不了成为水云间这里的“怀旧专业户”了。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5-12-20 10:16:21 | 显示全部楼层
原帖由 剩翼 于 2015-12-19 23:34 发表  第三节和第二节的延续性比较强,我自觉写的还可以,我想白水兄的“略松懈”大概是指这样的句子:“可怜的许永,如果他真的还活在世上,如果他只是由于某种我们无法想到的原因迷了路,不能回来,等他终于可以回家的时候,也已经找不到回家的路,寻不回往日的家了。这一次他跑得太远,跑离了我们的世界。”也许到“又过了几年,那条街也拆迁改造,不复存在了。”收住即可。此外,急于表达许永在奔跑中快乐,也在奔跑中死亡这层意思,结果把本来可以回味的象征,变得乏味了。不知道我是否理解对了。

我说第三节“略松懈”,其实只是跟第二节相比而生出的模糊的感觉,具体原因我也说不上,也可能是第二节写的太好了,几乎是一句一句屏息读下来的,第三节我读时虽也觉得很好,但还没像第二节这样印象深刻,故有略松懈之感。但这也可能只是我的个人感觉,你不必太当一回事。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5-12-20 10:22:49 | 显示全部楼层
原帖由 剩翼 于 2015-12-19 23:34 发表  白水兄后面的话我只当过谦了,其实我见你今早在签到时写“入而能出,往而不返”两种风格,有了个有意思的想法,像苏轼,“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能从自己的个体体验跳脱出来,看开了人在时间中存在的幸与不幸,这类人应该是“欲出而亦能出”,而晏几道,“落花人独立,微雨燕双飞”,义无反顾地在生命的沉痛中站立,站成了一缕沉香,这类人应该是“能返而不欲返”,二者且不论高下,俱境界也。而我辈可能只是“欲出而不舍,能返而不知”的状态。我看白水兄你的一些文章,偶或能体会到这“欲出而不舍”的状态,而我则自觉有些“能返而不知”的意思,因为我这几天还打算再写点回忆的文字,怕是免不了成为水云间这里的“怀旧专业户”了。

我后面的话也不是过谦,正如你也曾在我那篇关于中韩关羽崇拜的拙文后跟帖说,那种文章是你写不出来的一样,你现在这种文字,也超出了我现有能力之上。不但是你,就是这里一些小朋友写的东西,也不是我能写的出的。而这从另一个角度来说,也说明水云间这里的人各有所长,各有他人所不及之处,这恰恰是好事,是我所乐见的。你现在难得有了写作欲望,那就继续写下去,成为这里的“怀旧专业户”,又有什么不好呢?大家还等着看你的续篇。

至于入而能出、往而不返这个话题,说到这儿,不禁叹一口气,以后有机会再细说吧。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5-12-22 16:15:00 | 显示全部楼层
我是花了一周时间才把剩翼兄这篇文章看完的,不是篇幅长,而是一直被家里的杂事打断。文章写得很动人,读到结尾心情也并未真的明亮。这一点我认为和读者自身的性格有关,木兰是乐观主义代表,我和寒凝较悲观。不知木兰姐姐从小家庭氛围是不是和我们不同。
       第二篇确实最吸引人,除了美人的角色,还因为那个眼神的交流,这种细节描写代入感最强,一笔即可。我很小的时候看电视剧或读书,往往能记住角色一个特写的神情,多年后记忆仍很清晰,自己在现实生活中遇到与戏剧类似的场景时,甚至会做出同样的表情动作。相信你们也一样。











评分

参与人数 1贡献 +12 收起 理由
木兰晓芙 + 12 作者的情怀和匠心才重要

查看全部评分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5-12-22 21:36:52 | 显示全部楼层
原帖由 灵儿 于 2015-12-22 16:15 发表        我是花了一周时间才把剩翼兄这篇文章看完的,不是篇幅长,而是一直被家里的杂事打断。文章写得很动人,读到结尾心情也并未真的明亮。这一点我认为和读者自身的性格有关,木兰是乐观主义代 ...


读者的性格不同的确会对同一段文字有着不同的感受。不过我想大家也都看得出,这个结尾多少有点刻意,不过只有俺那心直口快的妹子不惜一语道破:不像真事儿。这个问题其实我落笔前就想过,想的就是,是写成“《呐喊》”呢?还是写成“《彷徨》”呢?在我看来,《彷徨》里面的作品,更加深沉,更加冷静,可是啊,从小开始,比起大年夜里死去的祥林嫂,我就真是更喜欢夏瑜坟上的那一领花环,直到现在,这种偏爱也是未曾改变。可以说这样写,也是我的性格使然吧。

灵儿你后面的评价让我想起了毛姆,忘了是《刀锋》还是《人生的枷锁》了,这位作家在目录里每一章后面写注释,其中一章写到,这一章您一定会喜欢,因为出现了女性角色。想想我自己,还真是觉得自己写女孩子更顺手些。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5-12-22 23:21:31 | 显示全部楼层
原帖由 剩翼 于 2015-12-22 21:36 发表 读者的性格不同的确会对同一段文字有着不同的感受。不过我想大家也都看得出,这个结尾多少有点刻意,不过只有俺那心直口快的妹子不惜一语道破:不像真事儿。这个问题其实我落笔前就想过,想的就是,是写成“《呐喊》 ...

哈哈,“不像真事儿”,不过这并不代表我不喜欢这样的结尾。而事实正好相反。

我也更喜欢夏瑜坟上的花环,更喜欢鲁迅募捐给女孩子的那一块钱(虽然他明知到不了灾民手中),更喜欢他对母亲问是否有天国的肯定答复。我想,这可能也是柏桦《现实》中“而鲁迅也正可能是林语堂”的一层意思吧。

这也正是剩翼大哥的温柔。前几天冰问在朋友圈转了一篇文章《什么是温柔》,里面有这样的表述:“温柔不是只要轻、慢就可以实现的。温柔还得照顾到故事本身的质量,比如说,要保持对冰凉事实的温暖”,“是将故事送出时所保有的姿势,轻缓小心,不至于惊动了阅读者的情绪”。不止是结尾处,整篇文章的叙述都怀抱在这样的温柔里,非常醉人。大哥就是这样的,总是小心翼翼地将一颗沉下去的心托起。

还是我之前那个比喻吧,虽然我不全信恋人哄我开心的话,可我还是会一个劲儿地让他宠着哄着。是不是真实又有什么重要呢?这里面的体贴足以动人。我已经不是孩子了,可还是希望自己像一个孩子一样,被温柔相待。


[ 本帖最后由 寒凝 于 2015-12-22 23:29 编辑 ]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5-12-23 08:50:31 | 显示全部楼层
原帖由 寒凝 于 2015-12-22 23:21 发表 哈哈,“不像真事儿”,不过这并不代表我不喜欢这样的结尾。而事实正好相反。我也更喜欢夏瑜坟上的花环,更喜欢鲁迅募捐给女孩子的那一块钱(虽然他明知到不了灾民手中),更喜欢他对母亲问是否有天国的肯定答复。我 ...


哎呀呀,寒凝把我写得都不像我了。寒凝你这么好的文笔,不写点东西,实在是辜负。等着看你的回忆文章。:)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5-12-24 23:52:27 | 显示全部楼层


一直到今天才找到合适的时间沉下来读老翼的这篇。刚好刚才睡了一觉,自觉精力充沛了一些,故可聚精会神阅读。看这样的文章,不仅需要时间、心境,也需要体力,要全方位地涵咏,当然,与之相应,由此得到的阅读享受也是顶级的。


写这样的回忆文章,很容易陷入琐碎,因为可能有很多碎片,包括毫无意义的碎片会不受控制地出现。老翼这方面首先就裁剪得很好,处理得非常精当,是经过了漫长的沉淀和过滤之后开放的心之花朵。写这样的回忆文章,还容易陷入的另一种误区是彻底的私人化,变成了偶然的、个人的东西,对其他读者意义有限。而老翼又不同,对每个人的描写不仅复现了时代变迁,触及到一些很大的命题,而且深入到人性深处共通的暗河,这保证了不同年代的人都可以共享。


跟楼上一些同仁感觉类似,我也是觉得第二节、第三节比第一节要更好,第一节相对来说,感性的细节比较缺乏,关于豪哥的事迹,多是旁述,而他自己亲身出场得太少了。但,第一节放在三节的结构中,其平淡恰好构成了一种铺垫,因为后面两节其实是慢慢在往高处走,第三节的情感水位比第二节更高,前面一直绷着的作者的感情也在结尾两段终于释放出来。结尾两段的并列最见老翼妙处,它就好比老残明湖居听书,“哪知她于极高的地方,尚能回环转折,几啭之后,又高一层”,本来倒数第二段的意思已经说得很好了,谁知他又能再翻出一层。前面还有一处也是这样,就是许永本来不传球给“我”,但最后一次又传球,这样的笔法使文章摇曳生姿。(寒凝提到鲁迅,文章最后一段,还真有鲁迅的调子,《在酒楼上》里面的句子的感觉,我们读过的书,总是会化为自己的一部分)


这么多年,老翼的文字功力一直在保持进展,真可谓不辜负岁月了。我还有两个天津朋友也是这样,身怀绝技而隐于市井,这是否也是天津这座城市“武侠气”之表现?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5-12-25 23:08:15 | 显示全部楼层
原帖由 古小即 于 2015-12-24 23:52 发表

一直到今天才找到合适的时间沉下来读老翼的这篇。刚好刚才睡了一觉,自觉精力充沛了一些,故可聚精会神阅读。看这样的文章,不仅需要时间、心境,也需要体力,要全方位地涵咏,当然,与之相应,由此得到的阅读享受也是顶级的。


写 这样的回忆文章,很容易陷入琐碎,因为可能有很多碎片,包括毫无意义的碎片会不受控制地出现。老翼这方面首先就裁剪得很好,处理得非常精当,是经过了漫长 的沉淀和过滤之后开放的心之花朵。写这样的回忆文章,还容易陷入的另一种误区是彻底的私人化,变成了偶然的、个人的东西,对其他读者意义有限。而老翼又不 同,对每个人的描写不仅复现了时代变迁,触及到一些很大的命题,而且深入到人性深处共通的暗河,这保证了不同年代的人都可以共享。


跟 楼上一些同仁感觉类似,我也是觉得第二节、第三节比第一节要更好,第一节相对来说,感性的细节比较缺乏,关于豪哥的事迹,多是旁述,而他自己亲身出场得太 少了。但,第一节放在三节的结构中,其平淡恰好构成了一种铺垫,因为后面两节其实是慢慢在往高处走,第三节的情感水位比第二节更高,前面一直绷着的作者的 感情也在结尾两段终于释放出来。结尾两段的并列最见老翼妙处,它就好比老残明湖居听书,“哪知她于极高的地方,尚能回环转折,几啭之后,又高一层”,本来 倒数第二段的意思已经说得很好了,谁知他又能再翻出一层。前面还有一处也是这样,就是许永本来不传球给“我”,但最后一次又传球,这样的笔法使文章摇曳生 姿。(寒凝提到鲁迅,文章最后一段,还真有鲁迅的调子,《在酒楼上》里面的句子的感觉,我们读过的书,总是会化为自己的一部分)


这么多年,老翼的文字功力一直在保持进展,真可谓不辜负岁月了。我还有两个天津朋友也是这样,身怀绝技而隐于市井,这是否也是天津这座城市“武侠气”之表现?



怎么说呢,看他人的评论,我总是不住点头,看小即兄这回帖,却是不住摇头,当然绝不是叹小即兄你说的不对,而是惊叹于你关于第一节的看法竟说出了我这几天来都在犹疑如何修改而迟迟不能下笔的原因,我自觉第一节与后面的气质不太一致,但又像小即兄你说的那样,觉得这样的处理能显出层次感,取舍不定,颇费心思,直到今天我也还在思考如何能够把第一节改得与后面更具一贯性又能保留阶梯递进的层次。

天津这座城市确实有着她独特的气质,比如天津人往往特别能知足,让你在愤世嫉俗时慨叹他们的不思进取,却又在彷徨无计时感受到市井巷陌老百姓特有的生存智慧。小即兄你说“身怀绝技而隐于市井”,的确是这样,呆久了你会发现,中国很多行当里露头角的不一定是天津人,但是天津人往往在这个领域却也有不俗表现,只是名声不响亮而已,或许这种“侠隐”气质,也该算是你说的“武侠气”吧。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6-1-1 14:59:44 | 显示全部楼层
原帖由 寒凝 于 2015-12-22 23:21 发表 哈哈,“不像真事儿”,不过这并不代表我不喜欢这样的结尾。而事实正好相反。我也更喜欢夏瑜坟上的花环,更喜欢鲁迅募捐给女孩子的那一块钱(虽然他明知到不了灾民手中),更喜欢他对母亲问是否有天国的肯定答复。我 ...
寒凝这段写得很棒,正是这种温柔:)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小黑屋|手机版|水云间

GMT+8, 2024-4-19 23:20 , Processed in 0.035877 second(s), 15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