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云间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查看: 2818|回复: 5

呵呵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07-12-5 11:22:41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原文】      
    管宁、华歆共园中锄菜,见地有片金,管挥锄与瓦石不异,华捉而掷去之。又尝同席读书,有乘轩冕过门者,宁读如故,歆废书出看。宁割席分坐,曰:“子非吾友也!"

注释
管宁:少与华歆、邴原友善。汉末,避乱辽东,聚徒讲学。历魏武、文帝、明帝三代,不仕而终。

席:座席。古人席地而座。

轩冕:轩车。偏义副词。古代士大夫所称的车子。

宁割席分坐:后用"凝割席而坐"或"割席而坐"指朋友断交.

译文

  管宁、华歆一起在园中锄菜,看见地里有一片金子,管宁照旧挥锄劳作,把金子看得与瓦石没什么两样,华歆却拣起来又仍了出去.又曾经同在一张席上看书,有乘坐华贵车子的达官贵人从门前经过,管宁照旧读书,和往常一样,华歆却放下书,出去观看.于是管宁割断席子,与华馨分开坐,说:"你不是我的朋友!"
感想

  由于自己的文学功底不行,不能对文章的优美语言和写作技巧进行分析,再这只能写写自己的心得体会了.

  理论:读完这则故事,管宁的行为确实给人一颤,让人不由得产生无可名状的敬畏。

  华歆,当他面对着闪闪发光的金子时,他选择了拾取金片,放下手中的工作;当他面对着华贵的车子时,他选择了废书,去观看达官贵人经过的喧闹场景。但是--管宁却不一样,他冷静的面对外界各种各样的干扰,都能专心去做一件事,正如毛泽东年轻时在集市上念书一样,那是一种心境,是心和眼的高度集中。也许正是管宁那专心的品质才有了他日后的博览群书。

  实际:在现实生活中我们总能看到三五成群的人们边走边笑着。那正是兴趣使然也。同和自己有相同爱好、兴趣的人相处才能不失自我,才能时刻让自己有冷静的心志。故事中的管宁也是如此,对着易受外界干扰的华歆,管宁“割席而坐”,很坚决的说了一句“子非吾友也”。

200739011

发表于 2007-12-5 23:16:23 | 显示全部楼层
管宁的行为也过分,金子毕竟比瓦石有用得多,你不要可以捐给穷人么!我怀疑他是故意作秀,或故事系作者伪造。这种行为太不合情理,跟老莱子娱亲属同一性质。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7-12-9 22:43:03 | 显示全部楼层
QUOTE:
以下是引用林志敏在2007-12-5 11:22:41的发言:

华捉而掷去之。

译文

 华歆却拣起来又仍了出去.

感想

华歆,当他面对着闪闪发光的金子时,他选择了拾取金片,放下手中的工作;

     不知道楼主有没有注意到这个小细节。华歆看了一下之后并没有把金子据为己有,可见他不是贪财之人,只是比较好奇,后面的事情也是一样,个人认为管宁有点小题大作。而世说新语也太过着重于这些细节,有时候真正的道德是不拘泥于这些的。

【人物评价】

陈寿:①华歆清纯德素,诚一时之俊伟也。②歆素清贫,禄赐以振施亲戚故人,家无担石之储
孙盛:夫大雅之处世也,必先审隐显之期,以定出处之分,否则括囊以保其身,泰则行义以达其道。歆既无夷、皓韬邈之风,又失王臣匪躬之操,故挠心於邪儒之说,交臂於陵肆之徒,位夺於一竖,节堕於当时。昔许、蔡失位,不得列於诸侯;州公实来,鲁人以为贱耻。方之於歆,咎孰大焉!
曹丕:国之俊老,所与和阴阳理庶事也。
陈群:若华公,可谓通而不泰,清而不介者矣。
魏书》:歆性周密,举动详慎。
《华峤谱》:歆淡於财欲,前后宠赐,诸公莫及,然终不殖产业。
傅子:华太尉积德居顺。
曹睿:君深虑国计,朕甚嘉之。
太史慈:华子鱼良德也,然非筹略才,无他方规,自守而已。

http://baike.baidu.com/view/56268.htm 

  以上是搜到的关于华歆一些评价,正面居多。后世文人往往据新语断章取义,选取自己喜欢的角度去任意阐释一个人一件事,岂不很荒谬吗?

周公恐惧流言日,王莾谦恭下士时。真相往往不被人所知,皆因太多的人喜欢附会。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7-12-24 00:45:49 | 显示全部楼层

愚意,管宁与华歆割席而坐,并非是因为华歆易受外界干扰,而是因为华的行为流露出的贪慕荣华的浮躁心态。另外,要理解这个故事,也要弄清楚他这里所说的割席的席是怎么一回事。在汉魏时代,还没有后来的桌椅,人们多坐于席上。那么什么叫坐于席上?这又点细说,那时的房间里地上铺的是竹子编的“筵”,即相当于今天的地板革,人们进屋要脱鞋,筵上再铺席,席多是蒲草编的,长方形,相当于今天的坐垫。席可以铺几重,如《礼记•礼器》载“天子之席五重”,而诸侯三重,大夫两重。席上又可以坐不止一人,故《礼记》规定“父子不同席”“男女不同席”。明白了这些,回过头再看这个故事,就很好理解,两个人同坐在一张席上读书,这应是在少年或青年立志向学的时代,在这种情况下,两人并排安坐(跪坐,臀部着于双足之上)于一张席上共用一个几案读书,外面有富贵人家的车马经过,华歆立即起身折腾,废书往观,这既干扰了管宁读书(换谁谁都会觉得受干扰),也让管宁明白两人志趣的不同,在这种情况下,割席而坐又有什么奇怪的?

虎哥那话就更让人不敢苟同了,什么叫“你不要可以捐给穷人”?说事情就该一码论一码,要照虎哥您这么扯开了说,那乐羊子妻为激励丈夫将布剪断就该被指控为浪费,岳母刺字也该被批判为家庭暴力了,这就未免苛责古人了。

cyrano君的回帖我比较赞赏,因为这是认真地搜集了材料,再阐述自己的不同看法。在这里,我也愿意说说我的看法,与君探讨。愚意,华歆见金拾而复弃,若孤立地理解,“只是比较好奇”确实可备一说,但结合后文,在整个上下文的语境里,我更倾向理解为华歆见金而心动,捡起来后又用克制功夫说服自己放弃。至于cyrano君所列的那些评价,也要具体地分析,如果细读那些评论,就会发现称道华歆的都是曹魏集团的人物,而同情蜀汉的东晋史家孙盛对华歆的评价可就不那么好了。所以,材料找到了,并不是都可以直接使用的,最好先经过辨析。并且,就在cyrano君提供的那个网址里,也可以看到:

【公元二一四年】(建安十九年)华歆奉曹操命收伏皇后玺绶,并鸠杀二皇子。

当然,从《三国志》“华歆传”的记载来看,此人在为人做事上确实有不少值得称道之处。这也不奇怪,因为人是复杂的,一个人既可能有恶的一面,也可能有善的一面。再有,人也是会变化的,少年时艳慕富贵,并不等于说人成长起来后就不会奋而砥砺品行,但反过来说,也不能根据一个人成年时表现不错,就断然否认在他成长阶段有过不那么值得称道的言行。更不能说,别人在当时对他的这类言行有所排斥就是不对。论事,有时要综合起来看,有时又最好一码是一码,就这一则文字,我同意网上的一段评论:

“《管宁割席》作为一个独立的故事,从细节入手,以「见微而知著」为著眼点,作为封建士大夫道德教化与行为规范的文本,仍是有一定的认识价值和参考意义的。”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7-12-24 23:12:20编辑过]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7-12-24 00:50:37 | 显示全部楼层

分数:

林志敏:80分。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7-12-27 16:16:03 | 显示全部楼层
QUOTE:
材料找到了,并不是都可以直接使用的,最好先经过辨析。

“《管宁割席》作为一个独立的故事,从细节入手,以「见微而知著」为著眼点,作为封建士大夫道德教化与行为规范的文本,仍是有一定的认识价值和参考意义的。”

       老师的话很有道理。网上的材料有时的确要细细的查考出处,辨析后再用。上次写文章的时候用的一则材料中居然把辕固生看作道家的学者,而在史记中明确列入儒林列传的,后来才改过来。话说回来,即便是原始材料,也未必都可信,还存在作者的主观偏见问题。对于历史而言,更重要的是取其中客观的记载,而不是史家的评价。

     管宁割席这个故事,不想再评论各家的评价。大概在每一个中国人的有色眼镜里,利和义总是相对的,追逐名利的人遭到各方面道德的责问。在每个人的内心里,总有一种酸葡萄的心理。君子爱财,取之有道。只要行为是正当的,何必在对别人的动机作道德审判。个人认为,大多数的一生,都在实践自己,或为名,或为利,未见有高下之别。道德原本就是很抽象的东西,人们共同认可的准则,未必是天经地义,一成不变的。拿着道德去压抑一个人本能的正当的想法,如同卢梭说言,是多数人对少数人的迫害。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小黑屋|手机版|水云间

GMT+8, 2025-5-13 22:14 , Processed in 0.058708 second(s), 16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