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云间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查看: 1473|回复: 1

[语 言 学] 汉字与古代建筑文化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6-7-18 18:52:26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上古的时候,人们的居住条件是十分恶劣的。《周易》记载:“上古穴居而野处,后世圣人易之以宫室,上栋下宇,以待风雨。”由此可知,我们的祖先最初是居住在洞穴里的,直到后来有“圣人”出现,人们开始建造房屋宫室,有了在上的栋梁和在下的屋宇,人们才学会在建筑物中,躲避风雨。

考古发现也能够证明,早在几十万年前,北京猿人就已经居住在山洞里了。随着原始人活动范围的扩大,天然洞穴已无法满足生活的需求,于是依地势而建造的人工洞穴开始出现。人工洞穴深浅不一,有的一半露在地面上,用土筑成,这就形成了纯穴居到半穴居的过渡。半穴居的建筑必须有墙和屋顶,为后来的地上建筑打好了基础。

在人们移居到地上生活以后,“宫室”成为了房屋的通称。宫和室本来是可以不分的,所以《尔雅》说:“宫谓之室,室谓之宫。”当时的“宫”并没有宫殿的意思,宫殿的意思是秦汉以后才产生的。而在上古的时候,不管什么身份的人,所住的房子都叫宫。郝懿行《尔雅义疏》:“古者贵贱同称宫焉。”

所以《孟子·滕文公上》说:“且许子何不为陶冶,舍皆取诸其宫中而用之?”许子是对战国时候农家学派的代表人物许行的敬称。许行主张每个人都要亲自种地才能吃饭,亲自织布才能穿衣,这种主张人人平等的思想的出发点是好的,但却忽视了社会分工的必要性,因而遭到了孟子的批驳。孟子质问:许行为什么不亲自去制作做饭用的陶器、耕种用的铁器,而是什么工具都从自己家里拿来用呢。这里的宫中,就是指许行家里。可见此时的“宫”确实是指一般人居住的地方。

“宫”字甲骨文字形中,上面为屋子的整体轮廓。里面的两个“口”或相离,或相连。按照罗振玉的解释,这些“口”是“象有数室之状”,或者“象此室达于彼室之状”。这说明,当时“宫”的形制已经比较复杂了,再也不是先民穴居时简单的“单人间”了,而至少是经过改良的“两居室”了。《释名》:“宫,穹也。屋见于垣上,穹窿然也。”穹是圆形的屋顶,垣即墙。将《释名》的解释与半坡遗址的房屋复原模型相对比,可以肯定,当时的“宫”是在圆形基础上建立围墙,墙的上面覆以圆锥形屋顶。这种有墙有顶的“穹窿”房屋,相对于当时的“穴居”来说,无疑是一种较为高级的建筑形式。

秦汉以后,为别尊卑,宫才从一般住房的意义演变成帝王居所的专用名词。这正如《风俗通义》所说:“自古宫室一也。汉来尊者为号,下乃避之也。”皇帝把宫作为自己住处的专称,普通百姓就之后避开这个字不用了。就好像“雉”本来是野鸡的称呼,但到了汉代太后吕雉掌权后,谁也不敢再称野鸡为“雉”了。

再看“室”字。《说文》解释说:“室,实也。从宀至声。室屋皆从至,所止也。”室的形体结构,从甲骨文到后来的金文,并没有发生太大的变化。一直是从“宀”从“至”。“至”甲骨文,像箭从远处来降到地面的情形,有到达的意思,因而引申为止息,即停留在某一个地方居住的意思。《释名》的解释很能体现“室”这种功用特点:“室,实也。人物实满其中也。”通俗地说,就是“室”里注满了人,摆满了东西。

洪成玉认为:室的初义就是穴室。《诗经·唐风·葛生》:“百岁之后,归于其室。”郑玄笺:室,犹冢圹。冢圹即墓穴。王力先生认为,在远古时代,室就是穴,穴就是室,因为当时人们居住的地方就是“穴”。到了殷代,有了上栋下宇的房屋建造,人们的居住地由地下搬到了地上,室和穴才有了分别。由上最初人们建造的房屋内部单元比较简单,“室”和“宫”一样,都可以泛指人所居住的房屋。

后来,随着建筑水平的提高,房屋逐渐形成了一定的格局模式,“室”便逐渐成为一套住宅内部的一个组成部分。这个时候的住宅,一般由堂、室、房三个主要部分组成。

《释名·释宫室》说:“古者为堂,自半以前虚之,谓之堂,自半以后实之,谓室。”可见室与堂是有区别的,其用途也不相同。“堂”是整个房屋建筑靠前面的部分,堂没有前墙,是敞开式的,只有东西两根楹柱支撑,所以比较敞亮、开放,是人们祭祀、视朝、接待宾客的地方。《孟子·梁惠王上》记述了这样一件事:“王坐于堂上,有牵牛而过堂下者,王见之。”王问这牛要牵到哪里去呀,对方回答说要前去杀了举行祭祀,王说:“我不忍心看到它被吓得哆哆嗦嗦的样子,还是放了它吧!”王坐在堂上面,之所以能够清楚看到堂下发生的事情,就是因为堂是敞开的。

堂与后面的室之间有墙隔开,并有户相通。“户”在古代经常与“门”现对,“门”是较大的门,“户”是较小的门,“户”的甲骨文字形,正是“门”的一半。有了堂的遮挡,室就显得私密、封闭得多。室是人们日常生活起居的地方,室内主要的活动者是妇女,因此“室”又引申指“妻子”。《礼记·曲礼上》:“三十曰壮,有室。”郑玄注:“有室,有妻也,妻称室。”

“室”两旁的建筑叫“房”,也用于地位稍低之人居住。《释名·释宫室》说:“房,旁也,室之两旁也。”房与旁,在古音上音近义通,房的得名,是由于它的位置,相对于室来说,处于整个宫室建筑比较偏、侧的位置。

由于“室”在房屋中的中心地位,所以在古代的婚姻形态中嫡妻又被称为“室”或者“正室”;相应地,其他妻子也即妾就被称为“房”了。发展到后代,也用“房”来指嫡妻,妾则被称为“偏房”或“侧室”。这也是由“房”在整个宫室建筑中的地位反映的。

古代的房子一般是朝南的。在室的北墙上一般要开一个窗户,这个窗户古代称作“向”。向的甲骨文字形,正像房子上有窗户之形。《说文》说:“向,北出牖也。从宀从口。”意思是向北的窗户。正因为“向”强调的是北边的窗户,方向性很强,所以“向”字后来便有了方向的意义。

古代常用来指称窗的字有两个:一个是窻,即现在的窗字,《说文》:“窻,通孔也。”指在墙上挖的通气、透光的孔;另一个是牖,《说文》:“牖,穿壁以木为交窗也。”指在墙上挖出个孔,然后穿上木棍作为窗棱。“牖”字的左边从“片”,就是因为窗户需要穿上木棍或木片。上古时期人们的居住条件是很简陋的,所谓的窗户就是在墙上掏一个洞,复杂一些也只是在洞上穿木棍,不像后来有窗框,窗扇等复杂的结构,更没有精致的雕琢,艳丽的色彩。

既然已经有了两个字可以泛指所有窗户的字,为什么还要单独为房子北面的窗户造一个字呢?有学者认为古代房子的北墙按规矩是没有窗户的,但民间有些人不管那么多规矩,在房子北墙掏出个窗户,由于这样的窗户比较特殊,人们便给它造了一个专用字“向”。《诗经·七月》里“塞向墐户”的“向”,指是指北边的窗户。

因此,古代的建筑格局,也就是前堂后室的结构。由于整栋房子是建筑在一个高出地面的台基上的,所以堂前有阶。要进入堂屋必须升阶,所以古人常说“升堂”。《论语·先进》:“由也升堂矣,未入于室也。”这就是成语“登堂入室”的来历。

从地下、半地下的穴居到走向高土而“安居”是人类文明的提升,由单一、直筒的“穴”发展到含有“套间”的“宫”,再发展到堂、室、房分立的大套房,我们能从汉字字形上体会到先民在人类文明提升的过程中对“居”的重视。“安居”才能“乐业”,不可否认,人类居住条件的改善也为农业文明的产生与发展提供了条件。这种反映在汉字形体中的古代建筑居住文化信息,既是社会生产力发展到一定水平的一种外在表现,又是人类精神文化需求达到一定水平的必然产物。


 楼主| 发表于 2016-7-18 21:41:47 | 显示全部楼层
转载完毕。这篇是北师大王立军教授的论文,转载格式以后我再重新编辑。原文图片也不能显示,感兴趣的朋友请看链接:http://mp.weixin.qq.com/s?__biz=MzI1MTA2MjI1Mw==&mid=2653172624&idx=1&sn=a7d859dbe032ce2c9dc5855325386a85&scene=0#wechat_redirect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小黑屋|手机版|水云间

GMT+8, 2024-4-20 07:25 , Processed in 0.049774 second(s), 16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