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云间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查看: 1337|回复: 6

[语 言 学] “川普”还是“特朗普”?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6-11-14 11:12:41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在拥有了一切的基础上(事业、金钱、爱情、子女),Trump 在古稀之年竟登上人生的另一高峰--美国总统,真是人生超级大赢家(someone who has it all)。现实果然比小说更魔性。
      细心的同学发现了,前文中我只用了 Trump,并没有用官方译名--“特朗普”,因为这个翻译很有问题哦!本期节目,侃哥就带着大家一起来探讨一下--Trump 的中文译名。
      其实“特朗普”作为 Trump 的翻译并不准确,而且会把很多发音不准的同学带沟里去。因为 “t+r”的组合,在英文中念 /tr/,比如 “tree”,类似于发出“吹”~这样的音,而不会把 t 和 r 分开来,发成 “特”“勒”,只有印度人,可能会把 tree,发成“特力~”这样的读音。“特朗普”很明显,属于阿三的发音习惯。
      其实,Trump 的读音,尤其是“Trum”,就特别像“川”这个字的读音。所以,“川普”会更为合适,因为它完全就是基于 Trump 正确发音的音译。而且,“川普”在中国还是“四川普通话”的简称,比“特朗普”更有喜感,更好玩。
       不过,官方(新华社、CCTV、人民日报等媒体)还是会使用“特朗普”作为中文翻译,明知道这跟实际发音不符还要使用,这是为什么呢???经侃哥考证,主要是因为《英语姓名译名手册》这本老书,其实老书还蛮有feel的,《英语姓名译名手册》,商务印刷官1989年出版。国家新闻系统为了防止媒体在报道外国人名时出现纰漏,防止人名翻译不统一而造成读者理解混乱,强制要求国内媒体按照手册规定来翻译外国人名。该词典明确注明:Trump--特朗普。
     好吧,又是一项“龟腚”~这本手册还有很多奇葩“龟腚”,继续引领官方以不正确的谐音方式把很多英文初学者带沟里。大家是不是觉得看到老外的名字就特别发怵,不敢念?主要 因为我们太熟悉它们的中式翻译,而这种中式翻译离标准读音又相去甚远。比如 Obama 的官方译文是“奥巴马”,如果翻译成“欧巴马”会更加符合原文单词的发音,但“奥巴马”这样的官方翻译,让我不少学生,念 Obama 时,都奔着“奥”音去,而不是“欧”音。
      而且,这项规定本身也有很多“拍脑袋”的地方,没有前后的一致性。比如,既然 Trump 的 Tru 要发成 “特朗”,那么 美国另一位总统 “Truman” 为什么官方要译成“杜鲁门”,而不是“特鲁门”。如果说“杜”是中国姓氏,比较接地气,那么 Trump 为何不翻译成“杜朗普”?如果说,“川普”是对 Trump 更好的中文翻译,那么 Truman 更好的中文翻译应该就是“楚门”了。
      还有一位领导人的官方译名也是同样的感觉,古巴领导人--卡斯特罗,其英文名是 Castro,真不明白,早年间的译者为啥口语这么烂,非得把“tr”拆开读,还得把“r”发成“l”,其实如果按照真实发音,更像“卡斯楚”,很洋气啊,有木有。
      其实最冤是这位,冤得都没地儿说理去:斯诺克界当红小生--Jodd Trump,同样是 Trump,但被中国官方媒体翻译成“贾德·特朗姆普”,估计是为了让民众区别二者。但如果说“特朗普”已经把老百姓的发音整晕了,那么“特朗姆普”的翻译会彻底摧毁民众对于 Trump 这个单词正确发音的想象。
很多网友戏称 Jodd Trump 应该翻译成“假的·川普”。
       再回到那本手册,《手册》最重要的意义在于统一翻译方法,让读者不会混淆,这一点来说是积极的。但是,在《手册》出版的那个年代(1989年),国内真正英语好的人没几个,连编书的人自身发音都有问题,所以会出现“tr”分开翻译的情况。但现在时代发生了很大的改变,英语成为现代人必背、必学的技能。如果英语人名还沿用当年的翻译,那么肯定是与实际是脱节的,而且不符合翻译的本质--“转码”,而转码最重要的就是“不失真”,很多当年的翻译,在发音上,就失真了。
       当然,如果重新编译,重新修改已有的文本,会耗费大量人力物力财力,我知道短期内肯定不可能,但我作为一名英语老师,还是想再次呐喊一声,吐个小槽,大家在看到某个著名人物的中文译名时(比如“施瓦辛格”),一定要保持清醒头脑,顺便查查标准的英文音标,别被官方中文译名带沟里。

 楼主| 发表于 2016-11-14 11:24:54 | 显示全部楼层

转载、编辑完毕。语言研究公号里的一篇,原名《为什么“川普”是比“特朗普”更好的译名?》插图多,行文活泼,我删掉了一些内容,保留了文章主干。

其实我更赞成译成“特朗普“,别的不说,至少因为汉语里已经有词语叫”川普“——四川普通话的简称。微信文章最后是投票,“川普”、“特朗普”、“床铺”三选一,我投了”特朗普“之后看到投票结果,哇,无语:”川普“将近4000多票遥遥领先;呼声第二的倒是“床铺”,1000多票,20%的得票率。真是个娱乐至死的时代。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6-11-25 17:19:33 | 显示全部楼层
前两天用手机看了这篇东西,说句实话,很不喜欢。确实在思考问题,但文风十分轻佻。如:

       因为 “t+r”的组合,在英文中念 /tr/,比如 “tree”,类似于发出“吹”~这样的音,而不会把 t 和 r 分开来,发成 “特”“勒”,只有印度人,可能会把 tree,发成“特力~”这样的读音。“特朗普”很明显,属于阿三的发音习惯。 

       其实并不是只有印度人这么念,韩国人也往往这么念,即使是在英美留学回来的教授,我也听他们这样念过。另外,什么叫属于“阿三”的发音习惯?如果中国人不喜欢被人叫作支那人,那就不要张口闭口韩国棒子、越南猴子、印度阿三。这种带有种族歧视国别歧视民族歧视的调调,在网上的确有市场,但咱们水云间这里,至少咱们自己不能这样说话。这个问题,记得多年前水云间在讨论版规问题时,说到过。(参见 http://ishuiyunjian.com/viewthread.php?tid=1323&page=1 )

又如:

      “在《手册》出版的那个年代(1989年),国内真正英语好的人没几个,连编书的人自身发音都有问题,所以会出现“tr”分开翻译的情况。” 

      看到这段我就想笑,那个年代英语普及率没有今天高,这是不假,但什么叫“国内真正英语好的人没几个”?许国璋、张道真都是哪个时代的?那个时代不知有多少前辈中英文俱佳,事实的真相,很可能是《英语姓名译名手册》的编者们,英语水平不知道甩这篇文字作者几条街。当时一些英语姓名何以选择那些对应汉字,只怕是各种因素综合考量的结果,是否会“以不正确的谐音方式把很多英文初学者带沟里”,只怕并不是编者考量的重点。也不知这个作者自己的英语又高明到了何种地步,从他的行文,我只看到了一副XXXX的嘴脸。幸好,咱们水云间这儿,还没有这种文风。


评分

参与人数 1贡献 +2 收起 理由
木兰晓芙 + 2 受教,谢谢评论!

查看全部评分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6-11-28 09:54:53 | 显示全部楼层

回复 3# 白水 的帖子

谢谢白水老师的评论!我受教之处不止一点,语言学之外的内容我将通过另外的途径与白水老师交流。对四国人的不敬称呼我只听说过前两个,否则转载之时就会直接编辑为“印度”了。把这篇文章编辑之后放在语言区,就是只打算讨论文章涉及的语言学问题,即美国新总统姓氏的中文翻译问题。现在看确实是自己把关不严,主楼行文还有几处也不合适。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6-11-28 09:57:47 | 显示全部楼层

新华社:为啥Trump译成了“特朗普”而非“川普”?

这是新华社2016年11月27日的社论,正好是关于这座楼的话题的,作者李学军,新华社译名室主任。外国人姓名的汉语翻译和字形确定,牵涉到很多因素,并不是那么简单一件事。
       美国总统大选早已尘埃落定,但围绕在大选中胜出的共和党总统候选人Donald Trump的中文译名之争则似乎才刚刚开始。
新华社、中央电视台和人民日报等官方主流媒体都将美国新当选总统的中文译名统一为“唐纳德·特朗普”,但同时也有一些媒体、网站和学者则一直坚持使用“唐纳德·川普”这一译名。
       我本人也听到了不少人对“特朗普”这一译名的质疑声,认为中文译名跟Trump的英语发音对不上,“川普”更接近Trump的发音。我也看到过Trump应该译为“川普”而不是“特朗普”的文章。实事求是地说,从发音来看,“川普”更接近Trump的发音,要是就事论事,不考虑别的因素,现在来译Trump这一名字的话,新华社译名室肯定会把Trump译成“川普”的,但为什么美国新当选总统的名字被确定为“特朗普”而不是“川普”呢?
       且听我给您慢慢道来:
       第一,把Trump译成“特朗普”由来已久
       在上世纪五十年代,针对全国的外文译名很不统一的情况,周总理指示:译名要统一,要归口于新华社。在周总理的指示下,新华社、外交部、军委机关、教育部、中联部等10多个单位派人举行会议讨论统一译名问题。会议商定,首先由新华社制订译音表,并且确立了外文译名要“名从主人、约定俗成”的原则,向全国译名统一迈出了第一步。1956年7月24日,新华社党组决定成立译名组(后更名为译名室),译名组根据各单位参加的会议精神,接连制订了英汉译音表、法汉译音表等各国译音表。随后,外文翻译部决定集中十来个同志制作译名手册。当时,译名组的同志把已有的译名卡片、英语辞典中的外国人名以及各种工具书上的外国人名收集起来,按英文字母的排列顺序打成草稿资料,后经商务印书馆出版,书名为《英语姓名译名手册》,俗称“英语百家姓”,这是译名走向统一的重要成果。该书于1965年5月第一次出版,后来又历经修改、补充和多次再版,被认为是中国最具权威性的英语姓名翻译工具书。
       翻开《英语姓名译名手册》以及后来新华社译名室委托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出版的《世界人名翻译大辞典》,Trump都是译成了“特朗普”。可以说,这是美国新当选总统Trump的中文译名定为“特朗普”的最重要依据。
       至于译名室的前辈们当初为何把Trump译成“特朗普”恐已无从考证,而且现在看来,当初把Trump译成“特朗普”也确实值得商榷。不过,鉴于这一译名已经使用了50多年的时间,根据外文译名“约定俗成”的原则,这一译名也就轻易不做改动了。
       关于美国新总统中文译名之争的一个有趣现象就是:不少人认为Trump应该译成“川普”,但似乎很少有人质疑Donald译成“唐纳德”是否准确。其实,从发音来看,把Donald译成“唐纳德”,中文译名跟其发音同样对不上。如果现在译Donald这个名字,应该译为“多纳尔德”而非“唐纳德”。但是,Donald长期以来一直译成“唐纳德”而非“多纳尔德”,就像长期以来Trump一直译成“特朗普”而非“川普”一样,这就是外文译名的“约定俗成”原则在发挥作用。
       也许有人会质问:难道以前做错了的译名就不改了吗?就一直要错下去吗?
       毋庸讳言,《英语姓名译名手册》和《世界人名翻译大辞典》当中肯定存在诸多不足和错误,对于其中的一些明显的错误当然应该改正、修订,译名室对此是义不容辞,责无旁贷。不过,如果是涉及到一些长期使用的世界政要的译名则必须谨慎,轻易改动则可能引发混乱。
       众所周知,在译名工作中,“约定俗成”一直是个很重要的指导原则。世界历史上很多重要的人物,如英国历史上两位著名的首相Arthur Neville Chamberlain和Winston Churchill,前一位译为“张伯伦”,后一位译为“丘吉尔”,美国二战时期的总统Franklin Roosevelt译为“罗斯福”,前苏联最高领导人Joseph Stalin译为“斯大林”。当时的译者楞是让这几位外国风云历史人物分别姓了张、丘、罗、斯,在外文译名历史上留下了一段佳话。如果按照现在的译名规则,是肯定不会这么译的,但依照译名“约定俗成”的原则,在涉及到他们的时候就必须使用一直沿用的名称,否则就让人不知所云了。
       第二,美国新总统“特朗普”的中文译名已被我国官方认可和使用
       从美国大选拉开帷幕之日起,新华社、中央电视台和人民日报等中国官方媒体在报道中就一直使用“特朗普”这一译名。今年11月9日,国家主席习近平致电祝贺唐纳德·特朗普当选美国总统。这也就意味着,中国政府正式确认美国当选总统Donald Trump的中文译名为“唐纳德·特朗普”。
       不仅如此,联合国的中文网站,还有美国的华尔街日报、纽约时报(简体中文版)、金融时报这三家西方主流媒体,在它们的中文报道中都使用的是“特朗普”。
       既然中国政府、中国官方媒体、联合国中文网站、西方主流媒体的中文报道都使用的是“特朗普”,那我们的网站、媒体在报道中还有什么理由不保持一致呢?
      也许有人会反问:我凭啥非得听你的?我凭啥非得跟着使用“特朗普”呢?在媒体和文章中使用“川普”不行吗?
       当然,使用“特朗普”还是“川普”属于个人自由,但是,如果在媒体和文章中继续使用“川普”可能会引发报道混乱和读者混淆。我曾经看到过某中文网站的文章中,有的文章用的是“特朗普”,而有的文章则是“川普”,让人看了眼花缭乱,是非莫辩。尤为滑稽的是某报的一篇报道,标题用的是“川普”,文内则用的是“特朗普”,这怎么不会让读者莫衷一是!
        第三,外文译名的对错有时候并不重要,译名统一才是最重要的
        在译名问题上,译名室多年来取得的一点共识就是:译名的对错有时候并不重要,译名统一、避免引起报道混乱和读者混淆才是最重要的。
        今年2月,中宣部召开了包括新华社、外交部和中央电视台等多家单位参加的座谈会,专门讨论曾遭到恐怖袭击的法国刊物Charlie Hebdo和美国金融巨头Soros的中文译名问题,我本人也有幸参加了此次会议。中宣部之所以召开此次座谈会,就是因为媒体报道这两者的译名长期不一致,甚至引起了中央领导的注意、重视和关注。
        问题是怎么出现的呢?原来,新华社译名室根据外文译名要“名从主人”的原则,把法国刊物Charlie Hebdo译为《沙尔利周刊》(Charlie依据法语发音应该译为“沙尔利”),把祖籍匈牙利的金融巨头Soros依据匈牙利语发音译为“绍罗什”。为了保证这两个译名的准确性,译名室还特地请教了懂法语和匈牙利语的同志,并获得了他们的认同和肯定。但是,包括中央电视台和人民日报在内的众多媒体在报道中都一直使用的是《查理周刊》和索罗斯。
        应当指出的是,把上述两个名字译成《查理周刊》和索罗斯是不对的,因为它恰恰违反了外文译名要“名从主人”这一原则,而是把法国的Charlie和匈牙利的Soros都简单地按照英语译写方式给译成了“查理”和“索罗斯”。
        但现实情况又是如何呢?当时,与会的多家单位,除了新华社外,都纷纷表示:他们不清楚、不知道《沙尔利周刊》和绍罗什,只知道《查理周刊》和索罗斯。
        那么问题来了!虽然说译名室把Charlie Hebdo和Soros分别译成《沙尔利周刊》和索罗斯有根有据,从专业技术角度来看无可挑剔,是完全正确的,但是面对《查理周刊》和索罗斯更为大众所熟知的现实情况,为顾全大局,我主动让步并表态:在译名问题上,译名统一更重要,译名的学术性应该让位于统一性。为了保持译名统一和不引起读者混淆,译名室愿意把Charlie Hebdo和Soros的译名改为《查理周刊》和索罗斯。主持座谈会的国新办副主任郭卫民也指出,《查理周刊》和索罗斯的译名在媒体报道中已经使用了很长时间,这么改也符合译名的“约定俗成”的原则。
       译名不统一的问题早在上世纪五十年代就已出现,但让人遗憾的是,随着我国媒体竞争不断加剧,译名乱象也是愈演愈烈,给译名室的工作带来了诸多挑战。不过,让译名室人员倍感欣慰的是,译名室的工作得到了上级主管部门的大力支持。今年3月,国务院新闻办给各省、自治区、直辖市政府新闻办公室、中央网信办、中央各主要新闻单位发函,要求重要外文译名都要以新华社译名为准。新华社领导对译名室的工作也是非常重视,多次在有关国际译名的材料上作重要批示或指示,这都让译名室人员感到了肩上的重担和译名工作的光荣与重要。
       
        “路漫漫其修远兮”。译名室全体工作人员始终牢记周总理的教导,不忘初心,肩负使命,为了译名统一,我们一直在不懈努力!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6-12-2 14:19:49 | 显示全部楼层

回复 5# 木兰晓芙 的帖子

看了,果然,译名用字的选定,是各种因素综合考量的结果。此文与主楼所转文字相比,文品高下立判。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6-12-5 11:35:27 | 显示全部楼层
原帖由 白水 于 2016-12-2 14:19 发表 看了,果然,译名用字的选定,是各种因素综合考量的结果。此文与主楼所转文字相比,文品高下立判。
对,文品与人品、性格有千丝万缕的联系。主帖作者应该是年轻的英语教师,还需要岁月的历练。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小黑屋|手机版|水云间

GMT+8, 2024-4-26 11:22 , Processed in 0.035724 second(s), 20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